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全消防 专利正文
一种隧道泡沫喷雾喷头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隧道泡沫喷雾喷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隧道泡沫喷雾喷头。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的侧喷式隧道泡沫喷雾喷头,在隧道宽度小于13米时一般采用单侧安装,在宽度超过了13米时,采用双侧安装。
3.由于现有隧道宽度主要由2~3条车道组成,宽度为6~13m,现有技术主要通过两个喷嘴对车道实行覆盖,喷洒的水雾在地面的远近端呈狭长的矩形,中间水量偏少,喷头喷洒时雾滴直径相对较大,发泡效果较差,整个保护范围布水分布均匀性相对较差,影响灭火效果;由于现有的侧喷喷头以抛物线的形状向隧道面进行喷洒,喷洒形成的抛物线的顶部一般要高出喷头1m以上,而为了避免该抛物线的顶部与隧道的顶部相碰撞,则须减少喷头喷射的仰角而降低喷头的射程,又如果在隧道的两侧面安装,则喷头的数量及成本会增加一倍,且管道的安装复杂,增加了管材及安装的成本。
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中喷头设置两个喷嘴对车道覆盖面不够,造成中间位置水量少,喷头喷洒时为避免喷到隧道顶部而减少喷头喷射的仰角而降低喷头射程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泡沫喷雾喷头设置有远、中、近三个独特的喷嘴,分别对应保护车道的远、中、近端,在规定的保护范围内喷洒泡沫或水雾,对保护范围全覆盖;在远程喷嘴和中程喷嘴处设置有导流板,液体通过喷嘴喷出,撞击在导流板上,控制泡沫混合液的喷射方向。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隧道泡沫喷雾喷头,包括喷头本体、导流板、第一喷嘴、第二喷嘴和第三喷嘴,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喷嘴均沿喷头主体的径向设置,且三个所述喷嘴均位于所述喷头本体的一侧;
7.所述喷头本体内设有空腔;
8.所述喷头本体上设有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管道接口,所述喷头本体上设有三个分流孔,所述三个喷嘴分别通过三个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空腔连通;
9.所述第一喷嘴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喷嘴的中轴线呈45

55度夹角,所述第二喷嘴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三喷嘴的中轴线呈40

50度夹角;
10.所述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均包括弯折一体连接的连接部以及导流部所述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喷嘴上,所述导流部连接在连接板背离喷嘴的位置。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板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喷嘴连接,所述连接部两端分别设置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喷嘴的两个 v型结构,折弯角度均为60度,所述导流部与所述喷嘴呈10

20度的夹角。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板的连接部为v型结构与所述第二喷嘴连接,所述v型结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喷嘴,所述v 型结构折弯角度呈120度,所述导流部与所述喷嘴呈10

20度的夹角。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喷嘴、第二喷嘴、第三喷嘴的大小比列为6:3:1。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的连接部通过螺栓与所述喷嘴连接。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喷嘴、第二喷嘴、第三喷嘴的出水口均为细长的条状结构/窄长的流道。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腔内还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一端通过弹性挡圈固定于所述喷头空腔内。
18.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隧道泡沫喷雾喷头,通过在喷头本体上设置远、中、近三个喷嘴,克服了现有侧装泡沫水雾喷头单侧安装喷洒时有盲区的缺陷,布水更加均匀,发泡灭火效果更佳;另外,通过在远程喷嘴和近程喷嘴处设置导流板,控制液体的喷射方向,保证喷洒时的射程,在隧道一侧安装喷头即可保证灭火效果,无需在隧道的两侧面安装,节约了喷头的数量及成本。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视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俯视图的剖面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导流板的结构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部示意图。
24.图中:
25.1.喷头本体2.第一导流板3.第二导流板4.第一喷嘴5. 第二喷嘴6.第三喷嘴7.过滤网8.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8.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
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0.如图1

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隧道泡沫喷雾喷头,包括喷头本体1,喷头本体1内设有空腔,所述喷头本体1 上设有与空腔相连通的管道接口,喷头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喷嘴 4、第二喷嘴5和第三喷嘴6,三个所述喷嘴均沿喷头主体1的径向设置,且三个所述喷嘴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喷头本体上开设有三个分流孔,所述三个喷嘴通过分别通过三个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空腔连通;
31.通过设置三个喷嘴可对车道的远、中、近端都进行保护,喷洒时不会存在盲区,在规定的保护范围内喷洒泡沫或水雾,对保护范围全覆盖。
32.如图1

3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喷嘴4的中轴线与所第二喷嘴5的中轴线呈45

55度夹角,第二喷嘴5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三喷嘴6的中轴线呈40

50度夹角;当喷头工作时,第一喷嘴4 处于斜上方的位置,喷出的液体最远,可保证对远程车道的保护,第二喷嘴5处于中间水平的位置,喷出的液体较远,可保证对中间车道的保护,第三喷嘴6处于斜下方的的位置,保证水流覆盖喷头下部区域。对最近的车道进行保护。
33.如图1

3所示,在本技术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喷嘴4、第二喷嘴5和第三喷嘴6喷出的液体流量比例为6:3:1。
34.通过本技术内的泡沫喷雾喷头进行可靠灭火,根据喷洒范围可以选用不同流量的喷头,不会受到隧道高矮的限制,且不增加喷头数量及制造成本,同时节约水泵和管道建造成本,节约水和泡沫液使用量。
35.如图1

3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列中,所述第一喷嘴4、第二喷嘴5、第三喷嘴6的出水口均为细长的条状结构/窄长的流道,通过设计独特的出水口,提高喷头的雾化性能,使保护区域呈方形分布,喷洒更均匀,雾滴直径更小。
36.如图1

4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列中,第一喷嘴4和第二喷嘴5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通过设置导流板显著提高第一喷嘴4和第二喷嘴5的喷洒距离和喷洒范围。
37.如图1

4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均包括弯折一体连接的连接部以及导流部所述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喷嘴上;所述导流部连接在连接板背离喷嘴的位置,斜向遮盖部分所述喷嘴,使喷嘴的水按指定方向喷洒。
38.第一导流板2的连接部通过螺栓8与第一喷嘴4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均有呈v型结构的折弯,v型结构的开口朝向第一喷嘴4,由于第一喷嘴4的流量较大,v型结构可避免液体向两侧过多的分散喷出;与连接部相连的导流部与喷口呈10

20度的夹角,引导液体喷向远处车道;避免喷洒时形成过高的抛物线,使液体与隧道顶部碰撞而导致液体无法到达远处的车道。
39.第二导流板3的连接部为v型结构通过螺栓8与第二喷嘴5连接,所述v型结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喷嘴5,所述v型结构折弯角度呈120 度,所述导流部与所述喷嘴呈10

20度的夹角。
40.第二喷嘴5主要使对车道的中间位置进行保护,设置v型结构的导流板使液体集中喷洒在车道的中间位置,避免了液体从喷嘴出来后向两侧以及远处喷洒过多。
41.如图5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空腔内还设置有过滤网7,过滤网7的一端通过弹性挡圈固定于所述喷头空腔内。
4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在实际应用时,隧道专用泡沫喷雾喷头在隧道内靠近一侧安装,发生火灾时,压力水通过喷头进水口进入过滤器内,经过滤器后分流三路,分别通过第一喷嘴、第二喷嘴、第三喷嘴喷出,第一喷嘴位于斜上方主要保护远端的车道、第二喷嘴处于水平位置主要保护中间的车道、第三喷嘴位于斜下方主要保护车道的近端。高速水流在喷嘴喷出后分解成极细的颗粒,在与空气混合后形成泡沫,覆盖在燃烧物体表面,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同时水雾遇热气化,体积迅速膨胀形成水蒸气,使外界的空气无法进入着火区域,达到窒息灭火的目的;由于在保护区内充斥着大量水雾及水蒸气,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粉尘及有害气体被吸附降解,可有效的保护区域内行人安全。
43.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隧道泡沫喷雾喷头,其通过设置第一喷嘴、第二喷嘴和第三喷嘴分别对车道的远、中、近端进行保护,喷放的覆盖面内布水均匀,不会存在喷洒盲区;三个喷嘴的流量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喷头;另外,对保护远、中车道的喷嘴设置导流板,控制泡沫混合液的喷射方向,使喷嘴的液体按指定的方向喷洒,达到更好的灭火效果。
4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