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鞋帽 专利正文
一种防滑鞋底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2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防滑鞋底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滑鞋底。


背景技术:

2.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鞋子的舒适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鞋底结构单一,防滑效果不理想,市面上的大多防滑鞋底通过在鞋底的的下表面设置防滑纹路以提高鞋底的防滑性能,但上述结构排水性能不理想,难以为人们在雨雪天气行走提供安全保障,容易发生摔伤事故,造成严重的后果,另外市面上的鞋底缓冲效果不理想,穿着时间长感觉累脚,舒适度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滑鞋底,该防滑鞋底具有优异的排水及防滑性能,适用于雨雪天气;结构简单,空间分布合理,实用性强。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防滑鞋底,包括鞋底本体,所述鞋底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足弓部以及后跟部;
6.所述鞋底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下表面设置有第一排水区、第一防滑区、第二防滑区以及第二排水区;
7.所述第一排水区设置于前掌部,所述第一排水区设置有若干沿鞋底本体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排水沟槽,相邻的所述第一排水沟槽之间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排水沟槽沿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排水沟槽的两端均延伸至鞋底外周;
8.所述第一防滑区设置于前掌部并设置于第一排水区的后端,所述第一防滑区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防滑凸起;
9.所述第二防滑区沿足弓部以及后跟部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防滑区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防滑凸起,相邻的第二防滑凸起之间设置有第二排水沟槽,所述第二排水沟槽的一端延伸至鞋底外周;
10.所述第二排水区设置于由所述第二防滑区围合而成的区域内部,所述第二排水区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凸块,相邻的凸块之间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三排水沟槽。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滑凸起为∧型防滑凸起,所述∧型防滑凸起的尖端朝向均为前掌部方向,相邻的第一防滑凸起之间设置有第四排水沟槽。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排水沟槽与所述第二排水沟槽以及第四排水沟槽连通。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水区还设置有第五排水沟槽,若干所述第一排水沟槽均与第五排水沟槽连通。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滑区还设置有若干v型防滑凸起,所述v型防滑凸起的尖端朝向均为后跟部方向,相邻的v型防滑凸起之间设置有第六排水沟槽,所述第二排水沟槽和第六排水沟槽相互连通。
15.进一步地,所述后跟部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缓冲区,所述第一缓冲区设置有若干第一缓冲孔。
16.进一步地,所述前掌部的上表面和足弓部的上表面均设置有第二缓冲区,所述第二缓冲区设置有若干第二缓冲孔。
17.进一步地,所述防滑鞋底还包括分别设置于鞋底本体两侧的两个侧壁,所述侧壁与鞋底本体的下表面连接,所述侧壁设置有若干凸点。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防滑区以及排水区,使其具有优异的排水及防滑性能,适用于雨雪天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空间分布合理,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19.利用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下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包括:
24.1—第一排水区;2—第一防滑区;3—第二防滑区;4—第二排水区;11—第一排水沟槽;21—第一防滑凸起;22—第二排水沟槽;31—防滑凸起;32—第二排水沟槽;41—异形凸块;42—第三排水沟槽;12—第五排水沟槽;23— v型防滑凸起;24—第六排水沟槽;311—凹陷部;5—第一缓冲区;51—第一缓冲孔;6—第二缓冲区;61—第二缓冲孔;7—凸点。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26.一种防滑鞋底,包括鞋底本体,所述鞋底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部、足弓部以及后跟部;
27.所述鞋底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下表面设置有第一排水区1、第一防滑区2、第二防滑区3以及第二排水区4;
28.所述第一排水区1设置于前掌部,所述第一排水区1设置有若干沿鞋底本体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排水沟槽11,相邻的第一排水沟槽11之间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排水沟槽11沿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排水沟槽11的两端均延伸至鞋底外周;
29.所述第一防滑区2设置于前掌部并设置于第一排水区1的后端,所述第一防滑区2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防滑凸起21;
30.所述第二防滑区3沿足弓部以及后跟部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防滑区3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防滑凸起31,相邻的第二防滑凸起31之间设置有第二排水沟槽32,所述第二排水沟槽32的一端延伸至鞋底外周;
31.所述第二排水区4设置于由所述第二防滑区3围合而成的区域内部,所述第二排水
区4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凸块41,相邻的凸块41之间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三排水沟槽42。
3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防滑区2和第二防滑区3提高鞋底本体的摩擦系数,使鞋底具有良好的防滑性能;当雨水天气使用本鞋底使,鞋底上的积水能够从设置的各排水沟槽中迅速排出,能够有效提高排水性能,从而使鞋底具有良好的防溅效果,同时能够进一步增强鞋底在积水路面的抓地力,防止滑倒。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防滑区以及排水区,使其具有优异的排水性能及防滑性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各分区空间分布合理,实用性强。
3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滑凸起21为∧型防滑凸起,所述∧型防滑凸起的尖端朝向均为前掌部方向,相邻的第一防滑凸起21之间设置有第四排水沟槽 22。
34.所述∧型防滑凸起能够在行走时产生较大的摩擦阻力,增加鞋底抓地力,使鞋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和防滑性能。
35.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排水沟槽42与所述第二排水沟槽32以及第四排水沟槽22连通。通过设置上述结构,进一步提高鞋底的排水性能,从而提高使鞋底具有优异的防溅效果。
3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水区1还设置有第五排水沟槽12,若干所述第一排水沟槽11均与第五排水沟槽12连通。上述结构进一步提高鞋底的排水性能,从而提高鞋底的抓地力。
3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滑区2还设置有若干v型防滑凸起23,所述v型防滑凸起23的尖端朝向均为后跟部方向,相邻的v型防滑凸起23之间设置有第六排水沟槽24,所述第四排水沟槽22和第六排水沟槽24相互连通。通过设置尖端朝向相反的∧型防滑凸起21和v型防滑凸起23,使鞋底的下表面在各个方向上均能够形成足够的摩擦阻力,使鞋底具备优异的抓地力,使其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能和防滑性能。
3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防滑凸起31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凹陷部311。鞋底受力时,所述凹陷部311内的空气被部分排出,导致凹陷部311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使凹陷部311与地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吸附力,从而提高鞋底的防滑性能。具体地,所述凹陷部311的开口形状为圆形或星型。
39.进一步地,所述后跟部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缓冲区5,所述第一缓冲区5 设置有若干第一缓冲孔51。具体地,所述第一缓冲孔51由后跟部的上表面至下表面的垂直方向凹陷形成,若干所述第一缓冲孔51的深度相同,所述第一缓冲孔51的深度为0.5-1.5cm。人在踩压鞋底时,鞋底由于受力产生弹性形变,此时第一缓冲孔51为后跟部提供充足的形变空间,能够有效提高鞋底的缓冲性能,使其具备良好的舒适度。
40.进一步地,所述前掌部的上表面和足弓部的上表面均设置有第二缓冲区6,所述第二缓冲区6设置有若干第二缓冲孔61。具体地,所述第二缓冲孔61由所述前掌部的上表面至下表面的垂直方向凹陷形成或者由足弓部的上表面至下表面的垂直方向凹陷形成,设置于足弓部的第二缓冲孔61的深度为 0.05-0.15cm,设置于前掌部的第二缓冲孔61的深度为0.05-0.25cm,设置于前掌部的第二缓冲孔61的深度由远离鞋头的一端往靠近鞋头的一端的方向逐渐变浅。人在踩压鞋底时,所述前掌部靠后的部位承受的压力较大,具有较大深度的第二缓冲孔61为该部位提供了较大的形变空间,使鞋底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所述前掌部靠前的部位以及足弓部承受的压力较小,具有较浅深度的第二缓冲孔61既能为该部位提供足够的形变空间,使鞋底的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也能为该部位具有良好的支撑力,提高
鞋底舒适度。
41.进一步地,所述防滑鞋底还包括分别设置于鞋底本体两侧的两个侧壁,所述侧壁与鞋底本体的下表面连接,所述侧壁设置有若干凸点7。下雨天,人在泥泞的路上行走时,鞋底可能会陷进泥路中,设置于侧壁的凸点7增加了鞋底与泥路之间的摩擦力,能够有效提高鞋底的防滑性能。
42.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