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轨道交通列车车门。
背景技术:2.轨道交通是指运营车辆需要在特定轨道上行驶的一类交通工具或运输系统,最典型的轨道交通就是由传统火车和标准铁路所组成的铁路系统,随着火车和铁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轨道交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类型,不仅遍布于长距离的陆地运输,也广泛运用于中短距离的城市公共交通中。
3.但是现有轨道交通在行驶过程中,无法自行对列车车门进行闭合,且无法只能对列车车门进行开启,需要技术人员手动对按钮进行控制,从而使列车车门进行开启或者闭合,但是通过技术人员手动对车门进行开关闭合时容易导致对乘客造成夹伤,安全性低下,且当列车车门内部动力装置出现故障时,列车无法进行闭合时,没有警报警报系统做出反应,安全系数低,需要工作人员通过视察从而对车门闭合情况进行反馈,为此,我们推出一种轨道交通列车车门。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列车车门,具备自行对列车车门进行开关闭合的优点,解决了通过人力对开关按钮进行操控安全性低的问题,具备对车门闭合情况进行自行反馈的优点,解决了车门不完全闭合时安全系数低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轨道交通列车车门,包括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闭合门,所述第一闭合门的左侧设有第二闭合门,所述第二闭合门的外表面设有限位卡槽,所述第一闭合门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红外发射器,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器的底部设有第二红外接收器,所述第一闭合门的一侧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内部顶部固定连接有推进气杆,所述推进气杆的底部啮合有中心转杆,所述中心转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的远离第一闭合门的一侧表面固定安装有红外检测器,所述推板靠近第一闭合门的一侧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红外接收器,所述第一红外接收器的底部设有第二红外发射器,所述限位卡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底部活动卡接有压力座,所述压力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闭合门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线圈。
6.优选的,所述第二闭合门的右侧设有凸起槽块,且第一闭合门的左侧设有凹陷槽孔,所述第二闭合门右侧凸起槽块与第一闭合门左侧的凹陷槽孔活动卡接,且凹陷槽孔的内壁和凸起槽块的外表面均设有塑胶软垫。
7.优选的,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器和第二红外接收器固定安装在第一闭合门和第二闭合门表面的凹槽内部,且第一红外发射器和第一红外接收器、第二闭合门和第二红外发射器保持在相同高度,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器和第二闭合门在同一条竖直水平线上。
8.优选的,所述连接板靠近第一闭合门的一侧设有开口,且推板向靠近第一闭合门的一侧发生转动。
9.优选的,所述限位块的左侧倾斜角度为三十度,且限位块的右侧倾斜角度为六十度,所述限位块的底部和压力座卡接。
10.优选的,所述中心转杆的顶部设有固定槽孔,且推进气杆的底部杆体表面设有凸起槽板,所述推进气杆的底部杆体与中心转杆的顶部固定槽孔相卡接。
11.优选的,所述压力传感器与列车内部警报系统电性连接。
12.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1、该轨道交通列车车门,通过增加第一红外发射器、第一红外接收器、红外检测器、推进气杆、闭合板和中心转杆,当列车移动至站点,第一红外发射器发射红外信号,第一红外接收器接受红外信号,闭合门向两侧移动,推进气杆向顶部移动,脱离与中心转杆的啮合结构,乘客进入列车,红外检测器对乘客进行检测,当站台乘客全部进入列车内部,推进气杆向底部移动,第二红外发射器工作,第二红外接收器接收信号,列车门闭合,车门自行进行开关闭合,不需要技术人员通过按动操控按钮从而对车门的开关闭合进行调控,提高了列车的安全性,避免了乘客造成夹伤。
14.2、该轨道交通列车车门,通过增加限位卡槽、第一闭合门、第二闭合门、压力传感器、复位弹簧、压缩弹簧、限位块和压力座,通过第一闭合门和第二闭合门的活动卡接结构,限位块导入限位卡槽内部,压力座受到限位块向内部的作用力,压缩弹簧受力压缩,压力传感器受力,即列车车门正常闭合,当列车车门呈闭合状态时,压力传感器表面没有受到压力作用,压力传感器发出信号,警报装置工作,避免列车车门在运行过程中呈开启状态,从而对列车乘客安全造成影响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闭合板和第二闭合板卡合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推板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导向槽;2、第一闭合门;3、第二闭合门;4、第一红外发射器;5、第二红外接收器;6、固定座;7、连接板;8、红外检测器;9、推板; 10、限位卡槽;11、线圈;12、复位弹簧;13、限位块;14、压缩弹簧;15、压力座;16、推进气杆;17、中心转杆;18、第二红外发射器;19、第一红外接收器;20、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4,一种轨道交通列车车门,包括导向槽1,导向槽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闭合门2,第一闭合门2的左侧设有第二闭合门3,第二闭合门3的右侧设有凸起槽块,且
第一闭合门2的左侧设有凹陷槽孔,第二闭合门3右侧凸起槽块与第一闭合门2左侧的凹陷槽孔活动卡接,且凹陷槽孔的内壁和凸起槽块的外表面均设有塑胶软垫,通过第一闭合门2和第二闭合门3 的卡接结构,避免列车门体在闭合时存有缝隙,当第一闭合门2和第二闭合门3闭合时,第一闭合门2内壁设有的限位块13导入第二闭合门3内部限位卡槽10内部,第二闭合门3的外表面设有限位卡槽10,第一闭合门2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红外发射器4,第一红外发射器4和第二红外接收器5固定安装在第一闭合门2和第二闭合门3表面的凹槽内部,且第一红外发射器4 和第一红外接收器19、第二闭合门3和第二红外发射器18保持在相同高度,第一红外发射器4和第二闭合门3在同一条竖直水平线上,第一红外发射器4 保持红外线发射状态,当列车移动至站点时,第一红外发射器4发射出的红外线射入第一红外接收器19内部,第一红外接收器19发出信号,推进气杆 16向顶部移动,且线圈11通电,带动限位块13向靠近线圈11的一侧移动,复位弹簧12压缩,动力装置带动第一闭合门2和第二闭合门3向两侧移动,乘客推动推板9移动至列车内部,第一红外发射器4的底部设有第二红外接收器5,第一闭合门2的一侧设有固定座6,固定座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7,连接板7靠近第一闭合门2的一侧设有开口,且推板9向靠近第一闭合门2的一侧发生转动,通过连接板7表面设有的开口,使推板9仅可以向靠近列车的方向移动,且推板9不受到外力作用后,推板9通过自身携带的复位铰链恢复至原来位置,连接板7的内部顶部固定连接有推进气杆16,推进气杆16的底部啮合有中心转杆17,中心转杆17的顶部设有固定槽孔,且推进气杆16的底部杆体表面设有凸起槽板,推进气杆16的底部杆体与中心转杆17的顶部固定槽孔相卡接,通过推进气杆16向底部移动,通过杆体表面设有的槽齿与中心转杆17顶部槽孔相卡接,避免推板9带动中心转杆17发生转动,从而达到对推板9进行固定的目的,中心转杆1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推板9,推板9的远离第一闭合门2的一侧表面固定安装有红外检测器8,推板9靠近第一闭合门2的一侧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红外接收器19,第一红外接收器19的底部设有第二红外发射器18,限位卡槽10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12,复位弹簧1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3,限位块13表面设有磁铁,且当线圈11通电后,限位块13向线圈11的一侧移动,限位块13的左侧倾斜角度为三十度,且限位块13的右侧倾斜角度为六十度,限位块13的底部和压力座15卡接,第一闭合门2和第二闭合门3向内侧移动时,复位弹簧12受力压缩,限位块13导入限位卡槽10的内部,复位弹簧12延展,限位块13提供压力座15向压力传感器20的作用力,压力传感器20受到压力,即车门完全闭合,限位块13的底部活动卡接有压力座15,压力座1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14,压缩弹簧1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20,压力传感器20与列车内部警报系统电性连接,当列车车门呈闭合状态时,压力传感器20不受到压缩弹簧14提供的压力作用力时,压力传感器20发出信号,警报系统工作,方便工作人员对对应车厢车门情况进行检查,第一闭合门2 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线圈11。
22.工作原理,第一红外发射器4保持红外线发射状态,当列车移动至站点时,第一红外发射器4发射出的红外线射入第一红外接收器19内部,第一红外接收器19发出信号,推进气杆16向顶部移动,脱离对中心转杆17的啮合结构,且线圈11通电,带动限位块13向靠近线圈11的一侧移动,复位弹簧 12压缩,动力装置带动第一闭合门2和第二闭合门3向两侧移动,乘客推动推板9移动至列车内部,红外检测器8对站台乘客进行检测,当乘客全部进入车厢,红外检测器8发出信号,通过推进气杆16向底部移动,通过杆体表面设有的槽齿与中心转杆17顶部槽孔相卡接,对推板9进行固定,第一闭合门2和第二闭合门3向内侧移动时,复
位弹簧12受力压缩,限位块13导入限位卡槽10的内部,复位弹簧12延展,限位块13提供压力座15向压力传感器20的作用力,压力传感器20受到压力,即车门完全闭合,当列车车门呈闭合状态时,压力传感器20不受到压缩弹簧14提供的压力作用力时,压力传感器20发出信号,警报系统工作。
2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