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技术 专利正文
利用菌棒复配基质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方法与流程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1.本发明属于农业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马铃薯原原种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2.基质栽培是目前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最广泛的栽培方式。基质栽培是以草炭、砂砾和农林废弃物等固形物代替土壤的栽培,由人工控制的营养液向作物提供养分和水分,使植株能够正常生长并完成整个栽培周期。基质栽培的植株不易发生倒伏,根系生长于基质内,基质的通气性好,有利于根系生长。栽培过程中,水肥浇灌到基质内,并由基质保持,流失少,利用率高。基质本身对营养液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营养液轻微的浓度以及酸碱度等的改变一般不会对植株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因此基质栽培有利于马铃薯脱毒苗根系的生长,能有效提高马铃薯原原种的结薯率。
3.目前栽培马铃薯脱毒苗主要采用的基质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蛭石、珍珠岩按1:1比例配制的基质,第二种:蛭石、草炭按1:1比例配制的基质,第三种:蛭石、灰渣、腐熟牛粪按8:1:1比例配制的基质。以上几种都在基质中加入了蛭石,属于透气孔隙较大的基质,容易混合均匀,保水保肥性较好,但蛭石的成本价格较高,易碎不能连续使用,连续使用影响透气,ph高。
4.废菌棒作为食用菌种植后的废弃原料,主要由木屑、棉籽壳、稻草等组成,仍然富含n、p、k等营养元素,其营养价值不容忽视。目前,国内对废弃菌棒处理和再利用主要侧重于二次利用或者用作有机肥、栽培基质、动物饲料、燃料、沼气池发酵材料等。废菌棒除富含能供植物吸收的大量有机质,同时还富含菌丝残体,使其质地疏松,吸水性和保肥性较珍珠岩强,因此可以进行二次利用作为栽培基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有效利用菌棒废料并提升马铃薯质量、提高马铃薯产量的利用菌棒复配基质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方法。
6.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7.利用菌棒复配基质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方法,所述方法在栽培大棚内进行,先在棚顶盖上遮阴网,制作菌棒复配基质和进行组培苗移栽,然后进行移栽苗管理,方法如下:
8.(1)制作菌棒复配基质:
9.1)菌棒粉碎:将新鲜菌棒粉碎;
10.2)一次发酵处理:将粉碎后的菌棒料进行堆沤,密封厌氧发酵2天,菌棒料中的菌粉由白色变成黑色;
11.3)二次发酵处理:把一次发酵后的菌棒料与等体积的生土混拌均匀作为复配基质,铺在苗床上,向复配基质浇水至饱和,且复配基质温度达到60℃时,保持该温度1d~2d,使复配基质继续发酵;再向复配基质浇水至饱和,且复配基质温度达到60℃时,继续保持该温度1d~2d,使复配基质再继续发酵;如此循环至少继续发酵2次,将复配基质发酵完全;
12.4)降低棚内温度,使发酵完成的菌棒复配基质温度降低到20~30℃即可;
13.5~7d完成菌棒复配基质的制作;
14.(2)组培苗移栽,方法如下:
15.1)倒苗:挑选生长粗壮、无污染的组培苗,将其从培养瓶中倒出,避免茎干折断,取出后将残留在根系上的培养基洗净;
16.2)移栽:在移栽组培苗前对菌棒复配基质充分浇水直至饱和,再将组培苗直接移栽到菌棒复配基质中;
17.(3)移栽苗管理:每隔1d查看幼苗长势,每天浇水2次,发现病虫草鼠害及时进行防治,培养10d~15d后撤去遮阴网,减少浇水次数和浇水量,苗的成活率达到99%;在马铃薯匍匐茎长到6~10厘米时进行覆土,将匍匐茎全部覆盖,后续按常规马铃薯原原种栽培流程管理即可。
18.本发明采用菌棒复配基质栽培马铃薯原原种,菌棒复配基质养分含量高、能有效抑菌、成本低、较好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平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及提高马铃薯产量,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9.(1)菌棒复配基质养分含量高有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其中新基质有机质含量为107,相较育苗基质有机质含量增加52.3%,市面常用育苗基质(有机质含量》46%)。全氮含量为0.841,相较育苗基质全氮含量增加55.7%。全磷含量为0.299,相较育苗基质全磷含量增加15.7%。全钾含量为2.53,相较育苗基质全钾含量增加78.3%。马铃薯的整个生育期间,幼苗期需肥较少,现蕾期需肥量增加,到结薯期需肥量降低,呈单峰曲线。在马铃薯各生育阶段吸收氮磷钾三要素,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0.5:2.5,马铃薯对钾吸收最多,其次是氮,磷最少。菌棒复配基质能有效增加全钾含量保证了淀粉和糖的不断生成,增加马铃薯原原种结薯率。
20.(2)菌棒复配基质可有效抑菌。菌棒复配基质发酵过程中快速升温,可以抑制生土中的有害病菌,高温腐熟杀死虫卵,减少病虫害,降解药残。发酵后有益菌含量增加可以改善土壤结构,预防土壤板结。
21.(3)菌棒复配基质可有效降低成本。马铃薯组培苗栽培常用基质珍珠岩,蛭石价格高,而选择菌棒制作的栽培基质则每平方米可节省成本3~5元。同时菌棒制作的栽培基质养分含量高,在培育马铃薯原原种过程中可减少肥料的使用,因此马铃薯原原种生产选择菌棒复配基质可有效降低成本。
22.(4)发酵菌棒可以较好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发酵后的菌棒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提高土壤的温度。在根系长度、根数、根系干重等方面,菌棒无土栽培明显优于普通土壤栽培,表现为发根快、生长快、根系干物质积累多。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内容。
24.利用菌棒复配基质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方法,方法步骤如下:
25.1、建棚:在地势平坦、距水源较近、附近无高大树木的地方建设拱棚,棚顶盖上遮阴网,在棚内地面中间挖排水渠,排水渠两边的苗床地面铺上防草布,防止建棚地原生杂草影响作物的生长;棚内安装喷灌系统,喷灌用水必须清洁、无污染,可用自来水、井水或山泉
水,禁止用污染的河水,防止病害的发生。
26.2、制作菌棒复配基质,方法如下:
27.1)菌棒粉碎:将新鲜菌棒使用粉碎机粉碎成小块;
28.2)一次发酵处理:将粉碎后的菌棒料进行堆沤,密封厌氧发酵2天,菌棒料中的菌粉由白色变成黑色。
29.3)二次发酵处理:把一次发酵后的菌棒料与等体积的生土混拌均匀作为复配基质,铺在苗床上,向复配基质浇水至饱和,且复配基质温度达到60℃时,保持该温度1d~2d,使复配基质继续发酵;再向复配基质浇水至饱和,至复配基质温度达到60℃时,继续保持该温度1d~2d,使复配基质再继续发酵;如此循环至少继续发酵2次,将复配基质发酵完全;
30.4)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温度,使发酵完成的菌棒复配基质温度降低到20~30℃即可;
31.5~7d完成菌棒复配基质的制作。
32.未发酵的菌棒是白色的较大团块,已发酵的菌棒是黑色较小碎粉粒状,不能用白色团块的未发酵菌棒种植,因为菌棒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容易引起烧苗。
33.3、组培苗移栽,方法如下:
34.1)倒苗:挑选生长粗壮、无污染的组培苗,将其从培养瓶中倒出,避免茎干折断,取出后将残留在根系上的培养基洗净;
35.2)移栽:由于菌棒复配基质具有非常强的吸水性,在移栽组培苗前要对菌棒复配基质充分浇水直至饱和,再将组培苗直接移栽到菌棒复配基质中,确保组培苗的存活率。
36.4、移栽苗管理:每隔1d查看幼苗长势,每天浇水2次,发现病虫草鼠害及时进行防治,培养10d~15d后撤去遮阴网,适当减少浇水次数和浇水量,苗的成活率可达到99%。在马铃薯匍匐茎长到6~10厘米时进行覆土,将匍匐茎全部覆盖,后续按常规马铃薯原原种栽培流程管理即可。
37.本发明减小了废菌棒的浪费,通过采用菌棒复配基质栽培组培苗,将菌棒料进行充分发酵,杀灭基质中的病虫害并防止后续烧苗,同时严格控制制备菌棒复配基质的工艺条件,有效提高了马铃薯原原种的结薯率,提高了马铃薯原原种的产量和质量。马铃薯原原种的结薯率相比现有技术均有明显提高,青薯9号结薯率平均3个,丽薯6号结薯率平均4.5个,而合作88结薯率更是达到平均5个,比传统基质栽培的结薯率提升了20%-80%左右。本发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