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线机。
背景技术:2.管线机又称管线饮水机,是一种能够对直饮水快速加热的饮水设备,通常配合净水设备使用。管线机通过加热元件对直饮水即时加热,从而克服传统储热式饮水机存在的千沸水、加热罐内部结垢、以及出水温度低等缺陷,因此,管线机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室、学校中。
3.管线机主要包括水路部分和电控部分,其中,水路部分与净水设备连通,用于对直饮水即时加热从而为用户提供目标温度的饮用水,而电控部分则用于控制水路部分的工作状态。专利号为zl202020657166.1(授权公告号为cn21228102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壁挂管线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储水箱、加热装置、水泵、出水嘴和电控箱,所述储水箱的容积大于1l,所述储水箱和所述水泵分别布置在所述壳体的两个下角区域,所述电控箱布置在所述储水箱上方,所述加热装置布置在所述水泵上方。由于储水箱、水泵、加热装置、出水嘴之间通常采用软管连接,涉及到的管路较多,不仅使管线机内部布管困难,而且,管线机的组装工作量较大,耗时较长,造成组装效率低,也容易出现装配错误。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管线机,能够降低布管难度、减少装配错误,还能够减少组装工作量从而能够缩短组装耗时、提高组装工作效率。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管线机,包括有
6.壳体,内部具有空腔,
7.水箱,设于所述空腔中,所述水箱上具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一回水口;
8.水泵,设于所述空腔中,所述水泵上具有第一进水接头和第一出水接头;
9.加热组件,设于所述空腔中,所述加热组件具有第二进水接头、第二出水口、第一回水接头;
10.出水嘴,设于所述空腔中,所述出水嘴具有第三进水口、第四进水口和总出水口,所述第三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总出水口显露于所述壳体前壁上;
1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12.集成水路板,其上设有相互隔绝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上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供所述第一进水接头插接,所述第三接口供所述第一出水接头插接,所述第四接口供所述第二进水接头插接,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四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上设有第六接口和第七接口,所述第六接口供所述第一回水接头插接,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
第一回水口连通。
13.进一步设计,所述第一管路上还设有第八接口和第九接口,所述加热组件还具有插接于所述第八接口中的第二排水口,所述第九接口连接有排水管。
14.为了使集成水路板结构更加紧凑,所述第一管路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成型于所述第一管段上,且所述第一接口位于所述第二接口下方;所述第三接口成型于所述第二管段上;所述第三管段位于所述第一管段后方,且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八接口从下到上依次成型于所述第三管段上。
15.为了使集成水路板结构更加紧凑,所述第二管路设于所述第三管段前方,所述第六接口成型于所述第二管路上端,所述第七接口成型于所述第二管路下端。
16.为了使水箱更大从而能够储存更多的水,所述水箱设于所述空腔右部,所述集成水路板设于所述空腔左部,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通过第一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第一回水口通过第二连通管连通;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水箱和所述集成水路板之间,所述加热组件至少局部设于所述出水嘴左侧,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四进水口通过第三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三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出水口下方,且所述第三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第四连通管连通。
17.由于出水温度不同,使出水水量不同,为了兼顾不同的出水水量,所述出水嘴内部设有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所述第三进水口、第四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内腔底部设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内腔的底壁向上延伸有溢水板;所述第二内腔至少局部位于所述第一内腔下方,所述第二内腔与所述第一内腔通过连通通道连通,且所述连通通道至少局部成型于所述溢水板内壁上,所述第二内腔底部设有套设于所述第一出水管外部的第二出水管;所述总出水口包括第一总出水口和第二总出水口,所述第一总出水口设于所述第一出水管下端,所述第二总出水口设于所述第二出水管下端。当第一内腔中进水量较小时,水流从第一出水管流出,当第一内腔中进水量较大时,一部分水流越过溢水板进入第二内腔中,再从第二出水管流出,并与从第一出水管流出的水汇合。
18.为了使水能够顺利地进入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中,所述第三进水口、第四进水口设于所述第一内腔后壁,所述第一出水管靠近所述第一内腔前壁设置,且所述第一内腔的底壁从后到前逐渐向下倾斜;
19.和/或,所述连通通道至少局部对应设于所述第二出水管后方,所述第二内腔底壁从后到前逐渐向下倾斜。
20.为了使水能够更加顺利地进入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中,所述第一内腔的底壁包括分别位于第一出水管的轴向平面左右两侧的第一左底壁和第一右底壁,所述第二内腔底壁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出水管的轴向平面左右两侧的第二左底壁和第二右底壁,所述第一左底壁从左到右逐渐向下倾斜,和/或,所述第一右底壁从右到左逐渐向下倾斜,和/或,所述第二左底壁从左到右逐渐向下倾斜,和/或,所述第二右底壁从右到左逐渐向下倾斜。
21.进一步设计,所述第一内腔的底壁还向上延伸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内腔顶壁向下延伸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一内腔的左壁和/或右壁与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之间均具有间隙,且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局部重叠;所述第一挡板高于所述溢水板,且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溢水板对合连接,从而共同围合出所述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位于所
述第一内腔后壁与所述第一出水管之间。当水从第三进水口、第四进水口进入第一内腔中时,由于水的惯性会造成进水水流涌动,而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设计能够使进水水流冲击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后从间隙流入第一出水管中,能够对进水水流进行缓冲,避免出水嘴呈现喷发式出水,也能够使出水水型更好;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设计能够便于加工;将第一挡板和溢水板对合连接,能够使出水嘴内部结构更加紧凑,便于出水嘴的加工。
22.由于外界压力的存在,会在出水嘴内部形成负压,造成一部分水无法流出出水嘴,使出水嘴出水不畅;并且,热水进入出水嘴内部时会混合水蒸汽,当出水嘴内部的水蒸汽集聚过多,容易使出水嘴内部压力过大,严重时会造成出水嘴开裂。所述出水嘴内部还设有平衡通道,所述第一内腔顶部还设有排气口,且所述平衡通道的上开口和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二挡板前方,所述平衡通道的下开口靠近所述第二总出水口设置。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集成水路板取代软管连通水箱、水泵、加热组件和出水嘴,组装时,将水箱、水泵、加热组件和出水嘴插接于集成水路板上即可,能够减少管线机内部的管路,不仅能够降低管线机内部布管的难度,而且,减少管线机的组装工作量,节省组装时间,从而提升组装效率,也不容易出现装配错误。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去掉后壳后的立体结构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成水路板的立体结构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泵的立体结构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水嘴的立体结构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水嘴的俯视图;
31.图8为图7中a-a方向上的剖视图;
32.图9为图7中b-b方向上的剖视图;
33.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5.如图1~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以图1中所示方向为准。
36.本实施例中的管线机,包括内部具有空腔的壳体4,该壳体4包括相互连接的前壳41和后壳42,该空腔由前壳1和后壳42共同形成。其中,前壳41上设有玻璃面板43,该玻璃面板43上设有按键操作区44,本实施例中的按键操作区44设有电源开关、热水键、常温水键、水量键、和童锁键(见图1)。
37.如图2所示,该空腔中设有电控箱200、水箱5、集成水路板6、水泵7、加热组件8和出水嘴100。其中,电控箱200与玻璃面板上的按键操作区44电连接,且能够根据按键的操作指令控制水箱5、加热组件8的工作状态。
38.集成水路板6设于空腔左部(见图2)。集成水路板6上设有相互隔绝的第一管路61
和第二管路62,该第一管路61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管段611、第二管段612和第三管段613,第一管段611上成型有第一接口611a、及位于第一接口611a上方的第二接口611b;第二管段612上成型有第三接口612a;第三管段613位于第一管段611后方,且第三管段613从下到上依次成型有第九接口613d、第四接口613a、第五接口613b、和第八接口613c,该第九接口613d连接有排水管。第二管路62设于第三管段613前方,且第二管路62上端为第六接口621,第二管路62下端为第七接口622(见图3)。
39.如图2所示,水箱5设于空腔右部。水箱5上设有第一进水接口51、第一出水口52和第一回水口53。该第一进水口51设于水箱5顶部,第一进水口51通过第五连通管(图中未示出)与壳体4底部开设的总进水口45连通;第五连通管(图中未示出)上设有用于控制水箱5是否进水的进水阀。水箱5内部还设有机械球阀和电子球阀,该机械球阀用于启闭水箱5的进口,该电子球阀用于感应水箱5内部的水位并传输信号至电控箱200中。第一出水口52设于水箱5下部,且第一出水口52通过第一连通管(图中未示出)与第一接口611a连通。第一回水口53设于水箱5上部,第一回水口53通过第二连通管(图中未示出)与第七接口622连通,从而使多余的水能够回流至水箱5中。
40.水泵7设于水箱5和集成水路板6之间,且水泵7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设置(见图2)。水泵7上具有第一进水接头71和第一出水接头72,该第一进水接头71插接于第二接口611b中,第一出水接头72插接于第三接口612a中(见图4)。
41.加热组件8位于水箱5和集成水路板6之间,且加热组件8位于水泵7上方(见图2)。加热组件8包括加热元件81、及与加热元件81连接的平衡水箱82,该加热元件81用于对来自水泵7的水进行加热,平衡水箱82使加热组件8输出的热水始终为沸水。加热元件81上具有第二进水接头811,该第二进水接头811插接于第四接口613a中;本实施例中的加热元件81为石英管。平衡水箱82右侧具有第二出水口821,该第二出水口821与出水嘴100连通;平衡水箱82左侧具有第一回水接头822和第一排水接头823(见图5),该第一回水接头822插接于第六接口621中,该第一排水接头823插接于第八接口613c中。
42.出水嘴100至少局部设于加热元件81右侧(见图2)。该出水嘴100自上而下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水嘴1、中水嘴2和下水嘴3,从而使该出水嘴100更加便于加工(见图10)。
43.如图8-9所示,上水嘴1和中水嘴2内部共同形成第一内腔101。中水嘴2后壁上成型有第一进水管21和第二进水管22,第一进水管21和第二进水管22均与第一内腔101连通,第一进水管21后端为位于第二出水口821下方的第三进水口211(见图2),该第三进水口211通过第四连通管(图中未示出)与第二出水口821连通;第二进水管22后端为第四进水口221,该第四进水口221通过第三连通管(图中未示出)与第五接口613b连通(见图2);该第三连通管(图中未示出)上设有出水阀。中水嘴2底部成型有第一出水管23,第一出水管23下端为第一总出水口231,且第一出水管23也与第一内腔101连通,从而使进入第一内腔101中的水能够从第一出水管23流出。
44.如图8-9所示,中水嘴2和下水嘴3内部共同形成第二内腔102,该第二内腔102位于第一内腔101下方。下水嘴3底部成型有套设于第一出水管23外部的第二出水管31,该第二出水管31下端为高于第一总出水口231的第二总出水口311,且第二出水管31与第二内腔102连通,从而使进入第二内腔102中的水能够从第二出水管31流出。第一总出水口231和第二总出水口311共同构成显露于壳体4前壁的总出水口(见图1)。第一内腔101底壁上向上延
伸有溢水板24、及高于溢水板24的第一挡板25,该溢水板24和第一挡板25对合连接且内部共同形成连通通道26,该连通通道26连通第一内腔101和第二内腔102,从而使第一内腔101中的水超过溢水板24的高度后,能够越过溢水板24进入连通通道26,最后进入第二内腔102中从第二出水管31流出,该出水水流与从第一出水管23流出的出水水流汇流。
45.第一内腔101的左壁和右壁与第一挡板25之间具有第一间隙x1(见图9),该连通通道26位于第一内腔101后壁与第一出水管23之间(见图8),从而使第一挡板25位于第一内腔101后壁与第一出水管23之间,从而能够使进水水流冲击第一挡板25前从第一间隙x1流入第一出水管23中,能够对进水水流进行缓冲,避免出水嘴呈现喷发式出水,也能够使出水水型更好。
46.第一内腔101底壁还向上延伸成型有第一通道27(见图8),第一通道27的上开口271高于第一挡板25,且靠近第一内腔101顶壁设置(见图8-9)。第二内腔102顶部向下延伸成型有第二通道33(见图8),该第二通道33的下开口331靠近第二总出水口311设置(见图8-9)。第一通道27和第二通道33同轴设置,且共同形成用于平衡出水嘴100内外压力的平衡通道103(见图8),避免出水嘴100内部形成负压而造成一得出水嘴100出水不畅。上水嘴1顶部设有排气管11,排气管11上端为排气口111(见图8),使水蒸汽能够从排气口111排出,避免水蒸汽积聚于第一内腔101中。
47.第一内腔101顶壁向下延伸有第二挡板12,该第一内腔101的左壁和右壁与第二挡板1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x2(见图9),该第二挡板12设于平衡通道103的上开口271和排气口111后方(见图8-9),从而避免进水水流溅入平衡通道103中。第二挡板12与第一挡板25局部重叠,能够对进水水流缓冲效果更好。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25和第二挡板12均为弧形挡板(见图8)。
48.如图8-9所示,第一出水管23靠近第一内腔101前壁设置,且第一内腔101底壁28从后到前逐渐向下倾斜。第一内腔101底壁28包括分别位于第一出水管23的轴向平面左右两侧的第一左底壁281和第一右底壁282,该第一左底壁281从左到右逐渐向下倾斜,第一右底壁282从右到左逐渐向下倾斜,从而能够使第一内腔101中的水能够顺利地进入第一出水管23中。本实施例中,第一出水管23的轴向平面位于第一内腔101的底壁28中部。如图8-9所示,连通通道26对应设于第二出水管31后方,且第二内腔102底壁32从后到前逐渐向下倾斜。第二内腔102底壁32包括分别位于第二出水管31的轴向平面左右两侧的第二左底壁321和第二右底壁322,该第二左底壁321从左到右逐渐向下倾斜,该第二右底壁322从右到左逐渐向下倾斜,从而使第二内腔102中的水能够更加顺利地进入第二出水管31中。本实施例中,第二出水管31的轴向平面位于第二内腔102的底壁32中部。
49.如图8-9所示,第一出水管23外周壁底部设有第一锥面232,第二出水管31内周壁底部设有第二锥面312,能够使从第二出水管31流出的水流倾斜下落,从而能够紧密包裹从第一出水管23流出的水流,使两股水流聚拢到一起,使出水水流水型更好,且第一锥面232更加靠近第一总出水口231,第二锥面312更加靠近第二总出水口311,能够使水流聚拢效果更好。
50.本实施例中管线机的工作原理为:
51.将管线机接通水源,按压电源开关使管线机启动,电控箱200控制进水阀开启并使机械浮球打开水箱5的进口,水箱5进水。当水箱5内部的水位使电子浮球到达指定水位时,
关闭进水阀,机械浮球关闭水箱5的进口,从而使水箱5停止进水。当需要饮用热水时,按压热水键、水量键以设定出水温度和出水量,电控箱200控制水泵7按量抽取水箱5中的水泵入集成水路板6中,再进入加热组件8中加热至沸腾,随后经第二出水口821、第四连通管(图中未示出)、第三进水口231流入出水嘴100中。当需要饮用常温水时,按压常温水键、水量键以设定出水温度和出水量,电控箱200控制水泵7按量抽取水箱5中的水泵入集成水路板6中,再经第五接口613b、第三连通管和第四进水口221进入出水嘴100中。
52.进水水流从进水口211进入第一内腔101中时,进水水流会冲击第一挡板25和第二挡板12,随后从第一间隙x1和第二间隙x2流向第一内腔101前部。当进水水流流量较小时,水流仅从第一出水管23中流出;当进水水流流量较大时,水流除了从第一出水管23中流出,水流还越过溢水板24,进入连通通道26中,随后进入第二内腔102中经第二出水管31流出,与从第一出水管23中流出的水流汇合、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