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上救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舶用多用途救生圈。
背景技术:2.救生圈是指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供游泳练习使用的救生圈也可以用橡胶制成,内充空气,也叫作橡皮圈。
3.现有救生圈仅能单人单独使用,当多人落水时,落水者即使及时使用救生圈自救或互相救助,也无法多人使用同一个救生圈,且落水者人过多时,容易被水冲散,延长救援的时间,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用多用途救生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船舶用多用途救生圈,包括:圈体机构,包括设置的救生圈本体和安装于所述救生圈本体表面的反光贴;
6.固定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救生圈本体表面的圈绳和设置于所述圈绳外侧的绳带;
7.充气机构,包括开设于所述救生圈本体内的环形槽和安装于所述环形槽内的高压气瓶。
8.优选的,所述救生圈本体外侧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救生圈本体外缘的调节环和与所述调节环位置交错呈圆周阵列设置的卡扣。
9.优选的,所述卡扣为柔性的绳索、插钉和系环中的一种或几种。
10.优选的,所述圈绳和绳带均设置为四个,且四个所述圈绳等距分布,所述绳带顶部固定设置有肩带。
11.优选的,所述救生圈本体外侧设置有气囊,且气囊为若干,所述气囊沿救生圈本体的外缘依次连续均布,并相互连通,所述气囊表面开设有含有活塞的放气孔。
12.优选的,所述高压气瓶顶部设置有手动阀门,所述手动阀门外安装有延伸至救生圈本体内缘空心部,并相匹配的旋转阀杆,所述手动阀门表面开设有排气孔,且排气孔与气囊表面的气门阀相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船舶用多用途救生圈,通过高压气瓶、手动阀门和气囊的配合使用,可将膨胀后围合成第二气囊圈体,增加整体的承重能力,可供更多的人攀爬,且通过卡扣与调节环的配合使用,可将若干个救生圈本体连接于一体,便于急救人员救援,减少了救援时间;位于救生圈本体内缘的人可背上肩带,肩带可增加摩擦力和减缓肩部受力,增加落水人员和该救生圈的黏固性,避免被浪击飞,该船舶用多用途救生圈,提高了对多处落水人员的聚集性,便于救护人员集中救援,且提升了整体的承重能力,可拯救更
多的落水人员。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充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光贴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00、圈体机构;101、救生圈本体;102、气囊;103、反光贴;200、固定机构;201、肩带;202、绳带;203、圈绳;300、充气机构;301、环形槽;302;高压气瓶;303、手动阀门;400、连接机构;401、调节环;402、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0.为了提高整体的被发现性,参考图1、图3和图4所示,包括圈体机构100,包括设置的救生圈本体101和安装于救生圈本体101表面的反光贴103,救生圈本体101外侧设置有气囊102,且气囊102为若干,气囊102沿救生圈本体101的外缘依次连续均布,并相互连通,气囊102表面开设有含有活塞的放气孔,当搜救人员海上救援搜寻时,通过反光贴103的反光,可以使救援队伍容易找到遇难者,且通过绕外缘依次连续均布的气囊102,可增加对救生圈本体101的承重能力,可供更多的落水者攀爬,提高整体的救援能力。
21.为了提高落水人员与救生圈的连接性,参考图1所示,包括固定机构200,包括安装在救生圈本体101表面的圈绳203和设置于圈绳203外侧的绳带202,圈绳203和绳带202均设置为四个,且四个圈绳203等距分布,绳带202顶部固定设置有肩带201,通过圈绳203套接于救生圈本体101后,增加绳带202的稳定性,不会由于太大的风浪而脱落,落水人员可将肩带201放置于肩部两侧,从而保证自身与救生圈本体101之间的连接性,避免出现脱落,提高了整体的安全性。
22.为了提高整体装置的漂浮安全性,参考图1和图2所示,包括开设于救生圈本体101内的环形槽301和安装于环形槽301内的高压气瓶302,高压气瓶302顶部设置有手动阀门303,手动阀门303外安装有延伸至救生圈本体101内缘空心部,并相匹配的旋转阀杆,手动阀门303表面开设有排气孔,且排气孔与气囊102表面的气门阀相连接,拉动手动阀门303表面的旋转阀杆,即可使得高压气瓶302将高压通过排气孔传输至气囊102内,可迅速使得气囊102鼓起,且常规救生圈容易破损漏气,同时抗压能力差,通过气囊102可避免利物直接撞击救生圈本体101造成破损,出现落水的状况,需要说明的是,该高压气瓶302通过密封垫可拆卸的方式放置于环形槽301内,当一段时间后,需要及时对高压气瓶302进行更换。
23.为了可同时救援更多的落水者,参考图1、图2和图3所示,救生圈本体101外侧设置有连接机构400,连接机构400还包括:设置于救生圈本体101外缘的调节环401和与调节环401位置交错呈圆周阵列设置的卡扣402,卡扣402为柔性的绳索、插钉和系环中的一种或几种,通过将卡扣402连接于调节环401内,使得救生圈本体101两两环环相扣,适用于多人落水时营救使用,需要说明的是该扣环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习见手段,故未附图示意,且该
卡扣402具有一定的长度,且并不会影响到气囊102的弹起,两者并不接触。
24.工作原理:落水人员可将肩带201放置于肩部两侧,从而保证自身与救生圈本体之间的连接性,避免出现脱落,拉动手动阀门303表面的旋转阀杆,即可使得高压气瓶302将高压通过排气孔传输至气囊102内,可迅速使得气囊102鼓起,增加整体的承重能力,且当夜晚时,通过反光贴103的反光,可以使救援队伍容易找到遇难者。
2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技术特征:1.一种船舶用多用途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圈体机构(100),包括设置的救生圈本体(101)和安装于所述救生圈本体(101)表面的反光贴(103);固定机构(200),包括安装在所述救生圈本体(101)表面的圈绳(203)和设置于所述圈绳(203)外侧的绳带(202);充气机构(300),包括开设于所述救生圈本体(101)内的环形槽(301)和安装于所述环形槽(301)内的高压气瓶(3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用多用途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本体(101)外侧设置有连接机构(400),所述连接机构(4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救生圈本体(101)外缘的调节环(401)和与所述调节环(401)位置交错呈圆周阵列设置的卡扣(40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船舶用多用途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402)为柔性的绳索、插钉和系环中的一种或几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船舶用多用途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圈绳(203)和绳带(202)均设置为四个,且四个所述圈绳(203)等距分布,所述绳带(202)顶部固定设置有肩带(20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船舶用多用途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本体(101)外侧设置有气囊(102),且气囊(102)为若干,所述气囊(102)沿救生圈本体(101)的外缘依次连续均布,并相互连通,所述气囊(102)表面开设有含有活塞的放气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船舶用多用途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气瓶(302)顶部设置有手动阀门(303),所述手动阀门(303)外安装有延伸至救生圈本体(101)内缘空心部,并相匹配的旋转阀杆,所述手动阀门(303)表面开设有排气孔,且排气孔与气囊(102)表面的气门阀相连接。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船舶用多用途救生圈,包括:圈体机构,包括设置的救生圈本体和安装于所述救生圈本体表面的反光贴;固定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救生圈本体表面的圈绳和设置于所述圈绳外侧的绳带;充气机构,包括开设于所述救生圈本体内的环形槽和安装于所述环形槽内的高压气瓶,所述救生圈本体外侧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救生圈本体外缘的调节环和与所述调节环位置交错呈圆周阵列设置的卡扣。该船舶用多用途救生圈,提高了对多处落水人员的聚集性,便于救护人员集中救援,且提升了整体的承重能力,可拯救更多的落水人员。救更多的落水人员。救更多的落水人员。
技术研发人员:李劲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劲勇
技术研发日:2021.07.14
技术公布日:20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