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全消防 专利正文
一种脱硝供氨系统阻火器双布置方式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脱硝供氨系统阻火器双布置方式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主要涉及锅炉脱硝系统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脱硝供氨系统阻火器双布置方式。


背景技术:

2.锅炉脱硝系统是为了防止锅炉内煤燃烧后产生过多的nox污染环境,其主要使用阻火器阻止火焰继续传播并迫使火焰熄灭。
3.根据申请号为cn201410375906.1的专利文献所提供的免清洗式阻火器可知,该阻火器包括第一阻火器框架、第二阻火器框架、阻火器片和梳式清理装置,两个的第一阻火器框架和第二阻火器框架相互垂直设置,形成一个封闭的框形结构,阻火器片设置在所述框形结构内,阻火器片由平行设置的多个薄的矩形板组成,阻火器片的矩形板长度方向与第二阻火器框架平行,梳式清理装置活动设置在阻火器片上,可沿阻火器片长度方向往复移动;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矿用防爆机车上。
4.阻火器的阻火板是由许多细小通道或孔隙组成的,当火焰进入这些细小通道后就形成许多细小的火焰流,由于通道或孔隙的传热面积很大,火焰通过通道壁进行热交换后,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火焰即被熄灭。正因为阻火板通流间隙非常小,当环境温度下降时,供氨管道外壁结露严重,导致氨气密度增大,流速相对降低,如果氨气中含有杂质,对其携带能力下降,极易导致这些杂质在阻火板节流部位沉积,进而堵塞阻火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主要提供了一种脱硝供氨系统阻火器双布置方式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6.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脱硝供氨系统阻火器双布置方式,包括进气装置,以及与所述进气装置的出气端相连接的第一阻火装置、第二阻火装置,所述第一阻火装置、第二阻火装置的出气端均与出气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一阻火装置与第二阻火装置之间设有供热装置;
8.所述进气装置与所述出气装置结构相同,所述进气装置包括与热源相连接的第一三通管,以及与所述有第一三通管的出气端相连接的第一输气管以及第二输气管,所述第一输气管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阻火装置的进气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输气管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阻火装置的进气端相连接;
9.所述第一阻火装置与第二阻火装置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阻火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输气管的出气端相连接的第一隔离阀,与所述第一隔离阀的出气端相连接的第一传输管,与所述第一传输管的出气端相连接的阻火器,以及与所述阻火器的出气端相连接的第二传输管,所述第二传输管的出气端连接有第二隔离阀,所述第二隔离阀的出气端与所述出气装置的入气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管、第二传输管的外表面均套设有第一夹套,所述阻火器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夹套。
10.进一步的,所述供热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二夹套的入液端相连接的储液箱,以及固定于所述储液箱内部的隔板,所述储液箱的内部通过隔板由上至下依次分为储液腔和加热腔,通过加热腔加热防冻液,以使防冻液通过液泵从储液腔流入第二夹套内进行保温。
11.进一步的,所述进气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输气管壳体上的第二三通管,通过第二输气管上连接的第二三通管为第三输气管供气。
12.进一步的,所述供热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加热腔内部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二三通管出气端相连接的第三输气管,固定于所述第三输气管延伸至加热腔内部一端上表面的多个火焰喷射头,设于所述火焰喷射头顶端、且固定于所述加热腔内壁上的加热气缸,以及与所述加热气缸的出气端相连接、且固定于所述加热腔内壁的散热气缸,所述加热气缸和散热气缸的执行端均与回转机构相连接,通过该火焰对加热气缸进行加热,加热气缸内的气体吸热膨胀,推动加热气缸的活塞杆向外运动,加热气缸的活塞杆带动回转机构进行运动。
13.进一步的,所述回转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加热腔内壁的轴承座,通过转轴与所述轴承座的一端转动连接的第一飞轮,以及设于所述轴承座另一端、且与所述第一飞轮同轴设置的第二飞轮,所述第一飞轮和第二飞轮的壳体上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连杆,两个所述连杆远离轴承座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加热气缸的活塞杆以及散热气缸的活塞杆相铰接,通过散热气缸不断散热,从而对隔板进行加热,以通过隔板将该热量传递至储液腔中。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阻火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夹套的进液端相连接的第一进液管,以及与所述第一夹套的出液端相连接的出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和出液管均与所述储液腔的出液端相连接,通过第一夹套对第一输气管和第二传输管进行保温。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阻火装置还包括与第一夹套的进液端相连接的第二进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与所述第二夹套的出液端相连接,液泵通过第二进液管抽走第一夹套内的因保温工作而流失热量的防冻液进入至第二夹套内,通过第二夹套重新加热。
16.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回转机构的执行端相连接的振打机构,所述振打机构包括与所述储液箱的底端转动连接的旋转轴,以及固定于所述旋转轴延伸至外部的两端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旋转轴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振打锤,由于第一连接杆通过转轴与振打锤进行旋转,使得振打锤借助重力下落时能够击打振动拨片。
17.进一步的,所述振打机构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进液管外表面的振动拨片,由于振动拨片与第一进液管相连接,从而将该振动力传递至阻火器,以震落阻火器内部阻火板上沉积的杂质。
18.进一步的,所述振打机构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旋转轴外表面的皮带轮,所述皮带轮通过皮带与所述第一飞轮相连接,旋转的第一飞轮通过皮带带动皮带轮进行旋转,由于皮带轮穿设在旋转轴上,从而带动旋转轴进行旋转。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0.其一,本发明将阻火器单路形式改为两路双布置方式,互为备用,在原阻火器前后加装第一隔离阀和第二隔离阀,并在新布置的阻火器管路上同样在阻火器前后加装隔离阀门,实现了脱硝供氨管路无扰切换,提高可靠性,且便于运行中的阻火器检修,完全避免了机组运行中发生阻火器堵塞需立即处理时,所造成的环保超标事故与人员安全隐患。
21.其二,本发明能够通过第二夹套为阻火器进行散热,通过第一夹套为第一传输管
和第二传输管提供保温,防止环境温度下降时,供氨管道外壁结露严重,导致氨气密度增大,流速相对降低,如果氨气中含有杂质,对其携带能力下降,极易导致这些杂质在阻火板节流部位沉积,进而堵塞阻火器。
22.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的轴测图;
25.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26.图4为图3中沿a-a线的剖视图;
27.图5为本发明的右视图;
28.图6为本发明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发明第一阻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图2中a区结构放大图。
31.图中:10、进气装置;11、第一三通管;12、第一输气管;13、第二输气管;14、第二三通管;20、第一阻火装置;21、第一隔离阀;22、第一传输管;23、阻火器;24、第二传输管;25、第一夹套;26、第二夹套;27、第二隔离阀;28、第二进液管;29、出液管;2a、第一进液管;30、第二阻火装置;40、出气装置;50、供热装置;51、储液箱;52、隔板;53、储液腔;54、加热腔;55、加热组件;551、第三输气管;552、火焰喷射头;553、加热气缸;554、散热气缸;555、回转机构;5551、轴承座;5552、第一飞轮;5553、第二飞轮;5554、连杆;556、振打机构;5561、旋转轴;5562、第一连接杆;5563、振打锤;5564、振动拨片;5565、皮带轮。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发明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3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5.实施例,请参照附图1-8,一种脱硝供氨系统阻火器双布置方式,包括进气装置10,以及与所述进气装置10的出气端相连接的第一阻火装置20、第二阻火装置30,所述第一阻火装置20、第二阻火装置30的出气端均与出气装置40相连接,所述第一阻火装置20与第二阻火装置30之间设有供热装置50;
36.所述进气装置10与所述出气装置40结构相同,所述进气装置10包括与热源相连接
的第一三通管11,以及与所述有第一三通管11的出气端相连接的第一输气管12以及第二输气管13,所述第一输气管12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阻火装置20的进气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输气管13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阻火装置30的进气端相连接;
37.所述第一阻火装置20与第二阻火装置30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阻火装置20包括与所述第一输气管12的出气端相连接的第一隔离阀21,与所述第一隔离阀21的出气端相连接的第一传输管22,与所述第一传输管22的出气端相连接的阻火器23,以及与所述阻火器23的出气端相连接的第二传输管24,所述第二传输管24的出气端连接有第二隔离阀27,所述第二隔离阀27的出气端与所述出气装置40的入气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管22、第二传输管24的外表面均套设有第一夹套25,所述阻火器23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夹套26。
38.具体的,请着重参照附图2、4和6,所述供热装置50包括与所述第二夹套26的入液端相连接的储液箱51,以及固定于所述储液箱51内部的隔板52,所述储液箱51的内部通过隔板52由上至下依次分为储液腔53和加热腔54,所述进气装置10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输气管13壳体上的第二三通管14,所述供热装置50还包括设于所述加热腔54内部的加热组件55,所述加热组件55包括与所述第二三通管14出气端相连接的第三输气管551,固定于所述第三输气管551延伸至加热腔54内部一端上表面的多个火焰喷射头552,设于所述火焰喷射头552顶端、且固定于所述加热腔54内壁上的加热气缸553,以及与所述加热气缸553的出气端相连接、且固定于所述加热腔54内壁的散热气缸554,所述加热气缸553和散热气缸554的执行端均与回转机构555相连接,所述回转机构555包括固定于所述加热腔54内壁的轴承座5551,通过转轴与所述轴承座5551的一端转动连接的第一飞轮5552,以及设于所述轴承座5551另一端、且与所述第一飞轮5552同轴设置的第二飞轮5553,所述第一飞轮5552和第二飞轮5553的壳体上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连杆5554,两个所述连杆5554远离轴承座5551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加热气缸553的活塞杆以及散热气缸554的活塞杆相铰接;
3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储液箱51通过储液箱51储存防冻液,通过加热腔54加热防冻液,以使防冻液通过液泵从储液腔53流入第二夹套26内进行保温;
40.进一步的,通过第二输气管13上连接的第二三通管14为第三输气管551供气;
41.进一步的,火焰进入第三输气管551内部后,通过第三输气管551上的火焰喷射头552进行喷射,以通过该火焰对加热气缸553进行加热,加热气缸553内的气体吸热膨胀,推动加热气缸553的活塞杆向外运动,加热气缸553的活塞杆带动回转机构555进行运动;
42.进一步的,加热气缸553的活塞杆向外运动时,由于加热气缸553的活塞杆与第一飞轮5552之间通过连杆5554相连接,使得第一飞轮5552将加热气缸553的活塞杆的直线运动转变为自身的圆周运动,由于第一飞轮5552与第二飞轮5553同轴设置,且第二飞轮5553与散热气缸554的活塞杆之间也通过连杆5554相连接,使得散热气缸554内的移气器内移,将加热气缸553内的气体排挤到散热气缸554中,气体借助散热气缸554的材料迅速散热,散热气缸554内的气压降低,从而通过外界大气推动散热气缸554的活塞杆向内移动,于此同时,加热气缸553内的移气器被带动到加热气缸553内腔末端,散热气缸554内的气体被挤压到加热气缸553,再次吸热膨胀并推动活塞杆外移,形成循环,在此过程中,通过散热气缸554不断散热,从而对隔板52进行加热,以通过隔板52将该热量传递至储液腔53中。
43.具体的,请着重参照附图2、3、5和7,所述第一阻火装置20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夹套26的进液端相连接的第一进液管2a,以及与所述第一夹套25的出液端相连接的出液管29,
所述第一进液管2a和出液管29均与所述储液腔53的出液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阻火装置20还包括与第一夹套25的进液端相连接的第二进液管28,所述第二进液管28与所述第二夹套26的出液端相连接;
4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阻火器23阻挡火焰时,火焰的温度通过阻火器23的壳体传递至第二夹套26内,从而对第二夹套26内的防冻液进行加热,并降低阻火器23的温度,通过液泵将第一夹套25内经过加热的防冻液抽入储液腔53内,液泵通过出液管29将储液腔53内部的防冻液抽入至第一夹套25内,由于第一夹套25套设在第一输气管12和第二传输管24的外表面,从而通过第一夹套25对第一输气管12和第二传输管24进行保温,防止火焰通过阻火器23内部道壁进行热交换后,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火焰即被熄灭。正因为阻火板通流间隙非常小,当环境温度下降时,供氨管道外壁结露严重,导致氨气密度增大,流速相对降低,如果氨气中含有杂质,对其携带能力下降,极易导致这些杂质在阻火器23内部的阻火板节流部位沉积,进而堵塞阻火器;
45.进一步的,液泵通过第二进液管28抽走第一夹套25内的因保温工作而流失热量的防冻液进入至第二夹套26内,通过第二夹套26重新加热。
46.具体的,请着重参照附图4和6,所述加热组件55还包括与所述回转机构555的执行端相连接的振打机构556,所述振打机构556包括与所述储液箱51的底端转动连接的旋转轴5561,以及固定于所述旋转轴5561延伸至外部的两端的第一连接杆5562,所述第一连接杆5562远离旋转轴556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振打锤5563,所述振打机构556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进液管2a外表面的振动拨片5564,所述振打机构556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旋转轴5561外表面的皮带轮5565,所述皮带轮5565通过皮带与所述第一飞轮5552相连接;
4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旋转轴5561带动第一连接杆5562进行旋转,由于第一连接杆5562通过转轴与振打锤5563进行旋转,使得振打锤5563借助重力下落时能够击打振动拨片5564;
48.进一步的,振动拨片5564受到下落的振打锤5563而不断振动时,由于振动拨片5564与第一进液管2a相连接,从而将该振动力传递至阻火器23,以震落阻火器23内部阻火板上沉积的杂质;
49.进一步的,旋转的第一飞轮5552通过皮带带动皮带轮5565进行旋转,由于皮带轮5565穿设在旋转轴5561上,从而带动旋转轴5561进行旋转。
50.本发明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51.在使用阻火器23熄灭火焰时,火焰通过进气装置10中的第一三通管11进入,再流经第一输气管12和第二输气管13,此时,第一阻火装置20中的第一隔离阀21打开,而第二阻火装置30中的第一隔离阀21关闭,使得火焰经过第一阻火装置20中的第一隔离阀21与第一阻火装置20中的阻火器23相接触,阻火器23的阻火板是由许多细小通道或孔隙组成的,当火焰进入这些细小通道后就形成许多细小的火焰流,由于通道或孔隙的传热面积很大,火焰通过通道壁进行热交换后,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火焰即被熄灭,熄灭的火焰并最终依次流经第一阻火装置20中的第二隔离阀27,以及出气装置40的第一输气管12排出,而当温度传感器测出阻火器23的工作效率降低时,打开第二阻火装置30中的第一隔离阀21,使得火焰通过另一个阻火器23熄灭,并经由出气装置40中的第二输气管13排出,而工作人员对第一阻火装置20中的阻火器23进行检修;
52.火焰进入第三输气管551内部后,通过第三输气管551上的火焰喷射头552进行喷射,以通过该火焰对加热气缸553进行加热,加热气缸553内的气体吸热膨胀,推动加热气缸553的活塞杆向外运动,加热气缸553的活塞杆向外运动时,由于加热气缸553的活塞杆与第一飞轮5552之间通过连杆5554相连接,使得第一飞轮5552将加热气缸553的活塞杆的直线运动转变为自身的圆周运动,由于第一飞轮5552与第二飞轮5553同轴设置,且第二飞轮5553与散热气缸554的活塞杆之间也通过连杆5554相连接,使得散热气缸554内的移气器内移,将加热气缸553内的气体排挤到散热气缸554中,气体借助散热气缸554的材料迅速散热,散热气缸554内的气压降低,从而通过外界大气推动散热气缸554的活塞杆向内移动,于此同时,加热气缸553内的移气器被带动到加热气缸553内腔末端,散热气缸554内的气体被挤压到加热气缸553,再次吸热膨胀并推动活塞杆外移,形成循环,在此过程中,通过散热气缸554不断散热,从而对隔板52进行加热,以通过隔板52将该热量传递至储液腔53中
53.旋转的第一飞轮5552通过皮带带动皮带轮5565进行旋转,由于皮带轮5565穿设在旋转轴5561上,从而带动旋转轴5561进行旋转,通过旋转轴5561带动第一连接杆5562进行旋转,由于第一连接杆5562通过转轴与振打锤5563进行旋转,使得振打锤5563借助重力下落时能够击打振动拨片5564,振动拨片5564受到下落的振打锤5563而不断振动时,由于振动拨片5564与第一进液管2a相连接,从而将该振动力传递至阻火器23,以震落阻火器23内部阻火板上沉积的杂质。
54.上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这种非实质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