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属于属于助动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搁脚及车。
背景技术:2.目前市面上的搁脚有两种,一种是需手动打开和收起,另一种是弹簧预紧需按压弹出和手动收起,尚且没有公开可自动打开和收起的搁脚。市场上搁脚的现有设计方式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需要手动打开和收起搁脚:在操作方面,打开和收起都需要手动操作,且左右需要分别打开,操作不方便;2)需要弹簧预紧按压弹出和手动打开搁脚:在噪音方面,搁脚弹出打开时会产生和搁脚限位的碰撞异响;在操作方面,打开和收起都需要手动操作,且左右需要分别打开,操作不方便;在安全性能方面,由于搁脚收起时被弹簧预紧,搁脚弹出时弹力很大,有伤人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搁脚及车。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电动搁脚,包括传动电机和搁脚,用于驱动所述搁脚打开或收起的所述传动电机安装在车架上,所述传动电机的传动轴与所述搁脚连接。
6.可选地,上述的电动搁脚,其中,所述搁脚通过至少一个第一螺栓与所述传动轴连接在一起。
7.可选地,上述的电动搁脚,其中,所述传动电机通过至少一个第二螺栓固定在所述车架上。
8.可选地,上述的电动搁脚,其中,所述搁脚还与所述车架通过台阶螺母以及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孔转动连接。
9.可选地,上述的电动搁脚,其中,所述搁脚的表面设有防滑层。
10.可选地,上述的电动搁脚,其中,所述搁脚的自由端具有弧形结构。
11.可选地,上述的电动搁脚,其中,所述车架还设有用于对所述搁脚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
12.可选地,上述的电动搁脚,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上还设有耐磨层。
13.可选地,上述的电动搁脚,其中,所述传动轴的中心与所述搁脚旋转轴的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
14.本技术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车,包括上述的电动搁脚。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6.本技术可以实现搁脚的自动打开和收起,提升操作方便性的同时增加打开时的安全性,又能避免搁脚打开时的碰撞异响,提高驾驶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感和舒适性,推
动两轮电动车在乘员脚部放置功能领域的发展。其中,在操作方式方面,本技术采用了传动电机驱动的方式实现搁脚自动打开和收起,且左右可以同时打开和收起,使搁脚的使用更加方便;在安全性方面,本技术打开和收起的过程中均采用传动电机控制匀速进行,避免打开时产生的弹出力引起的伤人风险;在噪音方面,本技术打开和收起的过程中均采用传动电机控制匀速进行,避免弹出打开过程中产生的碰撞异响等。
附图说明
17.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8.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电动搁脚的立体图;
19.图2:本技术一实施例电动搁脚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1.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电动搁脚,包括传动电机3和搁脚1,用于驱动所述搁脚1打开或收起的所述传动电机3安装在车架5上,所述传动电机3的传动轴2与所述搁脚1连接。本实施例通过采用传动电机3可以实现搁脚1的自动打开和收起,提升操作方便性的同时增加打开时的安全性,又能避免搁脚1打开时的碰撞异响,提高驾驶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感和舒适性。
22.可选地,所述搁脚1通过至少一个第一螺栓6与所述传动轴2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螺栓6的设置数量可以是多个,优选地可设置为3个,3个所述第一螺栓6按照三角形布设以进一步提高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所述第一螺栓6优选为m4*16螺栓,该列举仅为举例说明,并不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定。
23.可选地,所述传动电机3通过至少一个第二螺栓4固定在所述车架5上,其中,所述第二螺栓4的设置数量可以是多个,具体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增减设置。其中,所述第二螺栓4优选为m4*50螺栓,同样地,该列举仅为举例说明,并不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定。
24.所述搁脚1还与所述车架5通过台阶螺母7以及设置在所述车架5上的孔转动连接。具体地,所述台阶螺母7穿过所述孔可将所述搁脚1连接在所述车架5上,其中,在所述传动电机3的驱动作用下,所述搁脚1可相对所述车架5转动,以实现所述搁脚1的自动打开和收起。
25.进一步地,所述搁脚1的表面设有防滑层,所述防滑层可以是设置在所述搁脚1表面的凹凸结构、花纹等结构,也可以是防滑涂层,如橡胶涂层等等,通过防滑层的设置可提高踩脚时的安全性,同时,所述防滑层的设置还可以提高所述搁脚1的使用寿命等。
26.可选地,所述搁脚1的自由端具有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因不具有棱角等结构,可避免潜在的使用风险,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27.还需要说明地是,所述车架5还设有用于对所述搁脚1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对所述搁脚1自动收起时进行限位,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所述搁脚1自动打开时的进行限位,从而可防止因过渡打开造成损坏等。
28.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可与所述车架5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便于后续维修更换等,或者,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车架5一体成型设置,该一体成型设置便于批量化生产等。同样地,所述第二限位部可与所述车架5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便于后续维修更换等,或者,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车架5一体成型设置,该一体成型设置便于批量化生产等。
29.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上还设有耐磨层,以提高其使用寿命等,其中,所述耐磨层可以是金属涂层,如喷涂钛层等等,还可以包覆橡胶层、硅胶层等,所述橡胶层或硅胶层不仅具有耐磨性能,还具有一定的减震功能。
30.可选地,所述传动轴2的中心与所述搁脚1旋转轴的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
31.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包括上述的电动搁脚1。其中,涉及的所述搁脚1的技术特征见上面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32.其中,所述车包括但不限于自行车、助力车、电动车等等。
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搁脚1自动打开和收起具体为:传动电机3的传动轴2的中心和搁脚1旋转轴中心在同一直线上,传动电机3在通电后分别进行正转和反转,可选地进行匀速正转和匀速反转,通过传动电机3的传动轴2带动固定在其上的搁脚1转动,从而实现搁脚1的自动打开和收起,提升操作方便性的同时增加打开时的安全性,同时避免搁脚1打开和收起时碰撞限位的异响,提高驾驶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性和舒适性。其中,涉及的传动电机3正转用于驱动搁脚1自动打开,传动电机3反转用于驱动搁脚1自动收起;或者,传动电机3反转用于驱动搁脚1自动打开,传动电机3正转用于驱动搁脚1自动收起。具体的控制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上述仅为举例说明,并不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定。
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6.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7.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定,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
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