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艺制品 专利正文
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学教学模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


背景技术:

2.静脉曲张是指由于血液淤滞、静脉管壁薄弱等因素,导致的静脉迂曲、扩张。身体多个部位的静脉均可发生曲张,如痔疮也是一种静脉曲张,临床可见的还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及腹壁静脉曲张等等。静脉曲张最常发生的部位在下肢。值得强调的是,静脉曲张是其他病变的继发表现。
3.下肢静脉曲张有穿弹力袜、注射硬化剂、手术剥除等治疗方法,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作瓣膜修复手术和腔镜下交通支结扎术等。下肢的静脉曲张也可能提示其他疾病存在,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4.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对静脉曲张手术进行大量练习,导致学习周期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练习静脉曲张手术的学习周期较长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包括:下肢模型主体,下肢模型主体内设置有安装腔;软芯体部,穿设在安装腔内,股静脉软管,穿设在软芯体部内;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设置在下肢模型主体的外侧壁上;大隐静脉曲张软管,穿设在第一固定部内;大隐静脉曲张软管的第一端与股静脉软管上的第一接口连通;控制机构,设置在下肢模型主体外,控制机构包括泵体、第一换向阀、第一控制阀以及控制器,其中,第一换向阀和第一控制阀均与控制器连接,泵体通过第一换向阀与股静脉软管的第一端、股静脉软管的第二端以及大隐静脉曲张软管的第二端均连通,第一控制阀设置在大隐静脉曲张软管的第二端和第一换向阀之间。
7.进一步地,第一换向阀设置在下肢模型主体外,其中,第一换向阀的第一阀口与泵体通过第一输入管路连通,第一换向阀的第二阀口与股静脉软管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输入管路连通,第一换向阀的第三阀口与股静脉软管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输出管路连通,第一换向阀的第四阀口与第二输出管路连通,大隐静脉曲张软管的第二端与第一输出管路通过第三输出管路连通,第一换向阀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第一换向阀处于第一阀位时,第一阀口、第二阀口连通、第三阀口以及第四阀口均不连通,第一换向阀处于第二阀位时,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连通且第三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三输出管路上;控制机构还包括储液容器,储液容器设置在下肢模型主体外,储液容器的供液口与泵体连通,储液容器的回收口与第二输出管路连通。
8.进一步地,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还包括:第一筋膜和第二筋膜,设置在第一固定部的内孔的孔壁上,大隐静脉曲张软管夹设在第一筋膜和第二筋膜之间,第一筋膜和第二筋膜在下肢模型主体的内外方向上叠置设置,且第二筋膜位于第一筋膜和软芯体部之间;
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筋膜的内壁上,第一温度传感器对第一筋膜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之间的肿胀液的温度进行检测,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二筋膜的内壁上,第二温度传感器对第二筋膜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之间的肿胀液的温度进行检测,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连接。
9.进一步地,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筋膜的内壁上,第一压力传感器对第一筋膜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之间的肿胀液的压力进行检测,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二筋膜的内壁上,第二压力传感器对第二筋膜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之间的肿胀液的压力进行检测,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均与控制器连接。
10.进一步地,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接口处的第一位置检测开关,第一位置检测开关与控制器连接,第一位置检测开关用于检测穿入至大隐静脉曲张软管内的射频针的针头与第一接口的距离。
11.进一步地,第二输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第一输出管路上设置有与控制器连接的阀门,阀门位于第三输出管路与第一输出管路的交汇点和股静脉软管的第二端之间。
12.进一步地,控制机构还包括给泵体供电的伺服电机,伺服电机与控制器连接,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一溢流阀,第一输入管路上连通有第一溢流管路,第一溢流阀设置在第一溢流管路上。
13.进一步地,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三输出管路上的第一流量计,第一流量计位于第三输出管路与第一输出管路的交汇点和第一控制阀之间。
14.进一步地,软芯体部可拆卸地穿设在安装腔内,股静脉软管可拆卸地穿设在软芯体部内,下肢模型主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固定部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大隐静脉曲张软管可拆卸地穿设在第一固定部内。
15.进一步地,下肢模型主体和软芯体部的材质均为聚乙烯,第一固定部的材质为第一结晶型饱和聚脂或者第一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大隐静脉曲张软管的材质为第一乳胶管,第一筋膜的材质和第二筋膜的材质均为第一聚胺酯,泵体为蠕动泵。
16.进一步地,下肢模型主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固定部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部,下肢模型主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容纳腔相间隔的第二容纳腔,第二固定部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小隐静脉曲张软管,小隐静脉曲张软管穿设在第二固定部内,小隐静脉曲张软管的第一端与股静脉软管上的第二接口连通,其中,第二固定部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小隐静脉曲张软管可拆卸地穿设在第二固定部内,第二固定部的材质为第二结晶型饱和聚脂或者第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小隐静脉曲张软管的材质为第二乳胶管;第三筋膜和第四筋膜,设置在第二固定部的内孔的孔壁上,小隐静脉曲张软管夹设在第三筋膜和第四筋膜之,第三筋膜和第四筋膜在下肢模型主体的内外方向上叠置设置,且第四筋膜位于第三筋膜和软芯体部之间,其中,第三筋膜的材质和第四筋膜的材质均为第二聚胺酯;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二换向阀,设置在下肢模型主体外,其中,第二换向阀的第五阀口与泵体通过第三输入管路连通,第二换向阀的第六阀口与第二输入管路通过第四输入管路连通,第二换向阀的第七阀口与第一输出管路通过第四输出管路连通,第二换向阀的第八阀口与第五输出管路连通,第二
输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第二控制阀位于第二输入管路和第四输入管路的交汇点和股静脉软管的第一端之间,小隐静脉曲张软管的第二端与第四输出管路通过第六输出管路连通,第二换向阀具有第三阀位和第四阀位,第二换向阀处于第三阀位时,第五阀口、第六阀口连通、第七阀口以及第八阀口均不连通,第二换向阀处于第四阀位时,第五阀口与第六阀口连通且第七阀口与第八阀口连通;第三控制阀,设置在第六输出管路上;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三筋膜的内壁上,第三温度传感器对第三筋膜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之间的肿胀液的温度进行检测,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四筋膜的内壁上,第四温度传感器对第四筋膜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之间的肿胀液的温度进行检测,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连接;第三压力传感器和第四压力传感器,第三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三筋膜的内壁上,第三压力传感器对第一筋膜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之间的肿胀液的压力进行检测,第四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四筋膜的内壁上,第四压力传感器对第四筋膜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之间的肿胀液的压力进行检测,第三压力传感器和第四压力传感器均与控制器连接;第二位置检测开关,设置在第二接口处,第二位置检测开关与控制器连接,第二位置检测开关用于检测穿入至小隐静脉曲张软管内的射频针的针头与第二接口的距离;第二溢流阀,第三输入管路上连通有第二溢流管路,第二溢流阀设置在第二溢流管路上;第二流量计,设置在第六输出管路上,第二流量计位于第六输出管路与第一输出管路的交汇点和第三控制阀之间。
17.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包括:下肢模型主体、软芯体部、第一固定部、大隐静脉曲张软管以及控制机构。下肢模型主体内设置有安装腔。软芯体部穿设在安装腔内。股静脉软管穿设在软芯体部内。第一固定部设置在下肢模型主体的外侧壁上。大隐静脉曲张软管穿设在第一固定部内,大隐静脉曲张软管的第一端与股静脉软管上的第一接口连通。控制机构设置在下肢模型主体外,控制机构包括泵体、第一换向阀、第一控制阀以及控制器。其中,第一换向阀和第一控制阀均与控制器连接,泵体通过第一换向阀与股静脉软管的第一端、股静脉软管的第二端以及大隐静脉曲张软管的第二端均连通,第一控制阀设置在大隐静脉曲张软管的第二端和第一换向阀之间。控制器控制第一换向阀进行换向,使泵体与股静脉软管的第一端连通,通过泵体向股静脉软管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供入工作液体,模拟人体血液循环状态,大隐静脉曲张软管模拟真实人体的大隐静脉曲张的状态。使用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练习射频消融手术时,穿刺至大隐静脉曲张软管后向大隐静脉曲张软管内置入导丝,沿导丝成功置入导管后取出导丝,沿导管置入鞘管后,沿鞘管置入射频针,在大隐静脉曲张软管周边注肿胀液,逐段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在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过程中,肿胀液挤压大隐静脉曲张软管,使得位于大隐静脉曲张软管内的工作液体从大隐静脉曲张软管排出,此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控制阀以控制从大隐静脉曲张软管排出的流量,进而可以判断大隐静脉曲张软管压迫的效果,起到练习的效果。这样,通过使用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练习射频消融手术,能够大大缩短练习静脉曲张手术的学习周期。因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练习静脉曲张手术的学习周期较长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20.图2示出了图1的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的a处放大示意图;
21.图3示出了图1的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的位于大隐静脉曲张软管处的横向截面简图;
22.图4示出了图1的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的位于小隐静脉曲张软管处的横向截面简图;图。
23.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4.10、下肢模型主体;20、软芯体部;21、股静脉软管;31、第一固定部;32、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3、第二固定部;34、小隐静脉曲张软管;41、第一筋膜;42、第二筋膜;43、第三筋膜;44、第四筋膜;50、泵体;501、第一输入管路;502、第二输入管路;503、第一输出管路;504、第二输出管路;505、第三输出管路;506、第三输入管路;507、第四输入管路;508、第四输出管路;509、第五输出管路;510、第六输出管路;601、第一温度传感器;602、第二温度传感器;603、第一压力传感器;604、第二压力传感器;605、第三温度传感器;606、第四温度传感器;607、第三压力传感器;608、第四压力传感器;61、第一换向阀;62、第一控制阀;63、第二控制阀;64、第一溢流阀;65、第二换向阀;66、第三控制阀;67、第二溢流阀;70、控制器;701、阀门;702、伺服电机;703、第一流量计;704、第二流量计;71、第一位置检测开关;72、第二位置检测开关;81、储液容器;82、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6.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27.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28.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包括:下肢模型主体10、软芯体部20、第一固定部31、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以及控制机构。下肢模型主体10内设置有安装腔。软芯体部20穿设在安装腔内。股静脉软管21穿设在软芯体部20内。第一固定部31设置在
下肢模型主体10的外侧壁上。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穿设在第一固定部31内,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的第一端与股静脉软管21上的第一接口连通。控制机构设置在下肢模型主体10外,控制机构包括泵体50、第一换向阀61、第一控制阀62以及控制器70。其中,第一换向阀61和第一控制阀62均与控制器70连接,泵体50通过第一换向阀61与股静脉软管21的第一端、股静脉软管21的第二端以及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的第二端均连通,第一控制阀62设置在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的第二端和第一换向阀61之间。
29.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一换向阀61和第一控制阀62均与控制器70连接,泵体50通过第一换向阀61与股静脉软管21的第一端、股静脉软管21的第二端以及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的第二端均连通,第一控制阀62设置在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的第二端和第一换向阀61之间。控制器70控制第一换向阀61进行换向,使泵体50与股静脉软管21的第一端连通,通过泵体50向股静脉软管21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供入工作液体,模拟人体血液循环状态,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模拟真实人体的大隐静脉曲张的状态。使用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练习射频消融手术时,穿刺至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后向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内置入导丝,沿导丝成功置入导管后取出导丝,沿导管置入鞘管后,沿鞘管置入射频针,在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周边注肿胀液,逐段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在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过程中,肿胀液挤压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使得位于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内的工作液体从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排出,此时控制器70控制第一控制阀62以控制从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排出的流量,进而可以判断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压迫的效果,起到练习的效果。这样,通过使用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练习射频消融手术,能够大大缩短练习静脉曲张手术的学习周期(学习曲线)。因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练习静脉曲张手术的学习周期较长的问题。第一控制阀62优选为单向节流阀,同时第一控制阀62也能够防止从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排出的工作液体回流。
3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控制器70为plc控制器,肿胀液为麻痹肿胀液。
31.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换向阀61设置在下肢模型主体10外,其中,第一换向阀61的第一阀口与泵体50通过第一输入管路501连通,第一换向阀61的第二阀口与股静脉软管21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输入管路502连通,第一换向阀61的第三阀口与股静脉软管21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输出管路503连通,第一换向阀61的第四阀口与第二输出管路504连通,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的第二端与第一输出管路503通过第三输出管路505连通。第一换向阀61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第一换向阀61处于第一阀位时,第一阀口、第二阀口连通、第三阀口以及第四阀口均不连通。这样,泵体50向股静脉软管21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供入工作液体后,第一输入管路501、第二输入管路502、第一输出管路503以及第三输出管路505内均充满工作液体,便于实时地进行静脉曲张手术。在使用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进行手术后,将股静脉软管21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内的工作液体排空后,第一输入管路501、第二输入管路502、第一输出管路503以及第三输出管路505内均无工作液体,方便对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进行维护。第一换向阀61处于第二阀位时,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连通且第三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第一控制阀62设置在第三输出管路505上。这样,泵体50通过第一输入管路501以及第二输入管路502向股静脉软管21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供入工作液体,股静脉软管21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内的工作液体经第一输出管路503以及第三输出管路505向外排出,此时第一控制阀62能够控制第三输出管路505内流通的工作液体的流量,经过控制器70能
够实时得知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压迫的效果,进而有利于判断静脉曲张手术是否成功。控制机构还包括储液容器81。储液容器81设置在下肢模型主体10外,储液容器81的供液口与泵体50连通,储液容器81的回收口与第二输出管路504连通。储液容器81能够储存工作液体,也能够回收从第二输出管路504和其他管路(如下文中的第一溢流管路、第二溢流管路、第五输出管路509)中排出的工作液体。为了使从储液容器81内流出的工作液体清洁,本实施例的控制机构还包括过滤器82,过滤器82设置在储液容器81的供液口与泵体50之间的过滤管路上。
32.如图1至图3所示,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还包括:第一筋膜41和第二筋膜42。第一筋膜41和第二筋膜42设置在第一固定部31的内孔的孔壁上。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夹设在第一筋膜41和第二筋膜42之间。第一筋膜41模拟人体的浅筋膜,第二筋膜42模拟人体的深筋膜。第一筋膜41和第二筋膜42在下肢模型主体10的内外方向上叠置设置,且第二筋膜42位于第一筋膜41和软芯体部20之间。在射频针工作时,射频针的针头的温度能够达到120度左右,使得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外的肿胀液逐渐升高,为了对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外的肿胀液的温度进行实时地检测,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60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602,第一温度传感器60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602均与控制器70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601设置在第一筋膜41的内壁上,第一温度传感器601对第一筋膜41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之间的肿胀液的温度进行检测。这样,控制器70能够实时接收第一温度传感器601的温度信号,在第一温度传感器601检测到第一筋膜41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之间的肿胀液的温度大于50摄氏度时,控制器70发生报警,在第一温度传感器601检测到第一筋膜41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之间的肿胀液的温度大于60摄氏度时,控制器70检测到人体发生烫伤,避免肿胀液烫伤浅筋膜及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周边的组织。第二温度传感器602设置在第二筋膜42的内壁上,第二温度传感器602对第二筋膜42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之间的肿胀液的温度进行检测。这样,控制器70能够实时接收第二温度传感器602的温度信号,在第二温度传感器602检测到第二筋膜42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之间的肿胀液的温度大于50摄氏度时,控制器70发生报警,在第二温度传感器602检测到第二筋膜42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之间的肿胀液的温度大于60摄氏度时,控制器70检测到人体发生烫伤,避免肿胀液烫伤深筋膜及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周边的组织。
33.如图1至图3所示,为实时检测肿胀液压迫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的效果,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603和第二压力传感器604,第一压力传感器603和第二压力传感器604均与控制器70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603设置在第一筋膜41的内壁上,第一压力传感器603对第一筋膜41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之间的肿胀液的压力进行检测,这样,控制器70能够实时接收第一压力传感器603的压力信号,在第一压力传感器603检测到第一筋膜41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之间的肿胀液的压力是否均匀分布,控制器70得到的第一压力传感器603的压力数据(如大于170mmhg),人工调整注入第一筋膜41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之间的肿胀液的位置和剂量,使第一筋膜41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之间的肿胀液均匀的挤压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的管壁,以使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的管壁闭合均匀,避免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内存在淤血。第二压力传感器604设置在第二筋膜42的内壁上,第二压力传感器604对第二筋膜42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之间的肿胀液的压力进行检测。这样,控制器70能够实时接收第二压力传感器604的温度信号,在第二压力传感器604检测到第二筋膜42和大隐静
脉曲张软管32之间的肿胀液的压力是否均匀分布,控制器70得到的第二压力传感器604的压力数据(如大于170mmhg),人工调整注入第二筋膜42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之间的肿胀液的位置和剂量,使第二筋膜42和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之间的肿胀液均匀的挤压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的管壁,以使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的管壁闭合均匀,避免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内存在淤血。
34.如图1至图3所示,为了能够确认射频针的针头距离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至股静脉软管21交界处2cm,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接口处的第一位置检测开关71,第一位置检测开关71与控制器70连接,第一位置检测开关71用于检测穿入至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内的射频针的针头与第一接口的距离,该距离为2cm。上述的第一位置检测开关71优选为漫反射式光电开关。
35.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输入管路502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63。第二控制阀63能够控制从第二输入管路502内流通的工作液体的方向,防止进入至股静脉软管21内的工作液体回流。在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工作液体从股静脉软管21内排出,使得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能够独立的完成的射频消融治疗,第一输出管路503上设置有与控制器70连接的阀门701,阀门701位于第三输出管路505与第一输出管路503的交汇点和股静脉软管21的第二端之间。控制器70能够控制阀门701开启或者关闭,来控制股静脉软管21内工作液体排出或者不流通。上述第二控制阀63优选为单向节流阀。
36.如图1至图3所示,控制机构还包括给泵体50供电的伺服电机702,伺服电机702与控制器70连接。伺服电机702能够控制泵体50的工作状态,以使泵体50能够满足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手术的使用要求。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一溢流阀64,第一输入管路501上连通有第一溢流管路,第一溢流阀64设置在第一溢流管路上。第一溢流阀64能够控制第一输入管路501内的工作液体的压力,保证泵体50能够正常的工作以及保证使用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正常地进行练习射频消融手术。
37.如图1至图3所示,为了得知第三输出管路505内流通的工作液体的流量值,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三输出管路505上的第一流量计703,第一流量计703位于第三输出管路505与第一输出管路503的交汇点和第一控制阀62之间。
38.如图1至图3所示,软芯体部20可拆卸地穿设在安装腔内,软芯体部20可自由拆卸及更换,有利于环保。股静脉软管21可拆卸地穿设在软芯体部20内,股静脉软管21可自由拆卸及更换,有利于环保。下肢模型主体1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固定部31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第一固定部31可自由拆卸及更换,有利于环保。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可拆卸地穿设在第一固定部31内。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可自由拆卸及更换,有利于环保。这样,本实施例的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能够实现和完成临床学习、实践与练习的作用。
39.如图1至图3所示,为了满足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进行练习射频消融治疗手术的使用要求,下肢模型主体10和软芯体部20的材质均为聚乙烯,第一固定部31的材质为第一结晶型饱和聚脂或者第一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的材质为第一乳胶管,第一筋膜41的材质和第二筋膜42的材质均为第一聚胺酯,泵体50为蠕动泵。蠕动泵可使大隐静脉曲张软管32、股静脉软管21以及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下文中将进行详细介绍)中充盈工作液体并定向流动。
40.如图1至图4所示,下肢模型主体1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固定部31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部33、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第三筋膜43和第四筋膜44。下肢模型主体1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容纳腔相间隔的第二容纳腔,第二固定部33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穿设在第二固定部33内,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的第一端与股静脉软管21上的第二接口连通。其中,第二固定部33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可拆卸地穿设在第二固定部33内,第二固定部33的材质为第二结晶型饱和聚脂或者第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的材质为第二乳胶管。
41.如图1至图4所示,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二换向阀65、第三控制阀66、第三温度传感器605、第四温度传感器606、第三压力传感器607、第四压力传感器608、第二位置检测开关72、第二溢流阀67和第二流量计704,第三温度传感器605和第四温度传感器606均与控制器70连接,第三压力传感器607和第四压力传感器608均与控制器70连接。第二换向阀65设置在下肢模型主体10外。控制器70控制第二换向阀65进行换向,使泵体50与股静脉软管21的第一端连通,通过泵体50向股静脉软管21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供入工作液体,模拟人体血液循环状态,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模拟真实人体的大隐静脉曲张的状态。第三控制阀66设置在第六输出管路510上。使用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练习射频消融手术时,穿刺至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后向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内置入导丝,沿导丝成功置入导管后取出导丝,沿导管置入鞘管后,沿鞘管置入射频针,在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周边注肿胀液,逐段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在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过程中,肿胀液挤压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使得位于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内的工作液体从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排出,此时控制器70控制第三控制阀66以控制从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排出的流量,进而可以判断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压迫的效果,起到练习的效果。这样,通过使用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练习射频消融手术,能够大大缩短练习静脉曲张手术的学习周期。第三控制阀66优选为单向节流阀。第三控制阀66优选为单向节流阀,同时第三控制阀66也能够防止从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排出的工作液体回流。上述的第二位置检测开关72优选为漫反射式光电开关。
42.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换向阀65的第五阀口与泵体50通过第三输入管路506连通,第二换向阀65的第六阀口与第二输入管路502通过第四输入管路507连通,第二换向阀65的第七阀口与第一输出管路503通过第四输出管路508连通,第二换向阀65的第八阀口与第五输出管路509连通,第二输入管路502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63,第二控制阀63位于第二输入管路502和第四输入管路507的交汇点和股静脉软管21的第一端之间,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的第二端与第四输出管路508通过第六输出管路510连通,第二换向阀65具有第三阀位和第四阀位,第二换向阀65处于第三阀位时,第五阀口、第六阀口连通、第七阀口以及第八阀口均不连通。这样,泵体50向股静脉软管21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供入工作液体后,第三输入管路506、第四输入管路507、第四输出管路508以及第六输出管路510内均充满工作液体,便于实时地进行静脉曲张手术。在使用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进行手术后,将股静脉软管21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内的工作液体排空后,第三输入管路506、第四输入管路507、第四输出管路508以及第六输出管路510内均无工作液体,方便对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进行维护。第二换向阀65处于第四阀位时,第五阀口与第六阀口连通且第七阀口与第八阀口连通。第三控制阀66设置在第六输出管路510上。这样,泵体50通过第三输入管路
506和第四输入管路507向股静脉软管21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供入工作液体,股静脉软管21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内的工作液体经第四输出管路508以及第六输出管路510向外排出,此时第三控制阀66能够控制第六输出管路510内流通的工作液体的流量,经过控制器70能够实时得知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压迫的效果,进而有利于判断静脉曲张手术是否成功。
43.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三筋膜43和第四筋膜44设置在第二固定部33的内孔的孔壁上。第三筋膜43模拟人体的浅筋膜,第四筋膜44模拟人体的深筋膜。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夹设在第三筋膜43和第四筋膜44之,第三筋膜43和第四筋膜44在下肢模型主体10的内外方向上叠置设置,且第四筋膜44位于第三筋膜43和软芯体部20之间,其中,第三筋膜43的材质和第四筋膜44的材质均为第二聚胺酯。
44.如图1至图4所示,在射频针工作时,射频针的针头的温度能够达到120度左右,使得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外的肿胀液逐渐升高,为了对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外的肿胀液的温度进行实时地检测,第三温度传感器605设置在第三筋膜43的内壁上,第三温度传感器605对第三筋膜43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之间的肿胀液的温度进行检测。这样,控制器70能够实时接收第三温度传感器605的温度信号,在第三温度传感器605检测到第三筋膜43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之间的肿胀液的温度大于50摄氏度时,控制器70发生报警,在第三温度传感器605检测到第三筋膜43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之间的肿胀液的温度大于60摄氏度时,控制器70检测到人体发生烫伤,避免肿胀液烫伤浅筋膜及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周边的组织。
45.如图1至图4所示,第四温度传感器606设置在第四筋膜44的内壁上,第四温度传感器606对第四筋膜44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之间的肿胀液的温度进行检测。这样,控制器70能够实时接收第四温度传感器606的温度信号,在第四温度传感器606检测到第四筋膜44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之间的肿胀液的温度大于50摄氏度时,控制器70发生报警,在第四温度传感器606检测到第四筋膜44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之间的肿胀液的温度大于60摄氏度时,控制器70检测到人体发生烫伤,避免肿胀液烫伤深筋膜及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周边的组织。
46.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三压力传感器607设置在第三筋膜43的内壁上,第三压力传感器607对第一筋膜41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之间的肿胀液的压力进行检测,这样,控制器70能够实时接收第三压力传感器607的压力信号,在第三压力传感器607检测到第三筋膜43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之间的肿胀液的压力是否均匀分布,控制器70得到的第三压力传感器607的压力数据(如大于170mmhg),人工调整注入第三筋膜43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之间的肿胀液的位置和剂量,使第三筋膜43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之间的肿胀液均匀的挤压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的管壁,以使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的管壁闭合均匀,避免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内存在淤血。
47.如图1至图4所示,第四压力传感器608设置在第四筋膜44的内壁上,第四压力传感器608对第四筋膜44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之间的肿胀液的压力进行检测。这样,控制器70能够实时接收第四压力传感器608的温度信号,在第四压力传感器608检测到第四筋膜44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之间的肿胀液的压力是否均匀分布,控制器70得到的第四压力传感器608的压力数据(如大于170mmhg),人工调整注入第四筋膜44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之间的肿胀液的位置和剂量,使第四筋膜44和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之间的肿胀液均匀的挤压小隐
静脉曲张软管34的管壁,以使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的管壁闭合均匀,避免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内存在淤血。
48.如图1至图4所示,为了能够确认射频针的针头距离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至股静脉软管21交界处2cm,第二位置检测开关72设置在第二接口处,第二位置检测开关72与控制器70连接,第二位置检测开关72用于检测穿入至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内的射频针的针头与第二接口的距离,该距离为2cm;
49.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三输入管路506上连通有第二溢流管路,第二溢流阀67设置在第二溢流管路上;第二溢流阀67能够控制第三输入管路506内的工作液体的压力,保证泵体50能够正常的工作以及保证使用静脉曲张手术模型组件正常地进行练习射频消融手术。
50.如图1至图4所示,为了得知第六输出管路510内流通的工作液体的流量值,第二流量计704设置在第六输出管路510上,第二流量计704位于第六输出管路510与第一输出管路503的交汇点和第三控制阀66之间。
51.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固定部33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第二固定部33可自由拆卸及更换,有利于环保。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可拆卸地穿设在第二固定部33内。小隐静脉曲张软管34可自由拆卸及更换,有利于环保。
5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53.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54.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