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车辆装置 专利正文
一种可调式通用侧支架及其动力车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可调式通用侧支架及其动力车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动力车配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式通用侧支架及其动力车。


背景技术:

2.摩托车侧支架位于摩托车车身侧下方,用于摩托车停靠时使用。
3.但是侧支架安装在摩托车上后,当摩托车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停靠时,摩托车难以保持平衡,车主需要将摩托车改变方向停靠,使停摩托车停靠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动力车在有坡度的地面上停靠不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式通用侧支架及其动力车。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调式通用侧支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可调式通用侧支架,包括铰接轴、端部通过铰接轴相互转动连接的支撑段和安装段;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端部依次连接成封闭环形的滑动杆、第一连接杆、转动轴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位于铰接轴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安装段上开设有转动孔,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于转动孔内;所述支撑段上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杆滑动设置于滑动槽内,所述滑动杆的滑动方向为远离或靠近铰接轴的方向;所述固定部还包括用于限位滑动杆滑动的限位件。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安装段与动力车底部固定,支撑段远离安装段的端部用于支撑地面。车主能通过铰接轴转动支撑段,调节主管的弯折角度,从而调节动力车的停靠倾斜度,使动力车方便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停靠;固定部将支撑段和安装段的位置进行固定,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位于转动轴的两侧,滑动杆杆滑动设置于滑动槽内,且转动轴转动连接在安装段上,通过限位件将滑动杆位置固定,使得支撑段和安装段的夹角固定,从而调节动力车停靠角度。
7.可选的,所述滑动槽槽壁上开设有若干定位槽,若干所述定位槽的排列方向为远离或靠近铰接轴的方向,所述定位槽的长度方向与铰接轴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定位槽长度方向的两端贯穿支撑段的两侧,所述定位槽用于供滑动杆进入;所述限位件为拉紧弹簧,所述拉紧弹簧设置于滑动槽槽口朝向的支撑段的外侧壁上,所述拉紧弹簧一端固定于安装段的侧壁,所述拉紧弹簧另一端固定支撑段的侧壁,所述拉紧弹簧为张紧状态,所述拉紧弹簧使支撑段和安装段具有相互靠近的趋势。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杆限位于定位槽内,且拉紧弹簧始终保持将安装段和支撑段拉紧状态,使滑动杆稳定抵紧滑动槽的底部,使滑动杆不易脱离定位槽。当需调节动力车停靠的角度时,车主可通过将滑动杆调节至不同定位槽内,使安装段和拉紧段的夹角变化,从而实现动力车停靠的角度的变化。
9.可选的,所述限位件还包括抵接杆、限位杆和将抵接杆和限位杆连接的连接臂,所述抵接杆和限位杆相互平行,且所述抵接杆的长度方向与滑动槽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限位杆和抵接杆设置于滑动杆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抵接杆滑动设置于滑动槽内;所述支撑段内设置有抵接腔,所述抵接腔与多个定位槽的底部连通;所述抵接杆滑动至定位槽内时,所述抵接杆的侧壁凸出多个定位槽的底面,所述抵接杆滑动至脱离定位槽内时,所述限位杆抵接设置有定位槽的滑动槽内壁。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动力车停靠时,定位槽的槽底作为滑动杆的主要受力点,因而,当动力车停靠时,滑动杆抵接定位槽的槽底,将抵接杆限位在抵接腔内,此时限位杆抵接设置有定位槽的滑动槽的槽壁上,将滑动杆限位在定位槽内,使得滑动杆不易脱离定位槽,实现动力车停靠稳定;当需要调节安装段和支撑段夹角时,可将滑动杆从定位槽移出,滑动杆移出定位槽内时,滑动杆将限位杆顶起,使限位杆脱离设置有定位槽的滑动槽的槽壁,而抵接杆凸出定位槽的底面;滑动杆在限位杆和设置有定位槽的滑动槽的槽壁之间滑动,以实现定位槽的更换,进而实现安装段和支撑段夹角的调节;且整个调节过程无需使用额外工具调节,使调节较为方便。
11.可选的,所述限位件还包括抵接弹簧,所述抵接弹簧弹力驱使所述限位杆抵接设置有定位槽的滑动槽槽壁。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接弹簧驱使限位杆抵接设置有定位槽的滑动槽槽壁,使得不受外力作用下,限位杆始终将滑动杆限位在定位槽内,防止动力车在行车抖动下,滑动杆被抖出定位槽。
13.可选的,所述支撑段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供脚斜踢支撑段的脚撑部。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脚撑部方便用户斜踢侧支架,从而方便动力车的停靠。
15.可选的,所述脚撑部为脚撑杆,所述支撑段上设置有脚撑轴,所述脚撑杆通过脚撑轴转动连接于支撑段上,所述脚撑杆转动后与支撑段平行并紧贴。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脚撑杆转动设置在支撑段的侧壁上,当不使用时,将脚撑杆转动至紧贴支撑段进行收纳,使脚撑杆不易绊倒行人。。
17.可选的,所述支撑段侧壁上开设有脚撑槽,所述脚撑轴设置于脚撑槽内,所述脚撑槽用于容纳脚撑杆。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脚撑槽,实现支撑杆的完全收纳,进一步防止脚撑杆绊倒行人。
19.可选的,所述支撑段包括底脚和主段,所述铰接轴设置于主段一端,主段另一端的端面开设有暗槽,底脚上固定有暗轴,暗轴滑动设置于暗槽内,暗轴的滑动方向与主段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暗槽内设置有脚撑弹簧,所述脚撑弹簧驱使暗轴远离暗槽的槽底,所述暗轴上开设有内槽,所述暗槽和脚撑槽通过设置连通口连通,所述脚撑轴两端固定于脚撑槽的内壁上,所述脚撑杆端部上开设有供脚撑轴穿过的脚撑孔,所述脚撑杆包括外杆和内杆,所述内杆从连通口处伸入暗槽内,且所述内杆滑动设置于内槽内,所述暗轴朝暗槽槽底方向滑动后,所述暗轴抵接内杆驱使脚撑杆转动并收纳于脚撑槽内。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动力车停靠时,地面抵接底脚,动力车的重量使得暗轴
滑动至靠近暗槽底部,暗轴通过抵接内杆使得外杆转动后收纳于脚撑槽内,使动力车停靠时,实现脚撑杆的自动收纳,使脚撑杆收纳方便;当底脚部手外力作用时,脚撑弹簧驱使暗轴远离暗槽的槽底,此时,暗轴通过抵接内杆移动,使得外杆转动至脚撑槽外,方便用户通过脚撑杆斜踢侧支架。
21.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动力车,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动力车,包括车身,所述车身侧下方应用有可调式通用侧支架。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动力车停靠方便,以适应在不同坡度的地面上进行停靠。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安装段、支撑段铰接轴和固定部,使得安装段和支撑段的夹角可调,从而方便使动力车的停靠角度可调,动力车在不同坡度的地面上进行停靠;2.通过设置抵接杆、限位杆和连接壁,使滑动杆不易脱离定位槽,实现动力车停靠稳定;3.通过设置支撑杆、暗轴、脚撑弹簧,使脚撑杆的自动收纳,防止动力车停靠时,支脚杆绊倒行人。
24.4.通过在动力车的车下方设置可调式通用侧支架,使得动力车方便在不同坡度的地面上进行停靠。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可调式通用侧支架的整体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式通用侧支架的滑动杆、第一连接杆、转动轴和第二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实施例的可调式通用侧支架的剖面示意图一。
28.图4是实施例的可调式通用侧支架的剖面示意图二。
29.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段;11、滑动槽;12、定位槽;13、抵接腔;14、缺环槽;15、脚撑槽;151、连通口;16、主段;161、暗槽;17、底脚;171、暗轴;1711、内槽;2、安装段;21、转动孔;3、铰接轴;4、固定部;41、滑动杆;42、第一连接杆;43、转动轴;44、第二连接杆;45、限位件;451、拉紧弹簧;452、抵接杆;453、限位杆;454、连接臂;455、抵接弹簧;5、安装片;51、弹簧槽;6、脚撑部;61、脚撑杆;611、外杆;612、内杆;7、脚撑轴;8、脚撑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可调式通用侧支架。参照图1,可调式通用侧支架包括支撑段1、安装段2、铰接轴3和固定部4,铰接轴3将支撑段1和安装安装段2的端部相互铰接。铰接轴3的长度方向与支撑段1和安装段2的长度方向均垂直,安装段2与支撑段1成一定夹角连接,支撑段1与安装段2能绕铰接轴3自由转动;固定部4用于将支撑段1和安装段2成一定夹角固定。
32.参照图2,固定部4包括滑动杆41、第一连接杆42、转动轴43和第二连接杆44,第一连接杆42和第二连接杆44相互平行,滑动杆4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杆42和第二
连接杆44的长度方向固定,第一连接杆42和第二连接杆44的长度方向均与滑动杆41的长度方向垂直。
33.参照图2、图3,转动轴43为螺栓,转动轴43的长度方向与铰接轴3的长度方向平行,安装段2侧壁上开设有供螺栓穿过的转动孔21,第一连接杆42和第二连接杆44远离滑动杆41的端部上开设有供螺栓穿过的螺栓孔。螺栓依次穿过第一连接杆42上的螺栓孔、转动孔21和第二连接杆44上的螺栓孔,再在螺栓的端部拧上螺母实现固定。滑动杆41、第一连接杆42、转动轴43和第二连接杆44端部依次连接并形成封闭的环形。
34.参照图2、图3,支撑段1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滑动槽11,滑动槽11的深度方向与铰接轴3的长度方向平行,滑动杆41滑动设置于滑动槽11内,第一连接杆42和第二连接杆44位于铰接轴3长度方向的两侧。
35.参照图2、图3,固定部4还包括将滑动杆41固定于滑动槽11内的限位件45,限位件45为拉紧弹簧451,拉紧弹簧451一端固定于安装段2中部的外壁上,另一端固定于支撑段1中部的侧壁上,拉紧弹簧451驱使安装段2和支撑段1相互靠近,拉紧弹簧451位于支撑段1和安装段2的同一侧,拉紧弹簧451位于铰接轴3宽度方向的一侧。
36.参照图3,滑动槽11朝向拉紧弹簧451的槽壁上开设有供滑动杆41进入的多个定位槽12,多个定位槽12的排列方向为远离或靠近铰接轴3的方向,定位槽12的的长度方向与滑动槽11的深度方向平行,定位槽12沿其自身长度方向贯穿支撑段1的两侧,定位槽12的槽底用于抵接滑动杆41。滑动杆41通过位于不同位置的定位槽12内,使得安装段2和支撑段1的夹角变化。
37.参照图3,限位件45还包括抵接杆452、限位杆453、两个连接臂454和两个抵接弹簧455。抵接杆452和限位杆453相互平行,抵接杆452和限位杆453同一长度方向的端部通过两个连接臂454固定,使得抵接杆452、限位杆453和两个连接臂454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
38.参照图3,支撑段1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抵接杆452的抵接腔13,抵接杆452滑动设置于抵接腔13内,抵接腔13与定位槽12的底部连通。滑动槽11周向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限位杆453和两个连接臂454的缺环槽14,两个连接臂454位于多个定位槽12的排列方向的两侧,且两个连接臂454滑动设置于缺环槽14内。抵接杆452和限位杆453的长度方向与多个定位槽12的排列方向平行,抵接杆452的滑动方向与定位槽12的深度方向相同。
39.参照图3、图4,抵接杆452滑动至定位槽12底部时,抵接杆452的侧壁凸出多个定位槽12的槽底壁,限位杆453滑动后脱离设置有定位槽12的滑动槽11槽壁,并且限位杆453滑动进入缺环槽14内,使得滑动杆41能在滑动槽11内滑动更换定位槽12。滑动杆41位于抵接杆452和限位杆453之间,抵接杆452完全位于抵接腔13内时,限位杆453抵接设置有设置有定位槽12的滑动槽11槽壁,即限位杆453同时低接多个定位槽12的槽口,将滑动杆41限位在定位槽12内。
40.参照图4,抵接弹簧455设置于两个连接臂454的两侧,两个连接臂454相互远离的一侧固定有安装片5,缺环槽14内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抵接弹簧455的弹簧槽51,抵接弹簧455一端固定安装片5,另一端抵接弹簧455槽的槽壁,抵接弹簧455弹力驱使限位杆453抵接设置有定位槽12的滑动槽11槽壁。
41.参照图4,支撑段1远离铰接轴3的端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供脚斜踢支撑段1的脚撑部6,脚撑部6为脚撑杆61。支撑段1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脚撑杆61的脚撑槽15,脚撑槽
15内固定有脚撑轴7,脚撑杆61通过脚撑轴7转动连接于脚撑槽15内。
42.参照图4,支撑段1包括主段16和设置于主段16端部的底脚17,主段16远离底脚17的端部与安装段2转动连接。主段16朝向底脚17的端面上开设有暗槽161,底脚17朝向主段16的端部上固定有暗轴171,暗轴171滑动设置于暗槽161内。
43.参照图4,暗槽161槽底设置有脚撑弹簧8,脚撑弹簧8弹力驱使暗轴171远离暗槽161的槽底。暗轴171朝向脚撑槽15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内槽1711,且脚撑槽15靠近铰接轴3一侧的槽底部开设有连通口151,暗槽161与脚撑槽15通过连通口151连通。脚撑杆61包括位于脚撑槽15内的外杆611和从连通口151伸入暗槽161内的内杆612,内杆612还滑动设置于内槽1711内,暗轴171在滑动槽11内滑动时,内槽1711的槽壁抵接内杆612驱使外杆611转动后进入或转出脚撑槽15。
44.参照图3、图4,当暗轴171朝暗槽161槽底方向滑动后,暗轴171抵接内杆612驱使脚撑杆61转动并收纳于脚撑槽15内。当暗轴171有脚撑弹簧8驱使朝远离暗槽161槽底方向滑动后,暗轴171抵接内杆612驱使脚撑杆61转动并收纳于脚撑槽15内,暗轴171抵接内杆612驱使脚撑杆61转动出脚撑槽15内,使得用户方便通过脚撑杆61侧踢侧支架。
4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调式通用侧支架的实施原理为:安装段2用于与动力车底部固定,支撑段1远离安装段2的端部用于支撑地面。
46.调节安装段2和支撑段1的夹角时,通过用户手将滑动杆41从定位槽12内取出,再更换至另一个定位槽12内,抵接弹簧455和拉紧弹簧451共同作用将滑动杆41定位在定位槽12底部,并且将限位杆453限位在定位槽12槽口处,使滑动杆41不易脱离定位槽12。
47.动力车停靠前,脚撑弹簧8驱使暗轴171远离暗槽161槽底的方向,使得脚撑杆61端部位于脚撑槽15外,方便用户通过脚撑杆61踢动侧支架在动力车上转动。当动力车停靠后,动力车的重力使底脚17靠近主段16,暗轴171靠近暗槽161槽底,使得暗轴171抵接内杆612驱使外杆611转动后收纳于脚撑槽15内,防止行人被脚撑杆61绊倒。
48.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动力车,动力车包括车身和上述的可调式通用侧支架,可调式通用侧支架安装在车身的侧下方,安装段2远离支撑段1的端部与车身固定。
4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动力车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在动力车上安装可调式通用侧支架,使动力车在停靠时,可调节安装段2和支撑段1的夹角,从而调节动力车的停靠倾斜度,使在一定坡度上的地面动力车能稳定停靠,从而方便动力车的停靠。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