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救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
背景技术:2.自救就是在一个危险环境中,没有他人的帮助扶持下,靠自己的力量脱离险境,这就是自救。
3.随着气候的异常变化,现实生活中,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尤其在夏季多雨季节,容易应发水灾,而在水灾来临时个人自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
4.然而,而在水灾发生时,为避免直接被洪水冲走,人们会使用到自救装置,帮助人们尽快脱离危险,而现有的自救装置一般为救生衣、救生圈或是救生艇等,但是,救生衣、救生圈这类自救装置只能使得人们不会淹没在水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需要人们手动游过危险区域,而这种方式不仅速度缓慢,且容易造成体力不支,难以帮助人们快速逃离危险区域,而救生艇虽然能够快速帮助人们逃离危险区域,但是其体积较大,在存放时占用较大空间,且在使用时搬运困难、操作难度较大,另外使用成本和维修成本高,并不适用于家庭使用,因此需要传统的自救装置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解决了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包括:
8.主体板;
9.乘坐结构,所述乘坐结构设置于所述主体板的一侧,所述乘坐结构包括乘坐板、支撑板以及防护架,所述乘坐板位于所述主体板的前侧,所述支撑板固定安装于所述主体板的前侧,所述防护架转动于所述主体板的外部,所述支撑板上螺纹连接有定位转件,所述乘坐板的底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支撑板的顶部与所述乘坐板的底部贴合,所述定位转件的顶端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10.收缩槽,所述收缩槽开设于所述主体板的前侧,所述乘坐板外部一侧转动于所述收缩槽内,所述主体板后侧设置有驱动结构。
11.优选的,所述防护架位于所述乘坐板的正上方,所述防护架的内侧与所述主体板的侧面转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驱动电机和防护罩,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于所述主体板的内部,所述防护罩固定安装于所述主体板的后侧。
13.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且位于所述防护罩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螺旋桨,所述防护罩为不锈钢网状结构。
14.优选的,所述主体板的后侧固定安装有平衡块,所述主体板与所述乘坐板均采用
浮力材料。
15.优选的,所述主体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滚轮结构,所述滚轮结构包括滑杆,所述滑杆的外部滑动连接有连接件,所述滑杆的外部套接有弹性件,所述连接件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滚动轮。
16.优选的,所述主体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凹槽,所述滑杆固定安装于所述凹槽内部,所述滚动轮位于所述凹槽内。
17.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通过设置该乘坐结构,主要为人们提供乘坐位置并能够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其中,通过设置可以转动的乘坐板,在使用时可以快速将转动展开,并通过定位转件对其进行有效固定,能够稳定的为人们提供支撑,同时在不使用时可以将乘坐板收缩至收缩槽内部,使其在使用时十分灵活,在不使用时存放时也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其体积小巧,便于人们存放和移动,而通过设置防护架,能够在人们乘坐后,对身体起到保护作用,避免人们在使用时与装置分离,进一步增加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进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后侧的结构;
21.图3为图2所示的主体板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收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图5所示的主体板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标号:
26.1、主体板;
27.2、乘坐结构;
28.21、乘坐板,22、支撑板,23、防护架,24、定位转件,25、螺纹孔;
29.3、驱动结构;
30.31、驱动电机,32、防护罩,33、螺旋桨;
31.4、平衡块;
32.5、活动槽;
33.6、滚轮结构;
34.61、滑杆,62、连接件,63、弹性件,64、滚动轮;
35.7、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7.第一实施例
38.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后侧的结构;
图3为图2所示的主体板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收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包括:
39.主体板1;
40.乘坐结构2,所述乘坐结构2设置于所述主体板1的一侧,所述乘坐结构2包括乘坐板21、支撑板22以及防护架23,所述乘坐板21位于所述主体板的前侧,所述支撑板22固定安装于所述主体板1的前侧,所述防护架23转动于所述主体板1的外部,所述支撑板22上螺纹连接有定位转件24,所述乘坐板21的底部开设有螺纹孔25,所述支撑板22的顶部与所述乘坐板21的底部贴合,所述定位转件24的顶端与所述螺纹孔25螺纹连接;
41.收缩槽5,所述收缩槽5开设于所述主体板1的前侧,所述乘坐板21外部一侧转动于所述收缩槽5内,所述主体板1后侧设置有驱动结构3。
42.乘坐板21为人们使用时乘坐位置,与收缩槽5适配设置,在不使用时,可以收缩至收缩槽5内部,其底部通过与收缩槽5内部的底部转动连接,使得乘坐板21可以在主体板1的前侧转动,在使用时转动该乘坐板21至九十度,使其与主体板1的前侧保持垂直状态,而支撑板22主要为乘坐板21的底部提供支撑,使其在转动九十度之后,乘坐板21的底部能够与支撑板22的顶部保持贴合,通过支撑板22为其提供稳定支撑,使得人们在乘坐在乘坐板21顶部时,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状态,而定位转件24通过与支撑板22螺纹连接,其顶端由支撑板22的内部延伸至螺纹孔25的内部,通过使用定位转件24与螺纹孔25螺纹连接,使得乘坐板21稳定安装在支撑板22的顶部,使其不会继续转动,在不使用时,可以通过转动定位转件24,使其外部与乘坐板21底部的螺纹孔25分离,进而使得乘坐板21可以转动,并收缩至收缩槽5中;
43.防护架23通过与主体板1的侧面转动连接,主要用于为人们提供防护,在人们乘坐在乘坐板21上只有,通过转动该防护架23,使其转动至九十度,由于防护架23与主体板1之间的转动连接处进行限位处理,使其最大只能转动九十度,正好位于乘坐板21的正上方,为乘坐在乘坐板21的人们起到防护作用,进而增加人们与主体板1之间的连接关系,避免在洪水的影响下轻易与乘坐板21分离,该乘坐结构2在使用时可以快速展开,并能够为人们提供稳定的乘坐位置,在不使用时,可以将其收缩起来,在使用时十分方便、十分轻松,进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44.所述防护架23位于所述乘坐板21的正上方,所述防护架23的内侧与所述主体板1的侧面转动连接。
45.所述驱动结构3包括驱动电机31和防护罩32,所述驱动电机31固定安装于所述主体板1的内部,所述防护罩32固定安装于所述主体板1的后侧。
46.所述驱动电机31的输出端且位于所述防护罩3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螺旋桨33,所述防护罩32为不锈钢网状结构。
47.驱动电机31与设置在主体板1内部的电源电线连接,并通过设置在防护架23上的开关控制其转动,主要用于带动螺旋桨33转动,在使用时,通过驱动螺旋桨33转动,能够带动整个装置在水上移动,而防护罩32主要用于对螺旋桨33起到防护作用,避免其其在转动时与外部物体接触,进而造成螺旋桨33的损坏,而通过该驱动结构3,与乘坐结构2以及主体板1配合使用,能够实现装置在水上快速移动,帮助人们快速逃离危险区域。
48.所述主体板1的后侧固定安装有平衡块4,所述主体板1与所述乘坐板21均采用浮
力材料。
49.平衡块4采用质量较重的金属块,主要用于平衡主体板1在人们乘坐在乘坐板21之后,使得主体板1左右两侧保持平衡状态,进而有效的避免主体板1出现倾倒的情况,进一步增加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
5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51.在发生洪水,需要借助自救装置逃离危险区域时,首先将乘坐板21展开,通过转动乘坐板21,使其转动至与主体板1垂直状态,其底部与支撑板22的顶部保持贴合,然后通过转动定位转件24,使其顶端与螺纹孔25螺纹连接,进而对乘坐板21进行有效固定,然后将装置放置在水中,同时人们乘坐在乘坐板21上,并转动防护架23使其转动至乘坐板21上方位置,增加对人们的防护作用,最终人们通过启动驱动电机31的开关,使得驱动电机31带动螺旋桨33转动,进而使得自救装置可以在水上快速移动,进而帮助人们快速逃离危险区域;
52.在使用时完之后,先转动防护架23,使其转动至与主体板1水平状态,然后通过转动定位转件24,使其顶部与螺纹孔25分离,然后转动乘坐板21使其收缩至收缩槽5内部,完成对自救装置的折叠收缩。
53.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54.通过设置该乘坐结构2,主要为人们提供乘坐位置并能够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其中,通过设置可以转动的乘坐板21,在使用时可以快速将转动展开,并通过定位转件24对其进行有效固定,能够稳定的为人们提供支撑,同时在不使用时可以将乘坐板21收缩至收缩槽5内部,使其在使用时十分灵活,在不使用时存放时也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进而便于人们存放和移动,在使用时更加安全,而通过设置防护架23,能够在人们乘坐后,对身体起到保护作用,避免人们在使用时与装置分离,进一步增加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更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55.第二实施例
56.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一种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另一种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其中,第二实施例并不会妨碍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独立实施。
57.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提供另一种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不同之处在于:
58.所述主体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滚轮结构6,所述滚轮结构6包括滑杆61,所述滑杆61的外部滑动连接有连接件62,所述滑杆61的外部套接有弹性件63,所述连接件62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滚动轮64。
59.所述主体板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凹槽7,所述滑杆61固定安装于所述凹槽7内部,所述滚动轮64位于所述凹槽7内。
60.滑杆61通过与连接件62滑动连接,对连接件62起到限位作用,使得连接件62可以在其外部竖直方向滑动,而弹性件63位于连接件62的顶部与凹槽7内表面的顶部之间,在连接件62向上滑动时,能够挤压该弹性件63,通过该弹性件63能够为连接件62提供弹力支持,而滚动轮64可以在凹槽7内部自由转动,其外部与地面接触,为主体板1底部提供支撑,通过设置该滚轮结构6,能够实现对装置的快速移动,通过使用滚动轮64为主体板1提供支撑,在移动装置时,只需拉动装置移动即可,使得移动更加方便、更加轻松,同时在移动时通过连接件62与弹性件63之间的配合作用,使得滚动轮64具备移动的缓冲能力,在移动时能够保
持相对稳定状态,使得装置移动更加稳定、更加安全。
6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