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2.现有的淡水水产品种养殖生产活动,大多以池塘集约化养殖为主,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密度高,每天投喂饲料数量大,同时投喂的饲料蛋白质高,每年产生的残饵和粪便积累越来越多,与底泥结合产生的淤泥越来越厚。残饵和粪便沉入底泥不能及时分解利用,长期积累产生氨氮、亚盐、甲烷等有害物质,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疫病产生,致使养殖的水产品种死亡,造成养殖水污染和养殖户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水产养殖品种产量低、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调控处理成本高、鱼病防治用药量大成本高等问题。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包括养鱼区、排污区和净化区;养鱼区包括支架和固定于支架内的防渗帆布桶,防渗帆布桶上端设置有进水管,顶部设置有进氧管,底部设置有增氧管和集污漏斗,进氧管与增氧管相连,进氧管与设置于支架外的增氧机相连;养鱼区与排污区相邻设置,并通过排污管相连,排污管两端分别连接集污漏斗和设置于排污区的集污物理沉淀池;排污区与净化区相邻设置,并通过溢水管三相连,溢水管三两端分别连接设置于排污区的集污生物分解池和设置于净化区的生物净化池;集污物理沉淀池和集污生物分解池通过所述溢水管二相连。
5.本实用采取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支架能有效固定和保护防渗帆布桶,进氧管可以为养鱼池养殖品种输送氧气,在用增氧机增氧时,底部增氧管能够对鱼池进行增氧和水体曝气,提高水体溶氧和加速水体中有机物氧化分解的同时,释放水体中的有害气体。集污漏斗连接排污管,将防渗帆布桶中沉积的粪便和残饵排入集污物理沉淀池,通过集污物理沉淀池沉淀分离收集装置,进行物理收集和初级沉淀再收集。
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7.进一步,防渗帆布桶底部向中心倾斜5~15
°
。
8.本实用采取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防渗帆布桶底部以一定的的角度向中心倾斜,便于养殖品种的粪便和残饵沉积和清理。
9.进一步,集污物理沉淀池内设置有沉淀分离收集装置,集污生物分解池内设置有曝气装置。
10.本实用采取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集污生物分解池中可加入生物复合菌种,利用曝气装置对初级沉淀的养殖尾水进行曝气,促使尾水中的物质加速氧化分解,结合生物菌种以污泥和填料为载体,形成“生物膜”或“生物絮体”吸附水体中的有机物,经
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活化酶等将其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水、氮气。
11.进一步,集污物理沉淀池和集污生物分解池之间设置有隔离墙。
12.本实用采取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隔离墙可将物理集污物理沉淀池和集污生物分解池分隔开,避免两个池内的反应互相影响。
13.进一步,集污物理沉淀池内设置有溢水管一,与所述排污管相连,并延伸至所述集污物理沉淀池外。
14.本实用采取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排污区的溢水管一可以根据养鱼池养殖品种的生长需求和日常管理,用溢水管的长短调节养鱼池中水体水位的高低。养殖尾水经过物理收集和初级沉淀再收集后,由溢水管二进入集污生物分解池。
15.进一步,净化区包括生物净化池、生态浮床、水生经济植物栽培桶;生态浮床设置于生物净化池内,水生经济植物栽培桶设置于生态浮床中。
16.本实用采取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集污生物分解池处理后的水经溢水管三进入生物净化池。在生态浮床上的水生经济植物栽培桶中栽植各种水生经济植物,利用水生经济植物的生长,吸收水体中的肥分,在提高水体水质的同时栽植的水生经济植物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17.进一步,生态浮床面积占生物净化池面积的20-25%。
18.本实用采取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调控生态浮床面积,调整水生经济植物的种植量,以保证水体生态平衡。
19.进一步,生物净化池中栽种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其面积分别占生物净化池面积的20-30%、60-80%、20-30%。
20.本实用采取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生物净化池中栽植有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的生长所需营养,吸收淤泥和水体中的肥分,通过调控种植植物比例,使水体达到生态平衡。生物净化池中还可养殖滤食性鱼类、底栖生物,利用这些生物滤食水体中的有机物和各种浮游生物,进一步净化水质。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2.1、本实用新型以物理分离、生物分解、生物净化的模式进行养殖尾水处理,使养殖区内水体达到渔业养殖用水标准,从而使养殖用水循环使用,不造成养殖水污染和环境污染。
23.2、养殖尾水在净化池处理过程中,其栽植的水生经济植物和养殖的水生动物不但起到生物净化水质的作用,使水体达到渔业用水标准,而且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净化水质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24.3、本实用新型通过养鱼区、排污区以及净化区的划分和结构处理,可以提高养殖产量、便于水质调控、减少鱼病和养殖污染,达到一水多收的效果,成为具有“高产、高效、绿色、安全”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渔业发展新结构。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养鱼池的截面示意图;
27.图3为集污物理沉淀池和集污生物分解池的截面示意图;
28.图4为生物净化池的截面示意图;
29.图5为生态浮床组件及水生经济植物栽培桶的剖面示意图;
30.其中,1、养鱼区;2、防渗帆布桶;3、支架;4、进氧管;5、增氧管;6、进水管;7、排污区;8、集污物理沉淀池;9、集污生物分解池;10、集污漏斗;11、排污管;12、溢水管一;13、溢水管二;14、净化区;15、生物净化池;16、溢水管三;17、生态浮床;18、隔离墙;19、水生经济植物栽培桶;20、挺水植物;21、沉水植物;22浮水植物;23、鱼类及底栖生物;24、曝气装置;25、沉淀分离收集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3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5,提供一种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包括养鱼区1、排污区7和净化区14。养鱼区1包括支架3和防渗帆布桶2,支架3采用镀锌板等硬质材料制成,整体呈圆柱状;防渗帆布桶2采用防渗帆布制成,整体上呈圆柱状,其采用挂接、绑接等方式固定于支架3内部。防渗帆布桶2上端设置有进水管6,通过进水管6可以向防渗帆布桶2内注水;防渗帆布桶2顶部设置有进氧管4,进氧管4与增氧机连接,其末端延伸至防渗帆布桶2底部;防渗帆布桶2底部设置有增氧管5和集污漏斗10,增氧管5与进氧管4相连。
33.排污区7包括集污物理沉淀池8、集污生物分解池9、溢水管一12、溢水管二13、隔离墙18、鼓风机曝气装置24和网箱式沉淀分离收集装置25;隔离墙18设置于集污物理沉淀池8和集污生物分解池9之间,集污物理沉淀池8和集污生物分解池9通过溢水管二13相连;曝气装置24设置于集污生物分解池9内;网箱式沉淀分离收集装置25设置于集污物理沉淀池8内,溢水管一12设置于集污物理沉淀池8内,位于排污管11上方,与排污管11通过弯头相连并延伸至集污物理沉淀池8外,排污时取下溢水管,平时用于调节养鱼池中的水位高低。
34.净化区14包括生物净化池15、生态浮床17、水生经济植物栽培桶19;生态浮床17设置于生物净化池15内,水生经济植物栽培桶19设置于生态浮床17中。生态浮床17面积占生物净化池15面积的20-25%。生物净化池15中栽种有挺水植物20、沉水植物21、浮水植物22,其面积分别占生物净化池15面积的20-30%、60-80%、20-30%。在生物净化池15养殖鱼类及底栖生物23,利用这些生物滤食水体中的有机物和各种浮游生物。
35.养鱼区1与排污区7相邻设置,通过排污管11相连,排污管11两端分别连接集污漏斗10与集污物理沉淀池8;排污区7与净化区14相邻设置,通过溢水管三16相连,溢水管三16两端分别连接集污生物分解池9与生物净化池15。
36.下面通过实施例及对比例解释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进行养殖的具体步骤及效果。
37.实施例1
38.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采用物理、生物模式进行养殖尾水处理,配合立体生态养殖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39.s1、养鱼区组装:由3块支架、1个防渗帆布桶和1个集污漏斗组装成1个鱼池,并安装直径3.2-4.0cm的pvc进水管和直径2.5cm的pvc进氧管及底部增氧管,进氧管连接位于支架外的鼓风增氧机;
40.s2、排污区建设:排污管为直径11cm的pvc管,将其连接集污漏斗,并延伸到集污物理沉淀池,并在排污管上安装溢水管一,便于调节鱼池水位和粪便排放收集。集污物理沉淀池和集污生物分解池之间用直径11cm的pvc溢水管二连接,用于控制集污物理沉淀池中的水向集污生物分解池中排放。集污物理沉淀池中设置有网箱式沉淀分离收集装置,初步分离废水中的残饵、悬浮物、有机颗粒等。集污生物分解池中投洒复合生物菌种75ppm,形成“生物膜”或“生物絮体”吸附水体中的有机物,结合曝气装置将其氧化分解转化;
41.s3、净化区建设:用直径11cm的pvc溢水管三将集污生物分解池与生物净化池进行连接,在生物净化池中栽植苦草、香蒲、睡莲通过这些植物吸收水体中的肥分。苦草栽植面积占生物净化池面积的75%,香蒲栽植面积占生物净化池面积的25%、睡莲栽植面积占生物净化池面积的25%。在生物净化池中养殖滤食性鱼类、底栖生物,利用这些生物滤食水体中的有机物和各种浮游生物。在池中安装生态浮床,在浮床上和池塘周边栽植各种水生经济植物,利用水生经济植物的生长,吸收淤泥和水体中的肥分,进一步净化水质,生态浮床安装面积占水体面积的22%;
42.s4、养殖水产品种放养:
43.s(4-1)在养鱼池中投放体重为30g/尾左右的鱼种,投放密度为2.8kg/m3;养殖过程中投饵量为8%左右,早中晚各投喂一次;
44.s(4-2)生物净化池中投放体重为100g/尾鲢鱼250尾/667m2,体重为100g/尾鳙鱼65尾/667m2,体重为23g/尾鲫鱼90尾/667m2;养殖过程中投饵量为4%,早晚各投喂一次;
45.s5、增氧设施:根据养鱼池数量配备相应功率的鼓风增氧机,根据天气、水质、鱼生长、投料等情况决定增氧机的增氧时间;
46.s6、水体管理:养鱼池根据鱼类生长、投料、水质和水位情况适时加注新水或将水体进行少量更换,每次更换水量占养鱼池水位的1/5。
47.实施例2
48.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采用物理、生物模式进行养殖尾水处理,配合立体生态养殖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49.s1、养鱼区组装:由3块支架、1个防渗帆布桶和1个集污漏斗组装成1个鱼池,并安装直径3.2-4.0cm的pvc进水管和直径2.5cm的pvc进氧管及底部增氧管,进氧管连接位于支架外的鼓风增氧机;
50.s2、排污区建设:排污管为直径11cm的pvc管,将其连接集污漏斗,并延伸到集污物理沉淀池,并在排污管上安装溢水管一,便于调节鱼池水位和粪便排放收集。集污物理沉淀池和集污生物分解池之间用直径11cm的pvc溢水管二连接,用于控制集污物理沉淀池中的水向集污生物分解池中排放。集污物理沉淀池中设置有网箱式沉淀分离收集装置,初步分离废水中的残饵、悬浮物、有机颗粒等。集污生物分解池中投洒复合生物菌种75ppm,形成“生物膜”或“生物絮体”吸附水体中的有机物,结合曝气装置将其氧化分解转化;
51.s3、净化区建设:用直径11cm的pvc溢水管三将集污生物分解池与生物净化池进行连接,在生物净化池中栽植金鱼藻、菱白、眼子菜,通过这些植物吸收水体中的肥分。金鱼藻栽植面积占生物净化池面积的60%,菱白栽植面积占生物净化池面积的30%、眼子菜栽植面积占生物净化池面积的30%。在生物净化池中养殖滤食性鱼类、底栖生物,利用这些生物滤食水体中的有机物和各种浮游生物。在池中安装生态浮床,在浮床上和池塘周边栽植各
种水生经济植物,利用水生经济植物的生长,吸收淤泥和水体中的肥分,进一步净化水质,生态浮床安装面积占水体面积的25%;
52.s4、养殖水产品种放养:s(4-1)在养鱼池中投放体重为30g/尾左右的鱼种,投放密度为3.9kg/m3;养殖过程中投饵量为8%左右,早中晚各投喂一次;
53.s(4-2)生物净化池中投放体重为100g/尾鲢鱼250尾/667m2,体重为100g/尾鳙鱼65尾/667m2,体重为23g/尾鲫鱼90尾/667m2;养殖过程中投饵量为4%,早晚各投喂一次;
54.s5、增氧设施:根据养鱼池数量配备相应功率的鼓风增氧机,根据天气、水质、鱼生长、投料等情况决定增氧机的增氧时间;
55.s6、水体管理:养鱼池根据鱼类生长、投料、水质和水位情况适时加注新水或将水体进行少量更换,每次更换水量占养鱼池水位的1/5。
56.实施例3
57.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采用物理、生物模式进行养殖尾水处理,配合立体生态养殖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58.s1、养鱼区组装:由3块支架、1个防渗帆布桶和1个集污漏斗组装成1个鱼池,并安装直径3.2-4.0cm的pvc进水管和直径2.5cm的pvc进氧管及底部增氧管,进氧管连接位于支架外的鼓风增氧机;
59.s2、排污区建设:排污管为直径11cm的pvc管,将其连接集污漏斗,并延伸到集污物理沉淀池,并在排污管上安装溢水管一,便于调节鱼池水位和粪便排放收集。集污物理沉淀池和集污生物分解池之间用直径11cm的pvc溢水管二连接,用于控制集污物理沉淀池中的水向集污生物分解池中排放。集污物理沉淀池中设置有网箱式沉淀分离收集装置,初步分离废水中的残饵、悬浮物、有机颗粒等。集污生物分解池中投洒复合生物菌种75ppm,形成“生物膜”或“生物絮体”吸附水体中的有机物,结合曝气装置将其氧化分解转化;
60.s3、净化区建设:用直径11cm的pvc溢水管三将集污生物分解池与生物净化池进行连接,在生物净化池中栽植伊乐藻、蒲草、凤眼莲,通过这些植物吸收水体中的肥分。伊乐藻栽植面积占生物净化池面积的80%,蒲草栽植面积占生物净化池面积的20%、凤眼莲栽植面积占生物净化池面积的20%。在生物净化池中养殖滤食性鱼类、底栖生物,利用这些生物滤食水体中的有机物和各种浮游生物。在池中安装生态浮床,在浮床上和池塘周边栽植各种水生经济植物,利用水生经济植物的生长,吸收淤泥和水体中的肥分,进一步净化水质,生态浮床安装面积占水体面积的20%;
61.s4、养殖水产品种放养:s(4-1)在养鱼池中投放体重为30g/尾左右的鱼种,投放密度为5.5kg/m3;养殖过程中投饵量为8%左右,早中晚各投喂一次;
62.s(4-2)生物净化池中投放体重为100g/尾鲢鱼250尾/667m2,体重为100g/尾鳙鱼65尾/667m2,体重为23g/尾鲫鱼90尾/667m2;养殖过程中投饵量为4%,早晚各投喂一次;
63.s5、增氧设施:根据养鱼池数量配备相应功率的鼓风增氧机,根据天气、水质、鱼生长、投料等情况决定增氧机的增氧时间;
64.s6、水体管理:养鱼池根据鱼类生长、投料、水质和水位情况适时加注新水或将水体进行少量更换,每次更换水量占养鱼池水位的1/5。
65.根据实施例1对实施例2和3进行调整。
66.对比例
67.一种池塘常规养殖。包括池塘,在池塘中投放鲢鳙鱼、鲫鱼等鱼种即可。
68.分别按照实施例1-3中的投放方式进行养殖,养殖面积依次为12m3、48亩m3和85m3,按照对比例中的方法饲养水产品种,饲养面积分别为333.5m3、667m3和2001m3,养殖过程中观察水产品种的生长状况以及病害情况,养殖结束后,计算并记录相应的养殖成本和净利润(见表)。
69.其中,养殖成本包括苗种、饲料、水稻种、水费、电费、人工费、生物制剂等费用。
70.销售金额包括养鱼池水产品销售额、池塘养殖水产品销售额;
71.净利润=销售额-种养成本;
72.亩均利润=总净利润/总面积;
73.表1实施例1-3与对比例的利润情况表
[0074][0075]
通过表可以得知,实施例1-3中的养殖系统所获得的单位净利润远远高于对比例中的单位净利润,获得的单位产量远高于对比例中单位产量。
[0076]
通过实施例1-3中的养殖生产表明,使用陆基养鱼及尾水处理系统与对比例的普通池塘结构比较,减少了饵料的浪费,提高了饵料的利用率,减轻了病害爆发和药物的使用量,通过物理分离、生物净化等方法使养殖尾水达到渔业养殖用水标准排放并循环使用,减少了养殖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0077]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作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