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综采工作面控制台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综采工作面用自移式控制台。
背景技术:2.综采工作面控制台一般设置在综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内,主要包括多辆串联的矿用平板车、轨道和控制开关;控制开关固定在平板车上,平板车能够沿轨道行走。随着工作面的回采,控制台要逐步向外移动。传统上,对控制台进行移动的方式为绞车牵引,即移动控制台时,将绞车的钩头生根连接在控制台最前端的平板车上,启动绞车对控制台进行牵拉。这样的操作需要额外配备绞车,而且每次拉移控制台时都要先挪移绞车,并对绞车进行位置调整,使得操作效率较低;另外,绞车牵引的过程不仅易对操作人员造成人身安全威胁,而且还会影响工作范围内其他工种操作人的正常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综采工作面用自移式控制台,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综采工作面控制台难以安全、高效率移动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综采工作面用自移式控制台,包括轨道和平板车,还包括成对设置的牵引部,所述牵引部的一端与所述平板车的外端连接,两个所述牵引部之间连接有牵引油缸,所述牵引部底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底部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转动套接有轮轴,所述轮轴的端头分别套装有支撑轮,所述支撑轮的中部设置有与所述轨道对应卡接匹配的环形凹槽,所述牵引部底面对应所述支撑轮外侧和里侧的位置分别沿所述轮轴的轴向滑动卡接有外卡板和内卡板,所述外卡板与内卡板底端对应于所述轨道的轨腰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下条形凸起和第二下条形凸起,所述外卡板和内卡板对应于所述支撑轮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一圆孔和第二圆孔,所述第一圆孔和第二圆孔的孔径大于所述支撑轮的外径,所述支撑体正面和背面的中部由上至上依次垂直连接有第一侧油缸和第二侧油缸,所述第二侧油缸的伸缩端分别与所述内卡板垂直连接,所述内卡板壁体开设有与所述第一侧油缸伸缩端套接匹配的穿孔,所述第一侧油缸的伸缩端贯穿所述穿孔后与所述外卡板垂直连接。
5.优选的,所述外卡板和内卡板壁体对应于所述轨道顶面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上条形凸起和第二上条形凸起,所述第一下条形凸起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上条形凸起之间的净距、所述第二下条形凸起与对应的所述第二上条形凸起之间的净距分别等于所述轨道轨头部分的厚度。
6.优选的,所述牵引部底面的靠近四角位置分别设置有滑轨,所述外卡板顶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顶面开设有与所述滑轨滑动卡接的第一滑槽,所述内卡板顶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顶面开设有与所述滑轨滑动卡接的第二滑槽。
7.优选的,所述第一下条形凸起与第二下条形凸起对应与所述轨道的侧面分别沿轴向开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内分别卡接有橡胶条。
8.优选的,所述牵引部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平板车和所述牵引油缸连接匹配的连接头。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自移式控制台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对现有控制台进行改造,投入成本低;两个牵引部采用步进式迁移,实现控制台的高效率移动,而且外卡板和内卡板对对轨道的夹持固定效果好,使得控制台在移动时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牵引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橡胶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轨道;2-平板车;3-牵引部;31-连接头;32-支撑体;33-轮轴;34-支撑轮;35-滑轨;4-牵引油缸;5-外卡板;51-第一圆孔;52-第一滑块;53-第一滑槽;54-第一下条形凸起;55-第一上条形凸起;56-第一卡槽;6-内卡板;61-第二圆孔;62-第二滑块;63-第二滑槽;64-第二下条形凸起;65-第二上条形凸起;66-第二卡槽;67-穿孔;7-第一侧油缸;8-第二侧油缸;9-橡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综采工作面用自移式控制台,包括轨道1和平板车2,还包括成对设置的牵引部3,牵引部3的一端与平板车2的外端连接,两个牵引部3之间连接有牵引油缸4,牵引部3底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支撑体32,支撑体32底部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转动套接有轮轴33,轮轴33的端头分别套装有支撑轮34,支撑轮34的中部设置有与轨道1对应卡接匹配的环形凹槽,牵引部3底面对应支撑轮34外侧和里侧的位置分别沿轮轴33的轴向滑动卡接有外卡板5和内卡板6,外卡板5与内卡板6底端对应于轨道1的轨腰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下条形凸起54和第二下条形凸起64,外卡板5和内卡板6对应于支撑轮34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一圆孔51和第二圆孔61,第一圆孔51和第二圆孔61的孔径大于支撑轮34的外径,支撑体32正面和背面的中部由上至上依次垂直连接有第一侧油缸7和第二侧油缸8,第二侧油缸8的伸缩端分别与内卡板6垂直连接,内卡板6壁体开设有与第一侧油缸7伸缩端套接匹配的穿孔67,第一侧油缸7的伸缩端贯穿穿孔67后与外卡板5垂直连接。
19.本实施例中,外卡板5和内卡板6壁体对应于轨道1顶面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上
条形凸起55和第二上条形凸起65,第一下条形凸起54与对应的第一上条形凸起55之间的净距、第二下条形凸起64与对应的第二上条形凸起65之间的净距分别等于轨道1轨头部分的厚度。
20.本实施例中,牵引部3底面的靠近四角位置分别设置有滑轨35,外卡板5顶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滑块52,第一滑块52顶面开设有与滑轨35滑动卡接的第一滑槽53,内卡板6顶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滑块62,第二滑块62顶面开设有与滑轨35滑动卡接的第二滑槽63。
21.本实施例中,第一下条形凸起54与第二下条形凸起64对应与轨道1的侧面分别沿轴向开设有第一卡槽56和第二卡槽66,第一卡槽56和第二卡槽66内分别卡接有橡胶条9。
22.本实施例中,牵引部3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与平板车2和牵引油缸4连接匹配的连接头31。
23.工作原理:平板车2需要沿轨道1移动,以实现控制台的集中挪移时;先对最前端的牵引部3进行操作,其相对应的第一侧油缸7伸长,且第二侧油缸8收缩,以解除前端牵引部3对应的外卡板5和内卡板6对轨道1的夹持固定作用;再将牵引油缸4伸长,使得前端的牵引部3被向前推行;待牵引油缸4行程接近伸完后,将前端牵引部3的第一侧油缸7收缩且第二侧油缸8伸长,使得其对应的外卡板5和内卡板6重新对轨道1夹持固定,以使得前端的牵引部3被牢固生根固定;此时将后端牵引部3对应的第一侧油缸7伸长,且第二侧油缸8收缩,以解除后端牵引部3对应的外卡板5和内卡板6对轨道1的夹持固定作用;再将牵引油缸4行程完全收回,此时后端牵引部3与平板车2同步迁移;再将后端牵引部3的外卡板5和内卡板6对轨道1重新夹持固定;以此类推,直至平板车2被牵引至设定地点,平板车2迁移到位后,保证前后两个牵引部3对应的外卡板5和内卡板6分别对轨道1进行夹持固定;其中牵引部3移动时,支撑轮34卡在轨道1的轨头位置进行滚动,从而避免牵引部3掉道和跑偏的问题。
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2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