目录

专利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热器径向贯通密度优化设计的方法,包括蓄热器,热管的蒸发端设置在蓄热器中,所述蓄热器设置在热源中,热管的冷凝端设置在蒸发端上部的容器,所述蒸发端包括多根向下延伸的蒸发管,所述相邻蒸发管之间设置管铜管,管铜管采取如下方式进行设计:距离蓄热器的中心的距离为S,管铜数量设计规则如下:G(S),则G’(S)>0。
本发明通过对采取管铜管数量的优化设计,能够保证在流体受热过程中尽快的达到受热均衡。

专利状态

基础信息

专利号
CN201910164641.3
申请日
2018-02-13
公开日
2019-08-16
公开号
CN110132034A
主分类号
/F/F24/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标准类别
供热;炉灶;通风
批准发布部门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专利状态
审查中-实审

发明人

张冠敏 徐永萍 轩诗鹏 李静 马俊迪 朱国梁 樊相臣 魏姗姗 陈书祥 刘建文 张雪缘 李一真 吕雯 李燕 王永彬 冷学礼 邱燕 田茂诚 缪庆庆 周翔宇 李宏 刘宗杰

申请人

山东大学

申请人地址

250061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7923号

专利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热器径向贯通密度优化设计的方法,包括蓄热器,热管的蒸发端设置在蓄热器中,所述蓄热器设置在热源中,热管的冷凝端设置在蒸发端上部的容器,所述蒸发端包括多根向下延伸的蒸发管,所述相邻蒸发管之间设置管铜管,管铜管采取如下方式进行设计:距离蓄热器的中心的距离为S,管铜数量设计规则如下:G(S),则G’(S)>0。
本发明通过对采取管铜管数量的优化设计,能够保证在流体受热过程中尽快的达到受热均衡。

相似专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