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潜流湿地模块及潜流湿地系统。
背景技术:2.潜流湿地是较多采用的人工湿地类型。潜流湿地是以亲水植物为表面绿化物,以砂石土壤为填料,让水自然渗透过滤的人造景观。它以无表面水、占地面积小,使用率高维护方便为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现有潜流湿地一般安装有水闸,并通过水闸的开关控制湿地的水位,而这种水位控制方式相对粗放,不利于对湿地环境的精细化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潜流湿地通过水闸控制湿地水位,不利于对湿地环境的精细化调节的问题,提供一种潜流湿地模块及潜流湿地系统。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本技术提供一种潜流湿地模块,包括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连接的进水渠、第一潜流湿地单元、中间水渠、第二潜流湿地单元和出水渠,所述潜流湿地模块还包括均具有阀门的第一进水管路单元、第一出水管路单元、第二进水管路单元和第二出水管路单元;
6.所述进水渠和所述第一潜流湿地单元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进水管路单元连通,所述第一潜流湿地单元和所述中间水渠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出水管路单元连通,所述中间水渠和所述第二潜流湿地单元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进水管路单元连通,所述第二潜流湿地单元与所述出水渠之间通过第二出水管路单元连通。
7.可选地,所述第一进水管路单元包括第一进水管和安装在该第一进水管上的第一阀门,所述第一进水管水平设置,所述第一进水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潜流湿地单元中,所述第一进水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进水渠内,所述第一阀门位于所述进水渠内;所述第一出水管路单元包括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位于所述第一进水管的下方,所述第一出水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潜流湿地单元内,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中间水渠内。通过第一阀门能够控制从进水渠进入第一潜流湿地单元内的水量,而使第一进水管位于第一出水管的上方,则使得水流能够从第一潜流湿地单元顺利流入第一出水管,进而流入中间水渠。
8.可选地,所述第一出水管路单元还包括第一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管连通,所述第一排气管的另一端用于从所述第一潜流湿地单元中的水面伸出。通过设置该第一排气管,能够减小水通过第一出水管流入中间水渠的阻力。
9.可选地,所述第一出水管路单元还包括第二出水管、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所述第二出水管设置在所述中间水渠内,所述第二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管连通,所述第二出水管的另一端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出水管的上方;所述第二阀门和所述第三阀门均位于所述中间水渠,所述第二阀门安装于所述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三阀门安装于所述
第二出水管。这样,当第一潜流湿地单元中的水位较高时,可以仅通过第二阀门,或者通过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调节第一潜流湿地单元中的水位,当第一潜流湿地单元中的水位低于第二出水管的顶端时,可以进通过第三阀门调节第一潜流湿地单元中的水位。
10.可选地,所述第一出水管路单元还包括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二排气管位于所述第二出水管的上方,且所述第二排气管连通于所述第二出水管。这样,当需要使水从第二出水管排出时,能够减小第二出水管内空气对水流的阻力。
11.可选地,所述第一进水管位于所述第一潜流湿地单元中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一出水管位于所述第一潜流湿地单元中的部分均为多孔管。这使得进入第一潜流湿地中的水能够较均匀的分布,并使水能够在第一潜流湿地单元的多个位置被送出。
12.可选地,所述第二进水管路单元包括第二进水管和安装于所述第二进水管的第四阀门,所述第二进水管水平设置,所述第二进水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潜流湿地单元,所述第二进水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中间水渠,所述第四阀门位于所述中间水渠。通过第四阀门可以开关第二进水管,并控制从中间水渠进入第二潜流湿地单元中的水的流量。
13.可选地,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进水管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出水管的位置相同;和/或,
14.所述第二出水管路单元包括第三出水管和安装于所述第三出水管的第五阀门,所述第三出水管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水管的上方,所述第三出水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潜流湿地单元,所述第三出水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出水渠中,所述第五阀门位于所述出水渠中。通过第五阀门能够控制第三出水管的开关和从第二潜流湿地单元中进入出水渠的水量,使第三出水管位于第二进水管的上方,则能够使第二潜流湿地单元中积累一定水量后才将水排入出水渠。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和第五阀门均优选为长柄蝶阀。
15.可选地,所述第二出水管路单元还包括第三排气管,所述第三排气管位于所述第二潜流湿地单元中,所述第三排气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出水管,所述第三排气管的另一端用于从所述第二潜流湿地单元的水面伸出。这样,能够通过第三排气管将第三出水管中的气体排出,减小水流在第三出水管中流动的阻力。本技术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三出水管位于第二潜流湿地单元中的部分和第二进水管位于第二潜流湿地单元中的部分均为多孔管;在第三出水管位于出水渠中的部分上还安装有第四排气管。
16.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潜流湿地系统,包括本技术所提供的潜流湿地模块,各所述潜流湿地模块在第一方向依次连接,且所述潜流湿地系统中,各所述进水渠依次连接,各所述第一潜流湿地单元依次连接,各所述中间水渠依次连接,各所述第二潜流湿地单元,各所述出水渠依次连接;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同一所述潜流湿地模块中所述进水渠、所述中间水渠和所述出水渠的排列方向。
17.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8.本技术所提供的潜流湿地模块及潜流湿地系统,设置有进水渠、中间水渠和出水渠,可以独立于第一潜流湿地单元和第二潜流湿地单元存储一定量的水,当进入潜流湿地模块的水较充沛时,则可在使第一潜流湿地单元和第二潜流湿地单元中具有充足的水的前提下,调节相应管路系统,使水流在进水渠、中间水渠和出水渠中更多存储,而当进入潜流湿地模块的水较少时,则可通过控制管路系统使进水渠、中间水渠和出水渠的水进入第一
潜流湿地单元和第二潜流湿地单元,使第一潜流湿地单元和第二潜流湿地单元中保持一定水量,进而为第一潜流湿地单元和第二潜流湿地单元中水生生物提供较好的生存环境,使湿地环境得到精细化调节。
19.本技术的附加技术特征及其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内容中阐述地更加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具体实践可以了解到。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潜流湿地模块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
23.1-第五阀门;2-第四排气管;3-第三排气管;4-第三出水管;5-水生植物;6-第四阀门;7-第二阀门;8-第三阀门;9-第二排气管;10-第一排气管;11-第一阀门;12-第一进水管;13-进水渠;14-第一出水管;15-第二出水管;17-第二进水管;19-出水渠;20-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1-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2-中间水渠。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7.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潜流湿地模块,包括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连接的进水渠13、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中间水渠22、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和出水渠19,所述潜流湿地模块还包括均具有阀门的第一进水管路单元、第一出水管路单元、第二进水管路单元和第二出水管路单元;
28.所述进水渠13和所述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进水管路单元连通,所述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和所述中间水渠22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出水管路单元连通,所述中间水渠22和所述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进水管路单元连通,所述第二潜流
湿地单元20与所述出水渠19之间通过第二出水管路单元连通。
29.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潜流湿地模块,设置有进水渠13、中间水渠22和出水渠19,可以独立于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和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存储一定量的水,当进入潜流湿地模块的水较充沛时,则可在使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和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中具有充足的水的前提下,调节相应管路系统,使水流在进水渠13、中间水渠22和出水渠19中更多存储,而当进入潜流湿地模块的水较少时,则可通过控制管路系统使进水渠13、中间水渠22和出水渠19的水进入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和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使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和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中保持一定水量,进而为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和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中水生生物提供较好的生存环境,使湿地环境得到精细化调节。
30.可选地,所述第一进水管路单元包括第一进水管12和安装在该第一进水管12上的第一阀门11,所述第一进水管12水平设置,所述第一进水管12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中,所述第一进水管1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进水渠13内,所述第一阀门11位于所述进水渠13内;所述第一出水管路单元包括第一出水管14,所述第一出水管14位于所述第一进水管12的下方,所述第一出水管14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内,所述第一出水管14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中间水渠22内。通过第一阀门11能够控制从进水渠13进入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内的水量,而使第一进水管12位于第一出水管14的上方,则使得水流能够从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顺利流入第一出水管14,进而流入中间水渠22。
31.可选地,所述第一出水管路单元还包括第一排气管10,所述第一排气管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管14连通,所述第一排气管10的另一端用于从所述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中的水面伸出。通过设置该第一排气管10,能够减小水通过第一出水管14流入中间水渠22的阻力。
32.可选地,所述第一出水管路单元还包括第二出水管15、第二阀门7和第三阀门8,所述第二出水管15设置在所述中间水渠22内,所述第二出水管1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管14连通,所述第二出水管15的另一端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出水管14的上方;所述第二阀门7和所述第三阀门8均位于所述中间水渠22,所述第二阀门7安装于所述第一出水管14,所述第三阀门8安装于所述第二出水管15。这样,当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中的水位较高时,可以仅通过第二阀门7,或者通过第二阀门7和第三阀门8,调节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中的水位,当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中的水位低于第二出水管15的顶端时,可以进通过第三阀门8调节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中的水位。
33.可选地,所述第一出水管路单元还包括第二排气管9,所述第二排气管9位于所述第二出水管15的上方,且所述第二排气管9连通于所述第二出水管15。这样,当需要使水从第二出水管15排出时,能够减小第二出水管15内空气对水流的阻力。
34.可选地,所述第一进水管12位于所述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中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一出水管14位于所述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中的部分均为多孔管。这使得进入第一潜流湿地中的水能够较均匀的分布,并使水能够在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的多个位置被送出。
35.可选地,所述第二进水管路单元包括第二进水管17和安装于所述第二进水管17的第四阀门6,所述第二进水管17水平设置,所述第二进水管17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所述第二进水管17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中间水渠22,所述第四阀门6位于所述中间水渠22。通过第四阀门6可以开关第二进水管17,并控制从中间水渠22进入第二潜流湿地单元
20中的水的流量。
36.可选地,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进水管17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出水管14的位置相同;和/或,所述第二出水管路单元包括第三出水管4和安装于所述第三出水管4的第五阀门1,所述第三出水管4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水管17的上方,所述第三出水管4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所述第三出水管4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出水渠19中,所述第五阀门1位于所述出水渠19中。
37.使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进水管17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出水管14的位置相同,使得第二进水管17能够位于中间水渠22较低的位置,使中间水渠22中的水能够较顺利的进入第二进水管17。
38.使所述第二出水管路单元包括第三出水管4和安装于所述第三出水管4的第五阀门1,所述第三出水管4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水管17的上方,所述第三出水管4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所述第三出水管4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出水渠19中,所述第五阀门1位于所述出水渠19中,这样,通过第五阀门1能够控制第三出水管4的开关和从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中进入出水渠19的水量,使第三出水管4位于第二进水管17的上方,则能够使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中积累一定水量后才将水排入出水渠19。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阀门11、第二阀门7、第三阀门8、第四阀门6和第五阀门1均优选为长柄蝶阀。
39.可选地,所述第二出水管路单元还包括第三排气管3,所述第三排气管3位于所述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中,所述第三排气管3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出水管4,所述第三排气管3的另一端用于从所述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的水面伸出。这样,能够通过第三排气管3将第三出水管4中的气体排出,减小水流在第三出水管4中流动的阻力。本技术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三出水管4位于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中的部分和第二进水管17位于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中的部分均为多孔管;在第三出水管4位于出水渠19中的部分上还安装有第四排气管2。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的各管,均优选的采用dn150管道。在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和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中均设置有填料,且均栽植有水生植物5。
40.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潜流湿地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潜流湿地模块,各所述潜流湿地模块在第一方向依次连接,且所述潜流湿地系统中,各所述进水渠13依次连接,各所述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依次连接,各所述中间水渠22依次连接,各所述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各所述出水渠19依次连接;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同一所述潜流湿地模块中所述进水渠13、所述中间水渠22和所述出水渠19的排列方向。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潜流湿地系统可以为由一个所述潜流湿地模块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形成,也可以为各所述潜流湿地模块之间通过相应设备(如管道或水渠)连接形成。
41.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潜流湿地系统,采用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潜流湿地模块,设置有进水渠13、中间水渠22和出水渠19,可以独立于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和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存储一定量的水,当进入潜流湿地模块的水较充沛时,则可在使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和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中具有充足的水的前提下,调节相应管路系统,使水流在进水渠13、中间水渠22和出水渠19中更多存储,而当进入潜流湿地模块的水较少时,则可通过控制管路系统使进水渠13、中间水渠22和出水渠19的水进入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和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使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和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中保持一定水量,进而为第一潜流湿地单元21和第二潜流湿地单元20中水生生物提供较好的生存环境,使湿地环境得
到精细化调节。
4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