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苏维托排水管件及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苏维托排水管件及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物排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苏维托排水管件及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2.现代建筑在高层和多功能发展的同时,对建筑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排水系统要畅通,并且还要具备不返味,占据空间小,噪声小等特点,传统的排水系统很难同时满足这些优势。
3.苏维托通常使用在较高层建筑中,用以连接排水支管与立管,且其内部设置有水流阻隔器,但是传统的苏维托在使用时,多数水流仅流经苏维托管件的其中一侧内壁,而苏维托管件的其余侧内壁利用率较低,所以现有的苏维托管件的排水效率还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苏维托排水管件,包括排水立管、横支管组件及下分流部;所述排水立管的中部向一侧弯折;所述横支管组件从所述排水立管弯折的对侧与其相连通;所述下分流部设置在所述排水立管弯折方向的一侧内壁,且所述下分流部的设置位置低于所述横支管组件,所述下分流部能够将水分流至所述排水立管的其余侧内壁。
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分流部呈倒置“v”字型,且所述下分流部的尖端竖直向上。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分流部的厚度相等,在所述排水立管内倾斜设置,方向为从上至下逐渐向所述排水立管的中心倾斜。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分流部的厚度从上至下逐渐增大。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上分流部;所述上分流部与所述下分流部在所述排水立管内同侧设置,且所述上分流部的设置位置靠近所述排水立管的上方。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分流部的结构与所述下分流部的结构相同。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挡水部;所述挡水部设置在所述排水立管内,正对所述排水立管与所述横支管组件的连通处,用以阻挡所述横支管组件内的横向水流。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且所述横支管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横支管组件在所述排水立管的弯折处上下设置。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排水立管两端为直管,中部为乙字管;且所述上分流部设置在所述排水立管上端的所述直管位置处。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分流部的个数两个以上,在所述排水立管内上下间隔设置。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排水立管与所述下分流部或者所述排水立管、所述横支管组件及所述下分流部一体成型设置,且所述排水立管设置所述下分流部以及所述上分流部位置的外壁向内凹陷。
15.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排水系统,所述排水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
苏维托排水管件。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在苏维托排水管件的排水立管内壁靠近下部位置处设置下分流部,能够将流经排水立管内壁外侧的水流分流至立管外侧内壁的相邻两侧,从而提高管件内壁的有效利用面积,合理的增大了本技术苏维托排水管件的排水量,下分流部还能减缓水流速度,保证管路内气压处于平稳状态,下分流部的设置高度低于横支管组件,排水立管内的纵向水流与横支管组件内的横向水流在靠近排水立管下部位置处混合后,才会在下分流部进行分流处理,在混合排水量最大处进行分流,有效的缓解横纵水流交叉排放位置处的局部排水压力,并且下分流部位于横支管组件与排水立管连通处的对侧,更易于对流入排水立管内的横向水流进行分流。
17.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18.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19.图1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苏维托排水管件的侧视图;
20.图2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苏维托排水管件的立体结构图;
21.图3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苏维托排水管件的剖视图;
22.图4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排水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24.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6.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27.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技术,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技术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技术的主旨。
28.图1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苏维托排水管件的侧视图;图2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苏维
托排水管件的立体结构图;图3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苏维托排水管件的剖视图;图4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排水系统的示意图。
29.如图1-图4所示,该苏维托排水管件10包括:排水立管100、横支管组件200及下分流部110,排水立管100的中部向一侧弯折,横支管组件200从排水立管100弯折的对侧与其相连通,下分流部110设置在排水立管100弯折方向的一侧内壁,且下分流部110的设置位置低于横支管组件200,下分流部110能够将水分流至排水立管100的其余侧内壁。
30.为便于描述,如图1所示,排水立管100向一侧弯折的方向为排水立管100的外侧,排水立管100与横支管组件200连通所在的弯折方向对侧为排水立管100的内侧,本技术的苏维托排水管件10更加适用于高层建筑,更具体的本文中不做限定,排水立管100的中部向一侧弯折后,弯折部分为弯折管101。
31.在此种实现方式中,通过在苏维托排水管件10的排水立管100内壁靠近下部位置处设置下分流部110,能够将流经排水立管100内壁外侧的水流分流至立管外侧内壁的相邻两侧,从而提高管件内壁的有效利用面积,合理的增大了本技术苏维托排水管件10的排水量,下分流部110还能减缓水流速度,保证管路内气压处于平稳状态,下分流部110的设置高度低于横支管组件200,排水立管100内的纵向水流与横支管组件200内的横向水流在靠近排水立管100下部位置处混合后,才会在下分流部110进行分流处理,在混合排水量最大处进行分流,有效的缓解横纵水流交叉排放位置处的局部排水压力,并且下分流部110位于横支管组件200与排水立管100连通处的对侧,更易于对流入排水立管100内的横向水流进行分流。
32.如图2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分流部110呈倒置“v”字型,且下分流部110的尖端竖直向上。
33.在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分流部110的尖端角度的范围区间在300
°‑
90
°
之间,且关于排水立管100内壁的竖直方向相对称。
34.优选的,下分流部110的尖端角度为60
°
,且下分流部110的尖端为圆角。
35.更具体的,下分流部110的厚度在此实现方式中未做出更具体的限定,只需确保下分流部110能够有效分离水流,不会因下分流部110太薄,分流效果不明显,或者下分流部110太厚,影响管道整体的排水效率。
36.优选的,下分流部110的厚度与排水立管100内径的比例区间在1:3-1:5之间。
37.如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分流部110的厚度相等,在排水立管100内倾斜设置,方向为从上至下逐渐向排水立管100的中心倾斜。
38.在此种实现方式中,下分流部110的整体厚度保持一致,且排水立管100的壁厚相等,即排水立管100上设置下分流部110位置的内壁凸起呈“v”字型,排水立管100的外壁相应位置向内凹有相同形状的凹陷。下分流部110在排水立管100从上至下方向朝管中心倾斜,水流被分流后,下分流部110的下方形成的空气柱更大,排水量也随之增大,下分流部110的“v”字型呈弧形结构,避免棱角的设置易于被水流冲刷磨损,延长了整体苏维托排水管件10的使用寿命。
39.进一步的,下分流部110的形状不仅仅局限于倒置“v”字型,只要是向上为尖端,并且能够起到向两侧分流作用的形状结构均可。
4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分流部110的厚度从上至下逐渐增大。
4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上分流部120,上分流部120与下分流部110在排水立管100内同侧设置,且上分流部120的设置位置靠近排水立管100的上方。
4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分流部120的结构与下分流部110的结构相同。
43.在此实现方式中,上分流部120与下分流部110具有相同的结构,上分流部120的主要作用是在进入排水立管100前,对纵向水流进行分流,并减缓因重力作用逐渐加速的纵向水流。
4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挡水部300,挡水部300设置在排水立管100内,正对排水立管100与横支管组件200的连通处,用以阻挡横支管组件200内的横向水流。
45.在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挡水部300优选为挡水板,挡水板设置在排水立管100内,位于排水立管100与横支管组件200的连通位置,此处为苏维托排水管件10的现有部分结构,在本技术中并未做出修改,故在本文中不做赘述。
46.如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横支管组件2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横支管组件200在排水立管100的弯折处上下设置。
47.在此种实现方式中,横支管组件200包括短横管段220及连接管210,连接管210纵向设置,下部与排水立管100的弯折段相连通,邻近排水立管100的一侧安装挡水部300,短横管段220与连接管210连通,与每层内的横管连接。
4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排水立管100两端为直管102,中部的弯折管101为乙字管,且上分流部120设置在排水立管100上端的直管102位置处。
4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分流部120的个数两个以上,在排水立管100内上下间隔设置。
5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排水立管100与下分流部110或者排水立管100、横支管组件200及下分流部110一体成型设置,且排水立管100设置下分流部110以及上分流部120位置的外壁向内凹陷。
51.优选的,下分流组件、排水立管100及横支管组件200一体成型制备,减少加工工序,以使本领域实施人员无需拼接或者装配该苏维托排水管件10,即可整体作为连接件连接到排水系统1的排水总管与各个楼层的支管之间,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提高产能及安装效率。
52.如图4所示,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排水系统1,排水系统1包括上述任一项可能实现方式的苏维托排水管件10。
53.基于前面任一所述的苏维托排水管件10,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排水系统1。其中,本技术实施例的排水系统1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苏维托排水管件10。通过将前面任一所述的苏维托排水管件10安装到排水系统1内的排水总管与各个楼层的支管之间,水流流经苏维托排水管件10的下分流部11处,分流到两侧壁,形成空气柱,有效的增加了各层苏维托排水管件10位置处的排水量,进而提升整体排水系统1的排水效率。
54.以上已经描述了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