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一种可视的多功能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2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可视的多功能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炸锅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可视的多功能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2.目前有一些多功能空气炸锅,包含了空气炸、煎、烤等功能,但是在烹饪过程中需要密封,如果需要观察食物的烹饪效果则需要打开门或者锅盖才能看到,一则操作麻烦,二则开盖(开门)过程中,会造成锅内的热量损失,降低效率。
3.因此,现有技术在空气炸锅上增加视察窗,如:中国专利号:2017219297517,公开了一种带有透明视窗的空气炸锅,其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发热腔、加热腔;上盖对应加热腔设置,其上设有透明视窗,上述专利结构中,上盖部分有视察窗的,但观察的视野较小,只能观察到食物的局部区域,不能全方位观察食物的烹饪情况,体验效果差;
4.又如:中国专利号:2019217097178,公开了一种观察可靠的空气炸锅,包括机座及与机座铰接的盖体,所述机座内设有炸锅组件,炸锅组件包括内锅,盖体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盖体上设有透明的可视窗,所述可视窗位于所述内锅上方,所述可视窗包括外视窗和内视窗,所述外视窗倾斜设置,所述内视窗横向延伸,所述外视窗、内视窗及盖体合围形成可视腔;上述专利中可视窗环绕热风组件设置,外视窗及内视窗外缘通过连接件连接,外视窗及内视窗内缘分别与热风组件外壁连接,整个结构复杂,装配步骤繁琐,并且上述专利中采用环状的可视窗,对外观影响较大,不能广泛应用于其它外观,热风组件中心偏离炸锅组件中心,因可视窗导致热风无法对内锅食物均衡加热。
5.针对上述问题,申请人提出了以下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视的多功能空气炸锅。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视的多功能空气炸锅,具有相配合的上锅体以及下锅体;上锅体包括:上壳体、内衬以及热风对流组件;下锅体包括:下壳体、内锅以及发热件;所述的上锅体设置有一个以上的观察窗,观察窗的可视范围覆盖整个内锅内部;所述的观察窗包括:安装于上壳体的第一透明镜以及安装于内衬的第二透明镜。上述技术中,观察窗的可视范围广,能够全方位、不留死角地观察内锅中食物的烹饪情况,操作简单方便,用户使用感更佳。
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上锅体顶部设置有把手,所述的观察窗设置有两个,两个观察窗对称分布于把手两侧;且单个观察窗的可视范围至少为内锅二分之一的部分。上述限定了观察窗的分布位置以及数目,观察窗对称地分布在把手的两则,且单个观察窗的视觉范围各大于内锅的二分之一,通过两个观察窗可以全方位、不留死角观察内锅中食物的烹饪情况。
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透明镜与第二透明镜相平行,第一透明镜、第二
透明镜与水平面形成夹角a;夹角a的取值范围为:0
°
~60
°
。上述夹角a角度的限定,是经过多次的测量计算,观察窗的角度设置在该夹角范围内,观察效果更好。
1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透明镜与第二透明镜之间设置有透明镜支架;透明镜支架将第一透明镜及第二透明镜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观察腔。第一透明镜、第二透明镜及透明镜支架之间形成密封的观察腔,能够直观地观察内锅中食物的烹饪情况,并且能够防止水蒸气、油污等污染第一透明镜和第二透明镜内侧,却又无法清洗或难以清洗的情况,保证观察效果。
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透明镜支架为中空管状结构;透明镜支架的两端向外延伸构成有支撑部,支撑部与上壳体及内衬紧密接触,便于透明镜支架的稳定安装,确保观察腔的密闭性。
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上壳体和内衬上分别构成有安装通槽,第一透明镜和第二透明镜装配于安装通槽中;透明镜支架的两端分别抵压于第一透明镜和第二透明镜,使其压紧于安装通槽内;上述安装方式简单、便捷,同时通过透明镜支架加强第一透明镜和第二透明镜安装的稳定性。
1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把手设置于上锅体顶部的中间位置,把手向上凸出,于上锅体内部构成了热风对流组件安装的空间;上述限定了把手的安装位置,以及把手刚好与热风对流组件的安装位置向对应,能够向上凸出形成热风对流组件的安装空间,使产品中各部件的位置布局更优化。
1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热风对流组件正对于内锅中心的上方,热风对流组件包括:电机、扇叶以及光波管;电机装配于上壳体,电机的动力轴穿过内衬与扇叶连接并驱动扇叶转动;光波管位于扇叶下方;上述限定了热风对流组件的具体结构,热风对流组件对应内锅中心处,确保热风对内锅中的食物均衡加热;光波管作为发热元件,光波管工作时中,发散出热辐射及光波,热辐射对食物进行加热,同时光波管可对内锅产生照明,以便更好的观察锅内食物的烹饪情况。
1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衬装配一防护网,光波管及扇叶位于防护网所罩设的空间内;防护网对光波管以及扇叶进行防护,防止误触,烫伤使用者。
16.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热风对流组件局部安装于把手内部所构成的空间中,能够减少上锅体的体积;所述的下壳体内构造有容腔,发热件位于容腔内,内锅放置于发热件上,发热件对内锅进行加热。
17.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中观察窗的可视范围广,能够覆盖整个内锅,可以更好地观察内锅中的烹饪食物情况;上锅体的热风对流组件中包括有光波管,光波管的热辐射对食物加热的同时,可以对内锅实现照明,以便更好地观察内锅中食物的烹饪情况。
18.本实用新型的其余有益效果,于具体实施方式中体现。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
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多功能空气炸锅的俯视角度示意图;
21.图2为多功能空气炸锅的左视角度示意图;
22.图3为沿图1中a-a’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24.一种可视的多功能空气炸锅,请参阅图1-3所示,包括:上锅体100和下锅体200,上锅体100和下锅体200组合后,内部形成了一个大致封闭的烹饪空间,热量在该烹饪空间中循环,对食材进行烹饪。
25.所述的上锅体100和下锅体200之间可以是分体式结构,上锅体100可以完全分离于下锅体200,组合时通过卡扣或者锁扣等方式固定;又或者上锅体100和下锅体200之间为翻盖式结构,两者之间通过枢接组件枢接,上锅体100可以相对下锅体200翻转,实现烹饪空间的开启/关闭,这里不对上锅体100 和下锅体200之间的连接方式限定。
26.所述的上锅体100包括:上壳体110、内衬120以及热风对流组件300;一般而言,上壳体110采用塑胶材质,而内衬120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内衬120安装于上壳体110内表面,两者之间相对固定;于上壳体110和内衬120之间形成有隔热空间,通过隔热空间能够防止热量过多地传递至上壳体110,在防止热量消散的同时,防止上壳体110温度过高烫伤使用者。
27.上锅体100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观察窗500,观察窗500的可视范围覆盖整个内锅220内部,透过观察窗500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锅220内食物的烹饪情况;
28.所述的观察窗500包括:第一透明镜510以及第二透明镜520;第一透明镜510安装于上壳体110,第二透明镜520安装于内衬120,第一透明镜510和第二透明镜520相对应;第一透明镜510、第二透明镜520与水平面形成夹角a,夹角a的取值范围是:0
°
~60
°
,于本实施例中,a的取值为25
°
,可选地,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a的取值还可以是15
°
、30
°
、45
°
、60
°
。如图3所示,虚线a与虚线b相交的范围构成了单个观察窗500的最大可视范围,图3中,明显地,单个观察窗500的可视范围大于内锅220的二分之一,那么两个观察窗500的可视范围覆盖整个内锅220内部。
29.如图1和2所示,所述上锅体100的顶部设置有把手130,通过把手130可以将上锅体100顺利相对下锅体200开启/关闭,从图2中可以看出,把手130设置于上锅体100中间的位置,观察窗500设置有两个,为第一观察窗500a和第二观察窗500b,第一观察窗500a和第二观察窗500b对称分布在把手 130两侧;第一观察窗500a和第二观察窗500b的可视范围至少为内锅220二分之一的部分,那么透过第一观察窗500a和第二观察窗500b可全方位、无死角观察内锅220内食物的烹饪情况。
30.上述把手130位于上锅体100的中间位置,观察窗500绕把手130分布的方式,能够方便观察窗500 的布置。
31.第一透明镜510的外表面显露于上壳体110表面,而第二透明镜520的外表面显露于内衬120表面,在清洁时,能够简单、快速地对第一透明镜510以及第二透明镜520的外表面进行擦拭清洁,而第一透明镜510以及第二透明镜520的内表面是难以擦拭/清洗的,若第
一透明镜510以及第二透明镜520的内表面被油污附着后,会影响观察,为了防止油污附着于第一透明镜510以及第二透明镜520的内表面,可以有两种实现方式,第一种是将上壳体110与内衬120之间密封,防止油烟的进入;第二种是在第一透明镜510与第二透明镜520之间增加一个透明镜支架530。
32.上述限定第一透明镜510和第二透明镜520相对的一面为内表面,背对的一面为外表面。
33.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透明镜510和第二透明镜520之间增设有一透明镜支架530,第一透明镜510、第二透明镜520和透明镜支架530之间构成了观察腔501,观察时,可以透过第一透明镜510、透明镜支架530内部和第二透明镜520观察到内锅220内部。
34.所述的上壳体110和内衬120上开设有安装通槽,安装通槽具有内底壁以及贯通口,内底壁构成了支撑面,第一透明镜510和第二透明镜520的边缘可以支撑于支撑面上;
35.所述的透明镜支架530为中空的管状结构,透明镜支架530位于隔热空间中,透明支架530的两端支撑于第一透明镜510和第二透明镜520上,使第一透明镜510、第二透明镜520更稳定地压紧、安装于安装通槽内;由于第一透明镜510和第二透明镜520是相互平行的,那么可以认为透明镜支架530夹设于第一透明镜510、第二透明镜520之间,同时透明镜支架530反作用于第一透明镜510、第二透明镜520上的力大致是相同的,安装更加稳定;同时,由于透明支架530的两端支撑于第一透明镜510和第二透明镜520上便可实现稳定安装,使得透明镜支架530的设计更加简洁。
36.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透明镜510、第二透明镜520的形状大致是矩形,且第二透明镜520的面积略大于第一透明镜510,本实施例中是限定了第一透明镜510和第二透明镜520相互平行,使第一透明镜 510和第二透明镜520的观察角度是相同的,同时透明镜支架530能够更方便地对两者进行固定;若第一透明镜510、第二透明镜520不相互平行,则两者的观察角度及范围有所不同,不可避免地需要增大第二透明镜520的面积,浪费材料,同时内衬520上需要有更大的安装位置,不便于产品布局。
37.进一步地,所述的透明镜支架530的两端向外延伸构成有支撑部531,支撑部531的作用是与上壳体 110及内衬120紧密接触,而支撑部531可以通过上螺丝、上胶、卡扣等方式固定在上壳体110和内衬 120之间。
38.进一步地,所述的观察腔501密闭设置,能够防止水蒸气、油烟等进入观察腔501,在清理时,只需要擦拭第二透明镜520表面以及第一透明镜510表面即可,无需对内部进行清洁。
39.安装时,第一透明镜510从内表面向外表面安装于上壳体110的安装通槽中,但安装通槽的贯通口小于第一透明镜510面积,使得第一透明镜510不会穿出安装通槽;第二透明镜520从内表面向外表面安装于内衬120的安装通槽中,但安装通槽的贯通口小于第二透明镜520面积,使得第二透明镜520不会穿出安装通槽,上述安装方式,装配步骤简单、方便;
40.这里说明,上壳体110和内衬120相对应的面为内表面,上壳体110向外的一面为外表面,内衬120 与下锅体200相对的一面为外表面;
41.为了确保密闭性,第一透明镜510和第二透明镜520可以上胶安装于安装通槽中;也可以在第一透明镜510、第二透明镜520与安装通槽之间增设密封圈,能够确保外部的水汽、尘灰等不会通过上壳体 110的安装通槽进入隔热空间,也能保证烹饪空间中产生的油
烟、水蒸气不会通过内衬120的安装通槽进入观察腔501。
42.可选地,由于观察窗500的结构简单,第一透明镜510和第二透明镜520的安装方式也十分便捷,易于实现,那么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改变视察窗500的数量;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对把手130位置更改,如将把手130设置为圆形结构,设置于上锅体100顶部的中心处,可以绕把手130品字形分布三个观察窗,或者是绕把手130矩形分布四个观察窗,便于观察内锅220中的情况。
43.如图3所示,所述的热风对流组件300正对于内锅220中心的上方,能够确保内锅220中食物加热均衡,热风对流组件300包括:电机310、扇叶320以及光波管330;所述的把手130凸出于上锅体100 顶部,那么对应地上壳体110内构成了电机310安装的空间,电机310的动力轴穿过内衬120与扇叶320 连接并驱动扇叶320转动,扇叶320转动时,带动热风于内锅220中循环,对食物进行烹饪;
44.所述的光波管330位于扇叶320下方,光波管330作为发热元件,光波管330工作时中,发散出热辐射及光波,热辐射对食物进行加热,同时光波可对内锅220产生照明,以便更好地观察锅内食物的烹饪情况。
45.进一步地,所述的内衬120装配一防护网340,光波管330及扇叶320位于防护网340所罩设的空间内,能够对光波管330和扇叶320起到防护作用,防止使用者误触光波管330而受伤;防护网340可以通过上螺丝固定、卡扣等方式安装于内衬120上。
46.进一步地,所述的下锅体200包括:下壳体210、内锅220以及发热件400;所述的下壳体210内构造有容腔,发热件400位于容腔内,而内锅220可以自由放入容腔中,且内锅220位于发热件400上,通过发热件400对内锅中的食物加热,发热件400可以是发热盘;更具体地,所述的发热盘安装于容腔中,并且显露于容腔底部,内锅220放入容腔后,内锅220底部可以直接接触发热盘,加热更加迅速;又或者,内锅220放入容腔后,内锅220底部靠近于发热盘,通过空气传递热量至内锅220中,加热更加均匀。
47.进一步地,所述的内衬120的边缘处设置有密封件121,当上锅体100盖合于下锅体200后,内衬120上的密封件121可以对烹饪空间进行封闭。
48.进一步地,所述的下壳体210上设置有提手230,便于将整个下锅体200提起。
49.如图3所示,热风对流组件300位于上锅体100的中间位置,由于热风对流组件300的设置,会对观察窗500的位置造成影响,观察窗500不可能全面覆盖于上锅体100顶部,因此,观察窗500设置有多个,能够避让热风对流组件300;第一透明镜510和第二透明镜520最佳是倾斜设置,即上述的第一透明镜510、第二透明镜520与水平面形成夹角a,夹角a的取值范围是:0
°
~60
°
;那么观察角度能够避让热风对流组件300的阻碍,能够观察到热风对流组件300正下方的食物烹饪情况。
50.热风对流组件300的位置与把手130相对应,电机310安装于把手130内部的空间中,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上锅体100的体积;同时能够减少观察窗500安装时所需要避让的空间,便于观察窗500的布局。
51.进一步地,所述的上锅体100和下锅体200上均设置有气流孔,具体是,把手130的位置设置有气流口,气流口与热风对流组件300对应;下锅体200的下壳体210处设置有气流口。
52.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
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