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让摩托车的转向把手相对摩托车车架进行转动的转向装置,特别是一种当转向把手进行转动时能避免组件磨耗的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2.摩托车是种经由引擎而能进行移动的二轮与三轮车辆,并且,摩托车经由转向把手而能改变移动方向,藉此,摩托车具有操作容易、方便停放与机动性高的功效,使得摩托车是目前最普及使用的交通工具。
3.请参阅图1a与图1b所示,目前摩托车的一转向把手30是通过一第一习知转向装置10来连接于一车架40的转向管41,如图所示,第一习知转向装置10主要由一第一底座11、一第一钢珠组12、一第一上盖13以及一第一螺帽14所构成,其中,第一底座11安装于转向管41,而第一钢珠组12具有多数个放置于底座的第一钢珠121,此外,第一上盖13与第一螺帽14分别依序位于第一底座11的上方,第一上盖13锁付于转向把手30,让第一上盖13能接触多数个第一钢珠121,而第一螺帽14锁付于转向把手30,并且,第一螺帽14接触于第一上盖13的表面以防止第一上盖13松脱于转向把手30。
4.然而,因为第一习知转向装置10的第一上盖13是锁付于转向把手30,使得第一上盖13会产生偏摆的情况,进而第一上盖13只会接触于部分数量的第一钢珠121,导致每一个第一钢珠121会承受不同力量大小的压力而发生第一钢珠组12受力不均的情况,藉此,当转向把手30相对于转向管41进行转动时,第一底座11、第一钢珠组12与第一上盖13三者之间会相互磨损,进而就会减少第一习知转向装置10的使用寿命。请参阅图2a与图2b所示,为了防止第一上盖13产生偏摆的情况而导致第一底座11、第一上盖13与第一钢珠组12三者相互磨损,进而目前摩托车的转向把手30会通过一第二习知转向装置20来连接于车架40的转向管41,如图所示,第二习知转向装置20主要由一第二底座21、一第二钢珠组22、一第二上盖23、一第二螺帽24以及一第二辅助螺帽25所构成,其中,第二底座21连接于转向管41,而第二上盖23套合于转向把手30,并且,第二上盖23位于第二底座21的上侧,且第二钢珠组22具有多数个位于第二底座21与第二上盖23之间的第二钢珠221,此外,第二螺帽24与第二辅助螺帽25依序位于第二上盖23的上方,第二螺帽24锁付于转向把手30以让第二螺帽24抵压于第二上盖23,使得第二底座21与第二上盖23两者能接触于第二钢珠221,而第二辅助螺帽25锁付于转向把手30,并且,第二辅助螺帽25接触于第二螺帽24的表面以防止第二螺帽24松脱于转向把手30。
5.然而,第二习知转向装置20是要通过第二螺帽24抵压于第二上盖23以让第二底座21与第二上盖23两者能接触于第二钢珠221,但是,因为第二螺帽24锁付于转向把手30,使得第二螺帽24会产生偏摆的情况,进而第二螺帽24接触于第二上盖23的表面积会减少,导致第二螺帽24对第二上盖23的施力范围并不均匀,相对每一个第二钢珠221会承受不同力量大小的压力而发生第二钢珠组22受力不均的情况,藉此,当转向把手30相对于转向管41进行转动时,第二底座21、第二钢珠组22与第二上盖23三者之间也会相互磨损,进而也会减
少第二习知转向装置20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良转向装置的结构组成,让转向主干相对于转向管进行转动时,转向装置的多个组件能避免相互磨损,相对不仅让转向把手能平顺地进行转动,甚至也能延长转向装置的使用寿命。
7.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摩托车转向装置设置于一转向管与一转向主干之间,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摩托车转向装置主要由一底座、一上盖、一钢珠组、一第一螺帽、一第二螺帽、以及一垫圈所构成。
8.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转向管,所述底座的上方设有多数个钢珠,而所述上盖位于所述钢珠的上方,使得所述多数个钢珠位于所述底座与上盖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螺帽锁付于所述转向主干来推压该上盖,使得该上盖能通过所述钢珠相对于该底座进行转动,而所述第二螺帽锁付于所述转向主干,让所述第二螺帽能接触于所述第一螺帽。
9.此外,所述垫圈位于所述第一螺帽与上盖之间,所述垫圈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所述上表面接触于所述第一螺帽,而所述下表面以面接触方式接触于所述上盖,让所述上盖与垫圈之间能密合接触。
10.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帽与第二螺帽之间设有一辅助垫圈,所述辅助垫圈同时接触于所述第一螺帽与第二螺帽。
11.于前述两实施例中,所述垫圈被所述第一螺帽与上盖夹固,使得所述垫圈被所述第一螺帽与上盖两者接触而形变以呈现一所述上表面倾斜于所述下表面的形变状态,其中,所述上表面以面接触方式接触于所述第一螺帽,让所述第一螺帽与垫圈之间能密合接触,所述第一螺帽对所述垫圈施加的压力能够通过所述下表面面接触所述上盖而均匀分布于所述上盖。
1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第一螺帽与上盖之间设有垫圈,当第一螺帽锁付于转向主干时,第一螺帽能接触于垫圈,使得垫圈的表面能接触于上盖,让上盖与垫圈之间不会产生间隙,进而第一螺帽对垫圈施加的压力能够均匀分布于上盖,致使上盖能抵压于每一个钢珠以让底座与上盖两者能均匀接触于每一个钢珠的表面,导致转向主干进行转动时能避免底座、上盖与钢珠三者相互磨损,相对能延长转向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3.图1a为第一习知转向装置安装于转向把手与转向管之间的剖视图;
14.图1b为第一习知转向装置的分解图;
15.图2a为第二习知转向装置安装于转向把手与转向管之间的剖视图;
16.图2b为第二习知转向装置的分解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转向装置安装于转向把手与转向管之间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转向装置安装于转向把手与转向管之间的剖视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转向装置的分解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转向装置安装于转向把手与转向管之间的剖视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转向装置的分解图。
22.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习知转向装置;11-第一底座;12-第一钢珠组;121-第一钢珠;13-第一上盖;14-第一螺帽;20-第二习知转向装置;21-第二底座;22-第二钢珠组;221-第二钢珠;23-第二上盖;24-第二螺帽;25-第二辅助螺帽;30-转向把手;40-车架;41-转向管;50-转向装置;51-底座;511-连接部;512-乘载部;52-上盖;521-穿设孔;522-定位部;53-钢珠组;531-钢珠;54-垫圈;541-上表面;542-下表面;543-套设孔;55-第一螺帽;56-第二螺帽;57-辅助垫圈;571-辅助下表面;572-辅助上表面;573-辅助套设孔;60-车架;61-转向管;70-转向把手;71-握把;72-转向主干;721-连接段;722-穿设段;723-螺纹段;a-形变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
24.请参阅图3与图4所示,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转向装置50设置在一车架60与一转向把手70之间,如图所示,车架60的前侧位置设置有一连接于转向把手70的转向管61,而转向把手70具有一位于转向管61上方的握把71以及一能穿设于转向管61内部的转向主干72,其中,转向主干72设有一连接于握把71的连接段721以及一能穿设于转向管61内部的穿设段722,而连接段721与穿设段722之间设有一具有外螺纹的螺纹段723。
25.请参阅图4与图5所示,转向装置50主要由一底座51、一上盖52、一钢珠组53、一垫圈54、一第一螺帽55以及一第二螺帽56所构成,底座51的一部分设为一连接部511以穿设连接于车架60的转向管61内部,而底座51的剩余部分设为一位于转向管61外部的乘载部512,而上盖52贯穿形成一穿设孔521,穿设孔521能被转向主干72的穿设段722穿过,使得上盖52套设于穿设段722,进而上盖52位于乘载部512的上方,其中,上盖52于面向底座51的设有一定位部522。
26.如图所示,钢珠组53具有多数个钢珠531,而数个钢珠531都放置于底座51的乘载部512,使得每一个钢珠531都接触于乘载部512,并且,多数个钢珠531以底座51的连接部511为轴心进行环状排列,其中,多数个钢珠531设置于乘载部512与上盖52之间,使上盖52通过钢珠组53而能相对于底座51进行转动,此外,垫圈54的上下两侧面分别设一上表面541以及一平行于上表面541的下表面542,并且,垫圈54从上表面541贯穿至下表面542以形成一套设孔543,而套设孔543能被转向主干72的穿设段722穿过,使得垫圈54套设于穿设段722,于此实施例中,垫圈54是由形变材所构成,并且,让垫圈54位于上盖52的上方,使得下表面542以面接触方式来接触于上盖52,让上盖52与垫圈54之间能密合接触。
27.另外,第一螺帽55位于垫圈54的上方,使得第一螺帽55间隔排列于底座51,进而上盖52、钢珠531组53与垫圈54三者位于底座51与第一螺帽55之间,其中,第一螺帽55锁付于转向主干72的螺纹段723以让第一螺帽55能面接触于垫圈54的上表面541,使得垫圈54与第一螺帽55之间能够密合接触,而当第一螺帽55接触于垫圈54时,上盖52与第一螺帽55共同夹固于垫圈54,而当垫圈54被第一螺帽55与上盖52夹固时,上盖52的定位部522会接触于每
一个钢珠531以避免每一个钢珠531随便相对于底座51进行移动,并且,垫圈54会被上盖52与第一螺帽55两者接触而形变以呈现一上表面541倾斜于下表面542的形变状态a,进而不仅整个上表面541能面接触于第一螺帽55,而垫圈54的整个下表面542也能确实面接触于上盖52,导致上盖52、垫圈54与第一螺帽55三者之间能密合接触而没有形成间隙,藉此,当第一螺帽55能经由垫圈54而接触于上盖52时,第一螺帽55对垫圈54施加的压力通过下表面542面接触上盖52而能够均匀分布于上盖52,让上盖52能抵压于每一个钢珠531,使得底座51与上盖52两者能均匀接触于每一个钢珠531的表面,致使转向把手70进行转动时能避免底座51、上盖52与钢珠531三者相互磨损,相对能延长转向装置50的使用寿命。
28.再者,第二螺帽56位于第一螺帽55的上方,并且,第二螺帽56旋嵌合于转向主干72的螺纹段723,使得第二螺帽56能防止第一螺帽55松脱于螺纹段723,进而能确保第一螺帽55能持续通过垫圈54而接触于上盖52。
29.请参阅图6与图7所示,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转向装置50的结构组成,如图所示,转向装置50进一步具有一辅助垫圈57,使得主要由一底座51、一上盖52、一钢珠组53、一垫圈54、一第一螺帽55、一第二螺帽56以及辅助垫圈57所构成。
30.如图所示,辅助垫圈57位于第一螺帽55与第二螺帽56之间,并且,辅助垫圈57的上下两侧面分别设一面接触于第一螺帽55的辅助下表面571以及一面接触于第二螺帽56的的辅助上表面572,并且,辅助垫圈57从辅助下表面571贯穿至辅助上表面572以形成一辅助套设孔573,而辅助套设孔573能被转向主干72的螺纹段723穿过,使得辅助垫圈57套设于螺纹段723,于此实施例中,辅助垫圈57是由形变材所构成。
31.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