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种基础设备的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地铁、管廊道路建设,在此类建筑建造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利用到单侧支模架,然而现有的单侧支模架大多存在着体型大,质量重的特点,因此移动较为不便,经常需要先进行拆除组装后或者利用大型设备如塔吊进行吊装移动才能在其他位置继续使用,此类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需要不断拆除组装后才能在不同位置进行使用,极大的增加了建筑施工所需要的时间,降低了建筑施工效率,增加了建筑施工所需要的人工,提高了建筑施工所需要的成本,而采用大型设备吊装的方式进行移动,不仅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吊装的过程需要转存场地,影响建筑施工场地的空间利用率,很可能给建筑施工的其他过程造成不良的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具有避免拆装吊装、位置调节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详见下文阐述。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包括底座、纵向移动部和横向移动部;
6.所述底座的上端设有单侧支模架;
7.所述横向移动部位于底座下端;
8.所述纵向移动部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在横向移动部的左右两端,通过横向移动部实现单侧支模架的左右侧移动,通过纵向移动部实现实现单侧支模架的前后移动。
9.作为优选,所述横向移动部包括两个前后相对的外板,两个外板的左右两端均通过连接轴相连接,所述连接轴上转动连接有支撑滚轮,两个外板的中部设有调节组件,为实现单侧支模架的左右侧移动奠定基础。
10.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滚轮的上端和底座下端面相接触,通过支撑滚轮实现对底座的支撑,在不干扰底座左右移动的前提下,避免调节组件受到的来自竖直方向的载荷,保证调节组件的实用寿命。
11.作为优选,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转轴和拨动板,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和两个外板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的前端贯穿前端的外板且固定连接有舵轮式把手,所述转轴的中部固定有拨动件,所述拨动件为齿高较大的特制齿轮,所述拨动板固定在底座的下端面且和拨动件相对应,便于实现对左右侧移动的控制,进一步为单侧支模架的左右侧移动奠定基础。
12.作为优选,所述拨动板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啮合孔槽,所述拨动件和啮合3ko槽相啮
合,保证调节组件的正常工作,保证该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的左右移动的正常调节进行。
13.作为优选,所述纵向移动部包括滚轮座和纵向轨道,所述滚轮座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纵向滚轮组,所述纵向滚轮的下端和纵向轨道相接触,为实现实现单侧支模架的前后移动奠定基础。
14.作为优选,所述纵向滚轮组由数量不少于两个的纵向滚轮组成,保证该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的稳定性,避免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前后倾斜。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6.具备纵向移动部和横向移动部,通过纵向移动部和横向移动部的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的实现该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的前后左右移动,进而有效保证了单侧支模架的前后左右移动,进而有效避免传统支模架需要不断拆除组装后才能在不同位置进行使用的缺陷,极大的降低建筑施工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建筑施工所需要的人工,进而降低了建筑施工所需要的成本,同时避免了采用大型设备吊装的方式进行移动存在着安全隐患的缺陷,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最后还有效避免了单侧支模架吊装的过程需要转存场地进行存放的缺陷,保证建筑施工场地的空间利用率,进而建筑施工的其他建筑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
17.通过纵向移动部和横向移动部实现单侧支模架的移动,操作更为简便,另外该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中的支撑滚轮可有效避免调节组件受到来自竖直方向的载荷,进而有效避免了其因受载过大而损坏,有效保证了调节组件的使用寿命,进而有效保证了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正视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本实用新型图5的拨动件45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本实用新型图5的拨动板44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8.1、底座;2、单侧支模架;3、纵向移动部;31、滚轮座;32、纵向滚轮组;33、纵向轨道;4、横向移动部;41、舵轮式把手;42、转轴;43、外板;44、拨动板;45、拨动件;46、啮合孔槽板;47、连接轴;48、支撑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30.参见图1-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包括底座1、纵向移动部3和横向移动部4;底座1的上端设有单侧支模架2;横向移动部4位于底座1下端,横向移动部4包括两个前后相对的外板43,两个外板43的左右两端均通过连接轴47相连接,连接轴47上转动连接有支撑滚轮48,支撑滚轮48的上端和底座1下端面相接触,通过支撑滚轮48实现对底座1的支撑,在不干扰底座1左右移动的前提下,避免调节组件受到的来自竖直方向的载荷,保证调节组件的实用寿命,两个外板43的中部设有调节组件,为实现单侧支模架2的左右侧移动奠定基础,调节组件包括转轴42和拨动板44,转轴42的两端分别和两个外板43转动连接,转轴42的前端贯穿前端的外板43且固定连接有舵轮式把手41,转轴42的中部固定有拨动件45,拨动件45为齿高较大的特制齿轮,拨动板44固定在底座1的下端面且和拨动件45相对应,便于实现对左右侧移动的控制,进一步为单侧支模架2的左右侧移动奠定基础,拨动板44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啮合孔槽46,拨动件45和啮合孔槽46相啮合,保证调节组件的正常工作,保证该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的左右移动的正常调节进行;纵向移动部3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在横向移动部4的左右两端,纵向移动部3包括滚轮座31和纵向轨道33,滚轮座3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纵向滚轮组32,纵向滚轮组32由数量不少于两个的纵向滚轮组成,保证该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的稳定性,避免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前后倾斜,纵向滚轮的下端和纵向轨道33相接触,为实现实现单侧支模架2的前后移动奠定基础,通过横向移动部4实现单侧支模架2的左右侧移动,通过纵向移动部3实现实现单侧支模架2的前后移动。
3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结构的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根据图示安装好该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各部,当需要进行前后移动时,直接前后推动单侧支模架2,纵向滚轮组32会随着纵向轨道33进行纵向移动,从而实现装置的纵向移动,当需要横向移动时,使用者通过转动舵轮式把手41,从而带动转轴42进行转动,转轴42转动进而带动拨动件45转动,拨动件45上的齿和拨动板44上不同的啮合孔槽46啮合进而带动拨动板44左右移动,拨动板44左右移动带动底座1左右移动,底座1左右移动最终带动单侧支模架2左右移动,实现单侧支模架2的左右侧位置调节,进而为单侧支模架2与建筑壁面的后续合模与分模奠定基础。
32.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单侧支模架2由常见的钢管、模板等常见建筑构件连接构成;
33.本实用新型中纵向滚轮组32中纵向滚轮的数量可根据单侧支模架2前后长度的现实使用情况进行调节,避免横向移动部4发生前后倾斜;
34.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滚轮48的数量可根据单侧支模架2前后长度的现实使用情况进行调节,避免底座1发生前后倾斜;
35.本实用新型中纵向轨道33可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地面上。
36.本实施例的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37.具备纵向移动部3和横向移动部4,通过纵向移动部3和横向移动部4的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的实现该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的前后左右移动,进而有效保证了单侧支模架的前后左右移动,进而有效避免传统支模架需要不断拆除组装后才能在不同位置进行使用的缺陷,极大的降低建筑施工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建筑施工所需要的人工,进而降低了建筑施工所需要的成本,同时避免了采用大型设备吊装的方式进行移动存在着安全隐患的缺陷,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最后还有效避免了单侧支模架吊装的过程需要转存场地进行存放的缺陷,保证建筑施工场地的空间利用率,进而建筑施工的其他建筑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
38.通过纵向移动部3和横向移动部4实现单侧支模架的移动,操作更为简便,另外该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中的支撑滚轮48可有效避免调节组件受到来自竖直方向的载荷,进而有效避免了其因受载过大而损坏,有效保证了调节组件的使用寿命,进而有效保证了单侧支模架底部轨道移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3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