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座椅电动靠背调节结构。
背景技术:2.目前,汽车已普遍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消费者对于汽车的功能也要求越来越高,对汽车座椅的功能设计和造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座椅作为汽车内饰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不仅是满足其基本功用,还需要满足不同使用要求,如在座椅靠背中段需要进行一定的角度调节,但是,现有的汽车座椅只于坐垫靠背结合处设置调角器进行前后旋转调节,不能稳定地实现座椅靠背的中段(前后旋转的中部)角度调节,不能满足乘坐者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电动靠背调节结构,其能够稳定地实现座椅靠背的中段角度调节,使得乘坐者能够根据自己的背部轮廓调节到合适角度,满足不同体型和坐姿习惯的需求,从而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和靠背支撑的包覆感。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座椅电动靠背调节结构,包括a座、以及与a座可相对转动的b座,所述a座与b座的连接处为靠背的分段处,所述a座与b座之间通过汽车座椅用的调角器连接固定,所述调角器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调角器转动,使得所述a座与b座可相对转动;所述a座或b座上设置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用于限制所述a座或b座的相对转动角度。
6.进一步地,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a座上的限位部和设置在b座上的抵挡部,随着所述a座和b座的相对转动,所述抵挡部能够与所述限位部抵接,以限制所述a座和b座相对转动的角度大小。
7.进一步地,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b座上的限位部和以及设置在a座上的抵挡部,随着所述a座和b座的相对转动,所述抵挡部能够与所述限位部抵接,以限制所述a座和b座相对转动的角度大小。
8.进一步地,所述抵挡部为圆杆,所述限位部为两间隔设置的凸出片,所述两凸出片向所述圆杆的方向凸出,所述圆杆位于两凸出片之间并能够随着b座相对a座的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而分别与两凸出片抵接。
9.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有电机和转动轴,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a座上,并通过所述转动轴与所述调角器传动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a座上设置有电机支架,所述电机通过所述电机支架固定于a座上。
11.进一步地,所述调角器的两侧可转动面分别与a座和b座通过焊接的形式连接固定。
12.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3.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装置驱动调角器转动,从而由调角器带动a座或b座实现角度调节,并通过限位装置限位a座或b座的调节角度,从而能够稳定地实现座椅靠背的中段角度调节,使得乘坐者能够根据自己的背部轮廓调节到合适角度,进而满足不同体型和坐姿习惯的需求,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和靠背支撑的包覆感。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b座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b座;2、a座;3、电动调角器;4、驱动装置;40、电机;41、转动轴;5、抵挡部;50、限位部;6、电机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优先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竖直”、“顶”、“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实施方式:
24.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示出了一种座椅电动靠背调节结构,包括a座2、以及与a座2可相对转动的b座1,a座2与b座1的连接处为靠背的分段处,a座2与b座1之间通过汽车座椅用的调角器连接固定,本实施例中的调角器选用汽车座椅用的电动调角器,也即是电动调角器3的两侧可转动面分别与a座2和b座1连接固定,本实施例中的电动调角器3的两侧可转动面分别与a座2和b座1通过焊接的形式连接固定,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连接方式固定,如卡扣连接的方式,在此处不做限定。由于电动调角器3的两侧可转动面需要驱动力驱动才能转动。为此,电动调角器3连接有驱动装置4,驱动装置4用于驱动电动调角器3转动,也即是电动调角器3的两侧可转动面在驱动装置4的驱动下进行转动,使得a座2与b座1可相对转动,实现a座2或b座1的角度调节。为了对a座2或b座1的调节角度进行限制,在a座2或b座1上设置有限位装置,用于限位a座2或b座1的调节角度,可以理解,本实施例的限位装置用于限制a座或b座的相对转动角度,也即是通过限位装置对a座2或b座1的角度调节进行限
制。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电动调角器3为汽车行业常见的现有技术,在此处对电动调角器3的工作原理不做详细说明。
25.作为一种应用场景,本实施例中的a座2为汽车座椅的靠背本体,b座1为汽车座椅的半折弯骨架,在靠背本体固定不动的情况下,通过驱动装置4驱动电动调角器3,此时电动调角器3与b座1也即是半折弯骨架连接的转动面转动,从而带动半折弯骨架进行角度调节,在角度调节的过程中,通过限位装置,用于限位a座2或b座1的调节角度,从而能够稳定地实现座椅靠背的中段角度调节,使得乘坐者能够根据自己的背部轮廓调节到合适角度,满足不同体型和坐姿习惯的需求,从而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和靠背支撑的包覆感。
26.本实施例中,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a座2上的限位部50、以及设置在b座1上的抵挡部5,随着a座和b座的相对转动,该抵挡部能够与限位部抵接,以限制a座和b座相对转动的角度大小。也即可以理解,电动调角器3在驱动装置4的驱动下,a座2相对b座1转动,当限位部50设置于a座2上时,该限位部50随着a座2转动而转动,限位部50在转动的过程中,借助抵挡部5与限位部50抵接,从而限位a座2的调节角度。当然,限位部50也可以设置于b座1上,抵挡部5设置于a座2上,电动调角器3在驱动装置4的驱动下,b座1相对a座2的转动,使得设置于b座1上的限位部50随着b座1的转动而转动,设置于b座1上的限位部50在转动的过程中,借助抵挡部5与限位部50抵接,从而限位b座1的调节角度。
27.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抵挡部5为圆杆,限位部50为两间隔设置的凸出片,两凸出片向圆杆的方向凸出,使得圆杆位于两凸出片之间并能够随着b座相对a座的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而分别与两凸出片抵接,以限制a座2或b座1的调节角度。也即是在a座2固定不动的情况下,通过驱动装置4驱动电动调角器3,电动调角器3与b座1也即是半折弯骨架连接的转动面转动,从而带动半折弯骨架进行角度调节,在半折弯骨架进行角度调节的过程中,通过凸出片与圆杆的抵接,实现半折弯骨架的角度限制,从而能够稳定地实现座椅靠背的中段角度调节,使得乘坐者能够根据自己的背部轮廓调节到合适角度,满足不同体型和坐姿习惯的需求,从而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和靠背支撑的包覆感。
28.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驱动装置4包括有电机40和转动轴41,电机40固定于a座2上,用于驱动转动轴41的转动,转动轴41与电动调角器3连接,使得电动调角器3与a座2和b座1的连接面在转动轴41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也即是电机40驱动转动轴41转动,转动轴41带动电动调角器3的两侧可转动面转动。当然,电机40的输出端与转动轴41连接,从而驱动转动轴41的转动。为了便于电机40的安装固定,在a座2上设置有电机支架6,电机40通过电机支架6固定于a座2上。
29.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