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属于床上用品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枕头。
背景技术:2.普通人一般每日睡眠的时间在6-10小时,高质量的睡眠能够有效缓解日常生活工作所带来的疲劳,充足的睡眠能够提高日常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枕头作为一种常用的床上用品,能够调节睡眠时人体头部和颈部的高度,同时为头部和颈部提供合适的支撑,因此合适的枕头能够提高人体的睡眠质量。
3.传统枕头的高度相对固定,但不同人群之间的头部以及颈部的姿态有所差异,使得传统枕头无法适应所有人群,长期使用不合适的枕头容易对颈椎等部位造成损害。市场上虽然出现了部分能够调节高度的枕头,但此类枕头需要手动调节,普通人在睡眠过程中会不时改变姿势(例如躺卧和侧卧等),不同姿势下头部和颈部对枕头高度的要求不同,现有的枕头无法适应该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枕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枕头无法适应睡眠过程中人体睡姿改变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枕头,包括第一衬板、第二衬板、睡姿传感器、检测组件和高度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衬板和所述第二衬板相对设置,所述睡姿传感器用于检测睡姿,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衬板和所述第二衬板的间距,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在所述睡姿传感器触发时对所述第一衬板与所述第二衬板的间距进行调节,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和所述检测组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衬板和所述第二衬板之间。
6.可选地,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控制主板、电连接于所述控制主板的驱动件以及连接于所述驱动件且由所述驱动件驱动的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衬板和所述第二衬板。
7.可选地,所述升降组件为气撑杆、气囊或电动升降组件中的至少一种。
8.可选地,当所述升降组件为气囊时,所述气囊包括多个子气囊,各所述子气囊依次层叠设置。
9.可选地,所述升降组件设置有多组,各所述升降组件阵列于所述第一衬板和所述第二衬板之间。
10.可选地,所述枕头还包括柔性衬垫,所述柔性衬垫设置于所述第一衬板的上表面。
11.可选地,所述柔性衬垫包括用于支撑头部的头枕部和用于支撑颈部的颈枕部,所述颈枕部向上凸起且靠近于所述头枕部的一侧。
12.可选地,所述检测组件为红外测距传感器、激光测距传感器或超声波测距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13.可选地,所述睡姿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衬板的一侧且由肩部感应触发,所述睡姿传感器设置有多个,不同睡姿下触发不同位置和/或不同数量的所述睡姿传感器。
14.可选地,所述睡姿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接触式传感器以及距离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枕头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枕头,利用睡姿传感器实时检测人体的睡姿,当睡姿传感器检测到人体睡姿发生改变时,位于第一衬板和第二衬板之间的高度调节组件能够自动调节高度,并基于检测组件检测到的第一衬板和第二衬板的高度数据进行自适应调节,从而将枕头高度调节至合适的高度,使枕头能够针对不同睡姿下进行高度调节,提高睡眠质量。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枕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枕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枕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枕头的后视图;
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另一实施方式的枕头的后视图。
22.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3.1、第一衬板;2、第二衬板;3、柔性衬垫;30、头枕部;31、颈枕部;4、升降组件;40、气撑杆;41、气囊;411、子气囊;42、电动升降组件;5、睡姿传感器;6、检测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26.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7.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和各实施例,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实施方式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技术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实施方式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28.请一并参考图1和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枕头,包括第一衬板1、第二衬板2、睡姿传感器5、检测组件6和高度调节组件,其中,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可以相对设置,高度调节组件和检测组件6可以均位于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之间,高度调节组件用于调节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的间距,检测组件6用于检测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的实时间距,睡姿传感器5用于检测使用者的当前睡姿。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的间距变化与枕头高度变化的趋势一致(但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的间距与枕头的高度未必相同),也即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的间距越大,枕头的高度越高,反之亦然。具体应用中,本实施例的枕头在使用时,使用者的头部和和颈部可以搭靠在第一衬板1上,并通过高度调节组件调节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的间距,以使枕头调节至合适的高度,从而为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提供可靠的支撑;在睡眠过程中,多数人会数次改变睡姿(睡姿包括但不限于仰卧、俯卧、左侧卧以及右侧卧等),在改变睡姿时,睡姿传感器5会被感应触发,此时,高度调节器可以根据睡姿感应器的状态,自动调节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之间的间距,使枕头的高度调节至适合当前睡姿,为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提供可靠且适合的支撑。
29.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高度调节组件包括控制主板(图中未示出)、驱动件(图中未示出)和升降组件4,驱动件电连接于控制主板,升降组件4连接于驱动件,并在驱动件的驱动下进行升降运动,升降组件4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衬板1,升降组件4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衬板2。如此,通过驱动件驱动位于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之间的升降组件4进行升降,使得升降组件4在支撑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的同时,还能够调节枕头高度至合适位置。
30.示例性的,作为本实施例升降组件4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升降组件4可以为气撑杆40,驱动件可以为气泵或空气压缩泵等,如此,通过驱动件驱动气撑杆40伸长或压缩来调节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的间距,从而使枕头具有合适的高度。另外,气撑杆40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能够为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提供支撑的同时,缓冲使用者改变睡姿时对枕头的作用力,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31.示例性的,作为本实施例升降组件4的其中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一并参考图2和图4,升降组件4也可以为气囊41,驱动件可以为气泵或空气压缩泵等,驱动件可以通过气囊41的充气和放气来实现枕头高度的调节。同时,气囊41根据其内部空气含量不同会具有不同的软硬度,这样便可以通过控制气囊41内部的空气含量,在调节枕头高度的同时还能够调节枕头的缓冲性能,利于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32.具体地,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继续参考图2和图4,气囊41可以包括多个子气囊411,各子气囊411可以依次沿枕头的高度方向层叠设置,具体应用中,各子气囊411可以分别充入不同量的空气,使各子气囊411具有不同的充盈度。示例性的,部分子气囊411可以充入较多的空气,另一部分充入较少的空气,这样可以使气囊41在具有较佳的支撑强度的同时,使枕头具有较佳的缓冲性能。并且,还可以通过各子气囊411不同的充盈度来微调枕头的高度,进一步提高使用体验。
33.示例性的,作为本实施例升降组件4的其中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参考图3,升降组件4也可以为电动升降组件42,驱动件可以为电机,电动升降组件42可以为螺杆升降组件4。具体地,螺杆升降组件4包括水平放置的螺杆、螺纹连接于螺杆的两个滑块以及分别连接于两个滑块的两根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连接于滑块,支撑杆的另一端可以连接于第一衬板1,两根支撑杆中部相互铰接以形成交叉状结构,两个滑块可以沿螺杆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当螺杆正转时,两个滑块可以沿螺杆相对靠近,以使得两根支撑杆将第一衬板1撑高,反之,当螺杆反转时,两个滑块可以沿螺杆相互远离,以使得两根支撑杆将第一衬板1拉近第二衬板2。这样的设计,能够通过螺杆的正反转来实现枕头高度的调节。
34.具体应用中,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控制主板和驱动件可以位于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之间,或者也可以设置于其他位置处,例如控制主板和部分实施方式中的驱动件可以单独外置,或者,也可以将控制主板嵌设于第一衬板1或第二衬板2中。
35.具体地,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参考图2和图3,升降组件4可以设置有两组或四组,各升降组件4阵列于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之间。这样的设计,不同组升降组件4可以分别调节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不同位置处的间距,以使得枕头不同处可以具有不同的高度,从而更好地适应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当然,在别的实施方式中,升降组件4可以设置有三组或更多组,并且各升降组件4的位置也可以合理调整,本实施例不加以限制。
36.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枕头还包括柔性衬垫3,柔性衬垫3可以位于第一衬板1的上表面,使用时,柔性衬垫3可以与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直接接触,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37.示例性的,柔性衬垫3可以采用聚氨酯、乳胶、羽绒或化纤中的至少一种制成,这些材料均具有较佳的柔软性,能够显著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并且柔性衬垫3可以与第一衬板1可拆卸连接,方便根据使用者的适用性更换柔性衬垫3,也能够方便柔性衬垫3的清洗。当然,在别的实施方式中,柔性衬垫3也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材料制成。
38.具体地,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继续参考图1,柔性衬垫3包括头枕部30和颈枕部31,头枕部30可以用于支撑头部,颈枕部31可以用于支撑颈部。具体地,头枕部30可以为平面状(或者类似平面),颈枕部31可以向上凸起形成具有弧面的条状凸起结构,颈枕部31可以靠近于头枕部30的一侧。这样的设计,颈枕部31能够贴合颈部并为颈部提供支撑,符合人体工学设计。
39.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参考图4,检测组件6可以为红外测距传感器、激光测距传感器或超声波测距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检测组件6可以位于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相向设置的侧面上。
40.示例性的,检测组件6可以设置有一组、两组或多组,请参考图5,当检测组件6设置有两组以上时,各检测组件6可以分别靠近于不同的升降组件4,这如此检测组件6能够分别检测不同位置处的距离,为各升降组件4的升降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使枕头能够精确地调整至合适的高度。
41.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第一衬板1或第二衬板2为刚性衬板,或者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均为刚性衬板,这样的设计,能够避免枕头出现过度变形,提高枕头的可靠性。
42.示例性的,刚性衬板可以采用铝合金、不锈钢或高分子材料(例如工程塑料)中的至少一种制成,当然,在别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也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材料制成。
43.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重新参考图1,睡姿传感器5可以位于第二衬板2的一侧,且睡姿传感器5可以由使用者的肩部感应触发。具体地,睡姿传感器5可以设置有多个,并位于第二衬板2靠近颈枕部31的一侧,这样的设计,当使用者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枕头时,其肩部会接触并触发睡姿传感器5,并且不同睡姿会对应触发不同位置或不同数量的睡姿传感器5,或者触发不同数量和不同位置处的睡姿传感器5,从而使控制主板控制升降组件4调节枕头的高度,实现枕头高度的自动调节。
44.示例性的,请继续参考图1,睡姿传感器5可以沿颈枕部3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可以设置有一排、两排或多排),当使用者为仰卧状态时,其肩部会触发数量较多的睡姿传感器5,而当使用者为侧卧状态时,其肩部触发睡姿传感器5的数量和位置会相应变化,如此便能够有效实现使用者睡姿的实时检测,有利于枕头高度的自动调节。
45.示例性的,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睡姿传感器5可以为压力传感器、接触式传感器以及距离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当然,在别的实施方式中,睡姿传感器5也可以为其他合适的传感器类型。
4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枕头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枕头,利用睡姿传感器5实时检测人体的睡姿,当睡姿传感器5检测到人体睡姿发生改变时,位于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之间的高度调节组件能够自动调节高度,并基于检测组件6检测到的第一衬板1和第二衬板2的高度数据进行自适应调节,从而将枕头高度调节至合适的高度,使枕头能够针对不同睡姿下进行高度调节,提高睡眠质量。
4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