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天航空 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实时监测高楼火灾的无人机航拍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用于实时监测高楼火灾的无人机航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航拍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实时监测高楼火灾的无人机航拍装置。


背景技术:

2.无人机,即无人驾驶飞机,它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因它所具有的体积小、造价低、使用方便、对环境要求低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民事、军事等领域。
3.其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无人机航拍装置开始被广泛的应用于摄影、监控、抗灾救援等方面,如在高楼发生火情时,就常利用无人机航拍装置对火情进行实时监测,然而,在火灾发生时,往往会伴随着较大的烟雾,在无人机航拍装置飞行过程中,烟尘易附着在航拍装置的摄像镜头上将摄像头覆盖,使得摄像镜头无法再进行火情的实时监测,此时航拍装置需要飞回清理然后才能再次进行火情监测工作,大大影响了航拍装置对火情的监测效率,故而,我们设计了一种用于实时监测高楼火灾的无人机航拍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航拍装置的摄像镜头上易被烟尘附着,无法持续进行火情监测工作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用于实时监测高楼火灾的无人机航拍装置,其不仅能有效减少烟尘附着在摄像镜头上,同时也可轮番对装置进行清理,使得航拍装置能持续对高楼火情进行监测。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实时监测高楼火灾的无人机航拍装置,包括无人机本体,所述无人机本体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下表面接触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通过转环与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座底部固定连接有竖杆,所述竖杆底部贯穿安装板并固定连接有摄像头;所述安装板前后两侧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透明挡板,所述转环顶部固定连接有内齿环,所述安装座内侧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用于驱动内齿环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无人机本体底部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活塞端固定连接有安装侧板,所述安装侧板外侧壁滑动安装有移动座,所述安装侧板侧壁连接有用于驱动移动座上下移动的调整装置,所述移动座侧壁转动连接有用于清理透明挡板的毛刷。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所述空腔侧壁开设有与转环相适配的滑槽,所述转环与滑槽内壁滑动连接。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空腔内顶部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与内齿环相啮合的齿轮。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所述安装侧板前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板,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固定连
接有导杆,所述移动座滑动套接在导杆外表面。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所述调整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安装侧板外侧壁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移动座螺纹套接在螺纹杆外表面。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所述螺纹杆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在安装侧板外侧壁上。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7.所述移动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u型架,所述u型架内壁转动连接有安装杆,所述毛刷固定套接在安装杆外表面。
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9.所述无人机本体底部固定连接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气缸分别位于安装座的左右两侧。
20.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1.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用于实时监测高楼火灾的无人机航拍装置,通过无人机本体、安装座、安装板、转环、透明挡板、内齿环和驱动装置之间的相互配合,使用时透明挡板位于摄像头前侧可对摄像镜头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减少烟尘附着在摄像镜头上影响摄像头的使用且不会影响摄像头的正常拍摄,在驱动装置工作时可将两个透明挡板的位置进行轮换,进一步提高了对摄像头的保护效果,保证了摄像头良好的监测效果。
22.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用于实时监测高楼火灾的无人机航拍装置,通过安装座、气缸、安装侧板、第二电机、螺纹杆、移动座和毛刷之间的相互配合,利用气缸可调整侧板的位置,而在第二电机带动螺纹杆正反转动时,可使得移动座和毛刷上下移动对透明挡板上的烟尘进行清理,透明挡板无须飞回再清理,使得摄像头可持续对火情进行监测,提高了无人机航拍装置对火情的监测效率。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实时监测高楼火灾的无人机航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实时监测高楼火灾的无人机航拍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25.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6.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实时监测高楼火灾的无人机航拍装置中安装侧板、导杆和毛刷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实时监测高楼火灾的无人机航拍装置中内齿环与透明挡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8.图例说明:
29.1、无人机本体;2、安装座;3、安装板;4、转环;5、竖杆;6、摄像头;7、透明挡板;8、内齿环;9、空腔;10、气缸;11、安装侧板;12、移动座;13、毛刷;14、第一电机;15、驱动轴;16、齿轮;17、第一固定板;18、导杆;19、第二电机;20、螺纹杆;21、第二固定板;22、u型架;23、安装
杆;24、配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1.参照图1-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实时监测高楼火灾的无人机航拍装置:包括无人机本体1,无人机本体1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安装座2,安装座2下表面接触设有安装板3,安装板3通过转环4与安装座2转动连接,安装座2底部固定连接有竖杆5,竖杆5底部贯穿安装板3并固定连接有摄像头6,安装板3的顶部开设有与竖杆5对应的贯穿孔,以便摄像头6的安装。
32.安装板3前后两侧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透明挡板7,透明挡板7可采用耐高温的透明玻璃材料制成,从而减少因火灾导致的高温影响透明挡板7的使用,转环4顶部固定连接有内齿环8,安装座2内侧设有空腔9,空腔9侧壁开设有与转环4相适配的滑槽,转环4与滑槽内壁滑动连接,利用转环4保证了安装板3转动时的稳定性。
33.其中,空腔9内设有用于驱动内齿环8转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空腔9内顶部的第一电机14,第一电机14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驱动轴15,驱动轴15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与内齿环8相啮合的齿轮16,第一电机14为转动电机,在驱动轴15转动时可带动齿轮16转动,齿轮16可带动与其啮合的内齿环8转动,内齿环8通过转环4带动安装板3整体转动,从而实现两个透明挡板7位置交换的目的。
34.其中,无人机本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气缸10,气缸10活塞端固定连接有安装侧板11,安装侧板11外侧壁滑动安装有移动座12,安装侧板11前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板17,两个第一固定板17之间固定连接有导杆18,移动座12滑动套接在导杆18外表面。
35.安装侧板11侧壁连接有用于驱动移动座12上下移动的调整装置,调整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安装侧板11外侧壁的第二电机19,第二电机19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20,移动座12螺纹套接在螺纹杆20外表面,螺纹杆20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板21,第二固定板21固定连接在安装侧板11外侧壁上,利用第二固定板21可对螺纹杆20起到支撑作用,保证了螺纹杆21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二电机19为伺服电机,可带动螺纹杆20正反转动,此时移动座12可沿着导杆18上下移动,而气缸10可带动安装侧板11靠近对应的透明挡板7,以便对透明挡板7进行清理。
36.移动座12侧壁转动连接有用于清理透明挡板7的毛刷13,移动座12外表面固定连接有u型架22,u型架22内壁转动连接有安装杆23,毛刷13固定套接在安装杆23外表面,使得毛刷13在上下移动时可转动,对透明挡板7的清理效果更好,无人机本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配重块24,配重块24与气缸10分别位于安装座2的左右两侧,配重块24起到配重作用,使得无人机本体1底部两侧重量大致相同,从而保证了无人机本体1飞行时的稳定性。
37.本发明可通过以下操作方式阐述其功能原理:
38.使用时无人机本体1可往火灾发生位置飞去,摄像头6工作可对火情实时进行检测,透明挡板7位于摄像头6上摄像镜头的正前方,由于摄像头6上摄像镜头的位置正对着火
灾位置,火灾所导致的烟尘正面飞向摄像头6,而被透明挡板7遮挡并逐步附着在透明挡板7上,在透明挡板7被遮挡较多而影响摄像头6的拍摄时,第一电机14启动并带动驱动轴15转动,驱动轴15带动齿轮16转动,齿轮16带动与其啮合的内齿环8转动,内齿环8在转动时带动转环4和安装板3整体转动,安装板3转动时可带动两个透明挡板7的位置交换,将未被烟尘附着的透明挡板7或烟尘附着较少的透明挡板7转移至摄像头6的前侧,以便摄像头6正常拍摄。
39.启动气缸10,气缸10带动安装侧板11往靠近透明挡板7的位置移动,第二电机19启动后开始正反转动并带动螺纹杆20正反来回转动,此时移动座12可沿着螺纹杆20向上或向下移动,u型架22跟随移动座12同步移动,从而使得毛刷13上下移动,上下移动的毛刷13可扫除透明挡板7上的烟尘,使得透明挡板7再次呈现透明,而后再次启动第一电机14,第一电机14带动驱动轴15转动,使得两个透明挡板7位置再次交换,而气缸10和第二电机19再次启动,开始下一次的对透明挡板7的清理工作。
4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