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一种生态化河道挡墙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2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生态化河道挡墙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河道水土保持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态化河道挡墙。


背景技术:

2.目前大多数流量较大的河道中均建设有人工的河道挡墙,不仅方便了河岸的管理的清理,更起到了对河岸土壤的保持作用,提高了河道的美观度。
3.河道挡墙多采用天然硬质石块或人造砖块铺设而成,部分河道挡墙中还应用河道石笼将石块固定住,使河道挡墙在河道两侧形成竖直、水平或向河道倾斜的平面。建造一段时间后,河道内的有机质和淤泥在河道挡墙表面逐渐沉积,并在其上生长出绿化植物,将河岸上沉积的淤泥固定并逐渐转化为土壤。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河道挡墙截留下的泥质易在水流或风的作用下被再次带离,减缓了河道挡墙的生态化建设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河道挡墙对水流和风中杂质的截留和蓄存作用,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态化河道挡墙。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生态化河道挡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生态化河道挡墙,包括平铺于河道边的第一防护边,所述第一防护边包括若干排沿河道宽度方向排列的第一防护块,若干排所述防护块沿河道流动方向呈波浪状分布。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了第一防护边将河道边的土壤遮盖,防止河道边的土壤在溢流的水流冲击或风的吹动下流失,通过将第一防护边设为沿河道流动方向呈波浪状分布,增强了第一防护边对水流和风的阻力,提高了第一防护边对水流和风中的杂物的截留作用,提高了第一防护边对水土的保持和蓄存作用。
9.可选的,所述第一防护边靠近河道的一侧设有平铺于河道底部的第二防护边,所述第二防护边包括若干排向靠近河道中部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二防护块。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了第二防护边将河道底两侧的泥土遮盖,防止河道底的土壤在水流冲击中流失,方便了第二防护边对河道底部的水土的保持作用。
11.可选的,所述第一防护块呈梯台状,所述第一防护块中部开设有中通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二防护块呈多边柱状,所述第二防护块中部开设有中通的第二通槽。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了第一防护块排列至波浪状,方便了将石块填入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中,方便了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对水中杂质的截留,以及绿化植物在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内的生长。
13.可选的,若干所述第一防护块底部及若干所述第二防护块底部均设有底板。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提高了第一防护块和第二防护块对河道中土壤的遮盖和保持作用,防止第一防护块底部或第二防护块底部的土壤被水流带走。
15.可选的,若干所述底板上均穿设有限位杆。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了通过限位杆加强底板和土壤间的限位作用,防止底板在土壤上滑移,造成第一防护块或第二防护块的滑移和脱离。
17.可选的,若干所述限位杆顶端均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相应的所述第一防护块或所述第二防护块嵌合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了限位块将第一防护块或第二防护块与相应的底板限位,并固定在河道土壤上方,进一步减小了第一防护块或第二防护块滑移脱离的几率,提高了第一防护边和第二防护边的稳定性。
19.可选的,若干排所述第一防护块均与相邻两排所述第一防护块交错排列,若干排所述第二防护块均与相邻两排所述第二防护块交错排列。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若干第一防护块间、若干第二防护块间的相互限位作用,防止第一防护块连带滑移脱离原位。
21.可选的,所述第一防护块和所述第二防护块上边缘均呈圆滑状。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了第一防护块和第二防护块在水流或风的作用下的磨损,减小了第一防护块和第二防护块因磨损产生的碎屑进入水流中,进而使河床上升的几率。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方便了第一防护边将河道边的土壤遮盖,防止河道边的土壤在溢流的水流冲击或风的吹动下流失,通过将第一防护边设为沿河道流动方向呈波浪状分布,增强了第一防护边对水流和风的阻力,提高了第一防护边对水流和风中的杂物的截留作用,提高了第一防护边对水土的保持和蓄存作用;
25.2.通过在河道底紧贴第一防护边的位置铺设第二防护边,方便了第二防护边对河道底泥土的遮盖和保持,通过在第一防护块内开设第一通槽,在第二防护块内开设第二通槽,并在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内填充石块,方便了对河道内杂质的截留和存蓄,提高了水土的保持作用;
26.3.通过在第一防护边和第二防护边底部铺设底板,并在底板上穿设限位杆,在限位杆顶端连接与相应的第一通槽或第二通槽嵌合配合的限位块,方便了通过限位块和限位杆将第一防护块、第二防护块和相应的底板相互限位,并固定在河道土壤中,提高了第一防护块和第二防护块的稳定性和对水土的保持作用。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生态化河道挡墙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生态化河道挡墙的第一防护块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生态化河道挡墙的第二防护块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防护边;2、第一防护块;21、第一通槽;3、第二防护边;4、第二防护块;41、第二通槽;5、底板;6、限位杆;61、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生态化河道挡墙。参照图1,一种生态化河道挡墙,包括在河道边沿沿河道长度方向铺设的第一防护边1,以及在河道底与河道边交界处沿河道长度方向铺设的第二防护边3。
33.参照图1和图2,第一防护边1由若干排呈梯台状的第一防护块2构成,每排第一防护块2均垂直于河道长度方向,且若干排第一防护块2沿河道长度方向呈波浪状,提高了第一防护边1对溢流至第一防护边1上的河水中的杂质的截留作用,以及第一防护边1对飘散至第一防护边1上的扬尘等杂物的阻挡作用,方便了第一防护边1对水土的保持和蓄存,若干排第一防护块2均与相邻两排第一防护块2交错排列,提高了若干第一防护块2间的相互限位作用,防止第一防护块2从第一防护边1脱离。
34.参照图1和图3,第二防护边3由若干呈多边柱状的第二防护块4铺设而成,第二防护块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是六棱柱状,且若干排第二防护块4均交错排列,提高了若干第二防护块4的相互限位作用,防止第二防护块4从第二防护边3脱离。若干第二防护块4均沿朝向河道中部的方向倾斜设置,方便了第二防护边3对河道中的杂质的截留,并在河道底两侧逐渐形成淤泥层,方便了定期将河道淤泥挖除并改良为种植土,减缓河床上升的趋势,同时方便了河道淤泥的回收利用。
35.参照图2和图3,第一防护块2和第二防护块4的上边沿均设为圆滑状,减少了第一防护块2和第二防护块4在风蚀或水蚀中的磨损,防止第一防护块2和第二防护块4磨损后产生碎屑并进入河流中,导致河流杂质增多,或堆积在河道底部使河床上升。
36.参照图2和图3,第一防护块2沿中线开设有中通的第一通槽21,使第一通槽21呈梯台状,第二防护块4沿中线开设有中通的第二通槽41,使第二通槽41呈六棱柱状,方便了向第一通槽21和第二通槽41内填充石块,提高了第一防护块2和第二防护块4对河道中杂物的截留面积,提高了第一防护边1和第二防护边3对河道内杂物的截留率,方便了绿化植物在第一通槽21和第二通槽41内生长,对水质和土质进行净化改善。
37.参照图1和图2,若干第一防护块2底部和若干第二防护块4底部均铺设有底板5,防止第一防护块2或第二防护块4底部的土壤在水流的作用下从第一通槽21或第二通槽41内逸散至河流中,提高了底板5对河道底部和河道岸边的土壤的保持作用。
38.参照图1和图2,多个第一防护块2底部铺设的底板5及靠近河道中部的一列第二防护块4底部铺设的底板5上均穿设有限位杆6,限位杆6顶端连接有限位块61,限位块61与相应的第一通槽21或第二通槽41嵌合配合,方便了通过限位块61和限位杆6加强第一防护块2和第二防护块4在河道土壤中的限位作用,防止第一防护块2从第一防护边1脱离,或第二防护块4向河道中部滑移,导致第一防护边1或第二防护边3损坏。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生态化河道挡墙的实施原理为:将若干六边形的底板5铺设在靠近河道边的河道底,并将若干第二防护块4铺设在相应的底板5上,将与第二通槽41嵌合配合的限位块61和连接至限位块61上的限位杆6置入最靠近河道中部的一列第二防护块4中,使限位杆6穿设于相应的底板5上,且限位块61底面与相应的底板5顶面相抵触,方便了将若干第二防护块4限位至靠近河道边的河道底部,形成一片第二防护边3,防止第二防护块4向河道中部滑移。
40.在靠近河道的河道边铺设若干排四边形的底板5,且每排底板5均与河道长度方向垂直,若干排底板5沿河道长度方向呈波浪状,若干排底板5与相邻两排底板5均交错排列,
再将若干第一防护块2铺设在相应的底板5上,将与第一通槽21嵌合配合的限位块61和连接至限位块61上的限位杆6置入若干第一防护块2内,使限位杆6穿设于相应的底板5上,且限位块61底面与相应的底板5顶面相抵触,方便了将若干第一防护块2限位至河道边,形成第一防护边1,防止第一防护块2从第一防护边1脱离。
41.在若干第一通槽21和第二通槽41内填充入石块,即完成第一防护边1和第二防护边3的铺设,方便了第一防护边1和第二防护边3对水流中杂质的截留和蓄存。
42.以上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