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深基坑施工用防雨棚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深基坑施工用防雨棚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防雨棚,具体是一种深基坑施工用防雨棚。


背景技术:

2.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二00九年五月十三日发布《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中的附属文件,深基坑工程为:
4.(一)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二)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筑(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
5.由于基坑的特殊性,在雨天时,基坑的排水能力较差,且较容易产生积水,导致无法在基坑内进行工作,而现有的基坑顶部的防雨棚形式大都是单一形式,若出现基坑的长度较长时,现有的防雨棚采用相互拼接进行防雨,这样不仅拼接的防雨棚稳定性较差,更耽误时间,而现有的防雨棚大都跟雨伞防雨形式相似,在有风时,雨水会防雨棚的四周落入到基坑内,且现有的防雨棚没有对落到防雨棚上的雨水进行收集排出,导致雨水通过地面进入到基坑内部。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深基坑施工用防雨棚。


技术实现要素:

6.一种深基坑施工用防雨棚,包括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通过固定柱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挡板的侧壁固定设有通槽,且相对应的第一挡板的另一侧壁固定连接连接板,所述通槽的侧壁与第一挡板连接的部分被第一螺纹连接孔贯穿,所述第一挡板的底端外侧壁固定连接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一端固定设有出水孔,所述第一挡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腿的一端,所述支撑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底座,所述第一挡板的内壁固定连接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侧壁固定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固定板插接u型连接板,所述u型连接板的侧壁固定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插接第二限位杆,所述u型连接板的一侧壁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柱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另一端滑动套接在第二连接柱内,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侧壁螺纹连接固定杆。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螺纹连接孔以及通槽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的一侧壁,所述连接板固定设有第二螺纹连接孔,所述连接板的数量为四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的一侧壁。
8.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的两端均插接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的两端的杆径不同。
9.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腿以及底座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的底端。
10.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槽的数量为两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的两外
侧壁底端。
11.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杆的数量为两个,对称分布在第二连接柱的同一侧壁,所述第一连接柱、u型连接板、固定板和第二限位杆均有两个,且均以相同的连接方式分布在第二连接柱两端,所述固定板一个固定连接在第一挡板的内壁,另一个固定连接在第二挡板的内壁。
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深基坑施工用防雨棚。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4.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组合俯视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第二连接与第一连接柱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固定板正视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第一挡板正视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第二挡板正视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第一挡板,2、第二挡板,3、通槽,4、第一螺纹连接孔,5、集水槽,6、出水孔,7、支撑腿,8、底座,9、第一限位杆,10、固定柱,11、第一连接柱,12、固定杆,13、第二连接柱,14、连接板,1401、第二螺纹连接孔,15、u型连接板,1501、第一通孔,16、第二限位杆,17、固定板,1701、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4.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
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5.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6.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8.请参阅图1-7所示,一种深基坑施工用防雨棚,包括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2,所述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2通过固定柱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挡板1的侧壁固定设有通槽3,且相对应的第一挡板1的另一侧壁固定连接连接板14,所述通槽3的侧壁与第一挡板1连接的部分被第一螺纹连接孔4贯穿,所述第一挡板1的底端外侧壁固定连接集水槽5,所述集水槽5的一端固定设有出水孔6,所述第一挡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腿7的一端,所述支撑腿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底座8,所述第一挡板1的内壁固定连接固定板17,所述固定板17的侧壁固定设有第二通孔1701,所述固定板17插接u型连接板15,所述u型连接板15的侧壁固定设有第一通孔1501,所述第一通孔1501插接第二限位杆16,所述u型连接板15的一侧壁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柱11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柱11的另一端滑动套接在第二连接柱13内,所述第二连接柱13的侧壁螺纹连接固定杆12。
29.所述第一螺纹连接孔4以及通槽3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2的一侧壁,所述连接板14固定设有第二螺纹连接孔1401,所述连接板14的数量为四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2的一侧壁,便于插接之后进行固定,所述固定柱10的两端均插接第一限位杆9,便于固定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2,所述第一限位杆9的两端的杆径不同,便于防止第一限位杆9垂直滑落,导致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2连接不稳定,所述支撑腿7以及底座8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2的底端,便于防止雨水的下渗导致地面泥土松动,导致整个防雨棚出现不稳定,所述集水槽5的数量为两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2的两外侧壁底端,便于从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2落下的雨水进行集中排出,所述固定杆12的数量为两个,对称分布在第二连接柱13的同一侧壁,所述第一连接柱11、u型连接板15、固定板17和第二限位杆16均有两个,且均以相同的连接方式分布在第二连接柱13两端,所述固定板17一个固定连接在第一挡板1的内壁,另一个固定连接在第二挡板2的内壁,便于根据基坑的宽度进行调整之后的稳定,增加整个装置的实用性。
30.本技术在使用时,将u型连接板15与固定板17进行插接,此时,第一通孔1501与第二通孔1701相互连通,通过第二限位杆16将相互连通的第一通孔1501与第二通孔1701进行固定,使得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2形成可调节的效果,本装置为组合装置,若发现基坑的长度过长,首先将固定柱10一端的第一限位杆9进行移出,将通过连接板14与通槽3进行插接,此时,第一螺纹连接孔4与第二螺纹连接孔1401相互连通,通过螺纹杆将插接之后的装置进行固定,根据基坑的宽度,通过拉动第一挡板1与第一挡板1,带动第一连接柱11向外滑出,
当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2分别到达基坑的两侧时,通过固定杆12将调节之后的第一连接柱11进行固定,进而固定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2,从而在基坑顶部起到挡雨的作用。
31.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32.1.为了增加实用性,通过在支撑腿的底部固定连接柱底座,便于防止雨水的下渗导致地面泥土松动,导致整个防雨棚出现不稳定,通过集水槽的设置,便于将从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落下的雨水进行集中排出,防止出现雨水落到防雨棚上之后,落到基坑四周,再次落入到基坑内部,通过将防雨棚设置成倒“v”字型,将整个基坑顶部,被防雨棚完全包裹住,且单个的防雨棚可以进行插接使用,使得防雨棚可以根据基坑长度进行插接使用,进一步增加了装置的使用;
33.2.本技术结构合理,通过第二连接柱两端滑动套接的第一连接柱的设置,使得通过拉动第一挡板与第一挡板,带动第一连接柱向外滑出时,当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分别到达基坑的两侧时,通过固定杆将调节之后的第一连接柱进行固定,使得整个防雨棚装置以达到根据基坑宽度进行调节使用的功能。
34.由于螺纹杆结构属于现有技术,所以本技术文件中未做描述。
3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