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站台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站台门支撑组件及其站台门。
背景技术:2.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正在迅速发展。在乘坐地铁时,地铁站台往往会设置站台门,防止乘客发生意外。其中,站台门的支撑组件对于站台门的稳固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站台门的支撑组件无法起到良好的承载作用,并且支撑组件结构复杂,不便于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站台门支撑组件的新技术方案。
4.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站台门的新技术方案,该站台门包括该站台门支撑组件。
5.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站台门支撑组件,包括:底板;两个支撑件,两个所述支撑件间隔开设于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底板连接以支撑所述底板;立柱,所述立柱设于所述底板的另一侧,所述立柱的下端与所述底板连接,且所述立柱与所述底板的连接处位于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支撑件连接,所述固定件将所述支撑件安装于待安装位置。
6.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每个所述支撑件分别为中空的柱状结构,两个所述柱状结构的轴线互相平行,每个所述支撑件的侧壁与所述底板连接。
7.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每个所述支撑件的截面分别为矩形,每个所述支撑件的一条长边与所述底板连接。
8.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底板和所述支撑件分别设有位置相对应的安装孔,所述站台门支撑组件还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设于所述支撑件内,所述固定块设有与所述安装孔位置相对应的通孔;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通孔和所述通孔以连接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底板。
9.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固定块为沿所述支撑件的轴向延伸的长条形块状结构,所述固定块上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的所述通孔。
10.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设有连接部,两个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连接部彼此连接。
11.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的金属件。
12.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立柱内限定有沿其轴向延伸的过线通道,所述立柱的上端设有与所述过线通道连通的过线孔。
13.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立柱的截面为矩形,且所述立柱的截面的长宽比为2:1。
14.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站台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站台门支撑组件。
15.根据本技术公开的一个实施例,通过将两个支撑件间隔开设于底板的一侧,并且两个支撑件与底板连接以支撑底板,与目前现有的工字型底座或者t型底座相比,两个支撑件能够增大与底板的接触面积,提升支撑件对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
16.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17.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站台门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站台门支撑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站台门支撑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站台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站台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23.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站台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24.附图标记:
25.站台门支撑组件100;
26.底板10;
27.支撑件20;第一支撑件21;第二支撑件22;连接部23;
28.立柱30;过线孔31;
29.固定件40;
30.固定块50;连接件60;
31.上托板1;上筋板2;下筋板3;主梁4;门槛5。
具体实施方式
32.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33.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34.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35.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3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37.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对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站台门支撑组件100进行详细说明。
38.如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站台门支撑组件100包括:底板10、两个支撑件20、立柱30和固定件40。
39.具体而言,两个支撑件20间隔开设于底板10的一侧,支撑件20与底板10连接以支撑底板10,立柱30设于底板10的另一侧,立柱30的下端与底板10连接,且立柱30与底板10的连接处位于两个支撑件20之间,固定件40与支撑件20连接,固定件40将支撑件20安装于待安装位置。
40.换言之,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站台门支撑组件100可以用于安装地铁或者其他交通工具的站台门,该站台门支撑组件100主要由底板10、能够起到承载作用的支撑件20、能够起到支撑作用的立柱30以及能够固定安装支撑件20的固定件40组成。其中,底板10可以为与站台门支撑组件100需要安装的位置相匹配的矩形板或其他形状的板体,在此对于底板10的具体形状和大小不作限定。
41.考虑到站台门支撑组件100在安装站台门时的具体结构,底板10通常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板体,支撑件20设于底板10的下表面用于支撑底板10,立柱30设于底板10的另一侧,立柱30的下端与底板10的上表面连接,立柱30整体可以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柱状结构,其具体结构可以根据站台门的结构进行对应调整。
42.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由于支撑件20为两个,为了便于描述,下面将两个支撑件20以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的命名方式进行说明。其中,第一支撑件21与第二支撑件22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不作限定。
43.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同时位于底板10的一侧,并且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之间留有间距。也就是说,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可以分别位于底板10下表面的不同位置,例如,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可以并排间隔设置在底板10上。通过将两个支撑件20间隔设置在底板10的一侧,可以对底板10的不同位置起到支撑作用,并且能够对底板10的边缘位置起到良好的承载效果,从而扩大支撑件20对于整体站台门支撑组件100底部的支撑范围。
44.固定件40设于支撑件20的底部,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可以分别通过一个固定件40进行固定,固定件40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站台门支撑组件100需要装配的位置进行合理调节,例如可以采用固定锚等结构,将支撑件40以及支撑件40所支撑的底板10和立柱30等结构安装到待安装位置。
4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站台门支撑组件100在安装时,可以首先将立柱30、底板10以及支撑件20依次装配完成,然后将固定件40的一端与支撑件20连接,将固定件40的另一端安装于待安装位置,从而实现立柱30、底板10以及支撑件20三者在待安装位置的固定。
46.由于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间隔设于底板10的下表面,立柱30在安装到底板10上时可以位于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的中间位置。通过将立柱30设于两个支撑件20之间,可以确保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能够分别对立柱30的施加不同方向的支撑,从而起到了更有效的支撑作用。并且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间隔开设置,中间空出的位置可以便于对各部件进行装配。
47.在站台门支撑组件100实际使用时,如图4所示,立柱30会受到站台门在左右方向移动或者其他结构所施加的外部冲击力,因此站台门支撑组件100的底部结构的稳定性显得格外重要。两个支撑件20位于立柱30底部的左右两侧,可以给立柱30的受力方向提供更
强的支撑力。
48.由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站台门支撑组件100,通过将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间隔开设于底板10的一侧,并且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与底板10连接以支撑底板10,与目前现有的工字型底座或者t型底座相比,两个支撑件20能够增大与底板10的接触面积,提升支撑件20对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并且间隔开的空间可以便于装配各部件。
4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5所示,每个支撑件20分别为中空的柱状结构,两个柱状结构的轴线互相平行,每个支撑件20的侧壁与底板10连接。
50.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将支撑件20的轴线的延伸方向定义为沿x轴方向延伸,将立柱30的轴线的延伸方向定义为沿z轴方向延伸。
51.其中,第一支撑件21的轴线可以与第二支撑件22的轴线彼此平行设置。第一支撑件21的上表面可以与底板10的下侧相连接,第二支撑件22的上表面也可以与底板10的下侧相连接。
52.通过将支撑件20设置为中空的柱状结构,可以便于实现支撑件20与固定件40或者其他连接件的安装。此外,通过将两个柱状结构的轴线互相平行设置,更加有利于提升支撑件20的承载效果。
53.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每个支撑件20的截面分别为矩形,每个支撑件20的一条长边与底板10连接。
54.也就是说,当支撑件20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为沿x轴方向延伸,立柱30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为沿z轴方向延伸时,每个支撑件20沿z轴方向的截面均为中空矩形截面。如图5所示,支撑件20的矩形截面具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为了增大支撑件20与底板10的接触面积,可以将矩形截面的长边所形成的侧壁与底板10相连。
55.通过将每个支撑件20的截面设置为矩形,从而可以提升支撑强度。此外,将每个支撑件20的一条长边与底板10相连接,从而使得每个支撑件20与底板10的接触面增大,提升承重力。
56.可选地,两个支撑件20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相同,从而可以保证站台门支撑组件100与待安装位置安装后,底板10能够保持水平,避免站台门支撑组件100的倾斜。此外,两个支撑件20的下表面还设有调整垫片,从而可以对安装高度进行调节。
5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底板10和支撑件20分别设有位置相对应的安装孔,站台门支撑组件100还包括:固定块50和连接件60,固定块50设于支撑件20内,固定块50设有与安装孔位置相对应的通孔,连接件60穿过通孔和安转孔以连接支撑件20与底板10。
58.也就是说,为了便于底板10与支撑件20的连接,可以在底板10和支撑件20上分别开设安装孔,并且安装孔在底板10和支撑件20上的位置可以相对应。
59.此外,支撑件20内还设有固定块50,固定块50上设有通孔,并且通孔的位置可以与安装孔相对应。连接件60可以依次穿过通孔和安装孔将支撑件20与底板10连接。可选地,连接件60可以为螺栓。
60.当立柱30受到向左的外力时,立柱30有向左侧倾倒的趋势,此时第二支撑件22与底板10的右侧区域会产生较大的分离作用,此时固定块50和连接件60对于第二支撑件22和底板10的右侧区域起到紧密固定作用,防止立柱30向左侧倾倒。当立柱30受到向右的外力
时,立柱30有向右侧倾倒的趋势,此时第一支撑件21与底板10的左侧区域收到外力作用会产生较大的分离作用,此时固定块50和连接件60对于第一支撑件21和底板10的左侧区域同样可以起到紧密固定的作用,防止立柱30向右侧倾倒。
61.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固定块50为沿支撑件20的轴向延伸的长条形块状结构,固定块50上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的通孔。也就是说,固定块50可以为长条形结构,并且固定块50的延伸方向与支撑件20的轴向延伸方向相同。此外,固定块50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之间具有间隔。
62.当支撑件20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为沿x轴方向延伸,立柱30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为沿z轴方向延伸时,固定块50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为沿z轴方向延伸。
63.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内均设有固定块50。两个固定块50的安装方向与立柱30受力方向相同,通过设置固定块50相当于对整体结构增加了两条强有力的筋的支撑,使得立柱30可以承受更多的外力冲击。此外,通过设置多个通孔,可以是固定块50与支撑件20的连接更稳固,使得固定块50不会从支撑件20上轻易脱离。
6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两个支撑件20之间设有连接部23,两个支撑件20通过连接部23彼此连接。通过在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之间设置连接部23,可以使得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之间连接更稳固,从而可以提升支撑件20的承载性能。可选地,连接部23可以为板状结构,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在此对于连接部23的具体形状结构不作限定。
65.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件20与连接部23为一体成型的金属件。可选地,连接部23可以为钢材。通过将支撑件20与连接部23设置为一体成型件,不仅便于生产加工,节省开模成本,而且还能够便于支撑件20与底板10的安装,降低装配时间和成本。
6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立柱30内限定有沿其轴向延伸的过线通道,立柱30的上端设有与过线通道连通的过线孔31。也就是说,线路可以穿过过线孔31进入立柱30内部从而实现与外界线路的连接。其中,过线孔31设于立柱30的一侧,并且过线孔31可以为矩形沉孔,在此对于过线孔31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通过在立柱30上开设与过线通道连通的过线孔31,预留了立柱30内部走线通道,不仅布线更美观,而且可以避免线路暴露在立柱30外部,使得线路得到更好地保护,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
67.还需要说明的是,立柱30外面还设有包板,可以对立柱30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此外,包板上还设有安装孔,便于立柱30与其他结构的装配。
68.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3所示,立柱30的截面为矩形,且立柱30的截面的长宽比为2:1。也就是说,当支撑件20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为沿x轴方向延伸,立柱30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为沿z轴方向延伸时,立柱30沿z轴的截面可以为矩形截面,并且矩形的长宽比可以为2:1。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立柱30的受力方向为长边所在的方向,通过加长长边的长度,从而提升长边所在一侧的立柱30的受力面积,进一步实现承载能力的增强。
69.由此,通过将立柱30的截面设置为矩形,可以提升立柱30承受外力的强度。此外,通过将立柱30截面的长宽比设为2:1,与目前现有的1:1的长宽比相比较,使得立柱30在受力方向上承载能力更强。
70.可选地,底板10上开设有矩形孔,其中矩形孔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与立柱10的截面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立柱30可以与底板10对穿,便于底板10上下两个表面的焊接,从而提升
焊接强度,使得底板10与立柱的连接更稳固。
71.总而言之,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站台门支撑组件100,通过将底板10、两个支撑件20、立柱30和固定件40相结合,并且将两个支撑件20设置在底板10的一侧,将立柱30设置在底板10的另一侧,使得两个支撑件20对于立柱30充分地支撑,确保立柱30在受到外力冲击时,有更稳固的承载能力。
72.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自身的强度满足站台门对风压、活塞风、人群挤压力等极端条件下的综合作用,比同等条件下,其他截面形式的承载能力要强很多。工字型底座、t型底座考虑工艺及经济成本,通常采用焊接工艺,这样焊缝质量要求很高。本方案采用标准矩形管材料,工艺实现简单,避免一些焊接产生的应力失效的风险,成本低。
73.另外,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分别为中空矩形管底座,并且采用钢板连接,可以保证支撑件20的整体安装的一致性,便于调节和找正。同时,通过将立柱30设置为中空矩形管,便于站台门的电源线、控制线通过立柱30的上部穿到下部。因为一般情况下,高架站站台层的下一层为设备房,全高门的控制电源线束全部在顶箱内,通过立柱30内部可以最终穿过楼板进到设备房,从而实现设备的正常运行。
74.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站台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站台门支撑组件100。由于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站台门支撑组件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站台门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
75.如图5和图6所示,其中站台门还包括:上托板1、上筋板2、下筋板3、主梁4、门槛5等结构。立柱30是站台门立面主体框架的核心零部件。其强度承载必须满足各项风压载荷。立柱30下端可以通过六个螺栓穿过底板10的六个通孔与支撑件20相连。底板10连接螺栓的其余空间设置有门槛安装孔,用于安装立柱30之间的各类门槛5。在立柱30的底板10根部设置有下筋板3,对门立柱30整体进行加强。立柱30的上部还设置有主梁连接孔用于安装主梁4。同一立柱30的两个主梁连接板,将立柱30夹在中间,用长螺栓进行连接。主梁4安装在立柱30上托板1上,主梁4上设置有c形槽。立柱30的上托板1设置有腰形孔,通过t形螺栓将主梁4与固定上托板1连接。上托板1的下端还设置有上筋板2,可以对上托板1起到加强的作用。立柱30顶部设置有顶梁安装孔,用于立柱30之间的顶梁连接。在上托板1上部空间,立柱30设置有长方形开口,用于控制系统的电缆从顶箱处的线槽向下经过立柱30内部到站台板,再经过站台门的孔洞到楼下的设备房。
76.此外,跨坐式轨道车辆的接触轨系统,正极接触轨和负极接触轨一般布置在行车方向的两侧,道岔区段正负极轨的布置与固定端轨道梁上正负极轨的布置相同。轨道梁上预埋螺栓通过与安装支座连接再与绝缘支架连接来支撑导电轨。车站设置单独的接地轨,从车辆进站进入车站到驶离车站,车辆的接地靴始终与接地轨保持接触。车辆进站时通过设置在车站的接地轨接地,站台门安装时与车辆接同一个“地”,两者乃等电位,因此站台门与车站之间不需要做绝缘。因此,站台门支撑组件100也不需要做绝缘处理,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7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站台门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78.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技术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