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艺制品 专利正文
一种显示屏模组托架和模块化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显示屏模组托架和模块化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屏模组托架和模块化显示屏。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高速公路上有一种模块化显示屏,其试讲多个液晶显示屏拼接在一起安装在外壳内,能够显示多种内容,应用广泛,但是现有的组装方式是采用多个固定零件来安装液晶显示屏,配件种类繁多,不利于物料管理;且工序繁多整屏操作不方便,增加工时;屏体平面度很差,显示效果不好,稳定性极差。
3.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结构简单、利于拆装维护的显示屏模组托架和模块化显示屏。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利于拆装维护的显示屏模组托架。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模组托架,包括下沉式固定框,所述下沉式固定框的正面两端分别一体化设置有高于所述下沉式固定框表面且向外延伸的第一连接条,所述下沉式固定框的背面两侧设置有向后垂直延伸的第一显示屏限位条,所述第一连接条贯穿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下沉式固定框的中部贯穿设置有显示屏固定孔。
6.所述下沉式固定框的中部贯穿设置有显示屏散热孔,所述显示屏散热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显示屏固定孔的直径。
7.所述第一显示屏限位条贯穿设置有第一穿线孔;所述下沉式固定框的背面中部还设置有连接两侧且向后垂直延伸的第二显示屏限位条,所述第二显示屏限位条贯穿设置有第二穿线孔。
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显示屏模组托架的模块化显示屏,包括外壳、显示屏、透明面板和两个固定直角边条,所述显示屏安装在所述下沉式固定框的正面中部,所述外壳设置有显示窗口,所述透明面板的正面边缘和所述显示窗口的背面边缘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条与所述透明面板的背面边缘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直角边条安装在所述透明面板的背面边缘并位于所述下沉式固定框的两侧。
9.所述显示屏的背面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有穿过所述显示屏固定孔的第一固定螺钉。
10.所述显示窗口的背面边缘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有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透明面板边缘的第二固定螺钉。
11.所述显示窗口的背面边缘设置有第三螺纹孔,所述固定直角边条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螺纹孔同轴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三螺纹孔螺纹连接有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透明
面板边缘的第三固定螺钉。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显示屏模组托架,包括下沉式固定框,下沉式固定框的正面两端分别一体化设置有高于下沉式固定框表面且向外延伸的第一连接条,下沉式固定框的背面两侧设置有向后垂直延伸的第一显示屏限位条,第一连接条贯穿设置有第一连接孔,下沉式固定框的中部贯穿设置有显示屏固定孔,结构简单,整体结构强度高,用于固定显示屏的效果好;在将该显示屏模组托架应用于模块化显示屏后,显示屏固定在显示屏模组托架上,然后整体装在模块化显示屏的显示窗口背面,结构简单,方便拆装,减少零件数量和安装工时。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显示屏模组托架的结构正面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显示屏模组托架的结构背面示意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模块化显示屏的结构正面示意图;
16.图4是本实用新型模块化显示屏的结构背面示意图;
17.图5是本实用新型显示屏模组托架和显示屏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18.图6是本实用新型模块化显示屏的结构侧视图;
19.图7是图6中a-a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式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1.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显示屏模组托架,包括下沉式固定框1,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的正面两端分别一体化设置有高于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表面且向外延伸的第一连接条2,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的背面两侧设置有向后垂直延伸的第一显示屏限位条4,所述第一连接条2贯穿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的中部贯穿设置有显示屏固定孔6,结构简单,整体结构强度高,用于固定显示屏的效果好。
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的中部贯穿设置有显示屏散热孔7,所述显示屏散热孔7的直径大于所述显示屏固定孔6的直径,显示屏散热孔7用于散热,散热效果好。
23.所述第一显示屏限位条4贯穿设置有第一穿线孔5;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的背面中部还设置有连接两侧且向后垂直延伸的第二显示屏限位条13,所述第二显示屏限位条13贯穿设置有第二穿线孔14,组装后,显示屏之间的连线经第一穿线孔5或第二穿线孔14穿过,避免走线混乱。
24.一种包括上述显示屏模组托架的模块化显示屏,包括外壳9、显示屏8、透明面板11和两个固定直角边条12,所述显示屏8安装在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的正面中部,所述外壳9设置有显示窗口15,所述透明面板11的正面边缘和所述显示窗口15的背面边缘固定连接,所
述第一连接条2与所述透明面板11的背面边缘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直角边条12安装在所述透明面板11的背面边缘并位于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内可以安装多个显示屏8,多个显示屏固定在显示屏模组托架上成一个整体,然后多个整体装在模块化显示屏的显示窗口背面,结构简单,方便拆装,减少零件数量和安装工时。
2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拆装,采用螺钉固定方式,所述显示屏8的背面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有穿过所述显示屏固定孔6的第一固定螺钉16;所述显示窗口15的背面边缘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有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3和所述透明面板11边缘的第二固定螺钉17;所述显示窗口15的背面边缘设置有第三螺纹孔,所述固定直角边条12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螺纹孔同轴的第二连接孔18,所述第三螺纹孔螺纹连接有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18和所述透明面板11边缘的第三固定螺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便于维护。
26.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屏模组托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沉式固定框(1),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的正面两端分别一体化设置有高于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表面且向外延伸的第一连接条(2),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的背面两侧设置有向后垂直延伸的第一显示屏限位条(4),所述第一连接条(2)贯穿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的中部贯穿设置有显示屏固定孔(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模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的中部贯穿设置有显示屏散热孔(7),所述显示屏散热孔(7)的直径大于所述显示屏固定孔(6)的直径。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屏模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屏限位条(4)贯穿设置有第一穿线孔(5);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的背面中部还设置有连接两侧且向后垂直延伸的第二显示屏限位条(13),所述第二显示屏限位条(13)贯穿设置有第二穿线孔(14)。4.一种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显示屏模组托架的模块化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9)、显示屏(8)、透明面板(11)和两个固定直角边条(12),所述显示屏(8)安装在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的正面中部,所述外壳(9)设置有显示窗口(15),所述透明面板(11)的正面边缘和所述显示窗口(15)的背面边缘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条(2)与所述透明面板(11)的背面边缘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直角边条(12)安装在所述透明面板(11)的背面边缘并位于所述下沉式固定框(1)的两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化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8)的背面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有穿过所述显示屏固定孔(6)的第一固定螺钉(16)。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化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窗口(15)的背面边缘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有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3)和所述透明面板(11)边缘的第二固定螺钉(17)。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化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窗口(15)的背面边缘设置有第三螺纹孔,所述固定直角边条(12)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螺纹孔同轴的第二连接孔(18),所述第三螺纹孔螺纹连接有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18)和所述透明面板(11)边缘的第三固定螺钉。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屏模组托架,包括下沉式固定框,下沉式固定框的正面两端分别一体化设置有高于下沉式固定框表面且向外延伸的第一连接条,下沉式固定框的背面两侧设置有向后垂直延伸的第一显示屏限位条,第一连接条贯穿设置有第一连接孔,下沉式固定框的中部贯穿设置有显示屏固定孔,结构简单,整体结构强度高,用于固定显示屏的效果好;在将该显示屏模组托架应用于模块化显示屏后,多个显示屏固定在显示屏模组托架上,然后多个整体装在模块化显示屏的显示窗口背面,结构简单,方便拆装,减少零件数量和安装工时。减少零件数量和安装工时。减少零件数量和安装工时。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 于江 黄莉 何静 魏雪祥 周邓 彭小洪 李强 罗斌 袁海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创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12
技术公布日:2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