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技术 专利正文
一种水稻旱地垄作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水稻旱地垄作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农业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旱地垄作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2.淡水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而淡水资源的匮乏一直是困扰世界粮食作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水稻种植方式耗水量高达1.2万m3/hm2,灌溉水生产系数不到1.0kg/m3,水分利用率仅在30%,而世界水分利用率则高达60%-70%。
3.水稻的生产发展影响我国的口粮,在我国粮食安全与发展中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来提高产量可行性不大,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栽培方式提高水稻产量达到高产效果是当今首要之选。不仅如此水稻旱作栽培技术全生育期不需要传统水稻栽培过程中保持水层的状态,只需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补充水分,水稻在生育阶段需要大量水,我国农业用水占65%,其中农业用水的70%都用于水稻栽培,如果将我国北部地区130万hm2水稻种植面积改为水稻旱作栽培,每年可节水超过100亿立方,大大缓解水资源短缺现状。同时水稻旱作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经济效益。在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背景下,进行水稻旱作省去育秧环节,节省了肥料和秧田,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更加适合大型机械化作业。一直以来,低洼易涝地、山间浸润田未能合理利用,种植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产量不稳定,易发生严重减产,如果发展水稻旱作模式,可以有效利用这些田块,较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另外,对于无灌溉保证的田块,种植移栽水稻产量低且不稳产,种植玉米经济效益较低,进行水稻旱作不仅能保证稻谷产量,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水稻旱作亩产可以达到400-500kg,相比于玉米增加经济效益约50%。
4.水稻旱作栽培方式幼苗前期耐旱性强,抗逆性强,有效解决水稻种植过程中带来的诸多问题。水稻旱作栽培模式的不断扩大,栽培技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正常情况下水稻旱作在平整的土地上进行种植,不利于大面积机械化操作,同时在北方地区不利于提高前期温度和土壤墒情,而水稻旱作垄作技术有利于解决这部分问题,首先传统的大田机械化操作针对玉米等需要起垄的作物,水稻旱作起垄技术不需要特殊的农业机械,且起垄有利于提高旱作水稻前期的温度和保持土壤良好的墒情,更方面机械化操作,后期除草更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旱地垄作的栽培方法。本发明通过旱地垄作栽培水稻,可明显提高水稻的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收获指数和产量,从而提高水稻的经济效益。
6.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水稻旱地垄作的栽培方法,包括:
8.选择水稻品种;
9.于前茬作物收获后,起垄做畦,垄宽50~60cm,畦宽4~5cm,垄高5~10cm;
10.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将水稻种子播于在垄面上,播种量为120kg~150kg/公顷。
11.栽培期间进行田间管理,收获。
12.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水稻为中籼稻或中粳稻。
13.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水稻的品种为绥粳18或龙稻18。
14.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播种前还包括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的步骤;所述包衣剂为病虫混合水稻种子包衣剂。
15.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垄宽60cm,畦宽5cm,垄高5cm。
16.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播种的日平均气温为12℃
±
2℃;所述播种的深度不超过2cm,播后镇压1次~2次。
17.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播种的方式为机械条播或穴播;条播的行距20cm~30cm;穴播的穴距为11cm~13cm,穴播的粒数为10粒~15粒/穴。
18.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田间管理包括施肥、水分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
19.其中,所述施肥的量为:以n用量计施用氮肥90kg/hm2~140kg/hm2,纯磷(p2o5)65kg/hm2~75kg/hm2,以k2o用量计施用钾肥65kg/hm2~75kg/hm2,以sio2用量计施用钾肥35kg/hm2~45kg/hm2、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n肥、磷肥和钾肥的施肥量为75kg/hm2。
20.本发明中,所述施肥包括施用基肥和追肥;其中,施用基肥为:于水稻种子播种后施用总氮量的40%及全部的磷肥、钾肥和硅肥,施肥距种子7cm~8cm;
21.所述追肥为:待水稻齐苗后20天~30天施用总氮量的30%;穗肥,齐苗后45天~55天施用总氮量的30%;粒肥,齐穗后喷施叶面肥。
22.本发明中,所述水分管理包括出苗前水分管理、分蘖期-抽穗期水分管理和灌浆期水分管理;
23.所述出苗前水分管理为:播种后7天~10天,0cm~10cm耕层土壤田间持水量不足75%时进行补水;
24.所述分蘖期-抽穗期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在65%以上;
25.所述灌浆期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在80%以上。
26.本发明中,所述病害防治的方法为:按照每亩225g枯草芽孢杆菌用量,兑水150kg,于抽穗前期、灌浆后期各施药1次,共计2次;
27.所述虫害防治为:物理防治采用杀虫灯每公顷插入一组,粘虫板间隔30m插入田间;生物防治采用性诱捕剂,诱捕器每亩投放1套,配套相应诱芯使用,每4周~6周更换诱芯。
28.所述草害防治包括苗前封闭除草、苗期除草和人工拔出;
29.所述苗前封闭除草为:在播种后出苗前,用苄嘧磺隆结合仲丁灵兑水喷施,于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2点以后无风的早晨或傍晚土壤湿润喷施除草剂进行封闭,如果土壤过于干燥,可以事先喷施1次清水让土壤表面湿润后再喷施除草剂;
30.苗期除草为:在稻苗二叶一心后进行,喷施氰氟草酯防除禾本科杂草;于三叶期前后喷施灭草松防治阔叶类杂草;如有少量杂草,人工拔除。
31.本发明通过水稻旱作垄作栽培,不仅保障旱作水稻能够按时成熟,同时也减少前期灌水的费工肥力的问题。同时常规的农业机械大多数是起垄而非平作,这样水稻旱作垄作栽培更倾向于现有的机械化操作,垄作不仅增温保商,同时有利于后期除草,大大提高了旱作水稻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3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旱地垄作的栽培法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33.本发明采用的试材皆为普通市售品,皆可于市场购得。
34.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35.实施例1本发明栽培方法
36.1)选地与整地
37.选地
38.水稻旱作选择无药害的玉米茬、水稻茬、豆茬等。
39.2)整地
40.以秋翻整地为宜,秋翻深度为15cm~20cm,翻后耙平待春播。未秋翻地块采用春旋整地,旋耕深度12cm~15cm,应达到土壤细碎平整,上细下粗,平整完后起垄做畦,垄宽60cm,畦宽5cm,垄高5cm。
41.2)种子准备
42.品种选择:选择比当地主栽品种早10天~15天的品种,且具有较强的低温发芽、抗旱和顶土能力,分蘖能力适中。
43.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选用病虫混合水稻种子包衣剂,包衣剂应混合均匀,使稻种包衣一致,包衣后阴凉通风处晾干后播种。
44.3)播种
45.播种时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时播种,每公顷播种量120kg~150kg,机械条播或穴播。穴播一垄双行,可采用错位播种(拐得苗),或是等位播种,行距20cm~30cm,穴距11cm~13cm,穴播粒数10粒~15粒,播种深度不超过2cm,播后镇压1次~2次,保证良好的土壤紧实度,以利出苗。
46.4)肥料管理
47.肥料用量:根据地力调整施肥量,全生育期施用纯氮(n)90kg/hm2~140kg/hm2,纯磷(p2o5)65kg/hm2~75kg/hm2,纯钾(k2o)65kg/hm2~75kg/hm2,有效硅(sio2)35kg/hm2~45kg/hm2;
48.基肥:提倡施用有机肥。不施有机肥的情况下春季施入总氮量的40%及全部的磷肥、钾肥和硅肥。施肥距种子7cm~8cm,避免烧种;
49.追肥:分蘖肥,齐苗后20天~30天施用总氮量的30%;穗肥,齐苗后45天~55天施用总氮量的30%;粒肥,齐穗后喷施叶面肥,促早熟,防止贪青。
50.5)水分管理
51.出苗前:播种后7天~10天,0cm~10cm耕层土壤田间持水量不足75%时需进行补水。
52.分蘖期-抽穗期:土壤田间持水量应达到65%以上。
53.灌浆期:土壤田间持水量应达到80%以上。
54.6)病虫草害防治
55.病害防治:可用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稻瘟病。具体采用枯草芽孢杆菌225g/hm2,兑水150kg,于抽穗前期、灌浆后期各施药1次,共计2次,以航化作业或人工便携式自动喷雾器喷施。
56.虫害防治:物理防治采用杀虫灯每公顷插入一组,粘虫板间隔30m插入田间;生物防治采用性诱捕剂,主要防治对象如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诱捕器每亩投放1套,配套相应诱芯使用,每4周~6周更换诱芯。
57.草害防除:苗前封闭除草
58.杂草防除应以生态防除为基础,化学除草为重点,人工拔除为辅。在播种后出苗前,用苄嘧磺隆结合仲丁灵兑水喷施,一般在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2点以后无风的早晨或傍晚土壤湿润喷施除草剂进行封闭,如果土壤过于干燥,可以事先喷施1次清水让土壤表面湿润后再喷施除草剂.
59.苗期除草:第二次化除在稻苗二叶一心后,喷施氰氟草酯防除禾本科杂草,根据阔叶草情况于三叶期前后喷施灭草松防治阔叶类杂草。喷药要做到按标准量用药,均匀喷施,不漏喷,不重喷,以防产生药害。
60.人工拔除:生育后期如有少量杂草,辅以人工拔除。
61.7)收获
62.人工收割人:工收割收获期为初霜以后,通常在9月25日~10月1日,待水分降低到15%以下时脱粒入库。
63.机械收获:机械收获一般在10月5日~15日,9月末收获的应进行场地晾晒或烘干处理,10月10日~15日收获的水稻,水分降到15%以下,可以直接入库。
64.对比例1栽培方法
65.1)品种选用选用通过国家或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节水抗旱稻品种,或安徽省批准引种的节水抗旱稻品种,含种植适宜区域。安徽省淮河流域种植中籼稻生育期110天~125天,中粳稻生育期125天~140天,安徽省长江流域种植中籼稻生育期125天~135天,中粳稻生育期135天~150天,中抗稻瘟病,抗旱性中抗以上,品质3级米以上。
66.2)播种
67.播种期:根据茬口适时早播,淮河流域应在6月15日前播种,长江流域应在6月25日前播种。
68.播种量
69.机械播种,中籼常规稻每667m2播种3kg~4kg,中粳常规稻每667m2播种7kg~8kg,中籼杂交稻每667m2播种1.5kg~2.0kg,中粳杂交稻每667m2播种2.5kg~3.0kg;人工撒播适当增加播种量。
70.整地:小麦、油菜等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整地,整地使用耕旋一体机,增加保湿效果,耕深13cm~15cm,整地达到平、细、净,上松下实,利于苗全、苗齐。
71.种子处理:播种前1天晒种6小时~8小时后用清水浸种12小时,捞出沥干进行种子包衣,在阴晾处摊晾1小时~2小时后即可播种。
72.播种:机械播种整地后使用种肥同播播种镇压一体机播种,播种行距20cm~25cm,播种深度3cm~4cm。撒播时注意播种均匀,播后浅耙覆土。
73.开沟:播种后及时进行机械开沟,沟深20cm,上沟口宽度30cm~35cm。
74.3)施肥
75.施肥量:每667m2施纯氮10kg~12kg,五氧化二磷5kg~7kg,氧化钾7kg~9kg。
76.施肥方案
77.每667m2基肥用量:尿素5.0kg,磷酸二铵10kg~15kg,氯化钾4.0kg~5.5kg。每667m2追肥用量:尿素12.5kg~15.0kg,氯化钾7.5kg~9.5kg。追肥中分蘖肥每667m2施尿素7.5kg~8.5kg。促花肥每667m2施尿素3.0kg~4.0kg,氯化钾4.0kg~5.0kg。保花肥每667m2施尿素2.0kg~2.5kg,氯化钾3.5kg~4.5kg。
78.施肥方法:基肥用播种机械施,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雨前或浇水前撒施。
79.施肥时期:基肥在播种时施。分蘖肥在3叶期后趁雨前或浇水前追施,促花肥在拔节后期施,保花肥在剑叶抽出初期施,灌浆期每667m2用250g磷酸二氢钾加叶面肥进行叶面喷施。
80.3)水分管理
81.节水抗旱稻种植的播种期、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为4个需水关键时期,要根据土壤含水量和天气情况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82.4)病虫草害防治
83.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84.除草:土壤封闭处理
85.播种后48小时内,使用丁噁乳油及时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喷施时间宜为阴天、晴天的9:00时前或17:00时后。
86.茎叶处理:稻苗2叶1心~3叶1心期,杂草3叶~4叶期前,做好化学补除杂草。茎叶喷雾早期未及时施药,杂草4叶期以上时,人工拔除大龄杂草。
87.病虫害防治:防治指标与防治时期:稻瘟病:防治苗瘟、叶瘟,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3%~5%时施药防治1次~2次;防治穗瘟,感病品种要严格做到破口前3天~5天喷药预防,齐穗期补治。稻曲病:于水稻破口前10天~15天(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平)施药预防,视天气情况,破口期再治一次。纹枯病:拔节至孕穗期病丛率达10%的田块,及时防治。重病田块7天~10天后再治一次。稻飞虱:防治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防治指标分蘖至孕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防治适期:卵孵盛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幼虫50头。防治适期:大发生年份大田防治为卵孵高峰期,7天后补治一次;中等发生年份为低龄幼虫高峰期。稻螟虫:重点防治三代二化螟,防治适期在卵孵高峰期,重发区域7天~10天后补治一次;结合二化螟防治开展兼治大螟。
88.试验例1
89.供试品种为绥粳18,处理为垄作水稻,垄宽60cm,垄高10cm,一垄双行,对照为平作水稻,行距30cm,两者播种量195kg/ha,施氮量以纯氮计为140kg/ha,小区面积50m2,三次重复。于2020年5月1日采用小麦播种机进行条播,各处理均使用磷肥(以p2o5计)和钾肥(以k2o计)各75kg/ha作为基肥施入,氮肥使用尿素作为基肥施入,全生育期主要依靠自然降雨,仅在遇旱和需水关键时期按照实施例1的栽培方法补水。播种后进行封闭除草,其他田间管理措施按一般高产田模式进行,确保各试验小区管理一致,具体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进
行栽培,作为试验例1。
90.同时,选择相同的水稻品种绥粳18,按照对比例1的方法进行平作栽培。
91.测量指标:
92.净光合速率
93.分蘖期、开花期、开花后10天和开花后20天测定主茎剑叶净光合速率(pn),使用li-6400xt光合仪进行测定,用内置固定光源,光量子密度设定为1200μmol
·
m-2
·
s-1,测定时间在晴朗无风的上午9:00-11:30,每个处理重复三次测定,计算均值。
94.叶面积指数
95.分蘖期、开花期、开花后10天和开花后20天,使用li-3000c叶面积仪进行叶面积测定,并计算出叶面积指数(lai)。
96.叶绿素含量测定
97.在分蘖期、开花期、开花后10天、开花后20天,采用spad-502叶绿素仪(minolta,日本)直接测定spad值,每次测定倒l叶的spad值,重复测量三次。
98.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
99.收获前各小区选取三行作为调查点,每行4m,计算每公顷有效穗数,另取20株进行考种,统计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同时,测定株高、穗长、穗重、一次支梗数、二次支梗数。
100.表1垄作与平作对水稻旱作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0101][0102][0103]
从表1可知,在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收获指数和产量上试验例1处理均优于对比例1,分别提高了9.42%、8.04%、1.95%、6.20%、9.09%和28.00%,其中穗数的增加是增产的最主要因素,结实率的提高最小,说明水稻旱作垄作对穗粒数影响最大,这是由于垄作提高土壤温度和保持土壤墒情,有利于水稻分蘖的快发和多发,导致穗数提升,最终提高产量。
[0104]
表2垄作与平作对水稻旱作农艺性状的影响
[0105][0106]
从表2可知,在株高、穗长、穗重、一次支梗数和二次支梗数试验例1处理均优于对比例1,分别提高了19.29%、4.83%、6.71%、22.49%和22.22%,其中穗长、穗重、一次支梗数和二次支梗数的增加有利于产量的提升,说明水稻旱作垄作对水稻的农艺性状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0107]
表3垄作与平作对水稻旱作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0108][0109]
从表3可知,水稻旱作的叶面积指数从分蘖期开始增加,开花后10天达到最大,开花后20天下降,在各个时间段处理比对照的面积指数均有所增加,在分蘖期、开花期、开花后10天和开花后20天分别增加60.09%、13.28%、41.01%和34.16%,叶面积指数增加有利于增加水稻所截获的光能,增加其光合效率,最终增加产量。说明水稻旱作垄作比平作能增加水稻的叶面积,优化冠层结构,增加光合效率。
[0110]
表4垄作与平作对水稻旱作spad(叶绿素)的影响
[0111][0112]
从表4可知,水稻旱作的spad值(叶绿素)从分蘖期开始增加,到花后10天达到最大值,开花后20天下降,在四个时间段处理较对照的spad(叶绿素)均有所提高,在分蘖期、开花期、开花后10天和开花后20天分别增加34.49%、14.41%、12.59%和25.64%,spad值(叶绿素)与光合能力大小具有相关性,旱作水稻的有机物质积累依赖其光合能力,所以spad值(叶绿素)的大小间接反映其产量的高低。
[0113]
表5垄作与平作对水稻旱作光合的影响
[0114][0115]
从表5可知,水稻旱作的光合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花后10天达到最大值,开花后20天下有所降,在四个时间处理较对照的光合均有所增加,在分蘖期、开花期、开花后10天和开花后20天分别增加7.56%、26.03%、28.15%和13.88%。光合强弱影响旱作水稻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而花后功能叶片光合物质的积累是90%的水稻籽粒产量来源,所以光合的强弱直接影响其产量的高低。
[0116]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