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电控多角度可调的方向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电控多角度可调的方向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方向机柱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电控多角度可调的方向机。


背景技术:

2.目前用于车辆转向的方向机总成中,方向机柱通常采用可调式结构,即通过前后方向调整机构实现方向机柱的倾斜角度和距离,保证适应不同身材司机及不同姿态进行操纵,以满足操纵的舒适性。
3.现有技术中,为便于方向机的角度调节,方向机柱通常采用多组相互铰接的连杆结构组成,角度调整时连杆与连杆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但是在角度调整完毕后,连杆之间扭矩的传输效果会大幅度降低,从而不便于转向轮的转向操作,进而影响驾驶。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控多角度可调的方向机。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电控多角度可调的方向机,包括支撑部以及转向部;
7.所述转向部包括操控部、限位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传动部以及第二驱动部;
8.所述第二驱动部安装在所述支撑部内侧,用于带动所述操控部偏转;
9.所述操控部通过所述限位部滑动设置在所述支撑部内侧;
10.所述第一连接部安装在所述操控部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安装在所述传动部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咬合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侧,所述操控部转动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利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咬合作用带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所述传动部转动;
11.所述限位部用于对所述操控部的转动进行限位,以使得第一连接部能够始终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进行咬合,所述传动部用于输出扭矩以驱使转向轮转向。
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操控部包括操纵杆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操纵杆一端的方向盘;
13.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操纵杆远离所述方向盘一端的第一连接头以及环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头侧壁的若干第一齿片;
14.所述传动部包括第二转向柱;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向柱一端的第二连接头以及环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头侧壁的若干第二齿片,所述第一齿片与所述第二齿片相互啮合。
15.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的形状为圆柱体或球体结构。
1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操纵杆包括第一转向柱以及固定连接在
所述第一连接头一端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头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转向柱内部并与第一转向柱伸缩配合;
17.所述支撑部内侧还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转向柱沿所述连接杆上下移动的第一驱动部。
1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连接杆侧壁开设与限位槽,所述第一转向柱内壁开设有与所述限位槽相适配的卡块。
1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连接杆侧壁转动套设有第一活接套,所述限位部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活接套侧壁的限位座、固定设置在所述限位座远离所述第一活接套一端的限位杆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部内侧的导轨,所述限位杆远离所述限位座的一端与所述导轨滑动配合。
2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驱动部固定安装在所述限位座一侧,第一驱动部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转向柱侧壁相连。
2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二转向柱外部活动套设有第二活接套,所述第二活接套侧壁通过连杆与所述支撑部内壁固定连接,以实现第二转向柱的位置限定。
2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支撑部内侧还设置有顶撑部,所述顶撑部用于为所述第一活接套提供支撑,以便于所述第一连接头在偏转时与所述第二连接头一侧始终贴合。
2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顶撑部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部内侧的顶撑套筒以及与所述顶撑套筒伸缩配合的顶撑杆,所述顶撑套筒内部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顶撑杆的弹性体。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控部可带动第一连接部转动,利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之间的咬合作用可实现扭矩的传输,以驱使传动部转动,进而实现转向轮的转向操作;在第二驱动部带动操控部偏转一定角度后,在限位部的作用下,第一连接部在第二连接部一侧适应性的移动,且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始终处于咬合状态,即第一连接部转动后始终可以带动第二连接部转动,实现转向轮的转动;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结构新颖、操作方便以及传动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26.图1为一种电控多角度可调的方向机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一种电控多角度可调的方向机中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图1中a区域放大示意图;
29.图4为图1中b区域放大示意图;
30.图中:1-支撑部、101-支架、102-安装槽、2-操控部、201-方向盘、202-第一转向柱、203-限位槽、204-连接杆、205-第一驱动部、206-第二驱动部、207-第一活接套、208-第一连接头、209-第一齿片、210-第二齿片、211-第二连接头、212-第二活接套、213-连杆、214-第二转向柱、215-卡块、3-限位部、301-限位座、302-限位杆、303-导轨、4-顶撑部、401-顶撑杆、402-顶撑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32.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33.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34.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35.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控多角度可调的方向机,包括支撑部1以及转向部2,具体的,所述转向部2包括操控部、限位部3、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传动部以及第二驱动部206;所述第二驱动部206安装在所述支撑部1内侧,用于带动所述操控部偏转;所述操控部通过所述限位部3滑动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内侧;所述第一连接部安装在所述操控部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安装在所述传动部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咬合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侧,所述操控部转动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利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咬合作用带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所述传动部转动;所述限位部3用于对所述操控部的转动进行限位,以使得第一连接部能够始终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进行咬合,所述传动部用于输出扭矩以驱使转向轮转向。
36.在进行转向操作时,可转动操控部,操控部带动第一连接部转动,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咬合作用,进而带动传动部转动,利用传动部将扭矩传递至转向轮,以实现转向轮的转向操作;当需要进行角度调节时,第二驱动部206带动操控部偏转一定角度,此时在限位部3的作用下,第一连接部在第二连接部一侧适应性的移动,且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始终处于咬合状态,此时转动操控部,操控部可带动第一连接部继续转动,由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始终咬合,第一连接部仍然可带动第二连接部以及传动部进行转动,进而实现转向轮的转动操作。
37.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操控部包括操纵杆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操纵杆一端的方向盘201;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操纵杆远离所述方向盘201一端的第一连接头208以及环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头208侧壁的若干第一齿片209;所述传动部包括第二转向柱214;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向柱214一端的第二连接头211以及环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头211侧壁的若干第二齿片210,所述第一齿片209与所述第二齿片210相互啮合。
38.在驱动部带动操控部偏转时,操纵杆可带动第一连接头208适应性的偏转,在限位部3的作用下,第一连接头208沿第二连接头211一侧移动,同时第一齿片209相较于第二齿片210滑动,在操控部偏转一定角度后,此时可转动方向盘201,进而带动操纵杆转动,以带动第一连接头208转动,通过第一齿片209与第二齿片210之间的啮合作用,第一连接头208
可带动第二连接头211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转向柱214转动,以实现转向轮的转动。
39.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头208与第二连接头211的形状可以为圆柱体或球体结构,当第一连接头208与第二连接头211的形状为圆柱体或球体结构时,第一连接头208在第二连接头211一侧偏转移动,第一齿片209与第二齿片210均可始终处于相互啮合的状态,以实现扭矩的传输。
40.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操纵杆包括第一转向柱202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头208一端的连接杆204,所述连接杆204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头208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转向柱202内部并与第一转向柱202伸缩配合;所述支撑部1内侧还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转向柱202沿所述连接杆204上下移动的第一驱动部205。
41.通过第一驱动部205带动第一转向柱202沿连接杆204上下移动,以实现方向盘201的上下调节。
42.请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204侧壁开设与限位槽203,所述第一转向柱202内壁开设有与所述限位槽203相适配的卡块215。
43.通过卡块215与限位槽203之间的配合,以便于第一转向柱202转动时能够带动连接杆204进行转动,通过第一齿片209与第二齿片210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二转向柱214进行转动,以实现转向轮的转动操作。
44.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向柱202内部开设有方孔,所述连接杆204呈方形结构,通过呈方形结构的连接杆204插入至方孔内部,以使得第一转向柱202能够顺利的带动连接杆204转动。
45.请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204侧壁转动套设有第一活接套207,所述限位部3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活接套207侧壁的限位座301、固定设置在所述限位座301远离所述第一活接套207一端的限位杆302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内侧的导轨303,所述限位杆302远离所述限位座301的一端与所述导轨303滑动配合。
46.第二驱动部206带动第一转向柱202偏转时,第一活接套207可同步偏转,进而带动限位座301以及限位杆302偏转,由于限位杆302与导轨303之间滑动配合,在导轨303的限制下,第一连接头208可贴合在第二连接头211一侧进行偏转,使得第一齿片209与第二齿片210之间始终处于啮合状态。
47.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部205固定安装在所述限位座301一侧,第一驱动部205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转向柱202侧壁相连。
48.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部205与第二驱动部206可以是气缸、液压缸或直线电机等结构,第二驱动部206一端铰接在所述支撑部1内壁,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活接套207侧壁,所述连接杆204与所述第一活接套207之间通过轴承(图中未示出)转动配合。
49.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向柱214外部活动套设有第二活接套212,所述第二活接套212侧壁通过连杆213与所述支撑部1内壁固定连接,以实现第二转向柱214的位置限定。
50.具体的,所述第二转向柱214与所述第二活接套211之间通过轴承(图中未示出)转动配合。
51.请参阅图2,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1内侧还设置有顶撑部4,所述顶撑部4用于为所述第一活接套207提供支撑,以便于所述第一连接头208在偏转时与所述第二连接头
211一侧始终贴合。
52.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1包括支架101,所述支架101内侧开设有安装槽102,所述转向部2包括操控部、限位部3、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传动部以及第二驱动部206均安装在所述安装槽102内部。
53.请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撑部4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内侧的顶撑套筒402以及与所述顶撑套筒402伸缩配合的顶撑杆401,所述顶撑套筒402内部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顶撑杆401的弹性体(图中未示出)。
54.通过弹性体为顶撑杆401提供弹性支撑力,以使得顶撑杆401端部顶撑至所述第一活接套207侧壁,以实现第一转向柱202、连接杆204以及第一连接头208的支撑,以保证第一连接头208始终贴合第二连接头211侧壁进行移动。
55.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顶撑部4也可以是直接由一根杆体组成,该杆体一端固定在支撑部1内壁,另一端顶撑至第一活接套207侧壁,通过该杆体直接作用于第一活接套207侧壁,实现第一转向柱202、连接杆204以及第一连接头208的支撑,但是通过顶撑套筒402、顶撑杆401以及弹性体的设置,可实现第一活接套207的弹性支撑,以提高支撑效果。
56.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体可为弹簧或者其他具有弹性功能的部件,此处不做限制。
5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控部可带动第一连接部转动,利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之间的咬合作用可实现扭矩的传输,以驱使传动部转动,进而实现转向轮的转向操作;在第二驱动部206带动操控部偏转一定角度后,在限位部3的作用下,第一连接部在第二连接部一侧适应性的移动,且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始终处于咬合状态,即第一连接部转动后始终可以带动第二连接部转动,实现转向轮的转动;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结构新颖、操作方便以及传动效果好的优点。
58.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