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一种座椅靠背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2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座椅靠背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座椅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座椅靠背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2.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经常会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办公或娱乐,而长时间坐姿不端正容易对人体的脊柱、颈椎造成伤害。座椅如办公椅、电脑椅,无法便捷地调整到合适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使用者使用时的舒适性。目前,大多数座椅的靠背都是固定式的,使用者在久坐之后只能通过调整坐姿来消除疲劳。为了提高座椅的舒适性和体验感,使座椅具有良好的可调节性,有的座椅会增加靠背调节装置,以随时对靠背的后仰角度进行调节。
3.但是现有的可调节座椅多采用档位调节的方式,靠背的后仰角度为有限的几个固定值,无法满足使用者多样的需求。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靠背后仰角度的可调值有限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靠背后仰角度的可调值有限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座椅靠背调节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座椅靠背调节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座椅靠背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旋钮、转轴、第一连接件、中心座、第二连接件和靠背支撑板;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调节旋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中心座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转轴与所述中心座同轴联动连接,所述转轴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或所述第二连接件径向相对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能够与椅座支架固定连接,所述靠背支撑板的下部固定连接于所述中心座。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调节旋钮会带动转轴同步转动,而转轴与中心座同轴联动连接,使得中心座随转轴同步转动,进而带动靠背支撑板绕中心座发生转动,从而实现靠背后仰角度的调节,连续转动调节旋钮即可实现连续的调节;转轴能够与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径向相对固定连接,使得转轴能够被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锁定,而无法发生转动,可实现调节后的位置锁定。
9.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朝向所述中心座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具有第一通孔,所述转轴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中。
10.可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第一限位凹环,所述第一限位凹环朝向所述中心座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中心座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侧安装有第一限位凸环,所述转轴从所述第一限位凸环中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凸环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周向滑动配合。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块与第一限位槽周向滑动配合,当转动调节旋钮带动转轴转动时,中心座也发生转动,于是第一限位块会在第一限位槽中沿周向滑动,由
于第一连接件与椅座支架固定连接,第一限位槽的位置固定,故第一限位块的滑动范围受到限制,进而使中心座和靠背支撑板的转动范围受到限制,不易由于靠背后仰角度太大、重心后移而引起座椅翻倒事故,有利于提高座椅的安全性。
12.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件朝向所述中心座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第二限位凹环,所述第二限位凹环朝向所述中心座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中心座朝向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侧安装有第二限位凸环,所述转轴从所述第二限位凸环中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凸环朝向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周向滑动配合。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限位块与第二限位槽周向滑动配合,可帮助第一限位块和第一限位槽对中心座和靠背支撑板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有利于提高座椅的安全性。
14.可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上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中心座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侧开设有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槽中设有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与所述第一定位槽的底面固定。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轴转动时,中心座相对于第一连接件发生转动,使得第一扭簧发生形变并具有反向扭转复位的趋势,有助于靠背后仰角度的反向调节,并可对人体背部提供缓冲。
16.可选的,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上开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中心座朝向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侧开设有第四定位槽,所述第四定槽中设有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与所述第二定位槽的底面固定。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轴转动时,中心座相对于第二连接件发生转动,使得第二扭簧发生形变并具有反向扭转复位的趋势,有助于靠背后仰角度的反向调节,并可对人体背部提供缓冲。
18.可选的,所述转轴的包括转轴本体和设于所述转轴本体外壁的限位棱,所述限位棱的长度小于所述转轴本体,所述中心座上开设有贯穿的限位孔,所述限位棱与所述限位孔滑动配合。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棱与限位孔滑动配合,实现了转轴与中心座的同轴联动连接。
20.可选的,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开设有异形孔,所述限位棱能够与所述异形孔配合;所述第二连接件远离所述中心座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异形孔连通,所述转轴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具有外螺纹,所述具有外螺纹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连接有螺母。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限位棱与异形孔配合时,能够实现转轴与第二连接件的径向相对固定连接,使得转轴无法转动,保持靠背支撑板的锁定状态;当限位棱不与异形孔配合时,转轴能够发生转动,进行靠背后仰角度的调节。
22.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插孔,插孔内滑动连接有插销,所述插销包括挡板和固定连接于所述挡板的把手,所述挡板与所述插孔滑动配合,所述挡板的滑动方向与所述转轴平行。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拉把手可使挡板在插孔内滑动,在正常状态下,将挡板
后部推入插孔中使挡板挡住靠背支撑板,保持靠背位置的固定;当需要调节靠背后仰时,拉出挡板后部使挡板不再挡住靠背支撑板。
24.可选的,所述挡板的前端具有斜面。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的前端具有斜面,便于将挡板插入插孔中。
26.综上所述,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7.本实用新型可实现靠背后仰角度的连续调节,并对调节后的靠背位置进行锁定,扭簧的设置使得靠背还具有缓冲作用,可改善座椅的调节性能和舒适度。
附图说明
28.图1是座椅靠背调节装置安装在座椅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座椅靠背调节装置突出第一连接件的爆炸图。
30.图3是座椅靠背调节装置突出转轴的爆炸图。
31.图4是座椅靠背调节装置突出第二连接件的爆炸图。
32.图5是限位棱处于锁定区时的剖视图。
33.图6是限位棱处于活动区时的剖视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调节旋钮;11、连接杆;111、固定槽;12、凸棱;
36.2、转轴;21、转轴本体;22、限位棱;23、六角螺母;
37.3、第一连接件;31、第一凹槽;32、第一通孔;33、第一定位槽;34、第一限位凹环;341、第一限位槽;35、插孔;
38.4、中心座;41、限位孔;42、第一限位凸环;421、第一限位块;43、第三定位槽;44、第一扭簧;45、第二限位凸环;451、第二限位块;46、第四定位槽;47、第二扭簧;
39.5、第二连接件;51、第二凹槽;52、异形孔;53、第二通孔;54、第二定位槽;55、第二限位凹环;551、第二限位槽;
40.6、靠背支撑板;
[0041] 7、插销;71、挡板;72、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3]
参照图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座椅靠背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旋钮1、转轴2、第一连接件3、中心座4、第二连接件5、靠背支撑板6和插销7。
[0044]
参照图1,调节旋钮1与转轴2固定连接,用于驱动转轴2转动。转轴2依次穿过第一连接件3、中心座4和第二连接件5,用于驱动中心座4转动。第一连接件3和第二连接件5均与椅座支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用于对中心座4进行限位。中心座4与转轴2同轴联动连接,用于带动靠背支撑板6转动。靠背支撑板6的下部与中心座4固定连接,用于支撑人体背部。插销7与第一连接件3滑动连接,用于限制靠背支撑板6转动。
[0045]
参照图2,调节旋钮1包括中空的连接杆11和设置于连接杆11外壁的凸棱12,凸棱12可增大手与调节旋钮1之间的摩擦,便于使用者进行转动。连接杆11靠近中心座4的一端开设有圆柱形的固定槽111,转轴2插入固定槽111中并与连接杆11的内壁粘接。固定槽111
的边沿处进行了倒角处理,便于安装时转轴2插入。
[0046]
参照图3,转轴2包括转轴本体21和限位棱22,转轴本体21为长圆柱形,限位棱22设置于转轴本体21的外壁,转轴2在限位棱22处的截面为正六边形,限位棱22的长度小于转轴本体21。转轴2与调节旋钮1连接的一端进行了倒角处理,便于插入固定槽111中。转轴2的另一端设有外螺纹,并螺纹连接有六角螺母23,便于对转轴2进行轴向上的限位。
[0047]
参照图2,第一连接件3的上部为方块形,第一连接件3的下部为方板状,第一连接件3的下部与椅座支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3朝向中心座4一侧的中心处开设有圆柱形的第一凹槽31,第一凹槽31的底面具有圆形的第一通孔32,转轴2穿设在第一通孔32中,连接杆11的外壁与第一通孔32的侧壁贴合。第一凹槽31的底面还设有圆柱形的第一定位槽33,第一定位槽33位于第一通孔32的附近,第一定位槽33的槽口半径小于第一通孔32的半径。第一凹槽31内设置有圆环形的第一限位凹环34,第一通孔32的孔口和第一定位槽33的槽口均位于第一限位凹环34的环口中。第一限位凹环34朝向中心座4的一侧开设有两个对称的第一限位槽341,可与中心座4配合限位。第一限位凹环34靠近中心座4的端面低于第一凹槽31的槽口,便于与中心座4更稳固地配合,以进行限位。
[0048]
参照图4,中心座4为长方体形,中心座4上开设有贯穿的限位孔41,限位孔41为正六棱柱形,限位棱22与限位孔41相配合,实现了转轴2与中心座4的同轴联动连接。中心座4朝向第一连接件3的一侧安装有圆环形的第一限位凸环42,限位孔41的孔口位于第一限位凸环42的环口中。转轴2从第一限位凸环42的环口中穿过,第一限位凸环42朝向第一连接件3的一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块421,第一限位块421与第一限位槽341周向滑动配合。
[0049]
参照图2和图4,第一限位块421与第一限位槽341周向滑动配合,当转动调节旋钮1带动转轴2转动时,中心座4也发生转动,于是第一限位块421会在第一限位槽341中沿周向滑动,由于第一连接件3与椅座支架固定连接,第一限位槽341的位置固定,故第一限位块421的滑动范围受到限制,进而使中心座4和靠背支撑板6的转动范围受到限制,不易由于靠背后仰角度太大、重心后移而引起座椅翻倒事故,有利于提高座椅的安全性。
[0050]
参照图4,中心座4朝向第一连接件3的一端开设有圆柱形的第三定位槽43,第三定槽中设有第一扭簧44,第一扭簧44的一端焊接在第三定位槽43的底面,第一扭簧44的另一端与第一定位槽33的底面固定焊接。当转轴2转动时,中心座4相对于第一连接件3发生转动,使得第一扭簧44发生形变并具有反向扭转复位的趋势,有助于靠背后仰角度的反向调节,并可对人体背部提供缓冲。
[0051]
参照图2,中心座4朝向第二连接件5的一侧安装有圆形的第二限位凸环45,限位孔41的孔口位于第一限位凸环42的环口中。转轴2从第二限位凸环45的环口中穿过,第二限位凸环45朝向第二连接件5的一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限位块451。中心座4朝向第二连接件5的一侧开设有第四定位槽46,第四定槽中焊接有第二扭簧47,第二扭簧47与第二连接件5固定连接。中心座4的底面与靠背支撑板6的下端面平齐。
[0052]
参照图4,第二连接件5的上部为方块形,第二连接件5的下部为方板状,第二连接件5的下部与椅座支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5朝向中心座4一侧的中心处开设有圆柱形的第二凹槽51,第二凹槽51的底面具有异形孔52,限位棱22能够与异形孔52滑动配合,使得转轴2无法转动,保持靠背支撑板6的锁定状态。异形孔52接近正六边形,正六边形的顶角处为圆弧状,使得限位棱22的棱峰不与异形孔52的内壁直接接触,减小了两者之间
的摩擦,有利于转轴2在异形孔52中滑动。第二连接件5远离中心座4的一侧开设有圆形的第二通孔53,第二通孔53与异形孔52连通,转轴本体21穿过第二通孔53后与六角螺母23螺纹连接,使得转轴本体21无法从第二通孔53中抽出。
[0053]
参照图5和图6,异形孔52的截面积小于第二凹槽51的槽口面积,并大于第二通孔53的截面积。异形孔52和第二通孔53的连通面至第一凹槽31的槽口所在平面之间的空间为锁定区,限位棱22的长度等于锁定区的长度。第一凹槽31的底面至第二凹槽51的底面之间的空间为活动区,锁定区的长度小于活动区的长度,使得转轴2能够被解锁。轴向移动调节旋钮1,可使得限位棱22的位置在锁定区和活动区之间转换。当限位棱22处于锁定区时,限位棱22与异形孔52配合,限位棱22的端面与第二连接件5抵接,使得转轴2无法转动,靠背的位置被锁定;当限位棱22处于活动区时,限位棱22不再与异形孔52配合,转轴2可发生转动,进而带动中心座4和靠背支撑板6转动,从而实现靠背后仰角度的调节,此时六角螺母23与第二连接件5抵接。
[0054]
参照图4,第二凹槽51的底面还设有接近圆柱形的第二定位槽54,第二定位槽54的侧面与异形孔52连通,第二定位槽54的槽口半径小于异形孔52的半径,第二扭簧47与第二定位槽54的底面焊接。当转轴2转动时,中心座4相对于第二连接件5发生转动,使得第二扭簧47发生形变并具有反向扭转复位的趋势,有助于靠背后仰角度的反向调节,并可对人体背部提供缓冲。
[0055]
参照图4,第二凹槽51内设置有圆环形的第二限位凹环55,异形孔52的孔口和第二定位槽54的槽口均位于第二限位凹环55的环口中。第二限位凹环55朝向中心座4的一侧开设有两个对称的第二限位槽551,第二限位块451与第二限位槽551周向滑动配合,可帮助第一限位块421和第一限位槽341对中心座4和靠背支撑板6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有利于提高座椅的安全性。第二限位凹环55靠近中心座4的端面低于第二凹槽51的槽口,便于与中心座4更稳固地配合,以进行限位。
[0056]
参照图1和图2,第一连接件3的背后设有长方体形的插孔35,插销7滑动设置于插孔35中。插销7包括长方体形的挡板71和圆柱形的把手72,把手72焊接在挡板71一端的中部。挡板71与插孔35滑动配合,挡板71的滑动方向与转轴2平行,且挡板71的长度大于插孔35的长度。推拉把手72可使挡板71在插孔35内滑动,在正常状态下,将挡板71后部推入插孔35中使挡板71挡住靠背支撑板6,保持靠背位置的固定;当需要调节靠背后仰时,拉出挡板71后部使挡板71不再挡住靠背支撑板6。挡板71前端的四边上都具有斜面,便于将挡板71插入插孔35中。
[0057]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转动调节旋钮1带动转轴2同步转动,使得中心座4随转轴2同步转动,进而带动靠背支撑板6绕中心座4发生转动,从而实现靠背后仰角度的调节,连续转动调节旋钮1即可实现连续的调节。限位棱22与异形孔52的配合使得转轴2能够被第二连接件5锁定,而无法发生转动,可实现调节后的位置锁定;轴向拉动调节旋钮1使限位棱22位于活动区中,可实现转轴2解锁,使靠背后仰角度能够进行调节。
[0058]
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