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船舶设备 专利正文
一种充气式救生船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充气式救生船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救生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气式救生船。


背景技术:

2.充气式救生船可以应用在湖泊、海洋等领域的救援活动中。充气式救生船的船体一般由气囊状结构构成,当无需使用时,可将救生船放气后,折叠进行收纳;当需要使用时,可将救生船充气成型。由于救生船一般会配置有舷外机等动力机构,舷外机等动力机构能够驱动救生船以足够的速度在水面上移动,这使得当救生船经过枝杈、石块等硬物时,船体容易被刺破而导致漏气,造成充气式救生船失效,影响救援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充气式救生船,旨在解决传统充气式救生船的船体容易被外部硬物划破,导致船体破损失效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充气式救生船,包括可充放气设置的多个囊体,多个所述囊体相互连接构成船体,多个所述囊体包括底部囊体和支撑囊体,所述底部囊体的上端向内凹陷形成有容纳槽,所述支撑囊体设于所述底部囊体的上方,且跨接所述容纳槽的相对两侧,所述船体的至少前后两端面呈倾斜设置,且所述船体的重心靠近所述船体的下表面;
5.所述囊体的内部形成有彼此独立的多个囊腔,相邻的每两个所述囊腔之间设有单向阀体,至少一所述囊腔设有进气口,以供外部气源自所述进气口进入后,可依次流经各所述囊腔。
6.可选地,所述底部囊体包括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形成第一囊腔,所述第二气囊容设于所述第一囊腔内;
7.所述第二气囊的囊壁强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气囊的囊壁强度,所述第二气囊相对所述第一囊腔可活动设置,以在外部硬物划破所述第一气囊并对所述第二气囊施加外力时,所述第二气囊通过位移消耗外力冲击。
8.可选地,所述第二气囊相对所述第一囊腔可平移设置;或者,
9.所述第二气囊沿上下向轴线可水平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囊腔的中部。
10.可选地,所述充气式救生船还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连接所述第二气囊的外壁和所述第一囊腔的内壁,以在外部硬物施加于所述第二气囊的外力撤销时,带动所述第二气囊复位。
11.可选地,所述底部囊体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三气囊以及沿所述第三气囊的周向依次连接的多个第四气囊,所述第三气囊与多个所述第四气囊分别连接,且所述第三气囊的容积大于所述第四气囊。
12.可选地,所述第三气囊与所述第四气囊之间的连接处为连接壁,所述连接壁设有连通所述第三气囊和所述第四气囊的连通口;
13.所述充气式救生船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接壁外侧的备用气囊,所述备用气囊可通断地连接所述连通口,以在对应的所述第四气囊被外部硬物划破时,所述备用气囊接入所述第三气囊的气体并向外膨胀成型。
14.可选地,所述充气式救生船还包括:
15.开关阀,设于所述备用气囊与所述连通口之间的连接处;
16.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以在所述第四气囊失效时触发感应信号;以及,
17.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开关阀、所述传感器电性连接,以在接收到所述感应信号时,控制所述开关阀打开。
18.可选地,所述充气式救生船还包括加强壁,所述加强壁的强度大于所述底部囊体的囊壁强度;
19.所述加强壁沿所述底部囊体的环周方向延伸布设;和/或,
20.所述加强壁铺设于所述底部囊体的下表面。
21.可选地,所述充气式救生船还包括舷外机,所述舷外机沿上下向可调节地安装于所述船体。
22.可选地,所述充气式救生船还包括座椅,所述座椅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容纳槽处。
23.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底部囊体和支撑囊体分体设置,使得二者的囊腔彼此独立,不会因为二者其一被划破而导致船体破损失效;底部囊体的容纳槽可用于容纳施救人员、待救人员以及所需救援设备等,确保人员物资安全;船体的至少前后两端面呈倾斜设置,有助于减少船体前后移动时的水阻;船体的中心靠近船体的下表面设置,使得船体的重心下移,即使受侧向力也不易被侧翻,具有自扶正效果;支撑囊体的设置,有助于加强的船体的自扶正效果,且能够对容纳槽内的人员物资进行保护;囊体的多囊腔、单向阀设置,使得当充气时,仅由一个进气口可对囊体整体进行充气,有助于提高充气效率;而当囊体的任意囊腔被破坏而导致漏气时,余下的囊腔仍能够保持充气状态,避免船体整体失效。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充气式救生船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充气式救生船的侧视立体示意图;
27.图3为图1中充气式救生船的仰视立体示意图;
28.图4为图1中底部囊体的俯视示意图;
29.图5为图4中a-a处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第一气囊未失效;
30.图6为图4中a-a处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第一气囊失效;
31.图7为图4中a-a处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第一气囊未失效;
32.图8为图4中a-a处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第一气囊失效;
33.图9为图1中底部囊体的侧视示意图;
34.图10为图9中b-b处的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第四气囊未失效;
35.图11为图9中b-b处的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第四气囊失效。附图标号说明:
[0036][0037][0038]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0]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41]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2]
充气式救生船可以应用在湖泊、海洋等领域的救援活动中。充气式救生船的船体一般由气囊状结构构成,当无需使用时,可将救生船放气后,折叠进行收纳;当需要使用时,
可将救生船充气成型。由于救生船一般会配置有舷外机等动力机构,舷外机等动力机构能够驱动救生船以足够的速度在水面上移动,这使得当救生船经过枝杈、石块等硬物时,船体容易被刺破而导致漏气,造成充气式救生船失效,影响救援质量。
[0043]
鉴于上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式救援船,请参阅图1至图11,附图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充气式救援船的具体实施例。
[0044]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实施例中涉及的前后向指的是所述充气式救生船1自其船头至其船尾的方向;涉及的左右向指的是与前后向大致垂直的方向。
[0045]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充气式救生船1包括可充放气设置的多个囊体110,多个所述囊体110相互连接构成船体100,多个所述囊体110包括底部囊体120和支撑囊体130,所述底部囊体120的上端向内凹陷形成有容纳槽,所述支撑囊体130设于所述底部囊体120的上方,且跨接所述容纳槽的相对两侧,所述船体100的至少前后两端面呈倾斜设置,且所述船体100的重心靠近所述船体100的下表面;所述囊体110的内部形成有彼此独立的多个囊腔111,相邻的每两个所述囊腔111之间设有单向阀200体,至少一所述囊腔111设有进气口112,以供外部气源自所述进气口112进入后,可依次流经各所述囊腔111。
[0046]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底部囊体120和支撑囊体130分体设置,使得二者的囊腔111彼此独立,不会因为二者其一被划破而导致船体100整体失效;底部囊体120的容纳槽可用于容纳施救人员、待救人员以及所需救援设备等,确保人员物资安全;船体100的至少前后两端面呈倾斜设置,有助于减少船体100前后移动时的水阻;船体100的中心靠近船体100的下表面设置,使得船体100的重心下移,即使受侧向力也不易被侧翻,具有自扶正效果;支撑囊体130的设置,有助于加强的船体100的自扶正效果,且能够对容纳槽内的人员物资进行保护;囊体110的多囊腔111、单向阀200设置,使得当充气时,仅由一个进气口112可对囊体110整体进行充气,有助于提高充气效率;而当囊体110的任意囊腔111被破坏而导致漏气时,余下的囊腔111仍能够保持充气状态,避免船体100整体失效。
[0047]
可以理解,所述囊体110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作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任意适宜的形状、尺寸、材质等。多个所述囊体110的囊腔111彼此独立,但在具体应用时,至少两个所述囊体110可根据实际需要连接成一体。
[0048]
具体而言,所述底部囊体120可以设置为包括由至少一个所述囊体110所构成的板状囊体120a和多个筒状囊体120b,多个所述筒状囊体120b分别沿所述板状囊体120a的前后两端、和/或左右两侧延伸,以与所述板状囊体120a共同围合构成所述容纳槽。板状囊体120a和多个筒状囊体120b通过固定连接或者可拆卸连接等方式接合成一体,其中,当板状囊体120a和多个筒状囊体120b分别可拆卸连接时,所述板状囊体120a与所述筒状囊体120b之间的连接处作密封设置。
[0049]
一般来说,所述板状囊体120a沿其厚度方向贯设有通孔(附图未标示),所述通孔用于让位以供舷外机600的下段穿过并向下伸出船体100,使得所述舷外机600的螺旋桨等部件能够作用在水体上,从而实现驱动船体100活动的目的。
[0050]
位于所述板状囊体120a的前后两端的两个筒状囊体120b的左右两侧分别突出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板状囊体120a的前后两端的两个筒状囊体120b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与支撑囊体130一体成型。
[0051]
所述支撑囊体130可以设置为一个,基于此,该支撑囊体130具有足够的长度,且可
弯折呈一定角度后,直接横跨在所述船体100的相对两侧。
[0052]
当然,所述支撑囊体130也可以设置为至少两个,两个所述支撑囊体130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连接后,横跨在所述船体100的相对两侧。此时,两个所述支撑囊体130之间可拆卸连接,且二者的连接处可位于所述船体100的重心的正上方,所述支撑囊体130在靠近二者连接处的至少部分囊腔111呈膨大设置,既有助于船体100重心平稳,且能够对容纳槽内的人员和/或物资进行保护。
[0053]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支撑囊体130横跨在所述船体100的相对两侧,具体可以是船体100沿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也可以是船体100沿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以附图中所示,两个所述支撑囊体130依次连接后,横跨在所述船体100的前后两侧为例,两个所述支撑囊体130大致关于所述船体100的重心呈中心对称设置,有助于充气式救生船1整体的重心平稳。
[0054]
所述船体100的至少前后两端面呈倾斜设置。具体而言,可以设置所述船体100的前端面和后端面自上至下朝逐渐相互靠近的方向倾斜设置,以形成倾斜的导流面,有助于在船体100的行进过程中,减少水阻。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所述船体100的整个下表面设置为呈弧面状。
[0055]
所述船体100的重心设置为更靠近船体100的下表面,使得船体100的重心尽可能最低,使得整个所述船体100大致呈“不倒翁”状态,即使受到一定范围内的侧向外力作用,整个所述船体100也能够迅速摆正,从而实现充气式救生船1的自扶正效果,有助于充气式救生船1在救援过程中的平衡稳定,提高对容纳槽内人员和/或物资的防护能力。
[0056]
此外,所述船体100的外表面可凸设形成有挂环114,所述挂环114有助于用户握持对应的囊体110、或者有助于船体100的悬挂,从而有助于船体100的运输收纳。
[0057]
每一所述囊体110可独立进行充放气,使得每一囊体110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鼓气状态或者瘪气状态。当整个船体100中的大部分的所述囊体110处于瘪气状态时,整个船体100体积减小,更有利于折叠收纳;反之,当整个船体100中的大部分的所述囊体110处于鼓气状态时,整个船体100膨胀且可漂浮在水面上,同时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能够承载所需质量的人员和物资,达到救援目的。
[0058]
至少一所述囊体110的内部形成有彼此独立的多个囊腔111,相邻的每两个所述囊腔111之间设有单向阀200,且多个囊腔111的单向阀200尽可能同向设置,从而通过一进气口112,可实现对所有囊腔111进行充气操作;并且,当多个囊腔111中的部分囊腔111失效时,余下功能有效的囊腔111内的气体不会反向泻出。
[0059]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囊腔111的单向阀200同向设置,并不限定为多个单向阀200的阀口朝向大体相同,而是尽可能确保同一所述囊体110内的所有囊腔111仅构成一条气路来进行充气;此外,所述囊腔111或者囊体110失效,指的是囊体110的囊腔111内储存的气量低于预设阈值,具体可以表现为,囊体110因密封失效而漏气、囊体110因外部硬物戳刺而导致破损等。
[0060]
每一所述囊腔111均可设置至少一所述进气口112,在需要加快充气效率时,可对整个船体100的至少两个所述进气口112进行充气操作。当然,至少一所述囊腔111还可设置一排气口,在需要加快放气效率时,可打开至少一个所述排气口进行快速放气。其中,进气口112和/或排气口均可对应设置有阀门等封堵件,对应实现进气口112和/或排气口的打开
以及关闭。
[0061]
鉴于上述可知,每个所述囊体110均可设置为彼此独立的多个囊腔111,包括底部囊体120和支撑囊体130。为便于理解,以下均以所述底部囊体120设有彼此独立的多个囊腔111为例。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底部囊体120的多个囊腔111,可以具体形成在上述中的板状囊体120a上、和/或形成在上述中的筒状囊体120b上。
[0062]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4至图6,在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囊体120包括第一气囊121和第二气囊122,所述第一气囊121形成第一囊腔123,所述第二气囊122容设于所述第一囊腔123内;所述第二气囊122的囊壁强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气囊121的囊壁强度,所述第二气囊122相对所述第一囊腔123可活动设置,以在外部硬物划破所述第一气囊121并对所述第二气囊122施加外力时,所述第二气囊122通过位移消耗外力冲击。
[0063]
第一气囊121和第二气囊122自外至内依次套设,相当于对收容在第二气囊122内的部分气体进行双重防护。第二气囊122的囊壁强度可以设置为与第一气囊121的囊壁强度相当,或者设置为大于第一气囊121的囊壁强度。
[0064]
当外部硬物与船体100充分靠近且产生相对活动时,外部硬物对底部囊体120的侧部施加外力冲击,该外力冲击首先作用在第一气囊121上,划破第一气囊121,此时,第一气囊121的囊壁以及对向泻出的气流能够对外力冲击产生干涉,消耗部分外力冲击,使得当外力冲击继续作用在第二气囊122上时,强度相对减弱;此时,由于所述第二气囊122相对第一气囊121活动设置,能够在外力作用在第二气囊122时,将外力冲击转换为第二气囊122活动时的动能,从而有效避免外力冲击继续破坏第二气囊122,使得底部囊体120中至少保留第二气囊122功能有效,能够支持船体100行进一定距离,争取有效的救援时间。
[0065]
当然,所述第二气囊122相对第一气囊121的活动形式有多种:
[0066]
请参阅图5至图6,在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囊122相对所述第一囊腔123可平移设置;可以理解,所述第二气囊122与第一气囊121之间没有刚性连接关系,使得第二气囊122可在第一囊腔123内沿任意方向进行任意行程的平移,有助于应对各个方向对第二气囊122施加的外力冲击。
[0067]
请参阅图7至图8,在本发明提供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囊122沿上下向轴线可水平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囊腔123的中部。可以理解,所述第二气囊122可以通过例如转轴124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囊腔123的内腔壁,具体而言,所述转轴124的轴线可设置为上下向,使得所述第二气囊122可在受到前后向、或者左右向的外力冲击时,进行同向旋转。
[0068]
基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囊121可包括槽状气囊121a和盖板气囊121b,槽状气囊121a与盖板气囊121b共同围合构成第一囊腔123;槽状气囊121a和盖板气囊121b中,至少盖板气囊121b形成有一定厚度,且盖板气囊121b连接在上述中多个筒状囊体120b之间,使得即使槽状气囊121a被划破、第二气囊122显露出,但仍能通过盖板气囊121b使得船体100成一体而不分散。
[0069]
此外,基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充气式救生船1还包括弹性复位件125,所述弹性复位件125连接所述第二气囊122的外壁和所述第一囊腔123的内壁,以在外部硬物施加于所述第二气囊122的外力撤销时,带动所述第二气囊122复位。所述弹性复位件125不会对第二气囊122的活动造成较大阻碍,但能够在外部硬物施加在第二气囊122上的外力撤销时,帮助第二气囊122迅速复位。
[0070]
可以理解,所述第二气囊122可以在不受外力状态时,设置在第一囊腔123的中部,尽可能减少对船体100的重心平稳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弹性复位件125对第二气囊122施加的每次弹性回复力,均能将第二气囊122复位至第一囊腔123的中部。
[0071]
弹性复位件125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弹性复位件125沿第二气囊122的周向间隔布设,以能够对第二气囊122的多个部位施加大致相同的复位作用力。所述弹性复位件125可以是但不限于连接第一气囊121和第二气囊122的弹簧件、橡胶条等,此处不作限制。
[0072]
接着,请参阅图9至图11,在本发明提供的第三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囊体120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三气囊126以及沿所述第三气囊126的周向依次连接的多个第四气囊127,所述第三气囊126与多个所述第四气囊127分别连接,且所述第三气囊126的容积大于所述第四气囊127。第三气囊126被多个第四气囊127包裹在内,能够获得多个第四气囊127的有效保护,使得即使受到外力冲击,第四气囊127首先破损,第三气囊126仍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结构完整。结合第三气囊126的容积大于第四气囊127的设置,有助于降低任一第四气囊127失效时对整个底部囊体120造成的不良影响。
[0073]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气囊126与所述第四气囊127之间的连接处为连接壁128,所述连接壁128设有连通所述第三气囊126和所述第四气囊127的连通口129;所述充气式救生船1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接壁128外侧的备用气囊300,所述备用气囊300可通断地连接所述连通口129,以在对应的所述第四气囊127被外部硬物划破时,所述备用气囊300接入所述第三气囊126的气体并向外膨胀成型。
[0074]
所述备用气囊300可以设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备用气囊300与多个所述第四气囊127一一对应设置。将位于同一第四气囊127内的备用气囊300、连接壁128及连通口129定义为一个单元组,在每个单元组中:所述备用气囊300与所述连通口129可通断地连接,具体而言:当第四气囊127处于正常状态时,备用气囊300与连通口129断开连接,第三气囊126与第四气囊127之间除单向阀200处以外,任意部位均不进行气体流通;而当第四气囊127处于失效状态时,第四气囊127内的气量不足或者完全消散,此时,所述备用气囊300与连通口129导通,第三气囊126内的部分气体可充入备用气囊300中,使得备用气囊300处于鼓气状态,能够部分顶替或者完全顶替失效的第四气囊127,尽可能确保整个底部囊体120平衡。
[0075]
更进一步地,可以在至少部分连接壁128上设置固定结构(附图未标示),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在备用气囊300鼓气成型后,将备用气囊300固定在连接壁128上,尽可能地确保备用气囊300与余下的第四气囊127、第三气囊126共同连接成一个整体。所述固定结构可以是涂覆在连接壁128上的粘胶等,不作限制。
[0076]
为了使得备用气囊300与连通口129之间的通断更具智能化,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气式救生船1还包括开关阀400、传感器(附图未标示)以及控制器(附图未标示),其中,所述开关阀400设于所述备用气囊300与所述连通口129之间的连接处;所述传感器用以在所述第四气囊127失效时触发感应信号;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开关阀400、所述传感器电性连接,以在接收到所述感应信号时,控制所述开关阀400打开。
[0077]
具体而言,所述传感器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传感器一一对应设置在多个第四气囊127内;所述传感器可以具体设置为气压检测器等,当检测到对应的第四气囊127内的气量小于预设阈值时,触发感应信号;所述控制器在接收到传感器感测触发的感应信号时,控制开关阀400打开,使得第三气囊126与备用气囊300之间能够通过连通口129通气;反
之,当所述控制器未接收到传感器感测触发的感应信号时,控制开关阀400关闭,使得第三气囊126与备用气囊300之间无法通过连通口129通气。
[0078]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气式救生船1还包括加强壁113,所述加强壁113的强度大于所述底部囊体120的囊壁强度;所述加强壁113沿所述底部囊体120的环周方向延伸布设。具体而言,所述加强壁113可以设置在底部囊体120的侧壁,例如设置在多个筒状囊体120b的外侧,有助于增加底部囊体120的外侧强度,能够阻挡至少部分外力冲击划破底部囊体120的侧部,该外部冲击来自于充气式救生船1的旁侧的枝杈、石块等。
[0079]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气式救生船1还包括加强壁113,所述加强壁113的强度大于所述底部囊体120的囊壁强度;所述加强壁113铺设于所述底部囊体120的下表面。所述加强壁113可以布设在板状囊体120a和/或筒状囊体120b的下表面,有助于增加底部囊体120的底部强度,能够阻挡至少部分外力冲击划破底部囊体120的底部,该外部冲击来自于充气式救生船1的下方的石块、湖底等。
[0080]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加强壁113可与所述船体100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与所述船体100分体设置,其中,当所述加强壁113与所述船体100分体设置时,二者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为通过粘胶等粘贴固定、通过吸附件等吸附固定、通过磁吸件进行磁性吸附等。
[0081]
鉴于上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气式救生船1还包括舷外机600,所述舷外机600沿上下向可调节地安装于所述船体100。如此设置,使得舷外机600沿上下向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具体而言,所述舷外机600可在充气式救生船1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向上移动,至舷外机1整体收容在船体100内,有助于舷外机600的保护,且便利于折叠收纳;而在在充气式救生船1处于工作状态时,舷外机600可向下移动至伸出船体100的下表面,以伸入水中,进行驱动;舷外机600伸入水中的距离可调节,从而有助于应对不同深度的水体,避免充气式救生船1因浅滩而无法行进。
[0082]
当然,实现舷外机600沿上下向可调节的方案有多种:
[0083]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气式救生船1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电机、沿上下向延伸设置的丝杠以及与所述丝杆螺纹连接的螺母,其中,电机驱动连接丝杆或者螺母,所述丝杆和所述螺母其中之一设于所述船体100,其中另一设于所述舷外机600。
[0084]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气式救生船1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电机、沿上下向延伸设置的齿条以及与所述齿条相啮合的齿轮,其中,齿轮转动安装于船体100,齿条固定安装于舷外机600,电机驱动连接齿轮旋转。
[0085]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气式救生船1还包括座椅500,所述座椅500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容纳槽处。所述座椅500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所述座椅500可供施救人员或者救援人员就坐。在具体应用时,座椅500可设置在筒状囊体120b上,预留出足够的容纳槽空间供待救人员和物资容设,同时也有助于开拓座椅500上施救人员的视野范围,有助于施救人员更加安全且高效地施行救援行动。
[0086]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座椅500可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座椅500分设在所述船体100的左右两侧,且靠近舷外机600设置,两个所述座椅500用于供两个救援人员就坐,使得在其中任一救援人员离开或者处理救援事务时,另一救援人员仍可继续操作舷外机600,确保充气式救生船1行进状态正常。
[0087]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