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设备 专利正文
墨盒及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墨盒及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墨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墨盒及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2.图像形成设备是通过成像处理技术在介质(例如纸张)上形成图像的设备,其包括墨盒以及安装部,墨盒为消耗件,使用完毕后需更换新的墨盒;因此,墨盒通常可拆卸安装在安装部内。
3.现有墨盒与安装部的可拆卸安装方式为:在墨盒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卡块,安装部内设置有与卡块相配合的凹槽以及用于拆卸墨盒的旋转杠杆。当需要更换新的墨盒时,推动旋转杠杆解除墨盒与安装部的卡接;然而,旋转杠杆的端部也向下运动,并带动整个墨盒向下运动,从而使墨盒在原装载位置向下运动,容易造成其结构损坏。
4.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提供了墨盒与安装部的另一安装方式,例如,cn201720295399.x所公开的描述的内容,安装部的侧壁的顶部设置有定位槽,墨盒的顶部设置有滑槽,滑槽的槽口与定位槽的槽口相对设置。滑槽内设置有拨板及位于拨板端部的插舌,拨板的一侧与弹性件连接,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拨板带动插舌朝向定位槽移动,并使插舌插入定位槽内,从而将墨盒安装至安装部。当需要更换新的墨盒时,需克服弹性件的弹力并反向拨动拨板,从而使舌板离开定位槽,从而取出墨盒。
5.然而,利用上述方式将墨盒安装至安装部时,虽然拆卸墨盒时不会对墨盒的结构造成损坏,但是,需要使用者的手深入到墨盒中间部位,以拨动拨板,不方便使用者操作,使得墨盒取出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6.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墨盒及图像形成设备,其能够便于将墨盒从安装部取出,并且对其结构无损坏。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墨盒,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的安装部上,所述安装部具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设置有凸出于所述安装部的顶部的突出部;所述墨盒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卡合部和操作部;沿所述墨盒的内部指向所述突出部的方向,至少部分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且所述卡合部与所述操作部相连接或抵接;所述卡合部配置为与所述突出部卡合,沿所述墨盒的内部指向所述突出部的方向,所述操作部设置于所述突出部的外侧,且所述操作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突出部之间保持间隔。
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部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卡合部配置为与所述突出部卡合;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突出部脱离。
1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卡合部与所述操作部连接;所述卡合部包括两个相对且间隔设置的限位臂,所述限位臂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形成其根部,另一端朝向一侧凸
伸并形成限位凸缘;所述限位凸缘与所述突出部的底面卡合。
11.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部包括按压板,所述按压板设置在两个所述限位臂之间;
12.所述按压板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限位臂固定连接,所述按压板的另一端为按压端,并具有活动空间。
1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按压板的一端与所述限位臂靠近所述限位凸缘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限位臂的根部延伸;
14.所述限位凸缘朝向背离所述按压板的一侧凸伸,且所述限位臂位于所述突出部的外侧。
1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限位臂之间设置有筋板,且所述筋板位于所述限位臂靠近所述限位凸缘的一端;
16.所述按压板连接在所述筋板上。
1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按压板的一端与所述限位臂靠近其根部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限位臂靠近所述限位凸缘的一端延伸;
18.所述限位凸缘朝向所述按压板的一侧凸伸,且所述限位臂位于所述突出部的内侧。
1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操作部滑动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其滑动方向与所述突出部指向沿所述墨盒的内部的方向一致;
20.所述卡合部位于所述突出部的内侧,并滑动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卡合部的滑动方向与所述操作部的滑动方向一致,且所述卡合部的端部插接至所述突出部的定位槽内;
21.所述操作部与所述卡合部抵接,所述卡合部配置为受到来自所述操作部的作用力时,所述卡合部的端部从所述定位槽中脱离。
2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部包括操作杆和第一弹性元件;
23.所述操作杆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及抵接杆,所述第一杆体滑动安装在所述壳体顶部,所述第二杆体位于所述突出部的外侧,并与所述突出部的侧面相对设置;
24.所述抵接杆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杆体的内侧,并与所述卡合部抵接;
25.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杆体抵接。
2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卡合部包括卡杆和第二弹性元件;
27.所述卡杆包括卡杆本体、卡舌及抵接部,所述卡舌及所述抵接部均设置有所述卡杆本体朝向所述突出部的一侧;
28.所述卡杆本体滑动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卡舌插接至所述突出部的定位槽内,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抵接杆抵接;
29.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卡杆本体抵接。
30.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墨盒、具有活动杆的安装部。
31.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及图像形成设备,具有以下优点:
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及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墨盒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上的卡合部和与其连接或抵接的操作部,沿墨盒的内部指向突出部的方向,至少部分操作部位
于壳体的外侧,卡合部与安装部的突出部卡合,且操作部位于突出部的外侧,部分操作部与突出部之间保持间隔,以便于按压操作部。当需要更换墨盒时,按压位于墨盒一侧的操作部并使卡合部变形,从而解除卡合部与突出部的卡合状态,进而可将墨盒从安装部内取出。
33.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及图像形成设备,操作部形成在墨盒的一侧,无需使用者的手伸入至墨盒中间部位进行相关操作,以及也不会使墨盒在原装载位置向下运动对其结构造成损坏,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墨盒,方便使用者解除墨盒与安装部的卡接状态,以便于将墨盒从安装部内取出,并且对墨盒的结构无损坏。
34.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及图像形成设备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安装部示意图;
3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安装部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3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活动杆的结构示意图一;
3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活动杆的结构示意图二;
4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墨盒与安装部的连接示意图;
42.图7为图5中a处放大示意图;
43.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墨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4.图9为图8中的墨盒与安装部的连接示意图;
45.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墨盒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46.图11为图10中的操作部与卡合部的爆炸示意图。
47.附图标记说明:
48.10-安装支架;
49.11-底壁;111-安装位;12-第一侧壁;121-卡槽;13-第二侧壁;
50.20-活动杆;
51.21-杆主体;22-突出部;221-限位面;222-定位槽的槽面;23-旋转轴;
52.30-供墨管;
53.40-电连接部;
54.51-壳体;511-卡台;512-出墨口;
55.52-盖体;53-芯片架;531-芯片;
56.60-操作部;
57.61-按压板;62-操作杆;621-第一杆体;622-第二杆体;623-抵接杆;63-第一弹性
元件;
58.70-卡合部;
59.71-限位臂;711-限位凸缘;712-筋板;72-卡杆;721-卡杆本体;722-抵接部;723-卡舌;73-第二弹性元件;
60.100-安装部;
61.200-墨盒。
具体实施方式
62.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墨盒与安装部的可拆安装方式,当需要更换新的墨盒时,需推动旋转杠杆解除墨盒与安装部的卡接;然而,旋转杠杆带动整个墨盒向下运动,从而使墨盒在原装载位置向下运动,容易造成其结构损坏。为避免墨盒结构损坏,现有技术提供了另一种墨盒与安装部的可拆卸安装方式,其操作位置居于墨盒的顶部中间位置,需要使用者的手深入到墨盒中间部位以进行相应操作,不方便使用者操作,使得墨盒取出比较困难。
6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墨盒及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墨盒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上的卡合部和操作部,至少部分操作部位于突出部的外侧,并且部分操作部与突出部之间保持间隔,以便于按压操作部。
64.当需要更换墨盒时,按压墨盒一侧的操作部并使卡合部变形,从而解除卡合部与突出部的卡合状态,进而可将墨盒从安装部内取出;无需使用者的手伸入至墨盒中间部位进行操作,也不会使墨盒在原装载位置向下运动而结构造成损坏,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墨盒,方便使用者操作并解除墨盒与安装部的卡接状态,便于将墨盒从安装部内取出,并且对墨盒的结构无损坏。
65.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6.如图1和图2所示,并结合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形成设备也可以是打印机,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安装部100及墨盒200,其中,安装部100包括安装支架10,安装支架10具有容纳墨盒200的安装槽,可使至少一个墨盒200可拆卸安装在安装支架10上。当墨盒200内的墨水使用完毕后,可更换新的墨盒200;如此设置,图像形成设备可以继续执行打印任务。
67.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需结合图1及图2中的坐标系对本实施例中涉及的方位或方向进行定义。例如,上述安装部的安装槽可以是矩形槽,设立三维直角坐标系,坐标系x轴方向可定义为安装槽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为安装槽的长度方向,也是多个墨盒200在安装槽内的排布方向;z轴方向为安装槽的槽深方向,或者为墨盒200的高度方向。
68.具体地,参阅图1及图2,安装部100不仅包括安装支架10,还包括供墨管30及活动杆20等,其中,安装支架10可以是顶端敞口的矩形壳体,安装支架10的内部设置有上述安装槽。安装支架10包括底壁11、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沿x轴方向,第一侧壁12
和第二侧壁13分别相对设置在底壁11的两侧。
69.参阅图2,底壁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位111,每个安装位111对应安装一个墨盒200,每个安装位111的位置可分别设置有上述供墨管30,供墨管30位于底壁11上,供墨管30与每个墨盒200的出墨口连通,能够为打印机提供墨水。
70.例如,底壁11可设置有多个安装位111,可将多个墨盒200安装至安装部100内。多个墨盒200的墨水颜色可以相同,例如均为黑色;或者多个墨盒200的墨水颜色均不同,例如,多个墨盒200的墨水颜色分别为黑色、蓝色、红色、黄色、浅蓝色及浅红色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71.第一侧壁12的内表面设置有卡槽121,卡槽121可以是形成在第一侧壁12上的盲孔,或者,卡槽121可以是形成在第一侧壁12上的通孔。卡槽121与各安装位111一一对应,即一个卡槽121对应一个墨盒200,墨盒200朝向第一侧壁12的一端设置有卡台511,卡槽121与卡台511配合设置,可使墨盒200的一端通过卡台511插接至卡槽121内,以对墨盒200进行限位。
72.第二侧壁13的底端设置有电连接部40,电连接部40配置为与打印机的内部电路相连接,待墨盒200安装于安装部100内时,电连接部40与墨盒200的芯片531电连接,并识别芯片531信息。
73.活动杆20安装在第二侧壁13的顶端,并相对安装支架10可旋转。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活动杆20包括杆主体21、突出部22及旋转轴23,其中,在y轴方向上旋转轴23位于杆主体21的两侧,旋转轴23可以由设于杆主体21两侧的凸起形成,旋转轴23的轴向平行于安装支架10的y轴方向设置,并通过旋转轴23安装在第二侧壁13的顶端或者上部。
74.沿z轴方向,突出部22设置在旋转轴23的上方,突出部22相对于杆主体21朝向+x轴方向一侧倾斜,并且突出部22凸出第二侧壁13,即沿+x轴方向,突出部22位于第二侧壁13内壁的外侧,以便于活动杆20与墨盒200进行卡接。
75.如图4所示,突出部22的底面设置有限位面221以及突出部22的背面(即-x轴侧)设置有定位槽的槽面222,限位面221也可以是突出部22的-z端的端面,突出部22的背面为突出部22位于-x轴的侧面。定位槽的槽面222和限位面221均可用于与墨盒200卡接,以使当安装部100与墨盒200采用不同的卡接方式时,活动杆20均能适用,提升其适用性。
76.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墨盒200包括壳体51,壳体51内具有墨水容纳腔,沿z轴方向,壳体51的底部设置有出墨口512,墨盒200通过出墨口512与安装部100的供墨管30连接,能够为打印机提供墨水。
77.沿x轴方向,壳体51的一侧端面设置有卡台511,并通过卡台511与安装部100的卡槽121卡合;壳体51的另一侧面设置有卡合部70、操作部60及芯片架53等,芯片架53可靠近壳体51的底部设置,芯片架53上设置有与电连接部40电连接的芯片531。
78.沿x轴方向,卡合部70与操作部60设置在壳体51的一侧端面上,并且至少部分操作部60位于壳体51的外侧。例如,部分操作部60位于卡合部70的外侧,以便于使用者按压操作部60。卡合部70和操作部60均靠近壳体51的顶部设置,卡合部70与操作部60相连接或者抵接,以使按压操作部60时,卡合部70可发生变形并改变其位置。
79.如图6所示,当墨盒200安装至安装部100内时,位于墨盒200底部的芯片531与电连接部40接触,以及墨盒200的底部的出墨口512与安装部100内的供墨管30连通。墨盒200的
一侧通过卡台511插接至安装部100的卡槽121内,墨盒200的另一侧靠近活动杆20,并且墨盒200的卡合部70与突出部22卡接,且沿墨盒200的内部指向突出部22的方向(沿+x轴方向),至少部分操作部60位于突出部22的外侧,操作部60与突出部22之间具有间隔,以提供操作部60的变形空间。
80.当操作部60处于第一位置时,卡合部70与突出部22处于卡合状态,墨盒200卡合至安装部100内;当需要更换新的墨盒200时,需解除墨盒200与安装部100的卡合状态,按压操作部60,使操作部60处于第二位置,能够使卡合部70发生变形或者改变其位置,从而解除卡合部70与突出部22的卡合状态并使两者脱离,进而墨盒200在电连接部40、供墨管30的作用力下,墨盒200向上弹起,进而可以取出墨盒200。
8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及图像形成设备,其操作部60形成在墨盒200的一侧,至少部分操作部60位于突出部22的外侧,无需使用者的手伸入至墨盒200中间部位进行操作,也不会使墨盒200在原装载位置向下运动对其结构造成损坏;因此,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墨盒200,方便使用者操作并解除墨盒200与安装部100的卡接,便于将墨盒200从安装部100内取出,并且对墨盒200的结构无损坏。
8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壳体51的顶部设置有盖体52,以对墨盒200的注墨口进行封堵,当然,其盖体52还可设置在壳体51的端面等其他位置。本实施例以卡合部70及操作部60形成在盖体52上为例进行说明,并根据卡合部70与操作部60设置方式不同,以及卡合部70与活动杆20的突出部22的连接方式不同,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分别进行说明。
83.参阅图5及图6,并结合图7,卡合部70与操作部60连接,并且卡合部70与位于突出部22的底部限位面221卡接。
84.卡合部70包括两个限位臂71,两个限位臂71可由盖体52的一侧向下延伸,并延伸至壳体51的外侧端面,其与壳体51的端面相对并保持一定间距,此间距可形成突出部22的插入空间。
85.沿y轴方向,两个限位臂71间隔且相对设置在盖体52上,限位臂71的一端与盖体52连接并形成其根部,限位臂71的另一端向外侧延伸,并延伸至与壳体51的端面相对的位置,限位臂71远离盖体52的一端朝向一侧凸伸并形成限位凸缘711,即限位臂71靠近突出部22的一端朝向一侧凸伸形成限位凸缘711,限位凸缘711用于与突出部22的限位面221卡接。
86.操作部60包括按压板61,在y轴方向上,按压板61设置在两个限位臂71之间。按压板61的一端分别与限位臂71固定连接,按压板61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并且按压板61的自由端与突出部22之间具有间隔,以使操作按压板61,按压板61能够变形,从而带动限位臂71产生变形并解除限位凸缘711与限位面221之间的卡接状态。
87.参阅图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限位凸缘711朝向背离按压板61的一侧凸伸,即限位凸缘711位于限位臂71的-x轴侧面上,并朝向-x轴方向凸伸。按压板61的一端与靠近限位臂71的限位凸缘711的一端连接,即按压板61的底端与限位臂71远离其根部的一端连接,按压板61的自由端朝向限位臂71的根部方向延伸,也可沿竖直向上延伸,且按压板61的自由端朝向突出部22的一侧具有变形空间。
88.参阅图6,当墨盒200安装至安装部100时,此时限位臂71及按压板61均位于突出部22的外侧,即限位臂71从突出部22的+x轴的一侧卡入,且限位凸缘711与突出部22的限位面221卡接。
89.当需要取出墨盒200时,使用者沿-x轴推动按压板61的上端(即自由端),按压板61的上端沿-x轴方向移动,由于按压板61和限位臂71相连接,限位臂71带动限位凸缘711移动,限位臂71会朝向+x轴移动一段距离,限位凸缘711可与突出部22的限位面221脱离,进一步地,墨盒200在电连接部40、供墨管30的作用力下,墨盒200向上弹起,进而可以取出墨盒200。
90.继续参阅图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便于将按压板61与限位臂71连接以及增加两个限位臂71之间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在两个限位臂71之间设置有筋板712,筋板712位于限位臂71靠近限位凸缘711的一端,并且按压板61的底端固定在筋板712上。如此设置,不仅能够提升卡合部70的结构强度,还能保证操作部60与卡合部70之间变形可靠性及同步性。
91.如图8所示,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限位凸缘711朝向按压板61的一侧凸伸,即限位凸缘711位于限位臂71的+x轴侧面上,并朝向+x轴方向凸伸;按压板61的一端与靠近限位臂71的根部的一端连接,即按压板61的顶端与限位臂71靠近其根部的一端连接,按压板61的自由端朝向远离限位臂71的根部方向延伸,并靠近限位臂71的限位凸缘711。按压板61的自由端与限位臂71之间形成突出部22的插入空间,即限位臂71位于突出部22的背侧,按压板61位于突出部22的外侧。
92.如图9所示,当墨盒200安装至安装部100时,此时限位臂71位于突出部22的内侧,按压板61位于突出部22的外侧,即限位臂71是从突出部22的-x轴的一侧卡入,且限位臂71的限位凸缘711与突出部22的限位面221卡接。
93.当需要取出墨盒200时,使用者沿-x轴推动按压板61的下端,按压板61的下端向-x轴方向移动,由于按压板61和限位臂71相连接,限位臂71带动限位凸缘711移动,限位臂71会朝向-x轴移动一段距离,限位凸缘711与突出部22的限位面221脱离,在电连接部40、供墨管30的作用力下,墨盒200向上弹起,进而可以取出墨盒200。
94.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卡合部与操作部的配合方案,具体如下:
95.操作部60滑动安装在壳体51内,且部分操作部60位于壳体51外,并且操作部60的滑动与沿-x轴方向一致,即部分操作部60滑动安装在盖体52朝向壳体51内部的底面上,其能够沿着突出部22指向墨盒200内部的方向移动,其部分操作部60位于壳体51的一侧,且位于突出部22的外侧,按压位于壳体51外侧的操作部60,可使操作部60向-x轴方向移动。
96.卡合部70滑动安装在壳体51内,并位于突出部22的内侧;卡合部70的滑动方向与操作部60的滑动方向一致。卡合部70朝向突出部22的端部可插接至位于突出部22背面的定位槽内,且与槽面222相抵接卡合,卡合部70靠近突出部22的一端与操作部60抵接,当操作部60朝向壳体51内移动时,卡合部70可与突出部22抵接,继续移动操作部60,卡合部70的端部从定位槽内脱离。
97.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操作部60包括操作杆62,操作杆6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杆体621、第二杆体622及抵接杆623,其中,第一杆体621滑动安装在盖体52的底面上,即第一杆体621滑动安装在壳体51的顶部。
98.第二杆体622的一端与第一杆体621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壳体51的外侧,且第二杆体622远离第一杆体621的一端折弯形成弯折部,弯折部与壳体51的一侧端面相对设置,并
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隔;弯折部可形成操作杆62的按压部。
99.抵接杆623一端设置在第一杆体621或者第二杆体622的内表面上,抵接杆623另一端延伸方向与第二杆体622的滑动方向一致,并且抵接杆623可与卡合部70抵接。
100.操作部60还包括第一弹性元件63,第一弹性元件63可以是螺旋弹簧;第一弹性元件63的一端与第一杆体621的端部抵接,或者套接在第一杆体621的端部,第一弹性元件63的另一端与壳体51内部抵接,能够为操作杆62提供复位力。
101.卡合部70包括卡杆72和第二弹性元件73,卡杆72包括卡杆本体721、卡舌723及抵接部722,其中,卡舌723本体滑动安装在壳体51内,第二弹性元件72可以是螺旋弹簧,第二弹性元件73一端与壳体51抵接,另一端与卡杆本体721抵接,并能够为卡合部70提供弹力,弹力方向与卡杆本体721的滑动方向一致,同样的也与第一杆体621的滑动方向一致,可使卡合部70的端部与突出部22保持卡接状态。
102.进一步的,卡舌723及抵接部722均设置在卡杆本体721朝向突出部22的一侧,抵接部722与上述抵接杆623相对设置,且抵接部722用于与抵接杆623抵接,并接受来自操作部60的作用力。卡舌723与突出部22的背侧的定位槽的槽面222配合,在上述第二弹性元件73的作用下,卡舌723并能够插接至定位槽内。
103.当墨盒200安装至安装部100时,此时卡合部70位于突出部22的背侧,且卡舌723插接至定位槽内,并在第二弹性元件73的作用下,卡舌723与定位槽的槽面222保持卡接状态,相应的,操作部60处于第一位置,即卡合部70与突出部22保持卡合状态。
104.当需要取出墨盒200时,使用者沿-x轴推动第二杆体622的按压部,并克服第一弹性元件63的弹力,在第二杆体622的带动下,第一杆体621朝向-x轴方向移动。由于抵接杆623和第一杆体621或第二杆体622相连接,进而带动抵接杆623朝向-x轴方向移动,并使抵接杆623与卡合部70的抵接部722抵接。
105.继续推动第二杆体622,并克服第二弹性元件73的弹力,卡合部70的卡舌723沿-x轴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并使卡舌723从定位槽内脱出;进一步地,墨盒200在电连接部40、供墨管30的作用力下,墨盒200向上弹起,进而可以取出墨盒200。
10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其操作部60形成在墨盒200的一侧,至少部分操作部60位于突出部22的外侧,无需使用者的手伸入至墨盒200中间部位进行操作,也不会使墨盒200在原装载位置向下运动对其结构造成损坏,因此,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墨盒,方便使用者操作并解除墨盒200与安装部100的卡接状态,便于将墨盒200从安装部100内取出,并且对墨盒200的结构无损坏。
107.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108.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表示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109.一般而言,应当至少部分地由语境下的使用来理解术语。例如,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文中使用的术语“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于描述单数的意义的任何特征、结构或特性,或者
可以用于描述复数的意义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的组合。类似地,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还可以将诸如“一”或“所述”的术语理解为传达单数用法或者传达复数用法。
110.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公开中的“在
……
上”、“在
……
以上”和“在
……
之上”,以使得“在
……
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
……
以上”或者“在
……
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111.此外,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例如,“下面”、“以下”、“下方”、“以上”、“上方”等,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如图所示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在包含除了附图所示的取向之外的处于使用或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装置可以具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他取向上),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可以同样被相应地解释。
11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