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一种冠梁立模施工辅助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冠梁立模施工辅助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冠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冠梁立模施工辅助结构。


背景技术:

2.冠梁是指设置在基坑周边支护或围护结构(多为桩和墙)顶部的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冠梁主要有两个作用:其一是把所有的桩基连到一起,如钻孔灌注桩,旋挖桩等,以防止基坑或竖井顶部边缘产生坍塌。其二是通过牛腿承担钢支撑或钢筋混凝土支撑的水平挤靠力和竖向剪力,冠梁施工时必须凿除桩顶的浮浆等。
3.冠梁施工一般包括凿桩头、钢筋绑扎和模板支立,在模板支立时,模板极易受外力影响而发生倾斜,因此需要使用到辅助侧撑装置,可现有的侧撑装置在使用时,支撑组件彼此的间距不可进行调节,导致无法较为均匀的承载模板因倾斜而对侧撑装置施加的力,存在支撑不稳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冠梁立模施工辅助结构,以解决间距不可进行调节,导致无法较为均匀的承载模板因倾斜而对侧撑装置施加的力,存在支撑不稳的情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冠梁立模施工辅助结构,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承压组件、活动设置于两个承压组件之间的滑移组件以及滑动设置于滑移组件上的多个支撑组件;
6.所述滑移组件包括一侧居中开设有限位槽的滑轨以及固定安装于滑轨两端的固定板,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滑动套接于滑轨外侧的滑动框以及构造于滑动框内部并与限位槽滑动抵接的限位块,所述滑动框的一侧安装有u形座一;
7.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有u形座二以及活动设置于u形座二和u形座一之间的延展组件,所述u形座一和u形座二内分别转动设置有与延展组件转动连接的圆轴和滚轴。
8.优选的,所述延展组件包括端部贯穿有圆孔的支杆一以及端部贯穿有轴孔的支杆二,所述圆孔和轴孔分别转动配合圆轴和滚轴安装,所述支杆二朝向支杆一的一端居中固定连接有延伸入支杆一内的阻尼柱。
9.优选的,所述u形座二的一侧底部构造有翼板,所述翼板内设置有用于对支撑组件的位置进行限位固定的固定件。
10.优选的,所述承压组件包括内部居中贯穿有通槽的矩形板以及固定安装于矩形板顶部中心的电动机,所述电动机通过电机轴连接有转动设置于通槽内的丝杆,所述丝杆的外缘面上螺纹连接有移动块。
11.优选的,所述移动块的一侧与固定板固定连接,另一侧固定连接有侧板,所述矩形板设置有侧板的一侧对称开设有两个t形滑槽,所述侧板的一侧对称构造有两个滑动设置于t形滑槽内的t形滑块。
12.优选的,所述矩形板的两侧底部均构造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的上端面居中构造有一侧抵接矩形板的肋板,且延伸板内设置有用于将承压组件进行限位固定的连接件。
13.优选的,所述矩形板的一侧顶部等距固定安装有多根压柱,多根所述压柱远离矩形板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支撑板。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冠梁立模施工辅助结构,相较于现有的装置,得益于滑移组件的设置,滑动框套接在滑轨的外侧,同时限位块滑动抵接于限位槽内,推动滑动框可实现支撑组件整体的移动,进而便于对多个支撑组件的间距进行调节,较为均匀的承载模板因倾斜而施加的力,提升了模板支撑的稳定性;
15.得益于u形座一、支杆一以及延展组件的设置,延展组件的两端可配合圆轴和滚轴进行转动,进而使得延展组件的角度发生变化,实现对支撑角度的适当调节,便于提升模板的支撑效果。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承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滑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a-a处的剖视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承压组件;101、矩形板;102、通槽;103、t形滑槽;104、电动机;105、丝杆;106、侧板;107、t形滑块;108、延伸板;109、压柱;110、支撑板;2、滑移组件;201、滑轨;202、限位槽;203、固定板;3、支撑组件;301、滑动框;302、限位块;303、u形座一;304、支杆一;305、支杆二;306、阻尼柱;307、u形座二;308、翼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如图1所示,为便于对支撑组件3的间距进行调节,实现对模板较为稳定的支撑,该冠梁立模施工辅助结构,包括两个对称安装的承压组件1、活动安装于两个承压组件1之间的滑移组件2以及滑动安装于滑移组件2上的多个支撑组件3,通过设置承压组件1、滑移组件2以及支撑组件3相互配合的结构,能够对支撑组件3的间距进行调节,实现对模板较为稳定的支撑,且便于对支撑角度进行适当调节,提升模板的支撑效果,实用性强。
25.如图2所示,为便于实现对支撑重心的高度进行调节,承压组件1包括内部居中贯穿有通槽102的矩形板101以及固定安装于矩形板101顶部中心的电动机104,电动机104通过电机轴连接有转动安装于通槽102内的丝杆105,丝杆105的外缘面上螺纹连接有移动块,通过启动电动机104,使得丝杆105转动,进而使得丝杆105外缘面上螺纹连接的移动块移动。移动块的一侧与固定板203固定连接,移动块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侧板106,矩形板101
设置有侧板106的一侧对称开设有两个t形滑槽103,侧板106的一侧对称构造有两个滑动设置于t形滑槽103内的t形滑块107,具体实施时,移动块移动时,会带动侧板106移动,进而使得t形滑块107在t形滑槽103内滑动,提升移动块移动的稳定性,矩形板101的两侧底部均构造有延伸板108,延伸板108的上端面居中构造有一侧抵接矩形板101的肋板,且延伸板108内安装有用于将承压组件1进行限位固定的连接件,具体实施时,连接件可选用但不限于选用可钉入地面内的螺柱,矩形板101的一侧顶部等距固定安装有多根压柱109,多根压柱109远离矩形板101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10,通过设置压柱109和支撑板110相互配合的结构,使得支撑板110能够抵接在模板的侧面,从而对模板起到有效支撑和限位的效果。
26.如图3所示,滑移组件2包括一侧居中开设有限位槽202的滑轨201以及固定安装于滑轨201两端的固定板203,具体实施时,固定板203内对称设置有两个用于将滑移组件2进行限位固定的限位件,限位件可选用但不限于选用螺栓,固定板203内等距贯穿有限位孔,限位孔与限位件相互配合,使得限位件可以穿过限位孔,以将固定板203固定安装在侧板106的一侧上。
27.如图4所示,支撑组件3包括滑动套接于滑轨201外侧的滑动框301以及构造于滑动框301内部并与限位槽202滑动抵接的限位块302,,所述滑动框301的一侧安装有u形座一303,得益于滑移组件2的设置,滑动框301套接在滑轨201的外侧,同时限位块302滑动抵接于限位槽202内,推动滑动框301可实现支撑组件3整体的移动,进而便于对多个支撑组件3的间距进行调节,较为均匀的承载模板因倾斜而施加的力,提升了模板支撑的稳定性。
28.如图4和图5所示,为便于对支撑角度进行适当调节,提升模板的支撑效果,支撑组件3还包括有u形座二307以及活动设置于u形座二307和u形座一303之间的延展组件,u形座一303和u形座二307内分别转动安装有与延展组件转动连接的圆轴和滚轴,得益于u形座一303、支杆一304以及延展组件的设置,延展组件的两端可配合圆轴和滚轴进行转动,进而使得延展组件的角度发生变化,实现对支撑角度的适当调节,便于提升模板的支撑效果,延展组件包括端部贯穿有圆孔的支杆一304以及端部贯穿有轴孔的支杆二305,圆孔和轴孔分别转动配合圆轴和滚轴安装,具体实施时,支杆一304与圆轴的连接处以及支杆二305与滚轴的连接柱均设置有滚珠轴承,支杆二305朝向支杆一304的一端居中固定连接有延伸入支杆一304内的阻尼柱306,具体实施时,阻尼柱306与支杆一304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阻尼,u形座二307的一侧底部构造有翼板308,翼板308内可拆卸安装有用于对支撑组件3的位置进行限位固定的固定件,具体实施时,固定件可选用但不限于选用可钉入地面内的螺柱,通过将固定件钉入地面内即可实现对支撑组件3的限位固定。
29.工作原理:该冠梁立模施工辅助结构,使用时,可首先将支撑板110抵接模板的侧面,并将连接件钉入地面内,通过启动电动机104,可使得丝杆105转动,进而使得移动块发生移动带动滑移组件2的位置进行移动,进而可实现对支撑重心的高度进行调节,滑动框301套接在滑轨201的外侧,同时限位块302滑动抵接于限位槽202内,推动滑动框301可实现支撑组件3整体的移动,进而便于对多个支撑组件3的间距进行调节,较为均匀的承载模板因倾斜而施加的力,延展组件的两端可配合圆轴和滚轴进行转动,进而使得延展组件的角度发生变化,实现对支撑角度的适当调节,通过将固定件钉入地面内即可实现对支撑组件3的限位固定,实现对模板的稳定支撑,该冠梁立模施工辅助结构,结构合理,便于对支撑组件的间距进行调节,实现对模板较为稳定的支撑,且便于对支撑角度进行适当调节,提升模
板的支撑效果,实用性强。
3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