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专利正文
一种多层结构的净水物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多层结构的净水物的制作方法

1.本方案属于污水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层结构的净水物。


背景技术:

2.在水产养殖中,养殖的池塘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大量投饵,剩余残饵,动物粪便沉积池底,使底质恶化,产生有害物质,抑制水产养殖动物生长发育,因此在饲养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底质使池塘生态平衡,水质各项指标符合优良,营造一个良好的水环境,促进水产养殖动物生长发育。目前,通常采用微生物来处理污水,污水内具备微生物生长的良好条件,微生物能够从其内获取养分,同时也能够对有害物质进行降解和利用,是一种绿色健康可持续的解决方法。
3.公开号为cn11302403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缓释菌种的微生物净水砖,所述微生物净水砖包括砖体,所述砖体内设置有可缓慢释放菌种的缓释结构,所述菌种为可生成菌落进行净水的菌种,所述缓释结构包括若干释放载体,所述释放载体为多孔结构,其孔隙率为10%-70%,其孔洞内存放有用于净水的菌种,所述释放载体表面附着有用于缓慢释放菌种的生物膜层,所述生物膜层由若干株活性微生物复合而成;或随机孔洞内设有菌种,每一定数量的菌种被一裹覆层包裹,所述裹覆层为遇水溶解的层,不同裹覆层的溶解所需时间长短不一。
4.上述方案的净水砖主要运用于河道的改底除污处理,通过微生物来处理污水的原理,该方案的净水砖同样可以运用在池塘的改底除污处理中,但该方案存在以下问题,该方案的净水砖由于体积和重量较大,净水砖抛在池塘中很快就沉入池底,对池底的反应作用充分,但和池塘中池底以上的水体的反应作用时间过短、对水体的处理不够,导致了池塘的水体处理不均匀、不全面,上述净水砖在池塘中的净水处理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方案提供一种净化水体效果好的多层结构的净水物。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方案提供一种多层结构的净水物,包括表面层、酶菌层和菌种层,
7.还包括内核,所述菌种层、酶菌层和表面层依次远离内核,所述内核、菌种层、酶菌层和表面层之间紧邻设置;且表面层、菌种层、酶菌层和内核构成了滚粒;
8.所述内核、菌种层、酶菌层和表面层的相邻层之间均设有水溶膜;
9.所述表面层为可溶层;所述表面层内设有若干的空腔,若干的空腔间隔设置在表面层内;所述表面层的表面上设有水溶膜;
10.所述内核为实心的球体。
11.本方案的原理在于:酶菌层用于分解池塘中的残饵、有机质和碎屑等,为益生菌等菌种的繁殖提供营养物质,也为池塘中的藻类物质生长提供营养。菌种层用于将池底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分解降解,缓解对池塘内养殖的动物的毒害作
用。表面层用于保护保存酶菌层,构成净水物整体。
12.使用时,将净水物投放到池塘中,净水物从水面落至水底的过程中,净水物的表面层表面上的水溶膜首先遇水溶解掉,表面层并在水中溶解分解掉。净水物的酶菌层和水接触反应,酶菌层将池塘中的残饵、碎屑、死藻、死苔等有机物持续分解降解处理掉。净水物在酶菌层和水中的有机物反应过程中,净水物持续下落,酶菌层逐渐被使用消耗。酶菌层处理完成以后,菌种层和水接触反应,休眠的菌种萌发,菌种分解池底的有机质、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进一步清洁、净化池塘的池底环境。
13.表面层内设置的若干的空腔使得净水物整体具有一定的漂浮能力;这样在将净水物投入到水体中后,净水物可以在水体中漂浮停留一定时间,直到表面层被完全的溶解掉,空腔消失,净水物的密度变大,净水物开始下沉。净水物在开始下沉后,净水物的各层结构依次溶解反应,并对水体进行相应的净化、除污处理;从水面到水底,净水物的各层结构依次溶解,并对不同高度的水体依次完成不同方面的净化、除污处理。净水物从水面落到水底有了一定的时间长度,避免了传统上净水砖使用时,快速落到水底,并仅对水底产生净化、除污的问题。
14.在内核、菌种层、酶菌层以及表面层之间均设有水溶膜;在将滚粒投入到池塘中后,各层结构上的水溶膜溶解,使得滚粒的各层结构能够有序的开始净化工作;在不使用净水物滚粒的时候,通过水溶膜将彼此隔开,滚粒的各层结构之间互不影响。
15.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与传统的净水砖相比,本方案的净水物在净化处理作业时,净水物从水面到水底有了一定的时间长度,并在此时间段以内,净水物的各层结构相应的工作,并完成对水体中不同污染物的净化处理:滚粒的酶菌层从上至下完成对水中的碎屑、残饵等有机物的降解处理;滚粒的菌种层完成对水底的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分解处理。解决了传统净水砖在使用时,净水砖快速落到水底仅能对水底进行清洁、净化作业处理的问题。本净水物不仅分门别类对不同污染物有不同的净化清洁处理,同时,本净水物在净化过程中还能够对自上而下的水体依次完成相应的净化处理,净水物的净化处理均匀、充分、彻底和全面。
16.本净水物的多层结构共同构成滚粒,在使用中圆形的滚粒更便于和水中的离子、有机物、微粒等吸附粘合,水体的净化除污效果更好。圆形的滚粒便于生产包装、便于投撒使用。净水物的表面层可以防止其未使用时,酶菌层和菌种层被破坏,对酶菌层、菌种层等起到保护作用。表面层为可溶层,这样使用净水物时,不需要对净水物做任何的处理,直接投入水中,表面层直接自动的消失,设计巧妙,作用效果优良。在表面层的表面上设置的水溶膜可以进一步的减少表面层受到的损害;在各层结构之间设置的水溶膜可以使得各层结构区别有致,减少各层结构之间的影响,而使用时,水溶膜自动消失,不影响净水物相应的使用,设计巧妙、使用效果好,实用性强。内核为实心的球体,这样可以使得整个净水物滚粒在水中可以下沉至水底,净水物全面、充分、彻底的完成对水体的净化清洁处理,杜绝了净水物漂浮在水面上,对水体净化、清洁处理效果不佳。
17.进一步,所述表面层为营养层,所述营养层包含多种霉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所述营养层还包含吸附金属离子的吸附剂。在使用净水物时,营养物可以加速酶菌层中的酶菌生长、繁殖,从而大幅提高酶菌降解分解处理水中碎屑、残饵等有机物质;如此,净水物可以更好的净化、清洁水体中的环境。表面层中吸附金属离子的吸附剂可以将水体中的金属离
子吸附集中处理;防止水中的金属离子抑制酶菌降解分解有机物。为后续酶菌层降解分解处理水中的有机物提供良好水体环境。
18.进一步,所述内核还包括吸附微生物的吸附剂。内核中的吸附微生物的吸附剂可以将微生物吸附集中在内核周围,这样集中有微生物的内核,降解、分解处理水底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效果更好,净化清洁的效果明显。
19.进一步,所述滚粒的粒径大小为4-6厘米。这样大小的滚粒便于生产、包装、保存,在使用当中方便投撒、操作使用该净水物。同时,这样大小的粒径在使用利用过程中更加的充分彻底,若干的净水物滚粒可以作用更广的面积,便于高效、快速的提高水体的净化处理。
20.进一步,所述营养层内还间隔设有纤维束。在营养层内间隔设置纤维束使得表面层具有一定的吸水性,纤维束可以适当加快营养层的溶解;这样可以防止净水物表面层的吸水溶解过程中太慢,净水物难以在一定的时间的内发挥出净化、清洁的能力。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3.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内核1、菌种层2、酶菌层3、表面层4、空腔5。
24.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多层结构的净水物,包括表面层4、酶菌层3、菌种层2和内核1。菌种层2紧贴在内核1上,酶菌层3紧贴在菌种层2上,表面层4紧贴合在酶菌层3上。内核1、菌种层2、酶菌层3和表面层4之间均紧邻设置。内核1、菌种层2、酶菌层3和表面层4构成的净水物呈圆形滚粒。
25.酶菌层3用于分解池塘中的残饵、有机质和碎屑等,为益生菌等菌种的繁殖提供营养物质,也为池塘中的藻类物质生长提供营养。菌种层2用于将池底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分解降解,缓解对池塘内养殖的动物的毒害作用。表面层4用于保护保存酶菌层,构成净水物整体。
26.在内核1与菌种层2之间、菌种层2与酶菌层3之间以及酶菌层3和表面层4之间均设有水溶膜。水溶膜使得各层结构之间区别有致,这样便于净水物在生产过程中有序进行。净水物的各层结构经过水溶膜隔离分开,在未使用时,净水物的各层结构之间互不影响,便于净水物的保存、管理。同时水溶膜遇水后可以快速自动降解消失,在使用净水物时,可以使得净水物的各层结构有序的与水体净化、清洁处理。
27.表面层4为可溶层,且在表面层4的表面上还设有水溶膜。本方案中通过表面层4可以对酶菌层3和菌种层2起到保护作用,在未使用净水物时,表面层4可以防止酶菌层3受到环境影响等造成的损害,避免降低净水物的净化清洁能力。表面层4为可溶层,在使用时,得表面层4自动在水中溶解除去,酶菌层3可以自动启动工作,完成对水中的有机物的清洁净化处理。在表面层4的表面上还设有水溶膜,表面层4上的水溶膜在可以对表面层4起到保护作用。
28.表面层4内设有若干的空腔5,若干的空腔5均匀间隔设置在表面层4的中部位置,
若干的空腔5大小一致,且若干的空腔5在表面层4内形成了环状。空腔5的数量和空腔5的大小有关,空腔5的数量和空腔5的大小生产时可自行决定,但要保证空腔5的分布均匀且尽量遍布表面层4的内部。在表面层4内设置空腔5使得净水物整体具有一定的漂浮能力,这样在将净水物投入到水体中时,净水物可以在水面漂浮停留一定的时间。在表面层4完全溶解后,净水物的各层结构可以从水面到水底持续的对水体进行净化、清洁处理。
29.内核1为实心球体,这样赋予了净水物滚粒一定的重量。在把滚粒投入到水中时,表面层4在完全溶解后,表面层4内的空腔5消失后,净水物的密度变大,实心球体的内核1可以保证净水物在水中能自由下沉,防止净水物一直持续漂浮在水中。
30.表面层4具体为营养层,营养层包含多种酶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营养层还包含吸附金属离子的吸附剂。在使用净水物时,营养物可以加速酶菌层中的酶菌生长、繁殖,从而大幅提高酶菌降解分解处理水中碎屑、残饵等有机物质;如此,净水物可以更好的净化、清洁水体中的环境。表面层4中吸附金属离子的吸附剂可以将水体中的金属离子吸附集中处理;防止水中的金属离子抑制酶菌降解分解有机物。改善水体的局部环境,为后续酶菌层3降解分解处理水中的有机物提供良好水体环境。
31.在营养层内间隔设置纤维束使得表面层4具有一定的吸水性,纤维束可以适当加快表面层4的溶解;这样可以防止净水物表面层4的吸水溶解过程中太慢,净水物难以在一定的时间的内发挥出净化、清洁的能力。
32.内核1还包括吸附微生物的吸附剂。内核1中的吸附微生物的吸附剂可以将微生物吸附集中在内核1周围,内核1作为微生物的附着基,这样集中有微生物的内核1,降解、分解处理水底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效果更好,净化清洁的效果明显。
33.净水物滚粒的粒径大小为4-6厘米。这样大小的滚粒便于生产、包装、保存,在使用当中方便投撒、操作使用该净水物。同时,这样大小的粒径在使用利用过程中更加的充分彻底,若干的净水物滚粒可以作用更广的面积,便于高效、快速的提高水体的净化处理。
34.具体使用过程:使用本方案的净水物时,全池塘均匀抛洒,投饵区、池塘死角、有机物污染严重处重点使用,底质水质恶化时根据情况增加用量或使用次数。将本方案的净水物投放到池塘当中时,表面层4中设置的空腔5使得净水物在水面上具有一定的漂浮能力,并能在水面上漂浮停留一段时间。防止净水物投入到水中后,净水物快速落至水底,无法对水体全面进行净化、清洁处理。净水物滚粒的表面层4上的水溶膜首先遇水自动溶解分解,表面层4为可溶性层,表面层4在水中自动溶解掉。为了防止表面层4在水中的溶解时间过长,难以发挥出净水物的净化清洁能力,表面层4中设置的纤维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表面层4的吸水效果,能够适当的提高净水物净化处理污水的效果。
35.在使用过程中,表面层4即营养层遇水相应的溶解分解,营养层中吸附金属离子的吸附剂将水中的金属离子吸附集中处理,为后续的酶菌降解净化水体提前做好准备,直到表面层4完全消失。表面层4和酶菌层3之间的水溶膜遇水溶解消失,酶菌层3遇水后,酶菌层3迅速的萌芽生长,表面层4的营养物质使得酶菌迅速生长、繁殖,霉菌对水体中的残饵、碎屑等有机物质进行降解分解处理。霉菌层3完全降解分解以后,酶菌层3和菌种层2之间的水溶膜遇水消失。菌种层2遇水后,菌种的芽孢快速被激活,菌体萌发,菌种完成对水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分解处理。由于内核1包含有吸附微生物的吸附剂,这样使得内核1可以聚集更多的微生物,从而微生物在降解分解有毒有害的物质的过程中,集中
统一的微生物群体可以对水底的有毒有害物质更好的净化处理,池底的净化清洁效果更好。
36.净水物在净化处理池塘的水体的过程中,滚粒从水面落到水底的过程中,滚粒的各层结构相应的被降解处理掉,滚粒的酶菌层3从上至下完成对水中的碎屑、残饵等有机物的降解处理,滚粒的菌种层2完成对水底的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分解处理。净水物滚粒分类、有层次、有序的对水中环境进行净化、除污处理,净水物的净化彻底、均匀、全面,净水效果好。
37.本方案的净水物通过形成多层的滚粒技术,将复合酶与菌体附着基等高效制粒,持续分解池底残饵、粪便、死苔、死藻等有机物,抑制有害菌类繁殖、防止池底老化、酸化、黑化、底臭、底热,改善池底环境。净水物将水体中胶质颗粒、悬浮物吸附到池底,增加了水体透明度;通过颗粒分解释放藻类营养元,促进藻类繁殖,增强肥水效果。净水物通过微生物菌群对池底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进行分解,缓解对养殖动物的毒害作用。净水物对水体的净化全面、均匀、彻底,净化清洁效果好。
38.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