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干手器调风装置及包括其的干手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干手器调风装置及包括其的干手器的制作方法
干手器调风装置及包括其的干手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干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干手器调风装置及包括其的干手器。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干手器的出风口的出风位置和出风方向通常是固定的,干手器的位置一旦固定,其出风位置和方向也是固定的,不能按需调节,适用范围较窄。
3.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手器。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干手器调风装置,所述干手器调风装置包括:
7.固定壳体,所述固定壳体具有第一内腔;
8.旋转壳体,所述旋转壳体具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通过进风开口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所述旋转壳体的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二内腔相连通的出风开口,所述旋转壳体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壳体,以使得所述出风开口的朝向可调;
9.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被构造为使得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旋转壳体在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
10.在本方案中,通过转动旋转壳体,可以改变出风开口的朝向,从而使得干手器的出风方向可调,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要。限位机构能够限定旋转壳体的转动范围,防止出风开口转向不利的方向,例如,若出风开口朝向上方,水滴容易通过出风开口进入干手器中,影响干手器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短路,通过限位机构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使用者可以握持整个旋转壳体调节出风方向,本方案的干手器调风装置可施力的面积较大,使用者更容易发力,便于操作。
11.较佳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凸起和限位槽,所述限位凸起和限位槽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固定壳体上、另一个设置在所述旋转壳体上,所述限位凸起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
12.其中,当所述旋转壳体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旋转至第一角度时,所述限位凸起抵于所述限位槽的第一内壁;当所述旋转壳体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旋转至第二角度时,所述限位凸起抵于所述限位槽的第二内壁。
13.在本方案中,利用限位凸起和限位槽之间的配合,能够使得旋转壳体在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之间旋转,同时,限位凸起和限位槽还能够对旋转壳体起到轴向限位的作用。
14.较佳地,所述旋转壳体具有环形槽,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环形槽内,所述固定壳体具有与所述环形槽相配合的环形凸起,所述限位槽开设在所述环形凸起上。
15.在本方案中,旋转壳体的环形槽与固定壳体的环形凸起相配合,从而起到对旋转壳体的旋转导向作用,限位凸起自环形槽的底部朝向环形槽的口部凸起,且限位凸起的运
动范围被限定在限位槽内。
16.较佳地,所述限位槽沿弧面的长度为所述环形凸起整周长的10%~80%。
17.在本方案中,若限位槽的长度过小,则旋转壳体的活动范围过小,无法满足多种出风方向的需求,若限位槽的长度过大,则出风开口几乎能够朝向任何方向,失去了限位的意义。
18.较佳地,所述固定壳体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壳体部与第二壳体部,所述环形凸起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上的第一凸起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壳体部上的第二凸起部。
19.在本方案中,固定壳体由第一壳体部与第二壳体部扣合而成,从而使得限位凸起能够方便地安装到限位槽内(即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之间),降低了安装难度。而且可以通过打开第一壳体部与第二壳体部,使得固定壳体内部结构暴露于外,便于检修与维护。
20.较佳地,所述旋转壳体包括风道外壳和风道内壳,所述风道内壳固定设置于所述风道内壳之内,所述出风开口开设于所述风道外壳,所述风道内壳的侧壁形成有与所述风道内壳的内部相连通的出风缝,所述出风缝与所述出风开口相适配。
21.在本方案中,旋转壳体包括内外两层壳体,提高了旋转壳体的隔热性能,降低了热损失,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而且还能够防止旋转壳体的表面温度过高,使用者在接触旋转壳体进行风向调节时不会被烫伤。
22.较佳地,所述风道外壳与所述风道内壳之间存在间距,以形成隔热层。
23.在本方案中,风道外壳与风道内壳之间的间隔形成隔热层,阻止或减缓热量向风道外壳传导。该隔热层可以为空气层,即隔热层内不设置其他材料,也可以在隔热层内设置隔热材料,如隔热棉、隔热泡沫等,进一步提高隔热效果。
24.较佳地,所述风道外壳与所述风道内壳之间设置有环形挡风板,所述环形挡风板围绕所述出风开口的外周,且所述环形挡风板自所述风道外壳延伸至所述风道内壳。
25.在本方案中,环形挡风板能够对气流起到导流的作用,阻止气流进入隔热层内,从而减少能量损失。而且环形挡风板在风道外壳与风道内壳之间形成了支撑、定位的作用。
26.较佳地,所述固定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内腔相连通的出风端口,所述旋转壳体经所述出风端口部分地插设在所述固定壳体内。
27.在本方案中,通过出风端口,旋转壳体能够部分地伸入到第一内腔,减少了干手器产生的气流与固定壳体之间的接触,气流尽可能地直接进入旋转壳体,降低了漏风的风险。
28.较佳地,所述固定壳体具有进风端口,所述旋转壳体位于所述固定壳体内的部分的侧部开设有进风侧开口,所述进风侧开口朝向所述进风端口。
29.在本方案中,干手器产生的气流通过进风端口进入固定壳体内,由于进风侧开口朝向进风端口设置,所以气流能够直接流入旋转壳体,尽量避免气流流向固定壳体与旋转壳体之间,减少气流损失。
30.较佳地,所述固定壳体具有多个所述出风端口,每个所述出风端口对应设置有一所述旋转壳体。
31.在本方案中,多个旋转壳体能够引出多股气流,每个旋转壳体都可以独立调节风向,从而能够满足各种干手使用场景。优选地,出风端口设置有两个,从而能够同时对双手进行烘干。
32.一种干手器,包括如前所述的干手器调风装置。
33.在本方案中,由于干手器具有如前所述的干手器调风装置,通过转动旋转壳体,可以改变出风开口的朝向,从而使得干手器的出风方向可调,使用者可以握持整个旋转壳体调节出风方向,本方案的干手器调风装置可施力的面积较大,使用者更容易发力,便于操作。
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干手器调风装置,旋转壳体整体可以相对于固定壳体旋转,因此可以通过转动旋转壳体实现风向的调节,调节时的施力对象较大,操作比较方便,此外,限位机构能够限定旋转壳体的转动范围,防止出风开口转向不利的方向;本实用新型的干手器通过应用上述干手器调风装置,因此能够方便地调节出风风向,满足不同的干手需求。
【附图说明】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干手器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干手器调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干手器调风装置的旋转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干手器调风装置的旋转壳体的剖视示意图。
3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干手器调风装置的旋转壳体的风道内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0.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干手器调风装置的固定壳体的爆炸图。
41.图7为图6在a处的放大示意图。
42.附图标记说明
43.主壳体10
44.进风口20
45.出风开口30
46.气源40
47.干手器调风装置50
48.固定壳体1
49.第一内腔11
50.第一壳体部12
51.第二壳体部13
52.外部壳体14
53.出风端口15
54.进风端口16
55.第一凸起部17
56.第二凸起部18
57.旋转壳体2
58.第二内腔21
59.风道外壳22
60.风道内壳23
61.出风缝24
62.隔热层25
63.环形挡风板26
64.进风侧开口27
65.限位凸起3
66.限位槽4
67.第一内壁41
68.第二内壁42
69.环形槽5
【具体实施方式】
70.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71.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干手器,干手器包括主壳体10,干手器的底部设置有进风口20、上部设置有出风开口30,位于主壳体10内的气源40驱动气流流动,气流从进风口20向上引流,最终从出风开口30流出(气流的流向在图1中以点划线的方式标示出)。干手器内还设置有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气流,以使得出风开口30流出的气流为热风。
72.在本实施例中,干手器还包括一干手器调风装置50,该干手器调风装置50连接于主壳体10并与气源40相连通,气流从主壳体10进入干手器调风装置50内,最终由干手器调风装置50排出。
73.具体地,参见图2至图6所示,干手器调风装置50包括固定壳体1、旋转壳体2和限位机构,其中,固定壳体1具有第一内腔11,旋转壳体2具有第二内腔21,第二内腔21通过进风开口与第一内腔11连通,旋转壳体2的侧壁具有与第二内腔21相连通的出风开口30,气流从主壳体10内进入第一内腔11,随后经过第二内腔21,从出风开口30排出。
74.旋转壳体2可转动地连接于固定壳体1,通过转动旋转壳体2,可以改变出风开口30的朝向,以使得出风开口30的朝向可调,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要。限位机构被构造为使得固定壳体1与旋转壳体2在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限位机构能够限定旋转壳体2的转动范围,防止出风开口30转向不利的方向,例如,若出风开口30朝向上方,水滴容易通过出风开口30进入干手器中,影响干手器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短路,通过限位机构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75.使用者可以握持整个旋转壳体2调节出风方向,本方案的干手器调风装置50可施力的面积较大,使用者更容易发力,便于操作。
76.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凸起3和限位槽4,限位凸起3和限位槽4中的一个设置在固定壳体1上、另一个设置在旋转壳体2上,限位凸起3可移动地设置在限位槽4内,其中,当旋转壳体2相对于固定壳体1旋转至第一角度时,限位凸起3抵于限位槽4的第一内壁41;当旋转壳体2相对于固定壳体1旋转至第二角度时,限位凸起3抵于限位槽4的第二内壁42。利用限位凸起3和限位槽4之间的配合,能够使得旋转壳体2在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之间旋转,同时,限位凸起3和限位槽4还能够对旋转壳体2起到轴向限位的作用。
77.旋转壳体2具有环形槽5,限位凸起3位于环形槽5内,固定壳体1具有与环形槽5相配合的环形凸起,限位槽4开设在环形凸起上。旋转壳体2的环形槽5与固定壳体1的环形凸起相配合,从而起到对旋转壳体2的旋转导向作用,限位凸起3自环形槽5的底部朝向环形槽
5的口部凸起,且限位凸起3的运动范围被限定在限位槽4内。
7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旋转壳体2包括风道外壳22和风道内壳23,风道内壳23固定设置于风道内壳23之内,出风开口30开设于风道外壳22,风道内壳23的侧壁形成有与风道内壳23的内部相连通的出风缝24,出风缝24与出风开口30相适配,即出风缝24与出风开口30位置相对应,优选地,出风缝24的宽度小于出风开口30的宽度。
79.旋转壳体2包括内外两层壳体,提高了旋转壳体2的隔热性能,降低了热损失,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而且还能够防止旋转壳体2的表面温度过高,使用者在接触旋转壳体2进行风向调节时不会被烫伤。
80.如图3所示,风道外壳22与风道内壳23之间存在间距,以形成隔热层25。风道外壳22与风道内壳23之间的间隔形成隔热层25,阻止或减缓热量向风道外壳22传导。该隔热层25可以为空气层,即隔热层25内不设置其他材料,也可以在隔热层25内设置隔热材料,如隔热棉、隔热泡沫等,进一步提高隔热效果。
81.如图4所示,风道外壳22与风道内壳23之间设置有环形挡风板26,环形挡风板26围绕出风开口30的外周,且环形挡风板26自风道外壳22延伸至风道内壳23。环形挡风板26能够对气流起到导流的作用,阻止气流进入隔热层25内,从而减少能量损失。而且环形挡风板26在风道外壳22与风道内壳23之间形成了支撑、定位的作用。
82.限位槽4沿弧面的长度为环形凸起整周长的10%~80%,优选为15%~50%。若限位槽4的长度过小,则旋转壳体2的活动范围过小,无法满足多种出风方向的需求,若限位槽4的长度过大,则出风开口30几乎能够朝向任何方向,失去了限位的意义。
83.如图6所示,固定壳体1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壳体部12与第二壳体部13,环形凸起包括位于第一壳体部12上的第一凸起部17、以及位于第二壳体部13上的第二凸起部18。固定壳体1由第一壳体部12与第二壳体部13扣合而成,第一凸起部17与第二凸起部18共同拼接为环形凸起。而且可以通过打开第一壳体部12与第二壳体部13,使得固定壳体1内部结构暴露于外,便于检修与维护。
84.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壳体1还包括套设在第一壳体部12与第二壳体部13外侧的外部壳体14,外部壳体14优选为筒状,能够起到防止第一壳体部12与第二壳体部13分离的作用。与旋转壳体2类似,固定壳体1也具有内外两层壳体,从而提高隔热效果,防止固定壳体1的外表面温度过高,避免发生烫伤,提高干手器的安全性。
85.如图5至图7所示,旋转壳体2的环形槽5设置在风道内壳23的外周,环形槽5能够与固定壳体1的环形凸起相配合。
86.固定壳体1具有与第一内腔11相连通的出风端口15,旋转壳体2经出风端口15部分地插设在固定壳体1内。通过出风端口15,旋转壳体2能够部分地伸入到第一内腔11,减少了干手器产生的气流与固定壳体1之间的接触,气流尽可能地直接进入旋转壳体2,降低了漏风的风险。
87.固定壳体1还具有进风端口16,进风端口16用于与干手器的主壳体10相连接,干手器产生的气流通过进风端口16进入固定壳体1内。旋转壳体2位于固定壳体1内的部分的侧部开设有进风侧开口27,进风侧开口27朝向进风端口16。由于进风侧开口27朝向进风端口16设置,所以从干手器主壳体10输出的气流能够直接流入旋转壳体2,尽量避免气流流向固定壳体1与旋转壳体2之间,减少气流损失。
88.固定壳体1可以设置有多个出风端口15,每个出风端口15对应设置有一旋转壳体2。多个旋转壳体2能够引出多股气流,每个旋转壳体2都可以独立调节风向,从而能够满足各种干手使用场景。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壳体1具有两个出风端口15,从而能够引出两路气流,两个出风端口15分别位于固定壳体1的两侧,固定壳体1的两侧各设置有一外部壳体14(图6中仅示出一个外部壳体14)。由于出风端口15设置有两个,因此可以对应设置两个出风开口30,从而能够同时对双手进行烘干。
89.由于干手器具有如前的干手器调风装置50,通过转动旋转壳体2,可以改变出风开口30的朝向,从而使得干手器的出风方向可调,使用者可以握持整个旋转壳体2调节出风方向,本方案的干手器调风装置50可施力的面积较大,使用者更容易发力,便于操作。
90.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