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包装运输 专利正文
一种轴承座组件及放卷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轴承座组件及放卷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放卷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承座组件及放卷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放卷装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电机、轴承座及安装于轴承座上的转轴;而传统的轴承座大多为一两端开设有轴孔的箱体,转轴通过轴孔穿设于箱体;采用该方式时,箱体的两个轴孔之间的同心度于出厂时已固定,后续难以做出进一步的调节,因此为了保证最终转轴与轴孔之间的同心度能达到指定标准,对箱体轴孔的加工精度有着严格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座组件及放卷装置,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传统的放卷装置其轴承座与转轴之间的同心度受限于轴承座的加工精度,且二者的同心度后续难以进一步调节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技术提供一种轴承座组件及放卷装置,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轴承座组件,包括安装板;
5.第一轴承组和第二轴承组,所述第一轴承组和第二轴承组均包括轴承座以及第一调节组件;
6.两组所述轴承座沿第一方向同轴并排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
7.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设于所述安装板上并可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调节所述轴承座与所述安装板的相对位置;
8.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9.在上述实现过程中,两个轴承座同轴并排设置于安装板上,由于轴承座一般属于标准生产件,故两个轴承座在进行安装调节时同心度更易达到指定标准;另外,本技术中提供您的轴承座组件较现有的轴承设置方式而言,其后续可调节灵活性更高,避免了传统的轴承座一体化设置导致出厂时的轴孔的轴心度已经固定不可改变的问题;同时,通过第一调节组件可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轴承座进行调整,从而可更有效的保证轴承座之间的同心度。
10.优选的,所述轴承座包括轴孔部以及装设于所述安装板上的底座;
11.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至少包括两组第一调节件,且分别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抵接于所述底座的侧壁上;
12.在上述实现过程中,至少包括两组第一调节件,如此即可保证轴承座在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上可实现灵活调节,而在实际设置中可不止设置两组,可通过多组调节件配合实现轴承座在多个位置上的微调,以快速达到指定的轴心度标准。
13.优选的,所述底座具有相对分布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14.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于其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均设置有至少一组第一调
节件;
15.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底座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布第一调节件,由于靠近端部位置,故其在实现调整功能时相对于设置于底座中间部分的调整效果更佳。
16.优选的,所述第一调节件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板上的第一固定块,以及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块上的第一调节螺丝;所述第一调节螺丝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底座的侧壁上;
17.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第一固定块与安装板固定连接,第一调节螺丝穿设于第一固定块,且其一端抵接于底座的侧壁上;即当旋转第一调节螺丝令第一调节螺丝朝向轴承座方向靠近时,第一调节螺丝会对底座的侧壁施加压力,从而实现对轴承座的微调,第一调节螺丝的朝向可为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
18.优选的,所述安装板设于一安装架上;
19.还包括可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调节所述安装架位置的第二调节组件;
20.其中,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21.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安装板设于一安装架上,而第二调节组件可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调节安装架,即可同时实现对两组轴承座的调节;在两组轴承座的同心度调节完毕后,即可用于转轴结构的安装,转轴结构与轴承座之间也需要进行调节轴心度,由于轴承座的轴向平行于第一方向,故其在第一方向上的调整并不影响最终转轴结构与轴承座之间的同心度,因此,第二调节组件仅需从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对安装架进行调整,即可实现轴承座与转轴结构之间的同心度调整。
22.优选的,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固定块,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块上的第二调节件,设于所述安装架的承载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块上的第三调节件;
23.所述第二调节件与所述承载板连接并可沿第三方向调节所述承载板的位置;所述第三调节件沿第二方向抵接于所述承载板的侧壁上;
24.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承载板连接安装架,当第二调节件沿第三方向调节承载板时也同时对安装架起到调节作用,即对承载座起到调节作用;而第三调节件沿第二方向抵接于承载板的侧壁上,即可沿第二方向对承载板进行位置调节,从而实现对承载座于第二方向上的位置调节。
25.优选的,所述第二调节件包括沿第三方向穿设于所述承载板第二调节螺丝,所述第二调节螺丝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固定块上;
26.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第二调节螺丝的一端抵接于第二固定块上,通过旋转第二调节螺丝即可调整第二固定块与承载板之间的相对位置,即实现承载板在第三方向上的位置调整。
27.优选的,所述承载板包括两组,且沿第一方向平行排布;在所述承载板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均至少设置有一组第二调节组件以及第三调节件;
28.在上述实现过程中,两组承载板可保证承载板的覆盖面足够广,从而保证足够的结构强度;承载板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均至少设置有一组第二调节组件以及第三调节件,如此即可保证安装架在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上可实现灵活调节。
29.优选的,在所述安装架上沿第一方向设置有滑轨,所述安装板设于所述滑轨上;
30.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安装板设置在滑轨上可实现安装板于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调节,以适应实际中的调节需要,进一步提升轴承座组件可调节的灵活性。
31.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放卷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轴承座组件、放卷轴以及驱动所述放卷轴转动的驱动组件;
32.所述放卷轴的动力端同轴穿设于两组所述轴承座,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放卷轴的动力端连接;
33.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放卷轴同轴穿设于两组轴承座,驱动组件通过驱动放卷轴的动力端转动带动放卷轴转动。
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方案其两组轴承座装设于安装板上,较传统的箱体式轴承座一体化设置的方式而言,本技术提供的方案更具调节灵活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更容易将轴承座的同心度调整至指定标准。
附图说明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6.图1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7.图2是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38.图3是图1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39.图4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0.图5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其中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41.其中:10、安装板;11、安装螺丝;21、第一轴承组;22、第二轴承组;23、底座;24、轴孔部;25、第一调节组件;251、第一调节件;2511、第一固定块;2512、第一调节螺丝;26、轴承座;30、第二调节组件;31、第二固定块;32、第三调节件;321、第三固定块;322、第三调节螺丝;33、承载板;34、第二调节螺丝;40、安装架;41、滑轨;50、放卷轴;51、放卷轴的动力端;52、驱动组件;521、驱动电机;522、传动带;523、传动轮;
42.c1、第一方向;c2、第二方向;c3、第三方向;
43.a1、第一端部;a2、第二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44.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45.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6.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
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7.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48.实施例
49.传统的放卷装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电机、轴承座及安装于轴承座上的转轴;而传统的轴承座大多为一两端开设有轴孔的箱体,转轴通过轴孔穿设于箱体;采用该方式时,箱体的两个轴孔之间的同心度于出厂时已固定,后续难以做出进一步的调节,因此为了保证最终转轴与轴孔之间的同心度能达到指定标准,对箱体轴孔的加工精度有着严格要求;
50.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51.具体的,请参见图1-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轴承座组件,包括安装板10、第一轴承组21、第二轴承组22;
52.具体的,第一轴承组21和第二轴承组22均包括轴承座26以及第一调节组件25;
53.其中,两组轴承座26沿第一方向同轴并排设置于所述安装板10上;第一调节组件25设于安装板10上并可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调节轴承座26与安装板10的相对位置;
54.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也可理解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水平方向上的调节。
55.在上述方案中,两个轴承座26同轴并排设置于安装板10上,由于轴承座26一般属于标准生产件,故两个轴承座26在进行安装调节时同心度更易达到指定标准;另外,本技术中提供您的轴承座26组件较现有的轴承设置方式而言,其后续可调节灵活性更高,避免了传统的轴承座26一体化设置导致出厂时的轴孔的轴心度已经固定不可改变的问题;同时,通过第一调节组件25可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轴承座26进行调整,从而可更有效的保证轴承座26之间的同心度。
56.具体的,轴承座26包括轴孔部24以及装设于安装板10上的底座23;
57.具体的,在底座23上装设有安装螺丝11,轴承座26通过安装螺丝11固定装设于安装板10上;
58.进一步的,第一调节组件25至少包括两组第一调节件251,且分别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抵接于底座23的侧壁上;
59.在上述方案中,至少包括两组第一调节件251,如此即可保证轴承座26在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上可实现灵活调节,而在实际设置中可不止设置两组,请参见图1和图4,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围绕着轴承座26分别设置有四组第一调节件251,其中两组调节件分别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于该轴承座26的两端,用于配合调节轴承座26于第二方向上的位置;另外两组第一调节件251沿第一方向设于轴承座26一侧,用于配合调节轴承座26于第一方向上的位置;通过多组调节件配合实现轴承座26在多个位置上的微调,以快速达到指定的轴心度标准。
60.进一步的,所述底座23具有相对分布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61.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于其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均设置有至少一组第一调节件251;
62.在上述方案中,若第一调节件251是设于轴承座26的中部,则当轴承座26整体具有一定倾斜状态时,设于中部的第一调节件251难以快速实现对轴承座26位置的调节;而采用上述方案中,由于第一调节件251的位置靠近轴承座26的端部位置,故在调整时可获取更大的调节角度,从而实现高效调节。
63.具体的,请参见图2,第一调节件251包括设于所述安装板10上的第一固定块2511,以及穿设于第一固定块2511上的第一调节螺丝2512;第一调节螺丝2512的一端抵接于底座23的侧壁上;
64.在上述方案中,第一固定块2511于安装板10固定连接,第一调节螺丝2512穿设于第一固定块2511,且其一端抵接于底座23的侧壁上;即当旋转第一调节螺丝2512令第一调节螺丝2512朝向轴承座26方向靠近时,第一调节螺丝2512会对底座23的侧壁施加压力,从而实现对轴承座26的微调,第一调节螺丝2512的朝向可为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
65.在实现了轴承座26的同心度调整后,后续还需将转轴机构安装与轴承座26上,此时也需要调整轴承座26与转轴机构之间的同心度;为了保证该调节过程的便利性,本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66.具体的,请参见图1和图3,安装板10设于一安装架40上;还包括可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调节安装架40位置的第二调节组件30;
67.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其中第三方向可理解为竖直方向;
68.在上述方案中,安装板10设于一安装架40上,而第二调节组件30可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调节安装架40,即可同时实现对两组轴承座26的调节;在两组轴承座26的同心度调节完毕后,即可用于转轴结构的安装,转轴结构与轴承座26之间也需要进行调节轴心度,由于轴承座26的轴向平行于第一方向,故其在第一方向上的调整并不影响最终转轴结构与轴承座26之间的同心度,因此,第二调节组件30仅需从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对安装架40进行调整,即可实现轴承座26与转轴结构之间的同心度调整。
69.进一步的,请参见图3,第二调节组件30包括第二固定块31,设于第二固定块31上的第二调节件,设于安装架40的承载板33以及设于第二固定块31上的第三调节件32;
70.进一步的,第二调节件与承载板33连接并可沿第三方向调节承载板33的位置;第三调节件32沿第二方向抵接于承载板33的侧壁上;
71.在上述方案中,承载板33连接安装架40,当第二调节件沿第三方向调节承载板33时也同时对安装架40起到调节作用,即对承载座起到调节作用;而第三调节件32沿第二方向抵接于承载板33的侧壁上,即可沿第二方向对承载板33进行位置调节,从而实现对承载座于第二方向上的位置调节。
72.进一步的,第二调节件包括沿第三方向穿设于承载板33第二调节螺丝34,所述第二调节螺丝34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固定块31上;
73.在上述方案中,第二调节螺丝34的一端抵接于第二固定块31上,通过旋转第二调节螺丝34即可调整第二固定块31与承载板33之间的相对位置,即实现承载板33在第三方向上的位置调整,即实现承载板33于竖直方向上的调节。
74.具体的,第三调节件32包括第三固定块321及穿设于第三固定块321的第三调节螺丝322,第三调节螺丝322的一端沿第二方向抵接于承载板33的侧壁上,第三固定块321设于第二固定块31上;第三固定块321与第二固定块31固定连接,第三调节螺丝322穿设于第三固定块321,且其一端抵接于承载板33的侧壁上;即当旋转第三调节螺丝322令第三调节螺丝322朝向承载板33方向靠近时,第三调节螺丝322会对承载板33的侧壁施加压力,从而实现对安装架40的微调。
75.具体的,请参见图4,承载板33包括两组,且沿第一方向平行排布;在承载板33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均至少设置有一组第二调节组件30以及第三调节件32;
76.在上述方案中,两组承载板33可保证承载板33的覆盖面足够广,从而保证足够的结构强度;承载板33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均至少设置有一组第二调节组件30以及第三调节件32,如此即可保证安装架40在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上可实现灵活调节。
77.具体的,在安装架40上沿第一方向设置有滑轨41,安装板10设于滑轨41上;
78.在上述方案中,安装板10设置在滑轨41上可实现安装板10于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调节,以适应实际中的调节需要,进一步提升轴承座26组件可调节的灵活性。
79.具体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放卷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轴承座26组件、放卷轴50以及驱动放卷轴50转动的驱动组件52;放卷轴50的动力端同轴穿设于两组轴承座26,驱动组件52与放卷轴50的动力端连接;
80.进一步的,放卷轴50为气涨轴;
81.进一步的,驱动组件52包括驱动电机521、传动带522以及传动轮523,其中传动轮523包括两组,分别与放卷轴50同轴设置以及与驱动电机521同轴设置,驱动电机521带动其驱动端的传动轮523转动并通过传动带522带动位于放卷轴50动力端的传动轮523转动。
8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83.以上所述仅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