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蜜蜂养殖辅助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体型蜂的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2.目前养殖蜂主要为胡蜂和蜜蜂,中国范围内常见的养殖蜜蜂有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两种,蜜蜂体长约17mm,都是胡蜂喜爱捕食的蜂种,而胡蜂则品种较多,目前常见养殖的胡蜂有金环胡蜂、黑尾胡蜂、黄脚胡蜂、黑绒胡蜂、黑盾胡蜂、小夜蜂等,而这些胡蜂中金环胡蜂的个头最大,体长达到30-50mm,非常喜欢攻击捕食蜂类;职蜂体长20-45mm,初繁育的职蜂体型稍小,而繁育出的第三批职蜂的体长在40mm左右,翅展达到70mm左右,由于第三批职蜂对其他蜂群有很强的攻击性,所以防金环胡蜂攻击小体型蜂也是主要防第三批及之后的职蜂;一般黑绒胡蜂体长20-32mm;黄脚胡蜂体长25mm-30mm;黑盾胡蜂体长约24mm;黑尾胡蜂体长24-36mm。其中黑绒胡蜂,黄脚胡蜂,黑盾胡蜂第三批职蜂翅展宽度均小于50mm,且第三批职蜂后的职蜂体型大小基本一致(职蜂批次指的是孵化周期,第三批职蜂是第三个孵化周期出的职蜂)。另外,胡蜂对维护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十分重要,且还具备极高的药用价值,可入中药,对关节炎的治疗有着非常良好的效果,同时由于胡蜂野味浓,胡蜂幼虫和蛹体内营养成分丰富,是人类喜爱的食物,同时还可开发出各种营养食品,备受人们的青睐,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养殖胡蜂。
3.蜜蜂更是人类获取蜜糖和为植物授粉进而促进农业丰产中不可缺少的蜂种,而小体型胡蜂(黄脚胡蜂、黑盾胡蜂、黑绒胡蜂等胡蜂)由于食用口感佳,消费人群广,价格相比金环胡蜂低,同时可以近距离高密度养殖,所以小体型蜂也非常受养殖户的青睐,但是随着胡蜂养蜂技术的进步,养大体型胡蜂(金环胡蜂)的养殖户数量越来越多,而其中金环胡蜂因其产值最高,成为养殖户优先选择的养殖品种,使金环胡蜂的养殖密度加大,而金环胡蜂在蜂巢扩大至一定程度后,将会攻击掠夺小体型蜂及其蜂蛹以喂食自己的幼虫,使小体型蜂遭受灭绝式的打击。为了应对大体型蜂对小体型蜂的攻击,目前小体型蜂养殖户会使用胡蜂毒药或者通过追踪大体型胡蜂并捣毁蜂巢的方式来消灭大体型胡蜂,以达到保护小体型蜂的目的,但是以上方法存在较多弊端:1.采用胡蜂毒药的方式,可能会使大体型蜂带毒回巢,而人类食用了有毒的大体型蜂存在中毒风险。2.带毒大体型胡蜂回到小体型蜂蜂巢攻击小型蜂时导致小体型蜂中毒死亡,而人类食用有毒蜂蜜或蜂蛹时存在中毒风险。3.追踪胡蜂的方式仅能消灭野生胡蜂,而无法消灭养殖胡蜂,且远距离追踪胡蜂不仅难度大更耗时费力,成功率也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在下文的描述中部分地陈述,或者可从该描述显而易见,或者可通过实践本实用新型而学习。
5.为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更加安全、有效且能防止大体型蜂攻击小体型蜂巢的技术方案。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蜂的防护装置,包括:
8.固定机构,包括设于固定于地面的固定桩,固定桩上的挂架,蜂出入口一侧外壁上的固定板,固定板中部设有与蜂群出入相适配的穿越孔。
9.通电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固定板上且与电源装置连接的电网组件,所述电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导线网部,所述的导线网部通电后形成电网;所述的导线网部沿垂直于所述固定板方向设有便于小体型蜂飞行穿过的穿越孔;所述的限蜂孔的尺寸与被保护蜂种的生物学特征相适配,确保小体型蜂飞行穿过;
10.防护机构,套设于所述通电机构外部且设于所述固定板上。
11.上述结构的一种小体型蜂的防护装置,通过固定机构将通电机构固定于蜂群的出入口,防止大体型蜂钻入小体型蜂蜂巢区,并通过通电机构上的限蜂孔保障了小体型蜂可以顺利离回蜂巢区,而大体型蜂由于无法飞行通过穿越孔,欲进入养殖的小体型蜂蜂巢区则被迫由飞行改为爬行通过穿越网孔,而爬行经过电网则被通电机构所电击,无法进入到蜂巢区,进而保护了小体型蜂,通过防护机构避免了通电机构通电后周围动物或养殖人员发生误触的风险。
12.优选的,为了适应小体型胡蜂的生活习性,所述导线网部包括至少一个由多根纵向导线组成的纵向线网。
13.优选的,为了让胡蜂受到电击后快速坠落,且避免胡蜂长时间接触导线网部耗电,并避免电击晕的胡蜂堆积在导线网部上,堵塞穿越孔,所述导线网部包括至少一个由多根纵向导线组成的第一线网,以及至少一个由多根横向导线组成的第二线网;所述第一线网与所述第二线网相邻且平行设置;
14.优选的,为了让胡蜂受到电击后快速坠落,同时有效减小通电机构的体积,便于通电机构的安装,所述导线网部上设有多根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横向导线,以及多根纵向导线;相邻导线网部沿水平方向平行设置且等距设于所述固定板上。
15.优选的,为了防止胡蜂在导线网部上的堆积,保障小体型蜂的顺利通过,所述纵向导线包括至少一根呈“c”型的第一导线,以及至少一根与第一导线镜像设于固定板的中轴线的另一侧的第二导线;依次设置的导线网部上的所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间的距离沿所述防护机构向蜂箱入口方向等距递减,且所述的等距递减距离是相邻两个导线网部上的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在与横向导线平行的水平方向上的距离的2倍。
16.优选的,为了防止大体型蜂从穿越孔的边缘爬入蜂巢内,所述穿越孔的孔口位置被导线网部覆盖,且沿所述穿越孔边缘向穿越孔中心方向延伸的1~5mm处分别对应设有纵向导线和/或横向导线。
17.优选的,为了满足养殖户的更多的实际养殖需求,解决大体型蜂与小体型蜂的混养问题,并可在需要灭杀大体型蜂时,通过本装置直接将大体型蜂电死,所述电源装置包括蓄电池,以及与蓄电池连接的逆变器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包括110v18khz~250v18khz、大于250v18khz中的至少一种。
18.优选的,为了避免发生因动物或人类误触通电机构而发生触电等安全事故,使防护机构更好的提供防护功能,本装置在通电的情况下,当防护机构受到外力时,将及时断电,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设于固定板上且与逆变器连接的开关;所述的开关控制
所述电网组件的开启与关闭。
19.优选的,为了提升防护能力,防止发生误触事故,同时不影响小体型蜂顺利离回蜂巢区,所述防护机构包括至少两个设于固定板上且对称设于所述穿越孔的两个相对边的外侧的支座,至少一个滑动设于支座上的防移位杆,至少一个设于防移位杆与支座的连接处的限位件,至少一个设于所述防移位杆上且用于关闭开关的推杆,以及与防移位杆连接固定且顶部平面设有保护孔的防护网;所述的保护孔的尺寸≧限蜂孔的尺寸。
20.优选的,为了防止发生误触事故,即当防护网发生左右或竖直方向的位移时,及时断电,所述限位件包括设于所述防移位杆的端部的限位扣,至少两个套设于所述防移位杆的端部且两侧端部分别与限位扣和支座顶部固定的弹簧。
21.优选的,为了防止发生误触事故,提升防护机构的防护能力,即当防护网收到垂直于固定板方向的力时,及时断电,所述防护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控制设于所述固定板背面的开关的关闭的拉压杆。
22.优选的,为了便于导线网部的固定,所述通电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固定板的外壁上且用于固定导线网部的固定框架。
23.优选的,为了防止蜂从蜂箱的其他位置进入蜂巢,更好的保护蜂巢,还包括与所述固定板的四周边缘固定且将蜂箱包裹住的网罩。
24.优选的,为了防止下雨导致通电机构短路,还包括设于所述挂架上且固定于所述固定板的顶部的遮雨件。
附图说明
25.下面通过参考附图并结合实例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实现方式将会更加明显,其中附图所示内容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说明,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意义上的限制,在附图中: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一种小体型蜂的防护装置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一种小体型蜂的防护装置的固定板的后视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一种小体型蜂的防护装置的固定板、通电机构、防护机构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一种小体型蜂的防护装置的固定板、通电机构、防护机构的侧视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一种小体型蜂的防护装置的通电机构的局部侧视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一种小体型蜂的防护装置的纵向线网的示意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一种小体型蜂的防护装置的导线网部的示意图;
33.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一种小体型蜂的防护装置的防护机构的示意图;
34.图9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一种小体型蜂的防护装置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内”、“外”、“顶部”、“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具体实施例1
39.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体型蜂的防护装置,包括:
40.固定机构110,包括设于蜂箱入口一侧外壁上的挂架111,设于挂架111上且中部设有与蜂群出入相适配的穿越孔112的固定板113;
41.通电机构200,包括设于所述固定板113上且与电源装置220连接的电网组件210,所述电网组件210包括至少一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导线网部211,所述的导线网部211通电后形成电网;所述的导线网部211沿垂直于固定板方向设有便于小体型蜂穿过的限蜂孔212;所述的限蜂孔212的尺寸与被保护蜂种的生物学特征相适配;该生物学特征包括被保护蜂种的翅展宽度、以及体型大小等。
42.防护机构300,套设于所述通电机构200外部且设于所述固定板113上。
43.上述结构的一种小体型蜂的防护装置,通过固定机构110将通电机构200固定于蜂群入处,防止大体型蜂钻入小体型蜂蜂巢区,并通过通电机构200上的穿越孔212保障了小体型蜂可以顺利离回蜂巢区,而大体型蜂由于无法飞行通过穿越孔进入,欲进入包裹挂架形成的网箱内部则只能爬过通电机构200,而爬行通过200会被通电机构200所电击,无法进入到小体型蜂蜂巢区,进而保护了小体型蜂,通过防护机构300避免了通电机构200通电后周围动物或养殖人员发生误触的风险。
44.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导线网部211的固定,所述通电机构200还包括设于所述固定板113的外壁上且用于固定导线网部211的固定框架230。
45.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为了适应小体型胡蜂的生活习性,即由于小体型胡蜂会嘴咬昆虫回巢,飞行过程中,昆虫将位于小体型胡蜂的下方,而昆虫也会成为导体,容易导致小体型胡蜂触电,因此,所述导线网部211包括至少一个由多根纵向导线2111组成的纵向线网2112,该纵向线网2112的的间距为35-65mm,优先间距为40-60mm。可根据被保护蜂和防护蜂翅展宽度的大小调整。蜜蜂保护优先选择左右间距为40mm两片网间距20mm,胡蜂保护网优先选择左右60mm前后间距35mm。
46.这样,既保护了小体型蜂,同时由于纵向导线2111的间距小于大体型胡蜂的翅展宽度,使大体型胡蜂无法飞行穿越,迫使大体型蜂爬过200,爬过200则同时触碰任意的两条相邻导线,从而导致被电击无法进入到蜂巢内。
47.实际使用时,应先根据需要防范的蜂种大小调整纵向导线2111之间和/或横向导线2113之间的间距大小,进行间距测试,以防范蜂种为金环胡蜂为例,通过测试可知,纵向导线2111的间距≥70mm时,金环胡蜂可飞行穿越,而当纵向导线2111的间距≤60mm时金环
胡蜂的第三代职蜂则完全不能飞行穿越,而小体型蜂在纵向导线2111间距≥45mm时均能顺利飞行穿越,因此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纵向导线2111间距设为60mm;而当横向导线2113的间距≥35mm是,金环胡蜂能飞行穿越,而当横向导线2113的间距≤30mm则不能飞行穿越,且在横向导线2113的间距为25-30mm时小体型蜂能顺利飞行穿越,因此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横向导线2113的间距设为30mm。
48.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为了进一步防止胡蜂在导线网部211上的堆积,保障小体型蜂的顺利通过,所述纵向导线2111包括至少一根呈“c”型的第一导线21111,以及至少一根与第一导线21111镜像设于固定板113的中轴线的另一侧的第二导线21112;依次设置的导线网部211上的所述第一导线21111与第二导线21112间的距离沿所述防护机构300向蜂箱入口方向等距递减,且所述的等距递减距离是相邻两个导线网部211上的第一导线21111或第二导线21112在与横向导线2113平行的水平方向上的距离的2倍。
49.进一步地,所述导线网部211上的相邻导线分别接通正负极相反的电,使大体型胡蜂在经过导线网部211时因触碰到相邻导线而触电。
50.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为了防止大体型蜂从穿越孔112的边缘爬入蜂巢区,所述穿越孔112的孔口位置被导线网部211覆盖,且沿所述穿越孔112边缘向穿越孔112中心方向延伸的1~5mm处分别对应设有纵向导线2111和/或横向导线2113,以防止攻击蜂在无法飞行穿过导线网部211后改为爬行穿越时,从边缘缝隙中爬过穿越孔112进入蜂巢攻击小体型蜂,使攻击蜂无论飞行还是爬行经过蜂箱出入口时,均会被导线网部211所电击。
51.大体型蜂欲进入蜂箱攻击小体型蜂蜂巢时,当经过通电机构200时,因其翅展宽度大于限蜂孔212的尺寸,将受到导线网的限制而无法飞行,欲继续进入小体蜂蜂巢区的大体型蜂,将被迫由飞行改为爬行通过电机构200,而由于沿所述穿越孔112边缘向穿越孔112中心方向延伸的1~5mm处分别对应设有纵向导线2111和/或横向导线2113,使大体型蜂爬行的方式经过通电机构200,接触到相邻的两条导线导致触电而被电晕或电死,进而有效防止了大体型蜂对小体型蜂蜂巢的攻击。而由于限蜂孔212的尺寸与小体型蜂的生物学特征相适配,纵向导线2111之间与横向导线2113之间的距离均大于小体型蜂的体长及翅展宽度,因此小体型蜂可轻松穿越通电机构200,进而实现了对小体型蜂的保护。
52.进一步地,为了满足养殖户的更多的实际养殖需求,解决大体型蜂与小体型蜂的混养问题,并可在需要灭杀大体型蜂时,通过本装置直接将大体型蜂电死,所述电源装置220包括蓄电池,以及与蓄电池连接的逆变器;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包括110v18khz ~250v18khz、大于250v18khz中的至少一种。使用时仅需接通其中一组即可。所述蓄电池优选采用太阳能蓄电池,通过太阳能电源为蓄电池供电。所述蓄电池上设有供电开关,在不养蜂的季节将其拨动在关闭状态,以避免逆变器长时间通电,导致蓄电池耗电后反复充电,降低蓄电池寿命。该电源装置220固定于固定板113上。根据实验可知,胡蜂在受到110v18khz ~250v18khz的电击后,会快速卷缩身体,然后快速坠落,该强度电压会导致胡蜂被电晕,在脱离电线后,可很快恢复活性状态而飞离,且未受到实质伤害,能正常存活。而胡蜂在触碰大于250v18khz高频电压时,将直接导致胡蜂死亡或因受到实质伤害而无法正常存活。通过提供不同的电压,便于养殖户根据不同的养殖需求进行调整,选择将进攻的胡蜂电死或者驱逐。比如单独养小体型蜂的养殖户,可以选择将大体型胡蜂电死,而同时养大体型蜂和小体型蜂的养殖户,可以选择使用仅驱逐大体型进攻胡蜂的110v18khz ~250v18khz电压来保护
小体型蜂,实现大体型蜂和小体型蜂混养的目的,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收益避免大体型蜂攻击小体型蜂,导致小体型蜂全巢灭亡,或者弃巢逃离。同时更有效促进了胡蜂的养殖,由于胡蜂在培育开始阶段需要蜜蜂和蜂蜜作为胡蜂的食物,所以胡蜂的养殖也是需要同时养殖蜜蜂做胡蜂的饲料的,而通过本装置可为胡蜂提供稳定的饲料,省时省力,无需养殖人员再另寻蜜蜂养殖场地,也无需养殖人员来回往返于蜜蜂养殖场地与胡蜂养殖场地之间,大大降低了胡蜂的养殖成本,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53.具体实施例2
54.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小体型蜂的防护装置,结构基本与实施例1相同,其区别在于:
55.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档位的输出电压,包括150v18khz的击晕电压,300v18khz的击死电压,经过实验可知,大部分的大体型蜂,在经过150v18khz的电压电击后,均被击晕,坠落后不久均可恢复正常状态,并未受到实质伤害;而经过300v18khz的电压电击后,大多被当场电击身亡,少数大体型蜂可活动,但精神萎靡,1小时后基本全部死亡。
56.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为了让大体型胡蜂受到电击后快速坠落,且避免大体型胡蜂长时间接触导线网部211耗电,并避免电击晕的大体型胡蜂堆积在导线网部211上,堵塞穿越孔112,所述导线网部211包括至少一个由多根纵向导线2111和多根横向导线2113组成的第一线网214,以及至少一个由多根纵向导线2111和多根横向导线2113组成的第二线网215 ;所述第一线网214与所述第二线网215 相邻且平行设置;第一线网214与第二线网215 之间的间距为20-35mm,蜜蜂保护优先间距为20mm,胡蜂保护优先间距为35mm。相邻导线网部2111之间的间距为40-65mm,蜜蜂保护优先间距为40mm,蜜蜂保护优先间距为60mm。
57.进一步地,为了防止蜂从蜂箱的其他位置进入蜂巢,更好的保护蜂巢,还包括与所述固定板113的四周边缘固定且将蜂箱包裹住的网罩。该网罩优选纱网,还可以是铁丝网,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作为优选,挂架111做成四方形的,且防护机构以外的位置均使用纱网围住,且该纱网设有开口,以便于取放蜂巢或蜂箱,使蜂只能从蜂箱上的穿越孔出入蜂箱。
58.综上所述,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不仅能达到实施例1的技术效果,还由于横向导线2113的设置,可适应密封等小体型蜂种的养殖,更好的防止了胡蜂等攻击蜂对蜜蜂蜂巢的侵袭,有效的保护了蜜蜂蜂巢,更加有利于蜜蜂的养殖。通过网罩将蜂箱包裹,有效的防止的蜂从蜂箱的其他位置进入到蜂箱内,使所有蜂种仅能从蜂箱入口进入到蜂箱内,更好的保护了待保护蜂的蜂巢。
59.具体实施例3
60.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小体型蜂的防护装置,结构基本与实施例2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档位的输出电压,包括120v18khz的击晕电压,350v18khz的击死电压,经过实验可知,大部分的大体型蜂,在经过120v18khz的电压电击后,均被击晕,坠落后很快可恢复正常状态,并未受到实质伤害;而经过350v18khz的电压电击后,大多被当场电击身亡,少数大体型蜂可活动,但数分钟后基本全部死亡,说明大体型蜂收到了实质性的伤害且无法自行恢复。
61.进一步地,为了让胡蜂受到电击后快速坠落,同时有效减小通电机构200的体积,便于通电机构200的安装,所述导线网部211上设有多根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横向导线2113,以及多根纵向导线2111;相邻导线网部211沿水平方向平行设置且等距设于所述固定板113
上。
62.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发生因动物或人类误触通电机构200而发生触电等安全事故,使防护机构300更好的提供防护功能,本装置在通电的情况下,当防护机构300受到外力时,将及时断电,所述电源装置220还包括至少两个设于固定板113上且与逆变器连接的开关;所述的开关控制所述电网组件210的开启与关闭。在防护机构300遭受到外力挤压破坏、甚至发生形变或者坠落等情况时,将会关闭其中一个或多个开关,使通电机构200处于断路状态,以防止人、畜或其他动物误触电发生危险。
63.进一步地,如图3、图4、图8所示,为了提升防护能力,防止发生误触事故,同时不影响小体型蜂顺利进入蜂巢内,所述防护机构300包括至少两个设于固定板113上且对称设于所述穿越孔112的两个相对边的外侧的支座310,至少一个滑动设于支座310上的防移位杆320,至少一个设于防移位杆320与支座310的连接处的限位件330,至少一个设于所述防移位杆320上且用于关闭开关的推杆340,以及与防移位杆320连接固定且顶部平面设有保护孔351的防护网350;所述的保护孔351的尺寸≧限蜂孔212的尺寸。通过防护网350将通电机构200与周围环境隔离,使杂草、树叶等易燃物质与通电机构200隔离开,避免发生火灾风险。
64.进一步地,为了防止发生误触事故,即当防护网350发生左右或竖直方向的位移时,及时断电,所述限位件330包括设于所述防移位杆320的端部的限位扣331,至少两个套设于所述防移位杆320的端部且两侧端部分别与限位扣331和支座310顶部固定的弹簧332。
65.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4所示,为了防止发生误触事故,提升防护机构300的防护能力,即当防护网350收到垂直于固定板113方向的力时,及时断电,所述防护机构300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控制设于所述固定板113背面的开关的关闭的拉压杆360。
66.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113上设有用于安装开关的嵌入槽114,所述推杆340或所述拉压杆360设于所述开关的关闭按钮的侧面,以便于在通电状态下,防护网350发生任何方向的位移时,推杆340或拉压杆360将开关关闭,以切断电路,保护人畜或其他动物的安全,该开关在关闭后,在非人为有意打开情况下将不会再次被打开。需要复位时,需要养殖人员手持绝缘棒将开关打开。
67.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该电源装置220包括与电源连接的蓄电池e、与蓄电池e连接的三极管vt逆变器,控制蓄电池e是否供电的供电开关sa1、通过电线与蓄电池e连接且控制电网组件210的电路通断的开关,以及三极管vt逆变器输出端的高频变压器tu,所述开关包括通过电线与蓄电池连接且固定于固定板113上的现场操作开关sa4,至少一个通过电线与蓄电池连接且通过推杆340控制的第一开关sa5,至少一个通过电线与蓄电池连接且通过拉压杆360控制的第二开关sa6,两个设于三极管vt逆变器上且用于控制输出电压的手动开关sa2和sa3。由于所使用连接在电网组件210上的电压为高频电压,即使有人、畜或野生动物因意外触碰到裸露导线网也不会导致死亡。
68.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为了防止下雨导致通电机构200短路,还包括设于所述挂架111上且固定于所述固定板113的顶部的遮雨件400。该遮雨件400可以是固定于固定板113顶部的遮雨板,也可以是与防护网350的外部形状相适配的u型遮雨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69.综上所述,本技术利用不同蜂种的体型大小差异和蜂会触电的原理来保护小体型蜂,并利用胡蜂具有不易被低电伏电压电击死亡的特点,有效避免了大体型蜂对小体型蜂
的攻击,实现了大体型蜂和小体型蜂的混养。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使大体型蜂经过通电机构200时触电,而小体型蜂由于体型小而可顺利通过电网,进而达到保护小体型蜂的目的,通过竖直设置的导线网部211使大体型蜂在触电后可快速与电网分离,避免长时间与电网接触导致电能消耗或导致胡蜂死亡,同时避免了死亡的大体型胡蜂在导线网部211上的堆积,影响小体型蜂的飞行穿越。通过遮雨件400与防护机构300的配合使用,避免了雨水淋到通电机构200,进而导致漏电耗电,甚至发生人畜野生动物触电受伤的风险。
70.具体实施例4
71.经过多次测试实验,得出大体型蜂被不同电压电击后状态情况,详见表1:
72.表1大体型蜂被不同电压电击后状态情况
[0073][0074]
本技术提高了小体型蜂养殖的普及率,且提高了小体型蜂养殖的经济效益,为人类创造获取蜂产品提供条件,解决了小体型蜂与大体型胡无法实现混养的问题。本装置起到保护养殖蜜蜂的作用,保护了花粉的传递者,对农业的增产增收起到促进作用。
[0075]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实质,可以有多种变型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举例而言,作为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示出或描述的特征可用于另一实施例以得到又一实施例。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