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羽绒服缝制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羽绒服缝纫设备的张紧结构。
背景技术:2.羽绒服是一种内填充羽绒的上衣,外形厚重圆润,内部填充的羽绒一般为鸭绒,在寒冷地区人们穿着羽绒服以抵抗严寒。部分羽绒服的领口和袖口呈弹性设置的,在缝制羽绒服的领口或者袖口时,需要将张紧带和环形的布料缝合到一起,因此在缝纫机缝制时,需要使用张紧机构先将张紧带以及领条张紧,以便于领条的缝制。
3.参照图1,目前在领条缝制时存在一种张紧结构,该张紧结构包括三个辊筒51,在使用时先将张紧带套设在三个辊筒51上,之后将领条套设在张紧带上,通过调节三个辊筒51的位置使张紧带张紧,其中一个辊筒51由驱动电机52负责带动转动,另外两个辊筒51由张紧带带动转动。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操作工人将张紧带套设在辊筒51上后,张紧带的轴心可能不与辊筒51的轴心同轴,在缝纫时张紧带会发生偏移,进而导致张紧带在缝纫时不能首尾连接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在缝纫时减小张紧带的偏移,进而降低张紧带在缝纫时不能首尾连接的概率,本技术提供一种羽绒服缝纫设备的张紧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羽绒服缝纫设备的张紧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羽绒服缝纫设备的张紧结构,包括机架、张紧机构和纠偏机构,张紧机构包括多个辊筒以及多个张紧架,所述张紧架活动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一个所述辊筒与一个所述张紧架对应,且所述辊筒转动连接在所述张紧架上,所述张紧机构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连接在任一所述张紧架上,且所述驱动电机与对应的所述辊筒传动连接,所述纠偏机构包括纠偏轮、纠偏架和转动轴,所述纠偏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在所述纠偏架上,所述纠偏轮套设在所述转动轴上,所述纠偏轮上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块,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块。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将张紧带同时套设在多个辊筒上,同时卡接在纠偏轮上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之后将领条套设在张紧带上,之后移动张紧架将张紧带张紧。由于张紧带被卡接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在辊筒转动时,张紧带不易沿辊筒的轴向发生偏移,进而降低了领条首尾不能相接的概率。
9.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块靠近所述第二限位块的一端面与外周面之间开设有倒角,所述第二限位块靠近所述第一限位块的一端面与外周面之间也开设有倒角。
10.在将张紧带套设在辊筒上时,若张紧带套设的误差较大,在辊筒转动时,张紧带靠近第一限位块或靠近第二限位块的一端便容易发生弯折,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到张紧带发生偏移时,倒角便可对张紧带施加平行于纠偏轮轴向的分力,使张紧带发生偏移后
可自行调整位置,进而降低了领条首尾不能相接的概率。
11.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块活动设置在纠偏轮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缝纫不同宽度的张紧带时,通过调节第一限位块在纠偏轮上的位置以适应张紧带的宽度,使不同规格的张紧带均可以实现在纠偏轮上的位置固定,进而使张紧带在纠偏轮上的位置偏差更小,降低了领条缝纫时首尾不能连接的概率。
13.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块沿所述纠偏轮的轴向与所述纠偏轮滑动连接,第一限位块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一限位块固定在所述纠偏轮上的第一紧固螺栓,第一紧固螺栓与所述第一限位块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一紧固螺栓远离自身螺栓头的一端与所述纠偏轮抵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沿纠偏轮的轴向滑动第一限位块即可调整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之间的间距,之后将第一紧固螺栓拧紧,使第一限位块固定在纠偏轮上,减小张紧带在纠偏轮上发生偏移的概率,进而降低领条缝纫时首尾不能相接的概率。
15.可选的,所述纠偏轮外周面上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均布设有多个刻度线。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限位块在纠偏轮上滑移时,可参照纠偏轮上的刻度线调整第一限位块在纠偏轮上的位置,使得第一限位块在纠偏轮上的位置更加准确,进而使领条在与张紧带一起缝纫时的位置偏差更小,降低了领条缝纫时首尾不能连接的概率。
17.可选的,所述纠偏轮活动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上。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纠偏轮可在转动轴上进行位置调节,进而可以调整张紧带与缝纫机的相对位置,如此便可调节缝纫机在张紧带上的缝纫宽度,提高了适配性。
19.可选的,所述纠偏轮沿所述转动轴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转动轴滑移连接,所述纠偏轮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紧固螺栓,所述第二紧固螺栓远离自身螺栓头的一端穿过所述纠偏轮后与所述转动轴的外周面抵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沿转动轴的轴向滑动纠偏轮即可滑动纠偏轮,调整纠偏轮在转动轴上的位置,之后将第二紧固螺栓拧紧,使纠偏轮固定在转动轴上,使张紧带与缝纫机的相对位置更加准确,进而降低领条缝纫时首尾不能相接的概率。
21.可选的,所述转动轴的外周面上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均布设有多个刻度线。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纠偏纠轮在转动轴上的位置时,刻度线的设置使得纠偏轮的位置确定存在参照,提高了纠偏轮在转动轴上的位置精度。
23.可选的,所述纠偏架通过纠偏气缸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纠偏气缸的缸体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纠偏气缸的顶杆与所述纠偏架固定设置。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张紧带被张紧后,纠偏气缸将纠偏架顶起,纠偏架带动转动轴和纠偏轮抬起并顶起张紧带,此时张紧带的宽度会发生变化,调节纠偏轮在转动轴上的位置,再调节第一限位块在纠偏轮上的位置,使宽度变化后的张紧带的工作位置精度更高;通过设置纠偏气缸使张紧带在纠偏轮之间的压力增加,进而使张紧带在纠偏轮上的纠偏效果更好;
25.在张紧带套设在多个辊筒上时,不需要将纠偏轮在先套设在张紧带上,使得多个辊筒在套设张紧带时更加方便,提高了套设的效率。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7.通过在纠偏轮自身长度方向上设置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使张紧带卡接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使张紧带在纠偏轮上的位置精度提高,降低领条在缝纫时首尾不能连接的概率;
28.通过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相对面均设置倒角,使张紧带在套设在辊筒上偏移较大时,倒角产生的水平分力可以使张紧带自行调节在纠偏轮上的位置,使张紧带在纠偏轮上的位置精度更高,降低领条在缝纫时首尾不能相接的概率;
29.通过设置第一限位块可以在纠偏轮上滑移并且利用第一紧固螺栓固定,使得不同宽度的张紧带均可在纠偏轮上实现固定,使不同款的的张紧带在纠偏轮上的位置更加准确,降低张紧带在缝纫时首尾不能相接的概率。
附图说明
30.图1是相关技术中张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一种羽绒服缝纫设备的张紧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一种羽绒服缝纫设备的张紧结构的纠偏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2、张紧机构;21、辊筒;22、张紧架;23、驱动电机;24、气缸;3、纠偏机构;31、纠偏架;32、转动轴;33、纠偏轮;34、第一限位块;35、第二限位块;36、第一紧固螺栓;37、第二紧固螺栓;38、纠偏气缸;4、缝纫主体;41、缝纫板;51、辊筒;52、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2-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羽绒服缝纫设备的张紧结构。参照图2,羽绒服缝纫设备的张紧结构包括机架1、张紧机构2和纠偏机构3,羽绒服缝纫设备的张紧结构通常与缝纫机进行配合使用,缝纫机设置在机架1上。在缝制圆领时,张紧机构2对张紧带进行张紧并且驱动张紧带转动,缝纫机对转动的张紧带进行缝制;纠偏机构3对张紧机构2上的张紧带进行调整,使张紧带与缝纫机的相对位置更加准确;进而降低张紧带在缝纫时首尾不能相接的概率。
36.参照图2,张紧机构2包括四个辊筒21、四个张紧架22以及四个气缸24,辊筒21、张紧架22以及气缸24一一对应,辊筒21转动连接在张紧架22上,四个辊筒21的轴心互相平行,且四个辊筒21呈等腰梯形布置。张紧架22通过气缸24连接在机架1上,气缸24的缸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机架1上,气缸24的顶杆通过螺栓与张紧架22固定连接,气缸24的轴向垂直于辊筒21的轴向。张紧带套设在辊筒21上,通过控制气缸24的伸缩便可驱动张紧架22移动,便可使张紧带松开或者张紧。
37.其中一个张紧架22上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张紧带转动的驱动电机23,驱动电机23的输出轴与对应张紧架22上的辊筒21同轴键连接。当张紧带被张紧在辊筒21上时,驱动电机23驱动对应的辊筒21转动,如此便可驱动张紧带转动。
38.任一辊筒21的一端连接有用于驱动所在辊筒21转动的驱动电机23,每个张紧架22的下面均设置有固定在机架1上的滑道,每个张紧架22上均设置有驱动张紧架22在自身所
在滑道内滑移的气缸24,气缸24的缸体与机架1螺栓连接,气缸24的顶杆与其连接的张紧架22螺栓连接。
39.缝纫机包括缝纫主体4,缝纫主体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机架1上。缝纫主体4上设置有针头,针头的下方还设置有缝纫板41,缝纫板41与缝纫主体4螺栓连接。张紧带被辊筒21张紧时,张紧带穿设在针头和缝纫板41之间。在缝制张紧带时,先将张紧带套设在辊筒21上,之后将布料套设在张紧带上,之后通过气缸24将张紧带张紧,之后打开缝纫机,即可对张紧带进行缝纫。
40.参照图3,纠偏机构3包括纠偏轮33、纠偏架31、转动轴32纠偏气缸38,纠偏气缸38的缸体螺栓连接在机架1上,纠偏气缸38的顶杆与纠偏架31螺栓连接,转动轴32转动连接在纠偏架31上,且转动轴32的轴心与辊筒21的轴心平行。
41.纠偏轮33套设在转动轴32上,且纠偏轮33沿转动轴32的轴向与转动轴32滑动连接。转动轴3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固定纠偏轮33和转动轴32的第二紧固螺栓37,第二紧固螺栓37二转动轴32螺栓连接,第二紧固螺栓37远离自身螺头的一端与转动轴32抵接。
42.在调整纠偏轮33的位置时,先转动第二紧固螺栓37,使第二紧固螺栓37远离自身螺头的一端不与转动轴32抵接,如此纠偏轮33便可沿转动轴32的轴向与转动轴32相对滑动;当纠偏轮33的位置调节完毕后,再次转动第二紧固螺栓37,使第二紧固螺栓37远离自身螺头的一端与转动轴32抵接,如此纠偏轮33便可与转动轴32保持相对固定。转动轴32的外周面上沿转动轴32的轴向均匀刻有多条刻度线,在移动纠偏轮33时,以转动轴32上的刻度线为基准滑动纠偏轮33,如此可提高纠偏轮33的定位精度。
43.参照图3,纠偏轮33沿自身的长度方向上远离缝纫主体4的一侧套设有第一限位块34,第一限位块34靠近缝纫主体4的一侧面与自身外周面之间设置有倒角,纠偏轮33沿自身的长度方向上靠近缝纫主体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块35,第二限位块35远离缝纫主体4的一侧面与自身外周面之间设置有倒角。
44.第一限位块34沿纠偏轮33的轴向与纠偏轮33滑动连接,第一限位块34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固定第一限位块34和纠偏轮33的第一紧固螺栓36,第一紧固螺栓36与第一限位块34螺纹连接,第一紧固螺栓36远离自身螺头的一端与纠偏轮33抵接。
45.在调整第一限位块34的位置时,先转动第一紧固螺栓36,使第一紧固螺栓36远离自身螺头的一端不与纠偏轮33抵接,如此第一限位块34便可沿纠偏轮33的轴向与纠偏轮33相对滑动;当第一限位块34的位置调节完毕后,再次转动第一紧固螺栓36,使第一紧固螺栓36远离自身螺头的一端与纠偏轮33抵接,如此第一限位块34便可与纠偏轮33保持相对固定。纠偏轮33的外周面上沿纠偏轮33的轴向均匀刻有多条刻度线,在移动第一限位块34时,以纠偏轮33上的刻度线为基准滑动第一限位块34,如此可提高纠偏轮33的定位精度。
46.当辊筒21对张紧带进行张紧时,纠偏气缸38驱动纠偏架31滑移,进而使纠偏轮33压紧在张紧带的内周面上,之后操作人员调整纠偏轮33的位置,直至张紧带靠近缝纫主体4的一端与第二限位块35抵接;之后操作人员调整第一限位块34的位置,直至第一限位块34与张紧带远离缝纫主体4的一端抵接,之后驱动电机23便可开设驱动张紧带转动。
47.当张紧带朝第一限位块34的方向偏移时,第一限位块34上的倒角便会施加给张紧带朝第二限位块35移动的力,如此张紧带便会朝第二限位块35移动;当张紧带朝第二限位块35的方向偏移使,第二限位块35上的倒角便会施加给张紧带朝第一限位块34移动的力,
如此张紧带便会朝第一限位块34移动。
4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羽绒服缝纫设备的张紧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缝纫时,张紧带套设在四个辊筒21上,同时张紧带还设置在针头和缝纫板41之间,打开设置连接在每个张紧架22上的气缸24,使张紧架22带动辊筒21运动,进而张紧张紧带;之后打开纠偏气缸24,纠偏气缸24的顶杆带动纠偏架31移动,纠偏架31带动转动轴32和纠偏轮33移动,直至纠偏轮33抵紧在张紧带的内周面上;之后调节第一限位块34在纠偏轮33上的位置,拧紧第一紧固螺栓36将第一限位块34在纠偏轮33上固定,使不同宽度的张紧带均能在纠偏轮33上固定;接着调节纠偏轮33在转动轴32上的位置,拧紧第二紧固螺栓37将纠偏轮33和转动轴32固定,实现张紧带的缝纫位置的确定;之后打开驱动电机23,驱动电机23带动张紧带转动,同时打开缝纫主体4,缝纫主体4便可带动针头在缝纫板41上对领条和张紧带进行缝纫。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