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水净化技术领域,具体为饮用水多层次净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2.饮用水净化设备采用反渗透技术是将原水经过精细过滤器、颗粒活性碳过滤器、压缩活性碳过滤器等,再通过泵加压,利用孔径为1/10000μm(相当于大肠杆菌大小的1/6000,病毒的1/300)的反渗透膜(ro膜),使较高浓度的水变为低浓度水,同时将工业污染物、重金属、细菌、病毒等大量混入水中的杂质全部隔离,从而达到饮用规定的理化指标及卫生标准,产出至清至纯的水,是人体及时补充优质水份的最佳选择。
3.现有的饮用水净化设备大部分都是通过滤芯进行自然沉降进行过滤和净化的,这样的处理方式较为简单,从而导致净化效果较差,同时现有净化设备的滤芯不方便清理,同时在现有的净化设备较大,不方便携带,进行室外使用,现有的饮用水多层次净化处理装置存在净化效果较差、不方便清理滤芯和不方便携带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饮用水多层次净化处理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饮用水多层次净化处理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净化筒,所述净化筒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三角卡座,所述三角卡座的外表面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筒,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轴承,所述密封轴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承接板,所述承接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净化筒的内壁,所述净化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滑轮,所述净化箱的上表面可拆卸连接有筒盖,所述筒盖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把手,所述净化筒的下端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控制阀门。
8.可选的,所述箱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净化箱,所述净化箱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把手,所述过滤网的数量三个,所述过滤网的从上至下过滤密度逐渐增大,所述净化箱的上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进水口。
9.可选的,所述净化箱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导水管,所述第一导水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力泵,所述压力泵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在箱体上,所述压力泵的出水口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第三导管,所述第三导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的
外表面固定连接在筒盖的内部。
10.可选的,所述箱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加热器,所述加热器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缠绕在第二导管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导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净化筒的外表面上。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为软性材质,如胶管等,所述第二导管为导热材质,所述支撑架的数量为三个,每个所述支撑架内部的滑轮数量为四个。
12.可选的,所述箱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合页,所述第四通孔通过合页铰接有箱盖,所述箱盖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把手,所述箱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五通孔,所述第五通孔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四把手。
13.(三)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饮用水多层次净化处理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饮用水多层次净化处理装置,通过过滤网、过滤筒、电机和加热管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将待处理的饮用水通过多个过滤网的沉降过滤后,在压力泵的作用下,通过加热管的加热后,落到过滤桶中,通过电机的转动,带动三角卡座转动,带动过滤筒转动,将净化后的饮用水甩出到净化筒中,从而起到了多层过滤的作用,达到了提高净化效果的目的。
16.2、该饮用水多层次净化处理装置,通过第一滑槽、过滤网、净化筒和三角卡座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二把手拉动过滤网,进行拆除,于此同时,通过第三把手,打开箱盖,将筒盖与净化筒拆卸,将过滤筒取出,进行清洁,从而起到了方便清洁滤芯的作用,本实用新型体积较小,通过转动第四把手,可以将净化装置提起,进行移动,在室外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净化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箱体;2、净化筒;3、电机;4、三角卡座;5、过滤筒;6、承接板;7、支撑架;8、滑轮;9、筒盖;10、第一把手;11、出水管;12、控制阀门;13、净化箱;14、过滤网;15、进水口;16、第一导水管;17、压力泵;18、第二导管;19、第三导管;20、加热器;21、加热管;22、箱盖;23、第三把手;24、第四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饮用水多层次净化处理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净化箱13,净化箱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导水管16,第一导水管1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力泵17,压力泵17的外表
面固定连接有底座,底座固定连接在箱体1上,压力泵17的出水口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管18,第二导管1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第三导管19,第三导管1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密封环,密封环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在筒盖9的内部,净化箱13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过滤网14,过滤网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把手,过滤网14的数量三个,过滤网14的从上至下过滤密度逐渐增大,净化箱13的上部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进水口15,箱体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净化筒2,净化筒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电机3,电机3输出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三角卡座4,三角卡座4的外表面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筒5,电机3输出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轴承,密封轴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承接板6,承接板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净化筒2的内壁,净化筒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架7,支撑架7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滑轮8,净化箱13的上表面可拆卸连接有筒盖9,筒盖9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把手10,净化筒2的下端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出水管11,出水管11的内部转动连接控制阀门12,通过过滤网14、过滤筒5、电机3和加热管21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将待处理的饮用水通过多个过滤网14的沉降过滤后,在压力泵17的作用下,通过加热管21的加热后,落到过滤桶中,通过电机3的转动,带动三角卡座4转动,带动过滤筒5转动,将净化后的饮用水甩出到净化筒2中,从而起到了多层过滤的作用,达到了提高净化效果的目的,箱体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加热器20,加热器20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加热管21,加热管21缠绕在第二导管18的外表面,第二导管18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净化筒2的外表面上,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18为软性材质,如胶管等,第二导管18为导热材质,支撑架7的数量为三个,每个支撑架7内部的滑轮8数量为四个,箱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四通孔,第四通孔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合页,第四通孔通过合页铰接有箱盖22,箱盖2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把手23,箱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五通孔,第五通孔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四把手24,通过第一滑槽、过滤网14、净化筒2和三角卡座4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二把手拉动过滤网14,进行拆除,于此同时,通过第三把手23,打开箱盖22,将筒盖9与净化筒2拆卸,将过滤筒5取出,进行清洁,从而起到了方便清洁滤芯的作用,本实用新型体积较小,通过转动第四把手24,可以将净化装置提起,进行移动,在室外进行使用。
24.使用时,将待处理的饮用水通过进水口15加注到净化箱13中,通过多个过滤网14净化后(过滤网14的从上至下过滤密度逐渐增大),将水中较大杂质进行过滤,落到净化箱13的底部,随后,在压力泵17的作用下,将水抽到第二导管18中,通过加热管21的加热,将对水进行消毒,消毒完成后,通过第三导管19落到过滤筒5中,通过电机3的转动,带动三角卡座4转动,带动过滤筒5转动,水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落到净化筒2中,进行再次的过滤净化,达到符合使用标准的饮用水,然后通过转动控制阀门12,将处理好的饮用水取出使用,当需要进行清洁过滤网14和过滤筒5时,可以通过第二把手拉动过滤网14,进行拆除,于此同时,通过第三把手23,打开箱盖22,将筒盖9与净化筒2拆卸,将过滤筒5取出,对过滤网14和过滤筒5进行清洁,本实用新型体积较小,通过转动第四把手24,可以将净化装置提起,进行移动,在室外进行使用。
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该饮用水多层次净化处理装置,通过过滤网14、过滤筒5、电机3和加热管21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将待处理的饮用水通过多个过滤网14的沉降过滤后,在压力泵17的作用下,通过加热管21的加热后,落到过滤桶中,
通过电机3的转动,带动三角卡座4转动,带动过滤筒5转动,将净化后的饮用水甩出到净化筒2中,从而起到了多层过滤的作用,达到了提高净化效果的目的,通过第一滑槽、过滤网14、净化筒2和三角卡座4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二把手拉动过滤网14,进行拆除,于此同时,通过第三把手23,打开箱盖22,将筒盖9与净化筒2拆卸,将过滤筒5取出,进行清洁,从而起到了方便清洁滤芯的作用,本实用新型体积较小,通过转动第四把手24,可以将净化装置提起,进行移动,在室外进行使用。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