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仿古建筑用柱础结构及其制作安装方法与流程

时间:2022-02-1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仿古建筑用柱础结构及其制作安装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空气湿度、温差较大,可抗强风的仿古建筑用柱础结构及其制作安装方法,属于仿古建筑构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传统的大型古建中,往往一幢建筑含有较多的木结构装饰构件,诸如木柱、数量较大,暴露于室外,且直接与地面接触,常年风吹日晒,常年处于潮湿的环境。从空气湿度较大、年温差较大的地理环境考虑,木结构在这种环境下的使用年限比较短,恶劣的天气更是加速木材的腐化,木柱原本的支撑作用会大打折扣,从而对安全产生极大的隐患,同时,传统古建的柱础均通过建筑木屋架自重来压住木柱与柱础相连,在部分常年经受台风侵袭的地区耐久性会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仿古建筑用柱础结构及其制作安装方法,旨在解决古建中木柱底端与地面接触下易受潮导致防腐性差,易受虫蛀和易受强风环境影响而导致腐朽、位移,进而影响使用强度的问题。
4.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仿古建筑用柱础结构,特点是:包含钢板载座、鼓磴和覆盆,钢板载座由竖向钢板与横向钢板焊接形成,横向钢板的底面焊接有用于伸入地面的钢筋,横向钢板水平置于地面上,磉石置于横向钢板上,竖向钢板穿过磉石上的孔凸出向上,木柱的底部开有用于嵌入竖向钢板的槽,对穿螺栓穿过木柱固定于嵌入竖向钢板的翼缘,木柱的底面与磉石的上表面之间留有高度空隙,鼓磴和覆盆卡入木柱侧部,落在磉石上。
6.进一步地,上述的仿古建筑用柱础结构,其中,所述竖向钢板呈一字形或十字形,相应地,木柱底部开有一字形槽或十字形槽。
7.进一步地,上述的仿古建筑用柱础结构,其中,所述鼓磴和覆盆为左右两半式结构,卡在木柱底端。
8.进一步地,上述的仿古建筑用柱础结构,其中,所述鼓磴为中间有孔洞的空心构造,木柱位于鼓磴的空心部位。
9.进一步地,上述的仿古建筑用柱础结构,其中,鼓磴和覆盆与木柱的接缝处填充石材胶。
10.进一步地,上述的仿古建筑用柱础结构,其中,所述高度空隙为50~80mm。
11.本发明仿古建筑用柱础结构的制作安装方法,步骤如下:
[0012]ⅰ、根据现场将施工的木柱进行底部开槽,并进行定位与上端固定;
[0013]ⅱ、将木柱底部与地面垫高,垫高位置的木柱端头进行防腐防水处理,未与地面、磉石或铺装进行接触,留出空隙;
[0014]ⅲ、并根据所用的木柱大小并计算,选用合适尺寸的钢板焊接成钢板载座,钢板载
座的横向钢板焊接钢筋;
[0015]ⅳ、将钢板载座的竖向钢板穿过磉石,钢筋伸入地面或混凝土结构固定,竖向钢板嵌入开过槽的木柱底端,并用对穿的螺栓将木柱与钢板连接;
[0016]

、在安装固定好钢板后,将两块左右拼接的石材鼓磴、覆盆卡在木柱的两侧,并在接缝处打胶,在鼓磴、覆盆与木柱交接部位用与木柱油漆同色的防水结构胶打胶密封,防止雨水渗入;
[0017]ⅶ、安装完成后对木柱表面留下的螺栓孔用腻子填平,并进行油漆处理,并在木柱与接缝处打胶。
[0018]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0019]
采用木柱与鼓磴分开制作并用钢板载座先固定木柱,下部安装鼓凳覆盆等,还原了传统木柱密实感,更增强了木柱的承重强度,既体现了传统木柱的视觉美感,也保证了在主体结构中原木柱有更强的抗剪特性,与传统的木柱柱础相比,更不容易发生水平向的位移,同时木柱底端不与地面接触连接,且不易受潮与受虫,避免发生腐朽,极大增加木构建筑使用耐久性;充分利用钢板载座加固,而不需要像传统建筑用整体屋架自重将木柱压在柱础上固定,在不改变传统木柱及柱础外观的情况下加强了结构稳固性。
[0020]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2]
图1:本发明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0023]
图2:本发明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5]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方位术语和次序术语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6]
如图1、图2所示,仿古建筑用柱础结构,包含钢板载座、鼓磴4和覆盆5,钢板载座由竖向钢板2与横向钢板7焊接形成,竖向钢板2呈一字形或十字形,横向钢板7的底面焊接有
用于伸入地面的钢筋8,横向钢板7水平置于地面上,磉石10置于横向钢板7上,竖向钢板2穿过磉石10上的孔凸出向上,木柱1的底部开有用于嵌入竖向钢板2的一字形槽或十字形槽,对穿螺栓3穿过木柱1固定于嵌入竖向钢板2的翼缘,木柱1的底面与磉石10的上表面之间留有高度空隙6,合理空隙h为50~80mm;
[0027]
鼓磴4和覆盆5为左右两半式结构,鼓磴4为中间有孔洞的空心构造,木柱1位于鼓磴4的空心部位,鼓磴4的底部有凸出的台肩,鼓磴4位于覆盆5之上落在磉石10上,台肩卡入木柱1的底端,形成包裹式;石材鼓磴不起承重作用,仅围合木柱与地面交接部位,防雨水和虫害。鼓磴4和覆盆5与木柱1的接缝处填充石材胶。
[0028]
上述仿古建筑用柱础结构,制作安装的具体工艺步骤如下:
[0029]ⅰ、根据现场将施工的木柱1进行底部开槽,并进行定位与上端固定;
[0030]ⅱ、将木柱底部与地面垫高,垫高位置的木柱端头采取防腐防水处理,不与地面9、磉石10或铺装进行接触,留出空隙;
[0031]ⅲ、并根据所用的木柱大小并计算,选用合适尺寸的钢板焊接成钢板载座,并焊接钢筋8;
[0032]ⅳ、将钢板载座的竖向钢板2穿过磉石10,用钢筋8伸入地面或混凝土结构面固定,竖向钢板2嵌入开过槽的木柱底端,并用对穿的螺栓3将木柱1与钢板连接;
[0033]

、在安装固定完钢板后,将两块左右拼接的石材鼓磴4、覆盆5卡在木柱两侧,并在接缝处打胶处理,在石材与木柱交接位置用与木柱油漆同色的防水结构胶打胶密封,以防止雨水渗入;
[0034]ⅶ、安装完成后对木柱表面留下的螺栓孔用腻子填平,并进行油漆处理,并在木柱与接缝处打胶处理。
[0035]
钢板载座以刚性连接将木柱与地面或结构顶板连接,极大的保证了在主体结构中原木柱有更强的抗剪特性,与传统的木柱柱础相比更不容易发生水平向的位移。
[0036]
两块拼接的鼓磴4、覆盆5起到了既保护木柱底部的钢板载座,又能完美还原传统古建柱础的美感。
[0037]
对于体量较小的建筑情况,可选用较小直径的木柱,可仅采用一至两根螺栓穿接固定于木柱底部与地面或结构顶板连接。但对于超大体量,采用较大直径木柱的应用情况,竖向一字形钢板换成十字形钢板,木柱底部开十字形的槽嵌入钢板,每块钢板翼缘均用两根对穿螺栓固定来保证稳定性不产生水平位移。
[0038]
钢结构支撑整体稳定性良好,木柱安装后,整体效果达到古建设计要求,并由于在木柱底部采用了钢板直接与地面固定连接,与传统的古建用自重来压柱础相比,具有更强的抗剪能力,最直观的体现便是能抵抗在恶劣强风环境下建筑的稳定性。同时由于不需要上部屋架自重来固定,也可用于多数现代及新中式建筑中需要增加古建木柱及柱础的位置。
[0039]
木柱底部用钢板载座与地面固定加固防止水平位移,木柱底部开槽固定竖向钢板2,横向钢板7底部的钢筋伸入地面固定木柱,既能减少木柱底部晃动,又能将木柱与地面隔开,减少被虫蛀腐朽的风险。
[0040]
通过采用木柱与鼓磴分开制作并用钢板载座先固定木柱,下部安装鼓凳覆盆等,还原了传统木柱密实感,更增强了木柱的承重强度,既体现了传统木柱的视觉美感,也保证
了在主体结构中原木柱有更强的抗剪特性,与传统的木柱柱础相比更不容易发生水平向的位移,同时木柱底端不与地面接触连接,且不易受潮与受虫,避免发生腐朽,极大增加木构建筑使用耐久性。
[0041]
充分利用钢板载座加固,而不需要像传统建筑用整体屋架自重将木柱压在柱础上固定,在不改变传统木柱及柱础外观的情况下加强了结构稳固性。
[004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43]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