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后副车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1.本发明涉及汽车零件制造领域的前副车架,尤其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后副车架。
背景技术:
2.副车架是前后车桥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而前副车架悬挂与车身连接的中间缓冲体,在汽车上具有重要作用,其能够隔离后驱动单元的震动和噪音,防止其直接进入车厢,同时也承受着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各种力和力矩。随着人们对操控及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多连杆悬架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其将各种控制臂构件先组装到副车架上,构成一个后悬架总成,然后再装到车身上。且由于副车架上需要安装各种摆臂以及控制臂等构件,各构件的安装位布置则非常重要,若副车架的安装位布置不合理会,则会降低副车架的刚度和整车的行驶平顺性;铝制副车架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车身的重量。铝制副车架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只有在一些价格很贵的汽车上才能见到铝制副车架。使用铝制副车架是可以大幅度降低车身重量的,车身重量降低了,那车子的操控和燃油经济性就会提升。
3.轻便形态的前副车架可以提高车身的柔性结构,并且能提高车子的乘坐舒适性,震动度小。对于使用承载式车身的汽车来说,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这样的前副车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件,也主要改进的技术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后副车架,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制造成本和产品重量,同时尽可能的用柔性结构来带动刚度分布和强度分布,使得在新能源上能适应其组件(如电动引擎和电池)的分布。
5.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后副车架,包括一体铸造的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上述4者前横梁和后横梁向上平行布置,左纵梁竖向连接前横梁、后横梁的头端,右纵梁连接前横梁、后横梁的尾端,所述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中央设置应力搭弯,应力搭弯最外侧设置分力支柱,所述右纵梁由位于上下两侧的右纵梁上板、右纵梁下板铸造组合而成,后横梁包括左下横梁和右下横梁,两者之间设置半连接下横梁,半连接下横梁的底部设置应力半盖。
6.作为优选,所述应力半盖位置分别左右延伸设置后横梁中央剪切筋。
7.作为优选,所述前横梁朝安装中槽内设置若干吊臂。
8.作为优选,所述吊臂包括左分吊臂和右分吊臂。
9.作为优选,所述左纵梁、右纵梁的外侧顶角处设置侧弯,侧弯设置上管套。
10.作为优选,所述左纵梁、右纵梁的顶部安装设置羊角安装处。
11.作为优选,所述左前套管、左后套管、右前套管、右后套管中均压有衬套,并通过衬套孔与汽车车身以螺栓连接。
12.作为优选,所述左纵梁下连接梁前端与左纵梁上安装架前底部相连接,所述左纵
梁下连接梁后端与后横梁前板左前部相连接,所述右纵梁下安装架前端与右纵梁下板前底部相连接,所述右纵梁下安装架后端与后横梁前板右前部相连接。
13.作为优选,所述前横梁前板、前横梁后板为弧形结构且相互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后横梁后板、后横梁前板为弧形结构且相互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左纵梁上安装架、左纵梁上安装架为弧形结构且相互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右纵梁上板、右纵梁下板为弧形结构且相互之间形成有空腔。
14.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发明旨在提供底盘系统相关零件安装位并保证足够的模态、安全碰撞等性能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制造成本和产品重量,同时尽可能的提高后副车架的整体刚度和强度;2.稳定性和强度更好,同时在发生碰撞时会自动溃缩,能够极大的吸收碰撞冲击能量;3.本发明各个纵梁和横梁铸造总成以外皆为钢制板金冲压件铸造而成,零件组成强度高,这种组合能节约加工成本,值得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15.图1是整体正面结构图;图2是整体反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以下进一步说明:如附图所示,本发明提供了包括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后副车架,包括一体铸造的前横梁1、后横梁2、左纵梁3、右纵梁4,上述4者前横梁和后横梁向上平行布置,左纵梁竖向连接前横梁1、后横梁2的头端,右纵梁4连接前横梁1、后横梁2的尾端,所述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中央设置应力搭弯5,应力搭弯5最外侧设置分力支柱6,所述右纵梁由位于上下两侧的右纵梁上板4、右纵梁下板5铸造组合而成,后横梁包括左下横梁7和右下横梁8,两者之间设置半连接下横梁9,半连接下横梁9的底部设置应力半盖10。
17.作为优选,所述应力半盖10位置分别左右延伸设置后横梁中央剪切筋(11)。
18.作为优选,所述前横梁1朝安装中槽(12)内设置若干吊臂(13)。
19.作为优选,所述吊臂(13)包括左分吊臂14和右分吊臂15。
20.作为优选,所述左纵梁3、右纵梁4的外侧顶角处设置侧弯(16),侧弯(16)设置上管套(17)。
21.作为优选,所述左纵梁3、右纵梁4的顶部。
22.作为优选,所述左前套管13、左后套管14、右前套管23、右后套管24中均压有衬套,并通过衬套孔与汽车车身以螺栓连接。
23.作为优选,所述左纵梁下连接梁3前端与左纵梁上安装架6前底部相连接,所述左纵梁下连接梁3后端与后横梁前板12左前部相连接,所述右纵梁下安装架6前端与右纵梁下板5前底部相连接,所述右纵梁下安装架6后端与后横梁前板12右前部相连接。
24.作为优选,所述前横梁前板9、前横梁后板10为弧形结构且相互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后横梁后板11、后横梁前板12为弧形结构且相互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左纵梁上安装架5、左纵梁上安装架6为弧形结构且相互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右纵梁上板4、右纵梁下板5
为弧形结构且相互之间形成有空腔。
25.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后副车架,包括一体铸造的前横梁(1)、后横梁(2)、左纵梁(3)、右纵梁(4),上述4者前横梁和后横梁向上平行布置,左纵梁竖向连接前横梁(1)、后横梁(2)的头端,右纵梁(4)连接前横梁(1)、后横梁(2)的尾端,所述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中央设置应力搭弯(5),应力搭弯(5)最外侧设置分力支柱(6),所述右纵梁由位于上下两侧的右纵梁上板(4)、右纵梁下板(5)铸造组合而成,后横梁包括左下横梁(7)和右下横梁(8),两者之间设置半连接下横梁(9),半连接下横梁(9)的底部设置应力半盖(10。2.作为优选,所述应力半盖(10)位置分别左右延伸设置后横梁中央剪切筋(11)。3.作为优选,所述前横梁(1)朝安装中槽(12)内设置若干吊臂(13)。4.作为优选,所述吊臂(13)包括左分吊臂(14)和右分吊臂(15)。5.作为优选,所述左纵梁(3)、右纵梁(4)的外侧顶角处设置侧弯(16),侧弯(16)设置上管套(17)。6.作为优选,所述左纵梁(3)、右纵梁(4)的顶部布置羊角安装处(18)。7.作为优选,所述左前套管(13、左后套管(14)、右前套管(23)、右后套管24)中均压有衬套,并通过衬套孔与汽车车身以螺栓连接。8.作为优选,所述左纵梁下连接梁(3)前端与左纵梁上安装架(6)前底部相连接,所述左纵梁下连接梁(3)后端与后横梁前板12)左前部相连接,所述右纵梁下安装架(6)前端与右纵梁下板(5)前底部相连接,所述右纵梁下安装架(6)后端与后横梁前板(12)右前部相连接。9.作为优选,所述前横梁前板(9)、前横梁后板(10)为弧形结构且相互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后横梁后板(11)、后横梁前板(12)为弧形结构且相互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左纵梁上安装架(5)、左纵梁上安装架(6)为弧形结构且相互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右纵梁上板(4)、右纵梁下板(5)为弧形结构且相互之间形成有空腔。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后副车架,包括一体铸造的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上述4者前横梁和后横梁向上平行布置,左纵梁竖向连接前横梁、后横梁的头端,右纵梁连接前横梁、后横梁的尾端,所述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中央设置应力搭弯,应力搭弯最外侧设置分力支柱,所述右纵梁由位于上下两侧的右纵梁上板、右纵梁下板铸造组合而成,后横梁包括左下横梁和右下横梁,两者之间设置半连接下横梁,半连接下横梁的底部设置应力半盖。底盘系统零件安装位并保证足够的模态、安全碰撞等性能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制造成本和产品重量,同时尽可能的提高后副车架的整体刚度和强度。和强度。和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刘黎明 翁盛锋 严长生 李敏 吴琼勇 洪卉 刘名英 张绒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08
技术公布日:2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