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2.传统的车辆空调的出风口会在车辆空调开启后朝着某一个方向大量出风,当乘客中的怕冷人群受到空调风的直吹时会产生不舒适感,从而导致乘客的乘车体验较差,影响车辆的舒适性,而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对车辆空调的出风口进行调整也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导致影响驾驶安全性,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该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车辆的驾乘舒适性与安全性。
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的车辆。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包括:滑动件,所述滑动件设置在仪表板出风口上;无风感出风件,所述无风感出风件滑动配合在所述滑动件上,以使所述无风感出风件能够遮蔽或敞开其后侧的出风口调节叶片;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适于驱动所述无风感出风件运动。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该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能够方便的在无风感出风形式与传统出风形式之间自由切换,不仅避免了乘客中的怕冷人群受到空调风的直吹,而且还避免了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调整出风口而导致的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从而提高了车辆的驾乘舒适性与安全性。
7.另外,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手动调节件和转动杆,所述手动调节件可转动的设置,所述手动调节件与所述转动杆连接,所述转动杆与所述无风感出风件连接。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手动调节件包括:转动轮,所述转动轮的至少一部分伸出到仪表板外。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转动杆与所述无风感出风件之间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无风感出风件共同组成三角形结构。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转动杆限位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无风感出风件的上边缘和下边缘连接。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滑动件包括:滑轨,所述滑轨分别设置在所述仪表板出风口的横向两侧边缘上,所述无风感出风件的横向两边缘分别配合在所述滑轨
内。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无风感出风件包括:无风感出风板,所述无风感出风板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出风孔。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转动杆,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转动杆连接,所述转动杆与所述无风感出风件连接。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设置在仪表板上,所述控制按钮与所述驱动电机通讯。
16.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
附图说明
17.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
20.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100,滑轨1,仪表板出风口2,无风感出风板3,出风孔31,出风口调节叶片4,驱动组件5,转动轮51,转动杆52,仪表板6,连接件7,连接杆71。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
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6.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100。
2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100可以包括:滑动件、无风感出风件和驱动组件5。
28.如图1和图2所示,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100的结构形式,不仅决定着车辆空调系统的出风功能以及车辆的美观性,而且还对车辆的出风舒适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9.由于传统的车辆空调的出风口会在车辆空调开启后朝着某一个方向大量出风,当乘客中的怕冷人群受到空调风的直吹时会产生不舒适感,从而导致乘客的乘车体验较差,影响车辆的舒适性,而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对车辆空调的出风口进行调整也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导致影响驾驶安全性。
30.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计了一种能够在驱动组件5的驱动下遮蔽或敞开仪表板出风口2的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100,以在不降低出风量的前提下,实现仪表板出风口2的无风感出风,从而避免乘客中的怕冷人群受到空调风的直吹,以提高车辆的驾乘舒适性。并且,由于仪表板出风口2实现了无风感出风,因此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不需要经常改变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进而提高了车辆的驾驶安全性。
31.其中,滑动件设置在仪表板出风口2上,无风感出风件滑动配合在滑动件上,以使无风感出风件能够遮蔽或敞开其后侧的出风口调节叶片4。其中,无风感出风件遮蔽在出风口调节叶片4的前侧能够实现仪表板出风口2的无风感出风。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集成了传统的叶片调节出风口的形式以及无风感的出风形式。即在无风感出风件遮蔽出风口调节叶片4时为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100的无风感形式,而在无风感出风件敞开出风口调节叶片4时为传统的空调直吹形式,因此可根据乘客的不同需求进行切换,以满足不同乘客的不同乘坐需求。
32.其中,无风感出风件能够通过滑动件进行运动,且无风感出风件通过在出风口调节叶片4的前侧进行运动以达到遮蔽或敞开出风口调节叶片4的目的,从而能够舒适方便的调整风量,以便于提高车辆的驾乘舒适性与安全性。并且,由于遮蔽后的出风口调节叶片4的方向不变,仪表板出风口2的出风大小不变,因此遮蔽后的出风量不变。由此,可以在不降低出风量的前提下,实现仪表板出风口2的无感出风。
33.进一步,驱动组件5适于驱动无风感出风件运动。也就是说,驾乘人员可以通过驱动组件5控制驱动无风感出风件运动,以达到敞开或遮蔽仪表板出风口2的目的,以便于驾驶员能够舒适方便的调整风量,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驾乘舒适性与安全性。
3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100,该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100能够方便的在无风感出风形式与传统出风形式之间自由切换,不仅避免了乘客中的怕冷人群受到空调风的直吹,而且还避免了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调整出风口而导致的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从而提高了车辆的驾乘舒适性与安全性。
35.如图2所示,驱动组件5包括:手动调节件和转动杆52,手动调节件可转动的设置,手动调节件与转动杆52连接,转动杆52与无风感出风件连接。驾乘人员可以通过手动转动转手动调节件,由转手动调节件带动无风感出风件沿滑动件滑动,以达到驱动无风感出风件遮蔽或敞开仪表板出风口2的目的。
36.结合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手动调节件包括:转动轮51,转动轮51的至少一部分伸出到仪表板6外。也即是说,转动轮51的一部分处于仪表板6内,具体的,转动轮51与转动杆52的连接处在仪表板6内,以使其能够受到仪表板6的保护,从而提高安装稳定性,而另一部分处于仪表板6外,以便于驾乘人员转动转动轮51,有利于驾乘人员的操作。
37.参照图2,转动杆52与无风感出风件之间连接有连接件7,连接件7与无风感出风件共同组成三角形结构,以使其利用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的特性,从而达到提高无风感出风件与连接件7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及整体结构稳定性的目的。
38.进一步,连接件7包括:两个连接杆71,两个连接杆71的一端与转动杆52限位连接,而两个连接杆71的另一端分别与无风感出风件的上边缘和下边缘连接,以构成三角形结构,从而使转动杆52的转动能够稳定的带动无风感出风件转动。
39.如图1所示,滑动件包括:滑轨1,滑轨1分别设置在仪表板出风口2的横向两侧边缘上,无风感出风件的横向两边缘分别配合在滑轨1内,以使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100所占用的空间更小,更便于无风感出风件设置在车辆仪表板6上。
40.也就是说,在驾乘人员切换车辆空调出风口100的出风形式时,可以转动转动轮51,通过转动轮51的转动使得转动杆52转动,从而驱动连接件7带动无风感出风件沿着滑轨1移动,以达到遮蔽或敞开仪表板出风口2的目的。
41.具体的,如图1所示,在无风感出风件敞开的情况下,当驾乘人员在空调风的直吹下感觉不适时,驾乘人员可以通过向一个方向转动转动轮51,使得无风感出风件沿着滑轨1向一个方向移动,从而遮蔽仪表板出风口2,此时的出风形式由传统出风形式切换到无风感出风形式。而当驾乘人员希望更加凉爽,出风量更大时,可向另一个方向转动转动轮51,以使无风感出风件沿着滑轨1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从而敞开仪表板出风口2,以重新切换回传统出风形式。
42.参照图1和图2,无风感出风件包括:无风感出风板3,无风感出风板3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出风孔31。其中,出风孔31可以为微小圆孔,能够使从仪表板出风口2吹出的风量经过无风感出风板3上的多个微小圆孔而分散,以使风能够均匀的从多个微小圆孔中流出,从而减小了出风距离,分散了出风方向,进而达到了无风感出风的目的。
4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转动杆,驱动电机与转动杆连接,转动杆与无风感出风件连接,以通过驱动电机自动驱动转动杆转动,从而实现驱动无风感出风件自动运动,达到遮蔽或敞开出风口调节叶片4的目的,进而能够舒适方便的调整风量,以便于提高车辆的驾乘舒适性与安全性。
44.进一步,驱动组件还包括:控制按钮,控制按钮设置在仪表板6上,控制按钮与驱动电机通讯,以使驾乘人员能够通过控制按钮控制驱动电机的启停,从而更方便的控制无风感出风件的运动,进而达到灵活便捷的控制切换出风形式的目的。
45.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100。对于车辆的其它构造例如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均已为现有技术且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这里对于车辆的其它构造不做详细说明。
4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
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47.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