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一种虹吸式后排管道马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虹吸式后排管道马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虹吸式后排管道马桶。


背景技术:

2.传统的马桶排污方式通常为后排冲落式,即利用较短管径较大的管道与较陡的洗刷面,并利用水流自身的重力,使污物由地面的排污口排出。由于马桶的高度设置有限,因此使用传统的排污方式时,高度差往往是不够的,导致传统的排污方式存在排污无力,排污不净等问题。此外,传统的排污口通常设在马桶底部,与位于地面的总处理管相连通,然而若通过地排的方式排污,容易出现隔层渗漏问题,即上层的污水漏到下层,导致造成上下层居民的不满。
3.并且,由于传统的排污方式排污管道通常较短,冲洗时会造成过大的噪音。而且,过短的排污管道存水少,容易返污发臭。
4.因此,提供一种虹吸式后排管道马桶,能够采用后排的排污方式,使排污强劲有力,并且冲水时噪音小,冲水后不易出现返污发臭的现象成为还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虹吸式后排管道马桶,能够采用非地排的方式排污,使排污强劲有力,并且冲水时噪音小,冲水后不易出现返污发臭。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虹吸式后排管道马桶,包括马桶本体,以及设在所述马桶本体内的马桶内胆、进水通道以及排污管道,所述进水通道和排污管道均与所述马桶内胆相连通,所述进水通道位于所述马桶内胆的上方,所述排污管道位于所述进水通道的下方,所述排污管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三通道内设有排污口;
7.所述第一通道的进水端与所述马桶内胆的底部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高于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与水平面相平行。
8.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道由所述马桶内胆的底部向所述进水通道方向倾斜延伸形成,所述第二通道由第一通道的出水端向所述马桶本体的底部方向弯曲延伸形成。
9.优选地,所述第二通道内设有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二通道的进水端通过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出水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通道的出水端通过所述第二过渡部与所述第三通道的进水端相连接;
10.所述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为弧形或类弧形结构,以使所述第二通道形成倒s形或类倒s形通道。
11.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道内设有第三过渡部,所述第一通道的进水端通过所述第三过渡部与所述马桶内胆的底部相连接;
12.所述第三过渡部为弧形或类弧形结构。
13.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径由所述第一通道的进水端向所述第一通道的出水端
方向逐渐减小;
14.所述第二通道的内径由所述第二通道的进水端向所述第二通道的出水端方向逐渐减小。
15.优选地,所述马桶内胆的底部设有蓄水仓,所述蓄水仓内设有通水口,所述通水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的进水端相连通。
16.优选地,所述进水通道为斜坡状进水通道,所述斜坡状进水通道由所述马桶本体的顶部向所述马桶内胆的外壁方向倾斜延伸。
17.优选地,所述马桶内胆的顶部设有冲洗口,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端与所述冲洗口的一端相连通。
18.优选地,马桶本体内还设有洗刷通道,所述洗刷通道与所述冲洗口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洗刷通道围绕所述马桶内胆。
19.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三通道设有排污口,其中,第一通道的进水端与所述马桶内胆的底部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高于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与水平面相平行,实现污物由马桶本体的后部排出的功能。
21.并且,由于排污管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本实用新型的排污管道相比传统的排污管道更长,使本实用新型的排污管道相比传统的排污管道更易存大量的水,可以很好的防臭;而且,第二通道内设有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为弧形或类弧形结构,以使所述第二通道形成倒s形或类倒s形通道,使排污管道的坡度较缓,能降低冲水时的噪音。
22.其中,所述进水通道位于所述马桶内胆的上方,所述排污管道位于所述进水通道的下方,使进水通道与排污管道之间存在高度差,以形成虹吸式的排水方式。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虹吸式后排管道马桶的结构图;
24.图2是图1所示虹吸式后排管道马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26.结合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虹吸式后排管道马桶,包括马桶本体1,以及设在所述马桶本体1内的马桶内胆11、进水通道12以及排污管道13,所述进水通道12和排污管道13均与所述马桶内胆11相连通。其中,进水通道12位于所述马桶内胆11的上方,排污管道13位于所述进水通道12的下方,以形成虹吸式的排水方式。
27.本实用新型通过使排污管道13包括有第一通道131、第二通道132和第三通道133,第一通道通过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三通道设有排污口134,第一通道131的进水端与所述马桶内胆11的底部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131、第二通道132高于所述
第三通道133,所述第三通道133与水平面相平行,实现污物由马桶本体1的后部排出的功能。具体的,第一通道131由所述马桶内胆11的底部向所述进水通道12方向倾斜延伸形成,以提高水流与污物的重力势能,并且在为使用时能够储存更为大量的水,以防止臭味扩散;而第二通道132由第一通道131的出水端向所述马桶本体1的底部方向弯曲延伸形成,以释放水流与污物的重力势能,使污物沿第二通道132被冲往第三通道133,第三通道133则靠近地面,并与地面相平行,用户可通过把用于将污物通入化粪池的总处理管转接至墙壁内,使第三通道133与总处理管相连通,以使污物最后由排污口134排向总处理管内。通过将传统地排的排污方式改为经由墙壁后排的排污方式,用户不必再担心隔层渗漏问题。
28.进一步,再次结合图1和图2,为了使排污强劲有力,污物不易残留在排污管道13内,第二通道132内设有第一过渡部135和第二过渡部136,第二通道132的进水端通过所述第一过渡部135与所述第一通道131的出水端相连接,第二通道132的出水端通过所述第二过渡部136与所述第三通道133的进水端相连接,以减小对水流的阻力,使冲水力度更为强劲。具体的,第一过渡部135和第二过渡部136为弧形或类弧形结构,以使所述第二通道132形成倒s形或类倒s形通道,使排污管道13整体更为平滑顺畅,不易挂污,并且,倒s形或类倒s形通道也更易储存大量的水,以达到防臭目的。更进一步,第一通道131内设有第三过渡部137,所述第一通道131的进水端通过所述第三过渡部137与所述马桶内胆11的底部相连接,并且第三过渡部137为弧形或类弧形结构,使第一通道131与马桶内胆11的连接处更为平滑顺畅,以减小水流流入第一通道131所损失的动能。其中,由于第一过渡部135、第二过渡部136和第三过渡部137为弧形或类弧形结构,使排污管道13的坡度较缓,能降低冲水时由水流冲击排污管道13的管壁而产生的噪音。
29.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冲水力度,第一通道131的内径由所述第一通道131的进水端向所述第一通道131的出水端方向逐渐减小,第二通道132的内径由所述第二通道132的进水端向所述第二通道132的出水端方向逐渐减小,以聚集水流,增强水流对污物的冲洗力度。优选地,在常规的使用环境下,第一通道131的内径由55mm逐渐缩小为51mm,第二通道132的内径由51mm逐渐缩小为50mm。更佳地,马桶内胆的底部设有蓄水仓14,所述蓄水仓14内设有通水口141,所述通水口141与所述第一通道131的进水端相连通,当未使用时,水充满在蓄水仓14内;当冲水时,由进水通道12排出的水流会引导蓄水仓14内的水经由通水口141流往第一通道131,以增强对排污管道13的冲洗力度。
30.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改为后排的排污方式,以改善原有地排的排污方式所带来的问题,并且,通过设置第一通道131、第二通道132和第三通道133,使排污管道13更长更易蓄水,以达到防臭目的;并且通过设置第一过渡部135、第二过渡部136第三过渡部137为弧形或类弧形结构,以降低冲水时产生的噪音。
31.另一方面,为了增强进水通道12内水流对马桶内胆11的冲洗力度,进水通道12为斜坡状进水通道12,所述斜坡状进水通道12由所述马桶本体1的顶部向所述马桶内胆11的外壁方向倾斜延伸,使得水冲下来的路程减少,从而使得冲水过程中的水流动能的损耗更小。进一步,马桶内胆11的顶部设有冲洗口15,所述进水通道11的出水端与所述冲洗口15的一端相连通,使进水通道11内的水流经由冲洗口15冲向马桶内胆11。优选地,马桶本体1内还设有洗刷通道16,所述洗刷通道16与所述冲洗口15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洗刷通道16围绕所述马桶内胆11,水流经由洗刷通道16对马桶内胆11进行无死角的冲洗,避免污物残留。
3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33.进水通道12位于所述马桶内胆11的上方,排污管道13位于所述进水通道12的下方,水流由进水通道12冲往马桶内胆11,将马桶内胆11内的污物洗刷并冲往第一通道131的进水端,第一通道131、第二通道132高于所述第三通道133,所述第三通道133与水平面相平行,使污物在水流推动以及自身重力下,由排污口134排向位于墙壁内的总处理管内。
34.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