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开合模机构和管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开合模机构和管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开合模机构和管模装置。


背景技术:

2.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具有高抗压、耐腐蚀、高密封性、高强度和高抗渗等特点,广泛用于长间隔输水干线、城市供水工程、产业有压输水干线以及压力排污干管等。
3.生产过程中,预应力钢管混凝土管道的管芯浇筑成型是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需要将内模和外模组装好后,向内模和外模之间的容置空间浇筑混凝土成型管芯。浇筑完成并达到脱模时间后,需要松开外模合模口,使外模与内模之间的容置空间变大,然后用专用吊具将管芯吊出。
4.其中,如图1至图3所示,管芯浇筑外模1一般形成有合模口10,合模口10的左右两端分别为外模的第一端12和外模的第二端13,以使外模的第一端12和外模的第二端13能够相对开合。
5.目前,常用的合模口10的合模、开模工序较为繁琐。具体而言,合模口10通过紧固螺栓14紧固,6m长度的标准外模需要用20-25个紧固螺栓14进行合模,紧固螺栓14的外径尺寸较大,因而为了达到规定扭矩并提高工作效果,需要采用气动扳手对紧固螺栓14进行旋拧操作。拧紧管芯浇筑外模1的上半部分的时候,需要两人同时操作,一人在爬梯11的较靠上部分用尼龙绳拴住气动扳手吊起辅助,另一人需要采用被吊起的气动扳手将紧固螺栓14拧紧,然后两人同时继续沿爬梯11向上移动,直至完成所有紧固螺栓14的拧紧工作。同理,拆模时,拆卸紧固螺栓14的顺序与旋拧时相反,但是仍需要两人共同操作。
6.可见,现有的外模开合模方案,工作量大、效率低、人力需求大且存在跌落或坠物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7.本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合模机构,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外模开合模方案,工作量大、效率低、人力需求大且存在跌落或坠物等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8.本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模装置,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管模装置所采用的外模开合模方案,工作量大、效率低、人力需求大且存在跌落或坠物等安全隐含的技术问题。
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开合模机构,包括第一合模本体、第二合模本体、弹性支撑件和形变驱动件;
10.所述弹性支撑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合模本体与所述第二合模本体之间;
11.所述形变驱动件与所述弹性支撑件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弹性支撑件沿预定方向发生膨胀或收缩,以使所述第一合模本体和所述第二合模本体沿所述预定方向开合。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合模本体包括第一合模部和连接于所述第一合模部的侧部的第一传动座,所述第二合模本体包括第二合模部和连接于所述第二合模部的侧部的第二传动座;
13.所述第一合模部与所述第二合模部沿所述预定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传动座与所述第二传动座沿所述预定方向相对设置,所述弹性支撑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座与第二传动座之间。
1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开合模机构还包括支撑架;
15.所述支撑架包括沿所述预定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止挡座和第二止挡座,所述第一止挡座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座的背离于所述第二传动座的一侧,所述第二止挡座设置于所述第二传动座的背离于所述第一传动座的一侧;
16.所述开合模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限位件和第二弹性限位件,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座与所述第一止挡座之间,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二传动座与所述第二止挡座之间。
1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开合模机构还包括沿所述预定方向延伸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止挡座和所述第二止挡座连接;
18.所述导向杆的中部贯穿所述第一传动座和所述第二传动座,以使所述第一传动座与所述第二传动座能够沿所述导向杆移动。
1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撑件、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和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均呈中空状;
20.所述形变驱动件为气源供给装置,所述气源供给装置分别与所述弹性支撑件的内部、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的内部和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的内部相连通。
2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和所述弹性支撑件均为橡胶膨胀带。
2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和所述弹性支撑件均设置有进气阀和放气阀,并通过所述进气阀与所述气源供给装置连通。
2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合模本体的面向所述第二合模本体的表面设置有密封件。
2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管模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开合模机构。
2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管模装置还包括形成有合模口的管模本体;
26.所述开合模机构的第一合模本体与所述管模本体的合模口处的一端连接,或者,所述第一合模本体由所述管模本体的合模口处的一端形成;
27.所述开合模机构的第二合模本体与所述管模本体的合模口处的另一端连接,或者,所述第二合模本体由所述管模本体的合模口处的另一端形成。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29.本技术提供的开合模机构包括第一合模本体、第二合模本体、弹性支撑件和形变驱动件。
30.所述弹性支撑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合模本体与所述第二合模本体之间,所述形变驱动件与所述弹性支撑件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弹性支撑件沿预定方向发生膨胀或收缩,以
使所述第一合模本体和所述第二合模本体沿所述预定方向开合,从而通过弹性支撑件的膨胀和收缩驱动第一合模本体和第二合模本体相对开合,代替现有的人工使用扳手拆装螺栓的方案,使开合模便捷高效,且仅需一人对形变驱动件进行操控,即可控制开合模操作,能够节省人力和人工成本。
31.本技术提供的管模装置,包括上述的开合模机构,因而能够实现该开合模机构的所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管芯浇筑外模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图1的俯视图;
35.图3为图2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3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管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图4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38.图6为图5的左视图;
39.图7为图5在c-c截面的开模状态示意图;
40.图8为图5在c-c截面的合模状态示意图;
41.图9为图4在d处的局部放大图。
42.图1至图3的附图标记:
43.1-管芯浇筑外模;10-合模口;11-爬梯;12-外模的第一端;13-外模的第二端;14-紧固螺栓。
44.图4至图9的附图标记:
45.2-管模装置;20-第一合模本体;200-第一合模部;201-第一传动座;21-第二合模本体;210-第二合模部;211-第二传动座;22-开合模机构;220-支撑架;2200-第一止挡座;2201-第二止挡座;221-导向杆;222-止挡部;223-定位销;224-垫片;225-第一弹性限位件;2250-第一进气阀;2251-第一放气阀;226-第二弹性限位件;2260-第二进气阀;2261-第二放气阀;227-弹性支撑件;2270-第三进气阀;2271-第三放气阀;23-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9.实施例一
50.结合图4至图9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合模机构22,可以用于管模装置2,以实现管模装置2的开合功能,以便于管芯脱模。
51.开合模机构22包括第一合模本体20、第二合模本体21、弹性支撑件227和形变驱动件。
52.在下文中,将对开合模机构22的上述部件进行具体描述。
53.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弹性支撑件227连接于第一合模本体20与第二合模本体21之间。
54.形变驱动件与弹性支撑件227连接,并能够驱动弹性支撑件227沿预定方向发生膨胀或收缩,以使第一合模本体20和第二合模本体21沿预定方向开合。
55.具体而言,当弹性支撑件227发生膨胀,弹性支撑件227推动第一合模本体20和第二合模本体21彼此远离,从而完成第一合模本体20和第二合模本体21之间的开模操作。当弹性支撑件227发生收缩,弹性支撑件227拉动第一合模本体20和第二合模本体21彼此靠近,从而完成第一合模本体20和第二合模本体21之间的合模操作。
56.可选地,为了避免弹性支撑件227相对第一合模本体20或者第二合模本体21相对窜动,并有效确保第一合模本体20与第二合模本体21之间的随动性,弹性支撑件227分别与第一合模本体20和第二合模本体21相粘接固定。
57.进一步地,由于弹性支撑件227是消耗件,因而需要周期性换新,为了便于对弹性支撑件227进行更换,弹性支撑件227与第一合模本体20和第二合模本体21可以通过弹性绑带进行绑定,从而不仅能够确保第一合模本体20、第二合模本体21相对于弹性支撑件227的双向随动性,而且相较于粘结固定的方式,显著提高了更换的便利性。可选地,第一合模本体20和第二合模本体均开设有绑定通孔。
58.可以理解的是,当弹性支撑件227保持在自然形状,则使第一合模本体20和第二合模本体21保持在合模状态,当弹性支撑件227从原始形状开始膨胀,则使第一合模本体20和第二合模本体21由合模状态向开模状态切换,当弹性支撑件227开始向原始形状收缩,则使第一合模本体20和第二合模本体21由开模状态向合模状态切换。
59.本实施例中,第一合模本体20包括第一合模部200和连接于第一合模部200的侧部的第一传动座201,从而能够使第一合模部200与第一传动座201随动;第二合模本体21包括第二合模部210和连接于第二合模部210的侧部的第二传动座211,从而能够使第二合模部210与第二传动座211随动。
60.第一合模部200与第二合模部210沿预定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传动座201与第二传动座211沿预定方向相对设置,弹性支撑件227连接于第一传动座201与第二传动座211之
间,从而弹性支撑件227通过带动第一传动座201和第二传动座211,达到带动第一合模部200和第二合模部210移动的目的。
61.可选地,第一传动座201焊接于第一合模部200,第二传动座211焊接于第二合模部210。
6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合模部200的面向第二合模部210的表面设置有密封件23,从而在合模状态下,能够通过密封件23密封合模口,防止跑浆或者漏浆的情况发生。
63.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开合模机构22还包括支撑架220,支撑架220包括沿预定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止挡座2200和第二止挡座2201。
64.第一止挡座2200设置于第一传动座201的背离于第二传动座211的一侧,第二止挡座2201设置于第二传动座211的背离于第一传动座201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止挡座2200、第一传动座201、第二传动座211和第二止挡座2201顺次排布。
65.在本实施例中,开合模机构22还包括第一弹性限位件225和第二弹性限位件226,第一弹性限位件225支撑于第一传动座201与第一支撑座之间,第二弹性限位件226支撑于第二传动座211与第二支撑座之间。
66.一方面,在开模状态下或者在合模状态下,通过第一弹性限位件225的形状保持以及弹性支撑件227的形状保持相配合将第一传动座201保持在目标位置,通过第二弹性限位件226的形状保持以及弹性支撑件227的形状保持相配合将第二传动座211保持在目标位置,从而使被开合模件能够被稳定地保持在开模状态或者合模状态,进而便于在开模状态下或者在合模状态下进行相关的施工操作。
67.另一方面,在开模状态与合模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通过第一弹性限位件225的形变与弹性支撑件227的形变相配合使得第一传动座201能够平稳移动,通过第二弹性限位件226的形变与弹性支撑件227的形变相配合使得第二传动座211能够平稳移动,从而使状态切换的过程更加稳定可靠。此外,由于第一弹性限位件225和第二弹性限位件226也可以为驱动第一传动座201和第二传动座211的移动提供动力,从而使得状态切换更加高效。
68.可选地,支撑架220由u型槽钢成型,支撑架220的相面对两个的折弯部分别为第一止挡座2200和第二止挡座2201,第一弹性限位件225、第一传动座201、弹性支撑件227、第二传动座211和第二弹性限位件226均设置于u形槽钢的u型槽内。
69.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开合模机构22还包括沿预定方向延伸的导向杆221,导向杆2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止挡座2200和第二止挡座2201连接,具体而言,导向杆221可以与第一止挡座2200和第二止挡座2201焊接或者销接等,至少确保导向杆221沿预定方向延伸即可。
70.导向杆221的中部贯穿第一传动座201和第二传动座211,以使第一传动座201与第二传动座211为导向杆221的移动提供沿预定方向的导向作用。
71.可选地,导向杆221的一端设置有止挡部222,导向杆221的另一端设置有销接孔,止挡部222与第二止挡座2201的背离于第二传动座211的侧壁抵接,销接孔穿设有定位销223,定位销223通过垫片224与第一止挡座2200的背离于第一传动座201的侧壁抵接。
72.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弹性支撑件227、第一弹性限位件225和第二弹性限位件226均呈中空状,形变驱动件为气源供给装置,气源供给装置分别与弹性支撑件227的内部、第一弹性限位件225的内部和第二弹性限位件226的内部相连通,从而气源供气装置向其内
部供气气体,能够使其发生膨胀。
73.反之,如果气源供给装置从弹性支撑件227、第一弹性限位件225或者第二弹性限位件226抽气,或者弹性支撑件227、第一弹性限位件225或者第二弹性限位件226放气,则能够使其发生收缩。
74.可选地,第一弹性限位件225、第二弹性限位件226和弹性支撑件227均为橡胶膨胀带,橡胶膨胀带的长度方向与合模口的高度方向保持一致。
75.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支撑件227、第一弹性限位件225和第二弹性限位件226均设置有进气阀和放气阀,且均通过进气阀与气源供给装置连通,从而通过进气阀可以便利地控制是否向弹性支撑件227、第一弹性限位件225和第二弹性限位件226开始进气以及停止进气。
76.通过放气阀可以便利地控制弹性支撑件227、第一弹性限位件225和第二弹性限位件226开始排气以及停止排气。
77.具体而言,第一弹性限位件225设置有第一进气阀2250和第二放气阀2261,第二弹性限位件226设置有第二进气阀2260和第二放气阀2261,弹性支撑件227设置有第三进气阀2270和第三放气阀2271。
78.实施例二
79.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管模装置,该实施例包括实施例一中的开合模机构,实施例一所公开的开合模机构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实施例一已公开的开合模机构的技术特征不再重复描述。
80.结合图4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管模装置2包括开合模机构22。
81.管模装置2还包括形成有合模口的管模本体,开合模机构22连接于管模本体的合模口处的两端之间,以通过开合模机构22使得管模本体在合模口处相对开合。
82.如图8所示,第一合模本体20与管模本体的合模口处的第一端连接,具体而言第一合模本体20焊接于管模本体的合模口处的第一端;或者,第一合模本体20由管模本体的合模口处的第一端形成(图中未示出)。
83.如图8所示,第二合模本体21与管模本体的合模口处的第二端连接,具体而言第二合模本体21焊接于管模本体的合模口处的第二端;或者,第二合模本体21由管模本体的合模口处的第二端形成。
84.基于以上结构,对管模装置2的开合模工作原理进行如下描述:
85.在初始状态下,将外模吊运并安放在模具底座上,第一弹性限位件225、第二弹性限位件226和弹性支撑件227均处于自然无压的状态,将第一放气阀2251、第二放气阀2261和第三放气阀2271均关闭,以使第一弹性限位件225和第二弹性限位件226保持在自然无压的状态。
86.将气体供给装置与第一进气阀2250和第二进气阀2260连通。
87.开启气体供给装置的供气功能,向第一弹性限位件225和第二弹性限位件226充气供压以使其发生膨胀,第一弹性限位件225以第一止挡座2200为支点推动第一传动座201靠近第二传动座211,第二弹性限位件226以第二止挡座2201为支点推动第二传动座211靠近第一传动座201,弹性支撑件227随之被压缩,从而使第一传动座201和第二传动座211带动第一合模部200和第二合模部210相对靠近直至完成合模。
88.合模完成后,即可进行管芯灌料浇筑及养护的相关操作。
89.管芯达到脱模时间后,打开第一放气阀2251和第二放气阀2261,对第一弹性限位件225和第二弹性限位件226进行泄压。然后,将第三进气阀2270与气源供给装置连通,开启气源供气装置,向弹性支撑件227供气供压以使其发生膨胀,从而推动第一传动座201和第二传动座211相对远离,第一弹性限位件225和第二弹性限位件226被压缩,从而使第一传动座201和第二传动座211带动第一合模部200和第二合模部210相对远离直至完成开模。
90.当弹性支撑件227的内部达到设定压力时,关闭第三进气阀2270,并将气源供给装置与第三断开,从而使弹性支撑件227处于保压状态,从而能够将外模保持在开模状态。
91.将管芯进行吊装脱模,等待下一工作循环。在下一工作循环的合模操作开始之前,打开第一放气阀2251、第二放气阀2261和第三放气阀2271对弹性支撑件227进行泄压,从而使第一弹性限位件225、第二弹性限位件226和弹性支撑件227均处于自然无压的初始状态。
92.本实施例中的管模装置具有实施例一中的开合模机构的优点,实施例一所公开的开合模机构的优点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9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