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条机轴承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9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分条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条机轴承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2.分条机的排刀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转动使其轴承高温发热,轴承在持久的高温时容易出现明显的热变形致使排刀两侧不平行或导致排刀对钢带的接触不充分影响加工效果,持久还会缩短轴承使寿命,增加更换轴承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可靠、可实现分条机的刀轴轴承冷却,防止轴承过热损坏的分条机轴承冷却系统。
4.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条机轴承冷却系统,包括上刀轴、下刀轴、设置于所述上刀轴和下刀轴左右两侧的支架、冷却装置;所述支架设置有与所述上刀轴转动连接的第一轴承座以及与所述下刀轴转动连接的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包括有第一轴承座主体以及与所述上刀轴端部套接的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座主体内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腔,同时在该第一轴承腔的外围形成有第一冷却腔;所述第二轴承座包括有第二轴承座主体以及与所述下刀轴端部套接的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座主体内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腔,同时在该第二轴承腔的外围形成有第二冷却腔;所述第一冷却腔和第二冷却腔内均注入有热交换介质并通过管道与冷却装置循环连接。
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条机轴承冷却系统,其第一轴承座主体和第二轴承座主体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冷却腔和第二冷却腔,第一冷却腔和第二冷却腔内均注入热交换介质可分别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其进行冷却降温,防止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过热损坏。同时利用冷却装置与第一冷却腔和第二冷却腔循环连接,使热交换介质保持循环流动并使冷却装置持续制冷,从而实现使热交换介质保持较低温度,对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持续冷却。
6.优选地,所述的冷却装置包括有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冷却风机以及膨胀阀,所述蒸发器内设置有换热腔并在换热腔内设有换热管,其中所述换热腔通过管道分别与第一冷却腔和第二冷却腔循环连接并在其管道上设置有泵,所述换热管、压缩机、冷凝器、气液分离器、膨胀阀通过管道依次循环连接。利用冷却装置可对第一冷却腔和第二冷却腔内的热交换介质进行持续冷却,具体地热交换介质从第一冷却腔和第二冷却腔吸热后温度升高,随后流入蒸发器的换热腔中与换热管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再次冷却并回流至第一冷却腔和第二冷却腔,由此实现热交换介质制冷循环。而蒸发器换热管内的制冷剂吸热后转化为低压气态的制冷剂,然后流入压缩机中压缩后转化为高压气态的制冷剂,高压气态的制冷剂在冷凝器中通过冷却风机散热,并转化为高压液态的制冷剂,高压液态的制冷剂进入膨胀阀后转换为低压气态的制冷剂并回流至蒸发器的换热管中,由此完成制
冷剂制冷循环。
7.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承座主体包括有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轴承座组件以及第二轴承座组件,所述第一轴承座组件以及第二轴承座组件之间的分界面分割所述第一轴承腔。通过拆卸连接第一轴承座组件和第二轴承座组件可实现第一轴承的装配与拆卸。
8.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承腔内壁与第一轴承紧密贴合。通过上述结构可便于第一轴承与第一冷却腔之间通过接触实现热交换,提高冷却效率。
9.优选地,所述第二轴承座主体包括有可拆卸连接的第三轴承座组件以及第四轴承座组件,所述第三轴承座组件以及第四轴承座组件之间的分界面分割所述第二轴承腔。通过拆卸连接第三轴承座组件和第四轴承座组件可实现第二轴承的装配与拆卸。
10.优选地,所述第二轴承腔内壁与第二轴承紧密贴合。通过上述结构可便于第二轴承与第二冷却腔之间通过接触实现热交换,提高冷却效率。
11.优选地,所述支架形成有引导所述第一轴承座升降的导槽,同时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轴承座升降的升降液压缸,所述升降液压缸的缸体与第一轴承座固定连接,同时该升降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第一轴承座利用升降液压缸可带动上刀轴升降从而调节上刀轴与下刀轴之间的间距。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剖视图。
13.图2为图1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14.图3为图1中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
15.图4为冷却装置的系统原理图。
16.其中,1-上刀轴,2-下刀轴,3-支架,31-导槽,4-第一轴承座, 41a-第一轴承座组件,41b-第二轴承座组件, 411-第一冷却腔,42-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座, 51a-第三轴承座组件,51b-第四轴承座组件, 511-第二冷却腔,52-第二轴承,6-冷却装置,61-蒸发器,611-换热腔,612-换热管,62-冷凝器,63-压缩机,64-气液分离器,65-冷却风机,66-膨胀阀,7-泵,8-升降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17.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8.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分条机轴承冷却系统,包括上刀轴1、下刀轴2、设置于所述上刀轴1和下刀轴2左右两侧的支架3、冷却装置6。
19.所述支架3设置有与所述上刀轴1转动连接的第一轴承座4以及与所述下刀轴2转动连接的第二轴承座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3形成有引导所述第一轴承座4升降的导槽31,同时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轴承座4升降的升降液压缸8,所述升降液压缸8的缸体与第一轴承座4固定连接,同时该升降液压缸8的活塞杆连接第一轴承座4。利用升降液压缸8可带动上刀轴1升降从而调节上刀轴1与下刀轴2之间的间距。
20.所述第一轴承座4包括有第一轴承座主体以及与所述上刀轴1端部套接的第一轴承42,所述第一轴承座主体内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一轴承42的第一轴承腔,同时在该第一轴
承腔的外围形成有第一冷却腔4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承座主体包括有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轴承座组件41a以及第二轴承座组件41b,所述第一轴承座组件41a以及第二轴承座组件41b之间的分界面分割所述第一轴承腔。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承座组件41a与第二轴承座组件41b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当需要安装或拆卸第一轴承42时仅需将第一轴承座组件41a与第二轴承座组件41b分拆使第一轴承腔露出即可。同时所述第一轴承腔内壁与第一轴承42紧密贴合,第一轴承42与第一冷却腔411之间通过接触实现热交换,提高冷却效率。
21.所述第二轴承座5包括有第二轴承座主体以及与所述下刀轴2端部套接的第二轴承52,所述第二轴承座主体内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二轴承52的第二轴承腔,同时在该第二轴承腔的外围形成有第二冷却腔5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轴承座主体包括有可拆卸连接的第三轴承座组件51a以及第四轴承座组件51b,所述第三轴承座组件51a以及第四轴承座组件51b之间的分界面分割所述第二轴承腔。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轴承座组件51a与第四轴承座组件51b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当需要安装或拆卸第二轴承52时仅需将第三轴承座组件51a与第四轴承座组件51b分拆使第二轴承腔露出即可。同时所述第二轴承腔内壁与第二轴承52紧密贴合,第二轴承52与第二冷却腔511之间通过接触实现热交换,提高冷却效率。所述第一冷却腔411和第二冷却腔511内均注入有热交换介质。
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冷却装置6包括有蒸发器61、冷凝器62、压缩机63、气液分离器64、冷却风机65以及膨胀阀66,所述蒸发器61内设置有换热腔611并在换热腔611内设有换热管612,其中所述换热腔611通过管道分别与第一冷却腔411和第二冷却腔511循环连接并在其管道上设置有泵7,所述换热管612、压缩机63、冷凝器62、气液分离器64、膨胀阀66通过管道依次循环连接。利用冷却装置6可对第一冷却腔411和第二冷却腔511内的热交换介质进行持续冷却,具体地热交换介质从第一冷却腔411和第二冷却腔511吸热后温度升高,随后流入蒸发器61的换热腔611中与换热管612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再次冷却并回流至第一冷却腔411和第二冷却腔511,由此实现热交换介质制冷循环。而蒸发器61换热管612内的制冷剂吸热后转化为低压气态的制冷剂,然后流入压缩机63中压缩后转化为高压气态的制冷剂,高压气态的制冷剂在冷凝器62中通过冷却风机65散热,并转化为高压液态的制冷剂,高压液态的制冷剂进入膨胀阀66后转换为低压气态的制冷剂并回流至蒸发器61的换热管612中,由此完成制冷剂制冷循环。利用冷却装置6与第一冷却腔411和第二冷却腔511循环连接,使热交换介质保持循环流动并使冷却装置6持续制冷,从而实现使热交换介质保持较低温度,对第一轴承42和第二轴承52持续冷却。
23.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思路所作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