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混凝土柱与木梁的接头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混凝土柱与木梁的接头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混凝土柱与木梁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柱与木梁的接头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根据设计的要求及需求的不同,存在较多的由混凝土柱和木梁构成的建筑结构。
3.传统技术上,混凝土柱与木梁之间的连接通常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4.第一种,将木梁的端部按照设计标高伸入搭设在混凝土柱上,再进行混凝土柱后节段的浇筑,以使得混凝土柱与木梁形成整体结构;但是这种方式下,不便于后续对木梁的维护更换操作,并且使得混凝土结构柱需要分段浇筑成型,工期延长;
5.第二中,在混凝土柱上按照木梁的设计标记预埋牛腿,后期将木梁搭设安装在牛腿上,而遇到圆柱式的混凝土柱时,更是需要将木梁的端面设置成对应的弧面;这种方式下,一来,木梁端部的弧面结构需要反复加工,十分麻烦;二来,由混凝土柱、牛腿及木梁形成的建筑结构,尤其是在连接节点上,会显得很不美观,后期的装饰操作也十分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柱与木梁的接头连接结构,以实现混凝土柱与木梁之间的快速连接,工程可控性高。
7.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8.一种混凝土柱与木梁的接头连接结构,包括混凝土柱和木梁,所述混凝土柱上设置有第一u形结构件,所述第一u形结构件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柱的外侧且u形开口朝上设置;所述木梁的端部上设置有第二u形结构件,所述第二u形结构件设置在所述木梁的端部外侧且u形开口朝下设置,所述第二u形结构件扣设在所述第一u形结构件上。
9.作为优选,所述木梁的两侧设置有装饰板,所述装饰板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木梁上,所述装饰板的另一端与所述混凝土柱接触。
10.作为优选,所述装饰板与所述木梁之间还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木梁上,所述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混凝土柱顶抵接触;
11.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混凝土柱顶抵接触的一端与所述混凝土柱的外表面平贴设置。
12.作为优选,所述加强板上设置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内钉设有安装钉,所述安装钉自所述凹槽穿设至所述木梁;
13.所述凹槽的深度不小于所述安装钉的帽端的厚度。
14.作为优选,所述加强板的外侧面及所述凹槽内均涂设有粘贴胶,所述装饰板为贴设在所述加强板的外侧面上。
15.作为优选,所述混凝土柱上设置有预埋焊接件,所述预埋焊接件的焊接端为露出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柱的外表面上。
1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u形结构件与所述预埋焊接件焊接连接。
17.作为优选,所述第二u形结构件的其一侧壁上设置有过孔,所述第二u形结构件通过紧固件穿过所述过孔以安装在所述木梁上。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有:
19.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所述第一u形结构件和第二u形结构件,使得混凝土柱与木梁之间可以实现可拆卸式的安装,无需对混凝土柱进行分段式的施工,并且后续对木梁进行维护或更换都可以更为方便。
20.同时,在木梁的端部还设置有加强板及装饰板的组合,使得木梁与混凝土柱在连接后可以达到更好的外观整体性,避免传统技术上设置牛腿的形式时所造成的外观不美观,整体操作更为简单、方便,可以有效实现施工工期及成本控制,施工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接点处俯视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接点处侧视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u形结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u形结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加强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7.其中:
28.1-混凝土柱,11-预埋焊接件,2-木梁,21-装饰板,22-加强板,221-凹槽,222-安装钉,3-第一u形结构件,4-第二u形结构件,41-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1.实施例1
32.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混凝土柱与木梁的接头连接结构,主要包括混凝土柱1、木梁2、第一u形结构件3和第二u形结构件4;本实施例中以圆柱形的所述混凝土柱1和方形的木梁2作为示例进行说明,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基于本方案的实用新型构思的基
础上,所述混凝土柱1还可设置为其他形状,如多边形及椭圆形;所述木梁2亦可考虑设置为多边形甚至是圆形,此处不作赘述。
33.具体地,所述第一u形结构件3、第二u形结构件4优选设置为金属结构件,以便具有较好的刚度及抗剪性能。所述第一u形结构件3为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柱1上,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对应所述木梁2的设置标高在所述混凝土柱1上设置有一预埋焊接件11,所述预埋焊接件11的焊接端为露出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柱1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一u形结构件3即与所述预埋焊接件11焊接连接,这种形式下,可以保证所述混凝土柱1的整体结构不受影响,并且所述预埋焊接件11亦可兼作所述混凝土柱1的内部支护钢筋。而在另一应用实例下,亦可在所述第一u形结构件3的其一侧壁上设置过孔,从而通过紧固件,如螺栓、螺钉,的形式将所述第一u形结构件3固定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柱1上,但这种形式下,免不了对所述混凝土柱1造成损伤。
34.所述第二u形结构件4即为设置在所述木梁2上,且位于所述木梁2朝向所述混凝土柱1的安装端表面上。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u形结构件4的其一侧壁上设置有过孔,所述第二u形结构件4为通过紧固件41穿过所述过孔以安装固定在所述木梁2上。
3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u形结构件3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柱1的外侧且其u形开口朝上设置,所述第二u形结构件4设置在所述木梁2的端部外侧且其u形开口朝下设置;在进行所述木梁2在所述混凝土柱1上的安装时,所述第二u形结构件4为倒扣设置在所述第一u形结构件3上。
36.此外,在所述木梁2的两侧设置有装饰板21,所述装饰板21的宽度应与所述木梁2的宽度一致,以实现对所述木梁2的全遮挡;所述装饰板21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木梁2上,所述装饰板21的另一端与所述混凝土柱1接触。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在所述装饰板21与所述木梁2之间还设置有加强板22,所述加强板2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木梁2上,所述加强板22的另一端与所述混凝土柱1顶抵接触;且所述加强板22与所述混凝土柱1顶抵接触的一端与所述混凝土柱1的外表面平贴设置。设置的所述加强板22,使得可以便于所述装饰板21的更换,同时可以使得所述装饰板21的厚度可以做得更小,便于防腐处理。而且,当所述混凝土柱1为圆柱体时,仅在所述加强板22的端部设置对应的弧面即可,加工更为方便。
37.进一步地,在所述加强板22的外侧设置有若干凹槽221,所述加强板22的内侧为平贴设置在所述木梁2的侧面上;在所述凹槽221内钉设有安装钉222,所述安装钉222自所述凹槽221穿设至所述木梁2,以将所述加强板22固定在所述木梁2上;其中,所述凹槽221的深度应设置为不小于所述安装钉222的帽端的厚度,以确保所述装饰板21不会受到所述安装钉222的影响,确保粘贴平顺及表面平整。
38.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加强板22的外侧面及所述凹槽221内均涂设有粘贴胶,所述装饰板21为贴设在所述加强板22的外侧面上。
39.为了便于对本方案的进一步理解,本实施例中还提供有一种混凝土柱与木梁的接头连接施工方法,适用于以上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柱与木梁的接头连接结构,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40.s10.预制若干所述第一u形结构件3、第二u形结构件4,以待施工时备用;其中,在所述第二u形结构件4的至少其一侧壁上设置过孔,以便于所述第二u形结构件4与所述木梁2的安装连接。
41.s20.按照施工要求,在浇筑所述混凝土柱1前,在所述混凝土,1的主体内设置所述预埋焊接件11,然后浇筑完成所述混凝土柱1的柱体结构,此时应确保所述预埋焊接件11的焊接端裸露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柱1的表面上;将所述第一u形结构件3焊接设置在所述预埋焊接件11上以完成所述第一u形结构件3在所述混凝土柱1上的安装,此时,应使得所述第一u形结构件3的u形开口朝上设置。
42.s30.通过紧固件41穿过所述过孔,以将所述第二u形结构件4装设在预制好的所述木梁2的端部表面上,并使得所述第二u形结构件4的u形开口朝下设置。
43.s40.将所述第二u形结构件4的u形开口对准所述第一u形结构件3的u形开口进行倒扣安装,以完成所述木梁2与所述混凝土柱1之间的吊装安装。
44.s50.在所述木梁2与所述混凝土柱1相连接的端部两侧设置所述加强板22,其中所述加强板22朝向所述混凝土柱1的一端应与所述混凝土柱1相平贴接触。
45.s60.在所述加强板22的外侧贴设所述装饰板21,至此接点处的施工完成。
4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