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桥墩桩基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夹持机构及桩基孔用定位锁口组件。
背景技术:2.传统的桥墩桩基安装施工过程中,一般是先选定桩基施工区域,然后爆破形成桩基孔,接着进行孔内施工并形成桩基成孔,最后将桩基吊装至桩基成孔内完成桩基施工。
3.在桩基成孔过程中,为了保证孔口土壤的稳定性,避免孔口位置的土壤出现塌方的风险,常需要在孔口位置设置锁口装置对孔口位置的土壤进行保持,在现有技术中,锁口装置通长是直接在孔口浇筑混凝土形成锁口平台的方式,实现土壤保持,采用该种方式进行孔口土壤的保持,锁口平台的功能较为单一,仅能实现土壤的保持,需要在孔口设置外部组件时,需要对外部组件时,无法有效的实现锁口平台与外部组件的相互配合,从而导致施工现场混乱。
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持机构及桩基孔用定位锁口组件,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持机构及桩基孔用定位锁口组件能够有效的实现孔口锁口平台的功能提升,提高锁口平台的功能,使得施工现场有序化。
6.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7.第一方面
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夹持机构,包括:滑动夹和双向夹;所述滑动夹一侧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可用于与外部组件配合,实现所述滑动夹的滑动,所述滑动夹的另一侧与所述双向夹连接;所述双向夹包括座体、固定在所述座体上的支撑轴以及两片夹体,所述座体与所述滑动夹连接,所述夹体的中部可转动地配合在所述支撑轴上,且两片所述夹体之间形成夹持空间,所述夹持空间包括位于所述支撑轴一侧的第一夹持间隙以及位于所述支撑轴另一侧的第二夹持间隙;通过任一所述夹体的转动,所述第一夹持间隙和所述第二夹持间隙的大小均能同步变化。
9.在本方案中,所述夹持机构设置有滑动夹与双向夹,通过所述滑动夹的设置,可实现所述夹持机构与外部组件的连接,且通过所述滑动夹的滑动槽,所述滑动夹可在外部组件上滑动,从而实现所述夹持机构的位置调节,且在所述滑动夹上相对于滑动槽的另一侧双向夹,所述双向夹包括座体、固定在所述座体上的支撑轴以及两片夹体,通过双向夹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的利用所述支撑轴两侧的夹持间隙实现双向夹持,提高了夹持机构的夹持效率,通过所述夹持结构的使用,可有效的实现对外部组件的夹持,通过在桩基孔锁口处使用所述夹持组件,提高锁口平台的功能,且通过夹持组件实现外部组件的夹持,可使得施工现场有序化。
10.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夹相对于所述滑动槽的另一侧设置有万向关节件;所述万向关节件与所述座体连接,通过所述万向关节件实现所述滑动夹与双向夹的连接,可以有效地实现两者相对位置的调整。
11.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夹还设置有锁定螺栓,所述滑动槽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锁定螺栓相互配合的第一螺纹孔,所述锁定螺栓可与所述第一螺纹孔相互配合,实现所述锁定螺栓的一端相对于所述滑动槽的侧壁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实现所述滑动槽的宽度缩小,通过所述锁定螺栓的设置,可有效的实现滑动槽的宽度的变化,从而实现所述滑动夹的锁紧,实现所述滑动夹在外部组件上相对位置的变化。
12.进一步的,所述夹体还设置有抵紧螺栓以及第二螺纹孔,所述抵紧螺栓可与所述第二螺纹孔相互配合,实现所述抵紧螺栓的一端相对于所述夹体侧面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实现所述夹持空间的夹持宽度的缩小,由于所述双向夹的转轴设置在夹体中部,在所述夹体沿所述支撑轴转动时,所述第一夹持间隙以及所述第二夹持间隙是同时变大或变小的,故通过所述抵紧螺栓以及第二螺纹孔的结构设计,可通过调整所述抵紧螺栓的伸出长度,实现夹持空间的变化,从而实现第一夹持间隙以及第二夹持间隙的的大小变化的单一性。
13.进一步的,还包括扭簧,所述扭簧包括扭簧本体、第一扭臂、第二扭臂,所述扭簧本体套设于所述支撑轴上,所述第一扭臂与其中一块所述夹体连接,所述第二扭臂与另一块所述夹体连接,通过所述扭簧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夹持空间大小的保持,保证夹持效果。
14.第二方面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桩基孔用定位锁口组件,包括设置于桩基孔孔口的锁口框,所述锁口框用于固定桩基孔内混凝土护壁、上述夹持机构;所述锁口框的四角处设置有四根支撑柱,其中,任意相邻的两根所述支撑柱之间设置有横杆,所述滑动夹通过所述滑动槽与所述横杆连接。
16.在现有技术中,在桩基孔的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免的会在桩基孔的孔口位置设置锁口平台,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桩基孔孔口位置的泥土塌陷,从而影响桩基孔的建设,且在孔口的建设过程中,常在孔口位置设置吹风组件或者照明组件,方便对孔口进行吹风以及照明,但是目前,针对于吹风组件或者照明组件直接设置在锁口平台位置,从而导致其电线或者是其他引导线或安装结构较为混乱,从而影响施工现场的秩序,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定位锁口组件,所述锁口组件包括设置在孔口处设置有用于固定桩基孔内混凝土护壁的锁口框,在所述锁口框的四角处设置有四根支撑柱,且相邻的两根支撑柱之间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与其两侧的支撑柱连接,实现所述横杆的固定,且通过所述夹持机构的滑动槽实现所述夹持机构与所述横杆的连接,从而可通过所述夹持机构的双向夹实现对外部组件的夹持,并实现孔口位置的有序化,可通过所述双向夹其中一个抵撑间隙对外部组件(如鼓风机,电灯)进行夹持,避免外部组件设置的无序性,且可通过所述双向夹其中另一个抵撑间隙对外部组件的电线进行夹持,保证了孔口的整洁。
17.进一步的,所述横杆包括用于保证所述支撑柱稳定性的加固横杆以及位于所述加固横杆一侧的限位横杆,所述夹持机构为多个,分别与所述加固横杆以及所述限位横杆连接,所述限位横杆包括两根第一限位横杆以及两根第二限位横杆,所述第一限位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孔口一侧的两根所述支撑柱连接,两根所述第一限位横杆间隔设置,形成第
一抵撑间隙;所述第二限位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孔口另一侧的两根所述支撑柱连接,两根所述第二限位横杆间隔设置形成第二抵撑间隙;所述锁口组件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包括连接杆本体以及用于与外部组件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连接杆本体的一端,当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限位横杆连接时,所述连接杆本体同时位于所述第一抵撑间隙以及所述第二抵撑间隙中;且所述连接杆本体与所述夹持空间相互配合,实现所述夹持机构与所述连接杆的连接;通过针对于横杆以及连接杆的结构设计,针对于需要在孔口设置施工设备,如桩内提升机构,可通过所述连接杆实现与提升机构的连接,且在连接时可有效的保证连接的稳定性,避免所述因为重心改变,从而造成提升机构倾斜。
18.进一步的,两根所述第一限位横杆包括第一限位横杆a以及第一限位横杆b,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横杆a靠近地面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横杆a相对于地面的高度固定,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相对于地面的高度可变化,通过所述限位横杆的结构设计,进一步保证了提升机构的稳定性。
19.进一步的,与所述第一限位横杆连接的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的连接位置设置有长条孔,所述长条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撑柱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支撑柱沿其轴向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靠近地面的一端设置有支撑弹簧,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穿过所述长条孔实现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与所述支撑柱的连接,且所述支撑弹簧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靠近地面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的端部相抵触。
20.进一步的,所述通孔为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配合有长杆螺栓,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一端穿过所述长条孔和所述螺纹孔,且所述支撑弹簧和所述长杆螺栓的旋入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横杆端部的上下两侧;通过所述长杆螺栓与螺纹孔的结构设计,可有效通过旋转所述长杆螺栓的方式,主动的实现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与所述第一限位横杆a相对距离的远离,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抵撑间隙的扩大。
2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22.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夹持机构及桩基孔用定位锁口组件,通过针对于所述夹持机构的结构设计,可有效的实现所述夹持机构与外部组件的配合,实现夹持机构与外部组件连接的稳定性以及可调节性,且通过针对于双向夹持段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的保证对外部组件的夹持,提升夹持效率,从而可有效的通过夹持组件对外部组件进行保持,进一步降低孔口位置出现混乱无序的情况的概率;
23.2、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夹持机构及桩基孔用定位锁口组件,通过针对于锁口组件的结构设计,可有效的实现对井口设置的外部组件的有效整理,避免孔口位置出现混乱无序的状态,且通过所述锁口组件的结构设计,可通过锁口组件实现对外部组件的稳固,可有效的避免所述外部组件发生倾斜或翻转的情况。
附图说明
2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扣组件与外部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杆、第一限位横杆与夹持机构的配合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杆、第一限位横杆配合的剖视图。
29.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30.100-滑动夹、110-滑动槽、120-万向关节件、130-锁定螺栓、200-双向夹、210-座体、220-支撑轴、230-夹体、231-第一夹持间隙、232-第二夹持间隙、233-抵紧螺栓、410-锁口框、420-支撑柱、421-横杆、421a-加固横杆、421b-限位横杆、422-支撑弹簧、423-长杆螺栓、424-长条孔、425-联动杆、430-连接杆、431-连接杆本体、432-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2.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33.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5.实施例
3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夹持机构,包括:滑动夹100和双向夹200;所述滑动夹100一侧开设有滑动槽110,所述滑动槽110可用于与外部组件配合,实现所述滑动夹100的滑动,所述滑动夹100的另一侧与所述双向夹200连接;所述双向夹200包括座体210、固定在所述座体210上的支撑轴220以及两片夹体230,所述座体210与所述滑动夹100连接,所述夹体230的中部可转动地配合在所述支撑轴220上,且两片所述夹体230之间形成夹持空间,所述夹持空间包括位于所述支撑轴220一侧的第一夹持间隙231以及位于所述支撑轴220另一侧的第二夹持间隙232;通过任一所述夹体230的转动,所述第一夹持间隙231和所述第二夹持间隙232的大小均能同步变化。
37.具体的,两片所述夹体230的中部可转动的配合在所述支撑轴220上,即两片所述架体构成了x形状的夹子,可通过任一夹体230的转动,第一夹持间隙231和第二夹持间隙232的大小均能同步变化。这种形式的双向夹200能够在一个构件下实现两侧同时夹持物体的功能,从而提供了稳定的放夹空间,不至于排布混乱。
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设置有滑动夹100与双向夹200,通过所述滑动夹100的设置,可实现所述夹持机构与外部组件的连接,且通过所述滑动夹100的滑动槽110,所述滑动夹100可在外部组件上滑动,从而实现所述夹持机构的位置调节,且在所述滑动夹100上相对于滑动槽110的另一侧双向夹200,所述双向夹200包括座体210、固定在所述座体210上的支撑轴220以及两片夹体230,通过双向夹200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的利用所述支撑轴220两侧的夹持间隙实现双向夹200持,提高了夹持机构的夹持效率,通过所述夹持结构的使用,可有效的实现对外部组件的夹持,通过在桩基孔锁口处使用所述夹持组件,提高锁口平台的功能,且通过夹持组件实现外部组件的夹持,可使得施工现场有序化。
3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夹100相对于所述滑动槽110的另一侧设置有万向关节件120;所述万向关节件120与所述座体210连接,通过所述万向关节件120实现所述滑动夹100与双向夹200的连接,可以有效地实现两者相对位置的调整。
40.其中,设置所述万向关节件120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所述双向夹200与滑动夹100的转动连接从而实现所述双向夹200可相对于所述滑动夹100自由转动。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夹100还设置有锁定螺栓130,所述滑动槽110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锁定螺栓130相互配合的第一螺纹孔,所述锁定螺栓130可与所述第一螺纹孔相互配合,实现所述锁定螺栓130的一端相对于所述滑动槽110的侧壁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实现所述滑动槽110的宽度缩小,通过所述锁定螺栓130的设置,可有效的实现滑动槽110的宽度的变化,从而实现所述滑动夹100的锁紧,实现所述滑动夹100在外部组件上相对位置的变化。
42.具体的,所述滑动槽110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螺纹孔,并在设置锁定螺栓130,通过旋转所述锁定螺栓130的方式可实现所述锁定螺栓130的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使得所述锁定螺栓130位于所述滑动槽110内的一端靠近或远离所述侧壁,从而实现所述滑动槽110与外部组件配合力度的变化,从而实现滑动夹100的固定,通过所述锁定螺栓130的结构设计,不光能够实现所述滑动夹100在外部组件的平移运动的固定,还能够实现旋转方向上的固定,如所述滑动夹100与长杆配合,可通过所述锁定螺栓130限制所述夹持机构在所述长杆两端的之间的相对位置,还能够实现在所述滑动夹100沿所述长杆的中轴线旋转时的旋转固定。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体230还设置有抵紧螺栓233以及第二螺纹孔,所述抵紧螺栓233可与所述第二螺纹孔相互配合,实现所述抵紧螺栓233的一端相对于所述夹体230侧面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实现所述夹持空间的夹持宽度的缩小,由于所述双向夹200的转轴设置在夹体230中部,在所述夹体230沿所述支撑轴220转动时,所述第一夹持间隙231以及所述第二夹持间隙232是同时变大或变小的,故通过所述抵紧螺栓233以及第二螺纹孔的结构设计,可通过调整所述抵紧螺栓233的伸出长度,实现夹持空间的变化,从而实现第一夹持间隙231以及第二夹持间隙232的的大小变化的单一性。
44.需要说明的是,设置抵紧螺栓233以及第二螺纹孔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所述夹持空间的夹持宽度的缩小,所述夹持空间包括第一夹持间隙231以及第二夹持间隙232,故针对于所述夹持宽度的变化,可为单独实现第一夹持间隙231的变化,也可为是单独实现所述第二夹持间隙232的变化,也可为同时实现所述第一夹持间隙231以及所述第二夹持间隙232的变化,故所述抵紧螺栓233以及第二螺纹孔可设置所述夹体230两端的任意一端,也可以在两端同时设置。
45.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扭簧,所述扭簧包括扭簧本体、第一扭臂、第二扭臂,所述扭簧本体套设于所述支撑轴220上,所述第一扭臂与其中一块所述夹体230连接,所述第二扭臂与另一块所述夹体230连接,通过所述扭簧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夹持空间大小的保持,保证夹持效果。
46.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桩基孔用定位锁口组件,包括设置于桩基孔孔口的锁口框410,所述锁口框410用于固定桩基孔内混凝土护壁、上述夹持机构;所述锁口框410的四角处设置有四根支撑柱420,其中,任意相邻的两根所述支撑柱420之间设置有横杆421,所述滑动夹100通过所述滑动槽110与所述横杆421连接。
47.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所述锁口框410用于固定桩基孔内混凝土护壁,所述锁口框410应当设置有预埋件保证所述锁口框410的稳定性。
48.在现有技术中,在桩基孔的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免的会在桩基孔的孔口位置设置锁口平台,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桩基孔孔口位置的泥土塌陷,从而影响桩基孔的建设,且在孔口的建设过程中,常在孔口位置设置吹风组件或者照明组件,方便对孔口进行吹风以及照明,但是目前,针对于吹风组件或者照明组件直接设置在锁口平台位置,从而导致其电线或者是其他引导线或安装结构较为混乱,从而影响施工现场的秩序,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定位锁口组件,所述锁口组件包括设置在孔口处设置有用于固定桩基孔内混凝土护壁的锁口框410,在所述锁口框410的四角处设置有四根支撑柱420,且相邻的两根支撑柱420之间设置有横杆421,所述横杆421的两端分别与其两侧的支撑柱420连接,实现所述横杆421的固定,且通过所述夹持机构的滑动槽110实现所述夹持机构与所述横杆421的连接,从而可通过所述夹持机构的双向夹200实现对外部组件的夹持,并实现孔口位置的有序化,可通过所述双向夹200其中一个抵撑间隙对外部组件(如鼓风机,电灯)进行夹持,避免外部组件设置的无序性,且可通过所述双向夹200其中另一个抵撑间隙对外部组件的电线进行夹持,保证了孔口的整洁。
4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杆421包括用于保证所述支撑柱420稳定性的加固横杆421a以及位于所述加固横杆421a一侧的限位横杆421b,所述夹持机构为多个,分别与所述加固横杆421a以及所述限位横杆421b连接,所述限位横杆421b包括两根第一限位横杆以及两根第二限位横杆,所述第一限位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孔口一侧的两根所述支撑柱420连接,两根所述第一限位横杆间隔设置,形成第一抵撑间隙;所述第二限位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孔口另一侧的两根所述支撑柱420连接,两根所述第二限位横杆间隔设置形成第二抵撑间隙;所述锁口组件还包括连接杆430,所述连接杆430包括连接杆本体431以及用于与外部组件连接的连接部432,所述连接部432设置于所述连接杆本体431的一端,当所述连接杆430与所述限位横杆421b连接时,所述连接杆本体431同时位于所述第一抵撑间隙以及所述第二抵撑间隙中;且所述连接杆本体431与所述夹持空间相互配合,实现所述夹持机构与所述连接杆430的连接;通过针对于横杆421以及连接杆430的结构设计,针对于需要在孔口设置施工设备,如桩内提升机构,可通过所述连接杆430实现与提升机构的连接,且在连接时可有效的保证连接的稳定性,避免所述因为重心改变,从而造成提升机构倾斜。
50.需要说明的是,设置所述限位横杆421b的主要目的是形成抵撑间隙从而通过抵撑间隙与所述连接杆430相互配合,实现连接杆430另一端连接部432连接的外部组件的稳定性,具体的,在现有技术中,在进行桩基孔建设过程中,通长会在孔口设置吊装组件,通过吊
篮实现孔中的吊装,随着吊篮中物品的装入,整个吊装组件的重心会发生变化,存在向孔中倾斜或翻倒的风险,现常用在所述吊装组件的底座上设置配重的方式保证所述吊装组件的稳定性,常见的配重包括铁块或者是石块,体积较大,一方面存在不方便运输的缺陷,另一方面,由于配重的体积较大,会造成现场较为不混乱,不整洁,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故通过在所述锁扣平台处形成抵撑间隙,当所述外部组件设置在所述锁口平台的一侧时,通过连接杆430的一端连接外部组件,连接杆430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抵撑间隙以及第二抵撑间隙,且连接杆本体431位于第一抵撑间隙以及第二抵撑间隙中,通过所述第一抵撑间隙以及第二抵撑间隙保证连接杆430的稳定性,当所述外部组件的重心发生变化,外部组件处在向桩基孔中倾斜或翻倒的倾向时,所述连接杆本体431与第一抵撑间隙以及第二抵撑间隙相互配合,基于杠杆原理,保证了外部组件的稳定性。
51.其中,所述连接部432用于实现所述连接杆430与外部组件的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对所述连部的结构不做限定,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外部组件与连接杆本体431的连接,包括但不限于螺栓连接,卡接等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时应保证连接强度,避免在改为发生断裂造成风险。
52.在一些实施例中,两根所述第一限位横杆包括第一限位横杆a以及第一限位横杆b,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横杆a靠近地面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横杆a相对于地面的高度固定,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相对于地面的高度可变化,通过所述限位横杆421b的结构设计,进一步保证了提升机构的稳定性。
53.作为所述第一限位连杆b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一限位横杆连接的所述支撑柱420与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的连接位置设置有长条孔424,所述长条孔424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撑柱420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支撑柱420沿其轴向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靠近地面的一端设置有支撑弹簧422,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穿过所述长条孔424实现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与所述支撑柱420的连接,且所述支撑弹簧422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靠近地面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的端部相抵触。
54.具体的,所述通孔为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配合有长杆螺栓423,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一端穿过所述长条孔424和所述螺纹孔,且所述支撑弹簧422和所述长杆螺栓423的旋入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端部的上下两侧;通过所述长杆螺栓423与螺纹孔的结构设计,可有效通过旋转所述长杆螺栓423的方式,主动的实现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与所述第一限位横杆a相对距离的远离,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抵撑间隙的扩大。
55.其中,所述长杆螺栓423与所述螺纹孔相互配合,可通过旋转的方式主动的实现所述第一限位横杆b与所述第一限位横杆a相对距离的远离,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抵撑间隙的扩大,通过该结构设计可实现第一抵撑间隙变大,从而方便所述连接杆430的插入。
56.具体的,相邻的所述支撑柱420之间还可设置栏杆或栏网,需要说明的,所述栏杆或栏网应当避免对抵撑空间造成影响。
57.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限位横杆的结构以及与所述第二限位横杆连接的支撑杆的结构也可为与所述第一限位横杆的对应结构相同,也可不同,但两者不同是,所述第二限位横杆的第二抵撑间隙的范围可固定不变,即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横杆与所述支撑柱420固定连接。
58.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可根据具体的需求设置不同数量
的夹持机构,从而实现对线缆或管路的夹持。
59.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夹持机构设置在限位横杆421b上,其中的一个夹持间隙用于夹持连接杆430,另一个夹持间隙可实现对线缆或管路的夹持。
6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横杆a的端部沿其轴向开设有与螺纹孔相互连通的滑动孔,所述滑动孔内滑动设置有联动杆425,所述联动杆425一端与滑动孔的底壁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联动杆425另一端可与长杆螺栓423相互接触,并在长杆螺栓423的作用下朝复位弹簧一侧滑动。所述联动杆425一侧开设有锁定孔,所述锁定孔可与所述夹持机构上的锁定螺栓130相互配合,当联动杆425朝复位弹簧一侧滑动到位后,所述锁定螺栓130能够旋入至滑动孔内,从而实现夹持机构的稳定连接,进而保证连接杆430连接的稳定性。
61.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