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反射罩、盖体以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反射罩、盖体以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反射罩、盖体以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的烹饪需求,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种类的烹饪器具,其中烘烤类的烹饪器具,越来越受消费者喜欢。
3.具有烘烤功能的烹饪器具的盖体一般由上至下包括盖体本体、反射板、加热管以及保护罩。保护罩上设置有散热孔,加热管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散热孔进入至烹饪器具的烹饪腔中以对烹饪腔内的食物进行加热。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加热管具有冷端,因此与加热管的冷端相对的烹饪腔的部分受到的热量较少,导致食物烘烤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射罩、盖体以及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烹饪器具烘烤食物不均匀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反射罩,包括:罩本体,罩本体具有底壁和侧壁,罩本体的底壁包括主反射区以及副反射区,副反射区的两端与主反射区连接,主反射区和副反射区上均设置有散热孔,位于主反射区的罩本体的底壁的上表面为主反射区反射面,位于副反射区的罩本体的底壁的上表面为副反射区反射面,副反射区反射面为反射斜面或第一反射弧面,副反射区反射面的中部的高度高于其与主反射区反射面连接的连接处的高度。
6.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安装有反射罩的烹饪器具工作时,加热管发出的大部分热量能够由主反射区上的散热孔发出以加热主反射区下方的烹饪腔内的食物。加热管的另一部分热量会打到副反射区反射面上,然后朝向副反射区反射面的中部斜向上反射到反射板上,接着打到反射板上的热量再朝向副反射区反射面的中部斜向下反射到副反射区反射面上,如此进行多次反射以使加热管发出的热量能够更多的打到副反射区的中部。在上述不断反射的过程中,当热量反射到副反射区上的散热孔处时,能够由副反射区上的散热孔发出以加热副反射区下方的烹饪腔内的食物。上述结构使得主反射区下方的烹饪腔以及副反射区下方的烹饪腔均有足够的热量进入,从而使得烹饪腔内的温场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此外,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副反射区反射面的中部的高度高于其与所述主反射区反射面连接的连接处的高度,因此在热量不断反射的过程中,越靠近副反射区反射面的中部,热量反射的次数越多,越容易由散热孔发出,从而保证副反射区下方的烹饪腔有足够的热量进入。
7.进一步地,第一反射弧面由沿反射罩的径向方向上布置的多个第一弧线构成,第一弧线沿反射罩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一弧线的圆心位于反射罩的下方,第一弧线的半径在65mm至75mm之间。如果上述第一弧线13的半径过大的话,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副反射区中部的散热孔发出的几率;另一方面导致反射罩不易加工,次品率高;如果第一弧线
的半径过小的话,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副反射区中部的散热孔发出的几率。
8.进一步地,第一反射弧面由沿反射罩的周向方向上布置的多个斜线或多个第二弧线构成,多个斜线或多个第二弧线沿反射罩的径向方向延伸,并在由反射罩的中心至副反射区的外边沿的方向n上逐渐升高。由于当热量打到一个倾斜的表面的较低的一端时,热量更容易反射到倾斜的表面的较高的一端,且倾斜的表面的较高的一端受到的热量的密集度能够被有效提高。因此,上述结构使得第二弧线的较高的一端(即靠近于副反射区的外边沿的一端)受到的热量的密集度能够被有效提高,从而使得热量更容易由副反射区的外边沿处的散热孔发出,最终达到增加与副反射区的外边沿处对应的烹饪腔的温度的目的。
9.进一步地,主反射区反射面为第二反射弧面,其中,第二反射弧面由沿反射罩的周向方向上布置的多个第三弧线构成,第三弧线沿反射罩的径向方向延伸,第三弧线在反射罩的径向方向上由内至外逐渐升高。上述结构使得第三弧线的较高的一端(即靠近于主反射区的外边沿的一端)受到的热量的密集度能够被有效提高,从而使得热量更容易由主反射区的外边沿处的散热孔发出,最终达到增加与主反射区的外边沿处对应的烹饪腔的温度的目的。和/或,第二反射弧面由沿反射罩的径向方向上布置的多个第四弧线构成,第四弧线沿反射罩的周向方向延伸,第四弧线上的点由反射罩的中心至副反射区的外边沿的方向n上逐渐升高。上述结构使得第四弧线的较高的一端受到的热量的密集度能够被有效提高,从而使得热量更容易反射至主反射区的靠近副反射区的一侧,进而使得有更多的热量能够进入副反射区,保证烹饪腔内的温场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
10.进一步地,反射罩还包括:限位结构,设置于罩本体上。上述结构便于反射罩的定位安装,从而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11.进一步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罩本体的侧壁上并向内凹入的限位凸台;和/或,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罩本体的底壁上的限位孔,限位孔位于副反射区内。上述结构简单,便于装配定位。
12.进一步地,罩本体的底壁上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安装凸台,主反射区反射面与副反射区反射面围成环形反射面,安装凸台的侧壁的外表面、环形反射面与罩本体的侧壁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环形凹槽,副反射区反射面在环形凹槽的周向方向上中部高且两端低。上述结构使得反射罩能够顺利地安装在烹饪器具上。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盖体,包括:盖体本体;加热管,具有开口;反射板,反射板设置于加热管与盖体本体之间;反射罩,罩设于加热管的下方并与盖体本体连接,反射罩为上述的反射罩,加热管与反射罩的主反射区相对,加热管的开口与反射罩的副反射区相对。由于上述反射罩具有使得烹饪腔内的温场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盖体也具有上述优点。
14.进一步地,反射罩的罩本体上设置有限位结构,盖体还包括:排气组件,限位结构与排气组件限位配合;上述结构利用已有的排气组件与反射罩限位配合实现快速定位,因此减少了零部件,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或,限位结构与反射板限位配合。上述结构利用已有的反射板与反射罩限位配合实现快速定位,因此减少了零部件,降低了生产成本。
15.进一步地,在限位结构与排气组件限位配合的情况下,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罩本体的底壁上的限位孔,限位孔位于副反射区内,排气组件穿设于限位孔内,在限位结构与反射板限位配合的情况下,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反射罩的罩本体的侧壁上并向内凹入的限位
凸台,反射板上设置有定位凹槽,限位凸台限位于定位凹槽内。上述结构简单,便于用户操作,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盖体,盖设于器具本体上,盖体为上述的盖体。由于上述盖体具有使得烹饪腔内的温场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因此具有其的盖体也具有上述优点。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射罩的实施例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示出了图1的反射罩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示出了图2的反射罩的俯视示意图,其中图3示出了第一弧线和第二弧线;
21.图4示出了图3的反射罩的a-a向的剖视示意图;
22.图5示出了图4的反射罩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6示出了图2的反射罩的俯视示意图,其中图6示出了第三弧线;
24.图7示出了图6的反射罩的b-b向的剖视示意图;
25.图8示出了图7的反射罩的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9示出了图6的反射罩的c-c向的剖视示意图;
27.图10示出了图2的反射罩的俯视示意图,其中图10示出了第四弧线;
28.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盖体的实施例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29.图12示出了图11的盖体的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0.图13示出了图11的盖体的f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1.图14示出了图11的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5示出了图11的盖体的加热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33.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34.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5.1、主反射区;2、副反射区;10、罩本体;11、环形凹槽;12、散热孔;13、第一弧线;14、第二弧线;15、第三弧线;16、第四弧线;17、安装凸台;20、限位结构;21、限位凸台;22、限位孔;30、盖体本体;40、加热管;41、开口;50、反射罩;60、排气组件;70、反射板;71、定位凹槽;80、器具本体;90、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7.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反射罩包括:罩本体10,罩本体10具有底壁和侧壁,罩本体10的底壁包括主反射区1以及副反射区2,副反射区2的两端与主反射区1连接,主反射区1和副反射区2上均设置有散热孔12,位于主反射区1的罩本体10的底壁的上表面为主反射区反射面,位于副反射区2的罩本体10的底壁的上表面为副反射区反射面,副反射区反
射面为第一反射弧面,副反射区反射面的中部的高度高于其与主反射区反射面连接的连接处的高度。
38.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加热管设置于罩本体10内并与主反射区1相对,副反射区2对应加热管的冷端,在烹饪器具工作时,加热管发出的大部分热量能够由主反射区1上的散热孔12发出以加热主反射区1下方的烹饪腔内的食物。加热管的另一部分热量会打到第一反射弧面上,然后朝向第一反射弧面的中部斜向上反射到反射板上,接着打到反射板上的热量再朝向第一反射弧面的中部斜向下反射到第一反射弧面上,如此进行多次反射以使加热管发出的热量能够更多的打到副反射区2的中部。在上述不断反射的过程中,当热量反射到副反射区2上的散热孔12处时,能够由副反射区2上的散热孔12发出以加热副反射区2下方的烹饪腔内的食物。上述结构使得主反射区1下方的烹饪腔以及副反射区2下方的烹饪腔均有足够的热量进入,从而使得烹饪腔内的温场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反射弧面的中部的高度高于其与主反射区反射面连接的连接处的高度,因此在热量不断反射的过程中,越靠近第一反射弧面的中部,热量反射次数越多,越容易由散热孔12发出,从而保证副反射区2下方的烹饪腔有足够的热量进入。
39.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罩本体10的底壁的位于虚线l1右侧和虚线l2左侧之间的部分为副反射区2,其他部分为主反射区1。如图5和图8所示,虚线l3表示上述反射板的位置。
40.具体地,可以参考图5,图5中的箭头代表热量反射的路径,由于第一反射弧面中部高且两端低,因此越靠近第一反射弧面中部,热量的反射角度(相对于法线)越小,这使得热量反射次数增多,更多的热量能够反射至副反射区2的中部,提高热量由副反射区2中部的散热孔12发出的几率,从而保证副反射区2下方的烹饪腔有足够的热量进入。
41.由上述分析可知当热量打到一个倾斜的表面的较低的一端时,热量更容易反射到倾斜的表面的较高的一端,倾斜的表面的较高的一端受到的热量的密集度能够被有效提高。
42.需要说明的是,主反射区1与副反射区2连接处的低点不一定是反射罩的最低点,最低点也可以位于主反射区1内。
43.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副反射区反射面也可以为反射斜面(平面),上述结构同样具有提高热量由副反射区2中部的散热孔12发出的几率的效果。
4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弧面可以由两种方式构成,第一种方式:第一反射弧面由沿反射罩的径向方向上布置的多个第一弧线13构成,第一弧线13沿反射罩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二种方式:第一反射弧面由沿反射罩的周向方向上布置的多个第二弧线14构成,第二弧线14沿反射罩的径向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述两种方式构建出的第一反射弧面为同一个第一反射弧面。
4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弧线13的圆心位于反射罩的下方,第一弧线13的半径在65mm至75mm之间。如果上述第一弧线13的半径过大的话(即图5中第一弧线13向上拱起的弧度较大),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副反射区2中部的散热孔12发出的几率;另一方面导致反射罩不易加工,次品率高;如果第一弧线13的半径过小的话,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副反射区2中部的散热孔12发出的几率。优选地,第一弧线13的半径在68mm至72mm之间。进一步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弧线13的半径为70mm。
46.如图3和图9所示,同样地,为了增加与副反射区2的外边沿处对应的烹饪腔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弧线14在由反射罩的中心至副反射区2的外边沿的方向n上逐渐升高。由于当热量打到一个倾斜的表面的较低的一端时,热量更容易反射到倾斜的表面的较高的一端,且倾斜的表面的较高的一端受到的热量的密集度能够被有效提高。因此,上述结构使得第二弧线14的较高的一端(即靠近于副反射区2的外边沿的一端)受到的热量的密集度能够被有效提高,从而使得热量更容易由副反射区2的外边沿处的散热孔12发出,最终达到增加与副反射区2的外边沿处对应的烹饪腔的温度的目的。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弧面也可以由沿反射罩的周向方向上布置的多个斜线构成。上述结构同样能够达到增加与副反射区2的外边沿处对应的烹饪腔的温度的目的。
47.在本实施例中,主反射区反射面为第二反射弧面,同样地,第二反射弧面也可以由两种方式构成,第一种方式:第二反射弧面由沿反射罩的周向方向上布置的多个第三弧线15构成,第三弧线15沿反射罩的径向方向延伸;第二种方式:第二反射弧面由沿反射罩的径向方向上布置的多个第四弧线16构成,第四弧线沿反射罩的周向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述两种方式构建出的第二反射弧面为同一个第二反射弧面。
48.如图6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弧线15在反射罩的径向方向上由内至外逐渐升高。同理,上述结构使得第三弧线15的较高的一端(即靠近于主反射区1的外边沿的一端)受到的热量的密集度能够被有效提高,从而使得热量更容易由主反射区1的外边沿处的散热孔12发出,最终达到增加与主反射区1的外边沿处对应的烹饪腔的温度的目的。
49.如图2、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弧线16上的点由反射罩的中心至副反射区2的外边沿的方向n上逐渐升高。同理,上述结构使得第四弧线16的较高的一端受到的热量的密集度能够被有效提高,从而使得热量更容易反射至主反射区1的靠近副反射区2的一侧,进而使得有更多的热量能够进入副反射区2,保证烹饪腔内的温场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
50.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反射罩还包括:限位结构20,限位结构20设置于罩本体10上。上述结构便于反射罩的定位安装,从而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51.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20包括设置于罩本体10的侧壁上并向内凹入的限位凸台21。具体地,在烹饪器具的盖体上设置有与限位凸台21配合的凹槽,上述结构简单,便于装配定位。
52.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20包括设置于罩本体10的底壁上的限位孔22,限位孔22位于副反射区2内。具体地,盖体上设置有凸起,凸起可以穿入限位孔22内,以进行装配定位,上述结构简单,便于装配定位。
53.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罩本体10的底壁上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安装凸台17,主反射区反射面与副反射区反射面围成环形反射面,安装凸台17的侧壁的外表面、环形反射面与罩本体10的侧壁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环形凹槽11。上述结构使得反射罩能够通过安装凸台17顺利安装至烹饪器具上。
5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副反射区反射面在环形凹槽11的周向方向上中部高且两端低。
55.如图11至图15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盖体,根据本技术的盖体的实施例包括:盖体本体30、加热管40、反射板70以及反射罩50,其中,加热管40具有开口41。反射板70设置
于加热管40与盖体本体30之间。反射罩50罩设于加热管40的下方并与盖体本体30连接,反射罩50为上述的反射罩,加热管40容纳于反射罩50的罩本体10内,且与反射罩50的主反射区1相对,加热管40的开口41与反射罩50的副反射区2相对。由于上述反射罩具有使得烹饪腔内的温场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盖体也具有上述优点。
56.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5所示,加热管40实际上包括沿罩本体10的周向方向延伸的主盘管以及与主盘管两端连接的两个竖向延伸的端管。在罩本体10的周向方向上,主盘管的两端之间的口部形成开口41(即主盘管在周向上未覆盖处的区域)。
57.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还包括:排气组件60。当烹饪器具的烹饪腔内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后,烹饪腔内的气体能够由排气组件60排至外界大气。因此具有本实施例的盖体的烹饪器具既能够实现烘烤功能又能够实现高压烹饪功能。为了使得两个功能都能正常使用,一般将排气组件60设置在加热管40的开口41处,这样加热管40就能够避开排气组件60。在安装反射罩50时,需要使得反射罩50的副反射区2与开口41相对,由于排气组件60设置于开口41处,因此可以利用排气组件60与反射罩50限位配合以快速定位反射罩50。上述结构利用已有的排气组件60与反射罩50限位配合实现快速定位,因此减少了零部件,降低了生产成本。
58.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排气组件60穿设于限位孔22内。具体地,定位时,只需用户将限位孔22与排气组件60相对,然后向上移动反射罩50以使排气组件60伸入限位孔22内即可。上述结构简单,便于用户操作,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59.如图11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安装反射罩50时,需要使得反射罩50的副反射区2与开口41相对,由于反射板70的位置与加热管40的位置相对固定,因此在安装反射罩50时只需要使限位结构20与反射板70限位配合即可。上述结构利用已有的反射板70与反射罩50限位配合实现快速定位,因此减少了零部件,降低了生产成本。
60.如图11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反射板70上设置有定位凹槽71,限位凸台21限位于定位凹槽71内。具体地,定位时,只需用户将限位凸台21与定位凹槽71相对,然后向上移动反射罩50以使限位凸台21伸入定位凹槽71内即可。上述结构简单,便于用户操作,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6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20既包括限位凸台21也包括限位孔22,通过上述两点限位能够快速准确的定位反射罩50。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结构可以仅包括限位凸台,或者仅包括限位孔,限位凸台和限位孔为异形或者为多边形。
62.在本实施例中,盖体还包括设置在盖体本体30上的测温组件,安装凸台17上设置有安装孔,测温组件穿设于安装孔内并与紧固件连接,上述结构使得反射罩50能够顺利地安装在盖体本体30上。
63.如图16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根据本技术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包括:器具本体80以及盖体90。其中,盖体90盖设于器具本体80上,盖体90为上述的盖体。由于上述盖体具有使得烹饪腔内的温场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因此具有其的盖体也具有上述优点。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