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消火栓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安装便捷的消火栓箱。
背景技术:2.目前为预防火灾,建筑内外均需安装一定数量的消火栓,配合水带及水箱,在火灾突发情况下使用者可及时采取灭火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生命及财产损失;水带的放置一般由挂置式和卷置式,挂置式具有较强的沥水能力,对水带的损伤较小。
3.相关技术可参考公告号为cn20776899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双门消火栓箱,外形为长方体,采用双开门结构,为嵌入隔墙平齐式安装,设计了暗式双连杆铰链,由箱体、箱门、铰链、水带、水带接口、水枪、消火栓阀、压力表、消火栓按钮组成;箱门与箱体由铰链连接,水带挂置于箱门内侧,消火栓阀安装在供水管上方,压力表安装在供水管下侧,水枪卡扣在箱体右侧,消火栓按钮固定在箱体左侧。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消火栓箱在首次安装或使用结束后需要手动将消防水带悬挂在支杆上,箱体面积有限,所以水带折叠的次数较多,水带安装效率较慢。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提高水带的安装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安装便捷的消火栓箱。
6.本技术提供一种安装便捷的消火栓箱,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安装便捷的消火栓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铰接有操作门,箱体内设有栓头、水枪和水带,箱体内沿水平方向等间距滑动连接有若干相互平行的牵引杆,牵引杆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固设有齿条,相邻的牵引杆之间均设有与齿条适配的齿轮,靠近箱体内壁的牵引杆背离相邻的牵引杆的一侧设有主动轮,齿轮及主动轮均与箱体转动连接,牵引杆均固设有支撑杆,箱体设有驱动主动轮转动的驱动装置。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将水带置于支撑杆之间,驱动装置带动主动轮转动,相邻的牵引杆在齿轮的作用下反向移动,支撑杆带动水带折叠至箱体内,不需人工手动折叠,安装效率较快。
9.可选的,所述箱体内固设有卡块,卡块开设有与水带适配的卡槽。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将水带的一端卡入卡槽内,折叠过程中不需手动拖拽水带一端,提高了操作便利性。
11.可选的,相邻所述牵引杆的支撑杆高度不同,相邻的支撑杆高低交错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可快速将水带交错安装在支撑杆之间,提高了安装效率。
13.可选的,所述主动轮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蜗轮,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和蜗杆,驱动电机设于箱体内,蜗杆与驱动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蜗杆与第一蜗轮相互适配。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带动蜗杆转动,进而经第一蜗轮带动主动轮转
动,牵引杆及相邻的齿轮相互作用,实现相邻的牵引杆反向移动,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且在蜗杆与第一蜗轮啮合的自锁作用下,稳定性较好。
15.可选的,所述箱体内转动连接有卷置杆,卷置杆固设有挡片,挡片呈与卷置杆适配的弧形。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带套在卷置杆上,卷置杆转动,水带在挡片的作用下绕卷在卷置杆上,适用于卷置式安装水带,提高了适用性且安装效率较快。
17.可选的,所述箱体转动连接有调整座,驱动电机与调整座固定连接,卷置杆固设有第二蜗轮,第二蜗轮与蜗杆适配。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整座转动,调动蜗杆摆动至与第二蜗轮啮合,节省电机节约成本。
19.可选的,所述箱体内固设有隔板,齿轮、齿条、第一蜗轮、驱动装置、第二蜗轮均位于隔板背离栓头的一侧。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板将驱动装置等挡住,增加了美观性的同时,齿轮等不易接触水带的水分接触导致锈蚀,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
21.可选的,所述调整座固设有转动轴,转动轴与隔板转动连接,转动轴背离调整座的一端延伸至隔板靠近栓头的一侧且固设有手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经手轮及转动轴即可控制调整座转动,提高了操作便利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牵引杆、支撑杆及齿轮,使用者将水带置于支撑杆之间,驱动装置带动主动轮转动,相邻的牵引杆在齿轮的作用下反向移动,支撑杆带动水带折叠至箱体内,不需人工手动折叠,安装效率较快;
25.2.通过设置相邻支撑杆高度不同,使用者将水带的一端卡入卡槽内,折叠过程中不需手动拖拽水带一端,提高了操作便利性;
26.3.通过设置卷置杆及挡片,水带套在卷置杆上,卷置杆转动,水带在挡片的作用下绕卷在卷置杆上,适用于卷置式安装水带,提高了适用性且安装效率较快。
附图说明
27.图1是一种安装便捷的消火栓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旨在突显驱动装置、齿轮、齿条及牵引杆的位置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箱体;11、操作门;2、栓头;3、水枪;4、水带;5、牵引杆;51、齿条;6、齿轮;7、主动轮;71、连接轴;72、第一蜗轮;52、支撑杆;521、限位槽;8、驱动装置;9、卡块;81、驱动电机;82、蜗杆;10、卷置杆;101、挡片;811、调整座;102、第二蜗轮;12、隔板;8111、转动轴;8112、手轮。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全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安装便捷的消火栓箱。
33.参照图1,一种安装便捷的消火栓箱,包括箱体1,箱体1采用不锈钢材质,不易生锈使用寿命较长;箱体1内安装有相互适配的栓头2、水枪3和水带4,箱体1铰接有操作门11;需要使用时,使用者将操作们打开,水带4两端固定安装有金属连接环,使用者将利用金属连接环将水带4一端安装在栓头2上,可利用金属连接环进行水带4与水带4之间的连接,长度足够后在水带4背离栓头2的一端安装水枪3,即可进行灭火操作。
34.参照图1,箱体1固定安装在建筑墙体上,灭火结束后需要将水带4、栓头2和水枪3重新拆卸置入箱体1内,使箱体1对水带4等起到保护作用,以延长使用寿命;由于水带4整体较长,需要对水带4进行折叠后才能置入箱体1内,箱体1内固定安装有隔板12,隔板12与建筑墙体相互平行,将箱体1分隔成靠近操作门11的放置室及背离操作门11的动力室。
35.参照图2和图3,动力室内安装有调整座811,调整座811固定安装有水平的转动轴8111,转动轴8111背离调整座811的一端穿过隔板12(参照图1)延伸至放置室内且与隔板12(参照图1)转动连接,转动轴8111位于放置室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手轮8112,使用者转动手轮8112,经转动轴8111带动动力室内的调整座811转动;动力室内安装有驱动装置8,驱动装置8包括驱动电机81,驱动电机81固定安装在调整座811上,驱动电机81输出轴的轴向与转动轴8111地轴向相互垂直,在调整座811的转动作用下发生摆动。
36.参照图2和图3,驱动装置8还包括蜗杆82,蜗杆82同轴固定安装在驱动电机81输出轴上,跟随驱动电机81输出轴同步摆动;动力室内安装有第一蜗轮72,第一蜗轮72与蜗杆82适配且与箱体1转动连接,使用者控制蜗杆82摆动至与第一蜗轮72啮合时,控制驱动电机81启动,即可带动第一蜗轮72转动,第一蜗轮72同轴固定安装有主动轮7,主动轮7为直齿轮,第一蜗轮72带动主动轮7同步转动。
37.参照图1,箱体1下端部固定安装有卡块9,卡块9开设有与水带4适配的卡槽,安装水带4时,使用者将水带4一端嵌入卡槽内,水带4承受轴向拉扯时,水带4在金属连接环的作用下不能脱离卡块9。
38.参照图1和图2,箱体1内沿水平方向等间距安装有若干相互平行的牵引杆5,牵引杆5均竖直设置且沿竖直方向与箱体1滑动连接,牵引杆5均位于隔板12背离操作门11的一侧,牵引杆5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杆52,隔板12开设有若干与支撑杆52适配的竖槽,竖槽与支撑杆52一一对应,支撑杆52均穿过对应的竖槽延伸至放置室内,水带4未安装状态下,支撑杆52均位于箱体1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且相邻的支撑杆52高低交错设置,使用者将水带4靠近卡块9的一端水平置于支撑杆52之间。
39.参照图2和图3,牵引杆5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齿条51,主动轮7与距其最近牵引杆5的齿条51啮合,对应的牵引杆5在齿条51作用下发生向上移动,相邻的牵引杆5之间均安装有与齿条51适配的齿轮6,齿轮6作用下,相邻两根牵引杆5反向移动,带动相邻的支撑杆52反向移动,水带4在支撑杆52的带动下发生折叠,进而将水带4采用挂置式安装在箱体1内。
40.参照图1和图3,隔板12转动连接有卷置杆10,卷置杆10两端分别位于动力室及放置室内,卷置杆10位于动力室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蜗轮102,第二蜗轮102与蜗杆82适配,当需要采取卷置式安装水带4时,使用者将水带4从中间对折,将对折的位置套在卷置杆10上,然后转动手轮8112控制驱动电机81转动,进而带动蜗杆82摆动至与第二蜗轮102啮合的状态,此时驱动电机81启动即可经第二蜗轮102带动卷置杆10转动。
41.参照图1和图3,卷置杆10固定有挡片101,水带4位于挡片101与卷置杆10之间,挡片101呈与卷置杆10适配的弧形,卷置杆10带动挡片101同步转动,水带4在挡片101的作用下绕卷在卷置杆10及挡片101上,当水带4两端的金属连接环均进入箱体1内时,完成对水带4的卷置式安装,使用者可根据需求自由选择水带4的安装方式,不同需求下的适用性较强。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安装便捷的消火栓箱的实施原理为:安装水带4时,使用者将水带4一端嵌入卡槽内,水带4承受轴向拉扯时,水带4在金属连接环的作用下不能脱离卡块9,使用者将水带4靠近卡块9的一端水平置于支撑杆52之间,然后使用者控制驱动电机81启动,带动第一蜗轮72转动,第一蜗轮72带动主动轮7同步转动主动轮7与距其最近牵引杆5的齿条51啮合,对应的牵引杆5在齿条51作用下发生向上移动,相邻的牵引杆5之间均安装有与齿条51适配的齿轮6,齿轮6作用下,相邻两根牵引杆5反向移动,带动相邻的支撑杆52反向移动,水带4在支撑杆52的带动下发生折叠,进而将水带4采用挂置式安装在箱体1内,安装效率较快。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