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强度更好的摩托车架。
背景技术:2.摩托车是目前常见的交通工具之一,而摩托车架是摩托车中最为重要的支撑部件,摩托车车架不但要承受各个安装总成的重量,还要承受驾驶者以及乘坐者的重量,同时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颠簸力也会作用在车架上,因此摩托车架设计的结构强度尤其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强度更好的摩托车架。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结构强度更好的摩托车架,包括前叉架、中间管梁架总成、后尾架,所述中间管梁架总成包括上中间左梁架、上中间右梁架、下中间左梁架、下中间右梁架;所述上中间左梁架一端与前叉架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下中间左梁架上,所述上中间右梁架一端与前叉架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下中间右梁架上;所述下中间左梁架一端与前叉架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后尾架上,所述下中间右梁架一端与前叉架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后尾架上;所述下中间左梁架、下中间右梁架两者之间设有中部下支撑连杆,所述后尾架上设有中部上支撑连杆;所述后尾架前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上中间左梁架、上中间右梁架上,所述后尾架与上中间左梁架、上中间右梁架的连接形成上部安装空间,后尾架与上中间左梁架、上中间右梁架、下中间左梁架、下中间右梁架的连接形成后部安装空间,上中间左梁架、上中间右梁架、下中间左梁架、下中间右梁架的连接形成前部安装空间。
5.在上述的一种结构强度更好的摩托车架中,所述上中间左梁架、上中间右梁架、下中间左梁架、下中间右梁架、后尾架皆分别为一体结构,其中上中间左梁架与上中间右梁架、下中间左梁架与下中间右梁架为对称式结构;所述上中间左梁架、上中间右梁架两者分别包括叉架上连接段和梁架下连接段,所述下中间左梁架、下中间右梁架两者分别包括叉架前连接段、中间支撑段、后梁架连接段,所述后尾架包括前梁连接段、后支撑段。
6.在上述的一种结构强度更好的摩托车架中,所述上中间左梁架、上中间右梁架的下端分别连接在下中间左梁架、下中间右梁架两者中间支撑段与后梁架连接段的交接处;所述中部下支撑连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下中间左梁架、下中间右梁架两者的中间支撑段上。
7.在上述的一种结构强度更好的摩托车架中,所述下中间左梁架、下中间右梁架两者的后梁架连接段与后尾架的前梁连接段进行固定连接,同时下中间左梁架、下中间右梁架两者的后梁架连接段与后尾架的后支撑段之间连接设有后支撑架杆。
8.在上述的一种结构强度更好的摩托车架中,所述后支撑架杆之间设有后部加强连杆。
9.在上述的一种结构强度更好的摩托车架中,所述后尾架的前梁连接段固定连接在上中间左梁架、上中间右梁架两者的叉架上连接段上,中部上支撑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后尾架的前梁连接段进行连接。
10.在上述的一种结构强度更好的摩托车架中,所述下中间左梁架、下中间右梁架两者的中间支撑段与上中间左梁架、上中间右梁架之间连接设有下部加强连接板,下部加强连接板的端部连接在上中间左梁架、上中间右梁架两者叉架上连接段与梁架下连接段的交接处。
11.在上述的一种结构强度更好的摩托车架中,所述上中间左梁架、上中间右梁架两者的叉架上连接段与下中间左梁架、下中间右梁架两者的叉架前连接段之间分别连接设有前部加强连接板。
12.在上述的一种结构强度更好的摩托车架中,所述下中间左梁架、下中间右梁架两者的后梁架连接段上分别设有脚撑支架,所述下中间左梁架的中间支撑段上分别设有全撑起支架、侧撑起支架。
13.在上述的一种结构强度更好的摩托车架中,所述后尾架的后支撑段与后支撑架杆的连接处设有缓冲连接板。
14.采用以上所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中的前叉架、后尾架与中间管梁架总成的上中间左梁架、上中间右梁架、下中间左梁架、下中间右梁架之间采用全新的连接位进行连接设计,中间管梁架总成的各梁架之间、以及各梁架与前叉架和后尾架之间的连接支撑性更强,使得车架整体的结构强度更好。
16.本实用新型中间管梁架总成的各梁架之间、以及各梁架与前叉架和后尾架之间的连接形成上部安装空间、后部安装空间、前部安装空间,各安装空间能对后期安装的摩托车部件进行更好的支撑固定,可以对安装的部件进行更好的分力支撑,从而提高摩托车件使用的整体承重强度。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俯视方向的平面结构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前视方向的平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再作进一步的阐述。
20.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强度更好的摩托车架,包括前叉架1、中间管梁架总成、后尾架2,所述中间管梁架总成包括上中间左梁架3、上中间右梁架4、下中间左梁架5、下中间右梁架6;所述上中间左梁架3一端与前叉架1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下中间左梁架5上,所述上中间右梁架4一端与前叉架1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下中间右梁架上;所述下中间左梁架一端与前叉架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后尾架2上,所述下中间右梁架6一端与前叉架1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后尾架2上;所述下中间左梁架5、下中间右梁架6两者之间设有中部下支撑连杆7,所述后尾架2上设有中部上支撑连杆8;中间管梁架总成的各梁架之间、以及各梁架与前叉架和后尾架的连接设计使得车架整体的
支撑强度更好。
21.所述后尾架2前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上中间左梁架3、上中间右梁架4上,所述后尾架2与上中间左梁架3、上中间右梁架4的连接形成上部安装空间9,后尾架2与上中间左梁架3、上中间右梁架4、下中间左梁架5、下中间右梁架6的连接形成后部安装空间10,上中间左梁架3、上中间右梁架4、下中间左梁架5、下中间右梁架6的连接形成前部安装空间11;各安装空间能对后期安装的摩托车部件进行更好的支撑固定,可以对安装的部件进行更好的分力支撑,从而提高摩托车件使用的整体承重强度。
22.进一步地,所述上中间左梁架3、上中间右梁架4、下中间左梁架5、下中间右梁架6、后尾架2皆分别为一体结构,其中上中间左梁架3与上中间右梁架4、下中间左梁架5与下中间右梁架6为对称式结构,所述上中间左梁架3、上中间右梁架4两者分别包括叉架上连接段12和梁架下连接段13,所述下中间左梁架5、下中间右梁架6两者分别包括叉架前连接段14、中间支撑段15、后梁架连接段16,所述后尾架2包括前梁连接段17、后支撑段18。
23.进一步地,所述上中间左梁架3、上中间右梁架4的下端分别连接在下中间左梁架5、下中间右梁架6两者中间支撑段15与后梁架连接段16的交接处;所述中部下支撑连杆7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下中间左梁架5、下中间右梁架6两者的中间支撑段15上;中间管梁架总成中各梁架的端部支撑连接设计使得车架整体放入承重受力可以分力作用在各梁架的不同部段上,进而提高车架整体的承重强度。
24.进一步地,所述下中间左梁架5、下中间右梁架6两者的后梁架连接段16与后尾架2的前梁连接段17进行固定连接,同时下中间左梁架5、下中间右梁架6两者的后梁架连接段16与后尾架2的后支撑段18之间连接设有后支撑架杆19;从而使后尾架的承重受力分别作用在中间管梁架总成的各梁架上,使后尾架的整体强度提高。
25.更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车架整体后部的承重强度,所述后支撑架杆19之间设有后部加强连杆20。
26.进一步地,所述后尾架2的前梁连接段17固定连接在上中间左梁架3、上中间右梁架4两者的叉架上连接段12上,使后尾架2的前端承重力作用在上中间左梁架3、上中间右梁架4两者上;所述中部上支撑连杆8的两端分别与后尾架2的前梁连接段17进行连接,从而提高后尾架2前端部、以及与上中间左梁架3和上中间右梁架4两者连接处的承重强度。
27.进一步地,所述下中间左梁架5、下中间右梁架6两者的中间支撑段15与上中间左梁架3、上中间右梁架4之间连接设有下部加强连接板21,下部加强连接板21的端部连接在上中间左梁架3、上中间右梁架4两者叉架上连接段12与梁架下连接段13的交接处;设置的下部加强连接板21、以及其设计的支撑连接位置可以提高中间管梁架总成的各梁架之间的支撑承重强度,进而提高车架整体的强度。
28.进一步地,所述上中间左梁架3、上中间右梁架4两者的叉架上连接段12与下中间左梁架5、下中间右梁架6两者的叉架前连接段14之间分别连接设有前部加强连接板22;同样设置的前部加强连接板22、以及其设计的支撑连接位置可以提高中间管梁架总成的各梁架之间的支撑承重强度,进而提高车架整体的强度。
29.进一步的,所述下中间左梁架5、下中间右梁架6两者的后梁架连接段16上分别设有脚撑支架25,所述下中间左梁架5的中间支撑段15上分别设有全撑起支架23、侧撑起支架24;脚撑支架25、全撑起支架23、侧撑起支架24分别是承重安装连接部件,不同位置的设计
保证使用合理使用,同时使承重分布在下中间左梁架、下中间右梁架两者上。
30.进一步地,所述后尾架2的后支撑段18与后支撑架杆19的连接o处设有缓冲连接板26,缓冲连接板26用来连接减震器用,将缓冲连接板26上所受的减震力通过后尾架2、后支撑架杆19作用在中间管梁架总成的各梁架上,进而提高车架整体的支撑强度。
3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结构强度更好的摩托车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方案;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