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一种污水管网的基坑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污水管网的基坑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管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管网的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2.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目前基坑支护也广泛应用于地下污水管道工程建设中,地下污水管道是掩埋在地下用于输送上部排出的污水的管道,在城市、道路、污水厂、地下工程等得到使用。
3.在对污水管网的某段污水管道进行改建过程中,如将接收井变更为工作井,并将此区间明挖段改用顶管施工,需要对此段基坑进行支护,而顶管工作井基坑支护的特点是面积小而深,现有技术中的支护结构复杂且支护稳定效果差,施工周期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顶管工作井基坑支护结构复杂且支护稳定效果差,施工周期较长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污水管网的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基坑及水平贯穿基坑底部布置的顶管,所述基坑上平行于顶管轴线侧的两侧壁上设置钢板桩,所述顶管顶进入口端的基坑侧壁设置支护桩组件,所述支护桩组件包括设置于顶管两侧的若干第一水泥土搅拌桩,以及设置于顶管上方的若干第二水泥土搅拌桩,所述基坑底部埋设有若干个用于加固土体的第三水泥土搅拌桩。
7.进一步的,所述顶管两侧的第一水泥土搅拌桩以及顶管上方的第二水泥土搅拌桩均呈阵列分布,且第一水泥土搅拌桩和第二水泥土搅拌桩将顶管顶进入口端的基坑侧壁布满。
8.进一步的,相邻两个第一水泥土搅拌桩之间,相邻两个第二水泥土搅拌桩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一水泥土搅拌桩与第二水泥土搅拌桩之间均相互咬合搭接在一起。
9.进一步的,所述基坑靠近周边建筑物一侧的钢板桩外侧设置有一排第四水泥土搅拌桩。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水泥土搅拌桩于基坑底部呈阵列分布,所述第三水泥土搅拌桩布满整个基坑底部,且相邻两个第三水泥土搅拌桩之间相互咬合搭接在一起。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水泥土搅拌桩与顶管之间设有素砼层。
12.进一步的,所述基坑上于顶管顶进入口端一侧的侧壁为斜坡结构,且坡比为1:1.0。
13.进一步的,所述基坑的斜坡坡面上设有一层喷射砼层,所述喷射砼层上设有土钉挂网。
14.进一步的,相对的所述钢板桩之间设有第一钢管内支撑和第二钢管内支撑,所述第一钢管内支撑设置于基坑底部与斜坡连接处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钢管内支撑设置于基坑的斜坡坡面正上方。
15.进一步的,所述钢板桩内侧设有型钢围檩,所述基坑内远离顶管顶进入口端一侧边角的型钢围檩处设有角支撑。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污水管网的基坑支护结构简单,通过在基坑侧壁设置钢板桩,并在基坑的顶管顶进入口端设置支护桩组件对顶管洞口进行加固处理,同时在基坑底部设置第三水泥土搅拌桩对支撑顶管的土体进行加固处理,从而增强了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护稳定效果。
18.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污水管网的基坑支护结构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污水管网的基坑支护结构的底部平面示意图;
21.图3是图1中a-a截面示意图;
22.图4是图1中b-b截面示意图;
23.图5是图1中c-c截面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1、基坑;2、顶管;3、钢板桩;4、型钢围檩;5、第一水泥土搅拌桩;6、第二水泥土搅拌桩;7、第四水泥土搅拌桩;8、第二钢管内支撑;9、第一钢管内支撑;10、角支撑;11、第三水泥土搅拌桩;12、喷射砼层;13、土钉挂网;14、素砼层。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8.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管网的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基坑1及水平贯穿基坑1底部布置的顶管2,所述基坑1上平行于顶管2轴线侧的两侧壁上设置钢板桩3,所述顶管2顶进入口端的基坑1侧壁设置支护桩组件,所述支护桩组件包括设置于顶管2两
侧的若干第一水泥土搅拌桩5,以及设置于顶管2上方的若干第二水泥土搅拌桩6,所述基坑1底部埋设有若干个用于加固土体的第三水泥土搅拌桩11。在本实施例中,定义图1中的左端为顶管2顶进入口端,本实施例的基坑支护结构通过钢板桩3对基坑1侧壁进行支护,可有效减小后期基坑1内部施工对地基土的扰动,降低后期施工期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于顶管2顶进入口端的基坑支护采用第一水泥土搅拌桩5和第二水泥土搅拌桩6对顶管2周边洞口进行加固处理,并且鉴于工作井管道吊装区域开口范围较大,基坑1暴露时间较长,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基坑1底部设置第三水泥土搅拌桩11对基坑1的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提高了基坑1底部对顶管2的支撑作用。本实施例针对基坑1中不同作用位置采用对应不同的支护结构进行支护加固,支护结构简单,并且大大增强了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护稳定效果。
29.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钢板桩3采用sp
‑ⅳ
型拉森桩支护,其钢板桩3长度为12m;第一水泥土搅拌桩5的长度为7.5m,第二水泥土搅拌桩6长度为3m,第三水泥土搅拌桩11长度为4m。
30.可优选的,所述钢板桩3内侧设有型钢围檩4,所述基坑1内远离顶管2顶进入口端一侧边角的型钢围檩4处设有角支撑10,通过型钢围檩4和角支撑10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对基坑1侧壁的支护效果。
31.细化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顶管2两侧的第一水泥土搅拌桩5以及顶管上方的第二水泥土搅拌桩6均呈阵列分布,且第一水泥土搅拌桩5和第二水泥土搅拌桩6将顶管2顶进入口端的基坑1侧壁布满,通过第一水泥土搅拌桩5和第二水泥土搅拌桩6的布置方式可对后期基坑1的内部施工起到隔离作用,有效减小后期基坑1施工期间对地基土的扰动,降低基坑1施工期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优化的,相邻两个第一水泥土搅拌桩5之间,相邻两个第二水泥土搅拌桩6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一水泥土搅拌桩5与第二水泥土搅拌桩6之间均相互咬合搭接在一起。
32.而为了进一步减小基坑1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在所述基坑1靠近周边建筑物一侧的钢板桩3外侧设置一排第四水泥土搅拌桩7,通过钢板桩3和第四水泥土搅拌桩7的双重隔离支护作用,大大减小了基坑1施工期间对地基土的扰动。其中,本实施例中第四水泥土搅拌桩7的长度为7.5m。
33.可优选的,所述第三水泥土搅拌桩11于基坑底部呈阵列分布,所述第三水泥土搅拌桩11布满整个基坑1底部,相邻两个第三水泥土搅拌桩11之间相互咬合搭接在一起,基坑1底部的这种加固处理方式,不仅提高了基坑1底部的强度,而且保证了基坑1底部加固强度的均衡性。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在所述第三水泥土搅拌桩11与顶管2之间设置素砼层14,通过水泥土搅拌桩+混凝土共同对顶管2进行支撑,提高了基坑1底部对顶管2的支撑作用。
34.一种优化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基坑1上于顶管2顶进入口端一侧的侧壁为斜坡结构,且坡比为1:1.0。所述基坑1的斜坡坡面上设有一层喷射砼层12,所述喷射砼层12上设有土钉挂网13。
35.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相对的所述钢板桩3之间设有第一钢管内支撑9和第二钢管内支撑8,所述第一钢管内支撑9设置于基坑1底部与斜坡连接处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钢管内支撑8设置于基坑1的斜坡坡面正上方;优化的,第一钢管内支撑9和第二钢管内支撑8的底部与钢板桩3之间均设有钢牛腿,以对第一钢管内支撑9和第二钢管内支撑8起到支撑作用,提高第一钢管内支撑9和第二钢管内支撑8与钢板桩3之间的连接强度。
3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污水管网的基坑支护结构简单,通过在基坑侧壁设置钢板桩,并在基坑的顶管顶进入口端设置支护桩组件对顶管洞口进行加固处理,同时在基坑底部设置第三水泥土搅拌桩对支撑顶管的土体进行加固处理,从而增强了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护稳定效果。
37.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